蒙医常用放血脉穴
- 格式:pdf
- 大小:711.33 KB
- 文档页数:7
传统蒙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探讨在传统蒙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这一术语,目前传统蒙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其属”黒脉病”范畴。
在病因病机方面,传统蒙医普遍认为高血压病与饮食、起居有关,临床治疗遵循”调理三根、活血化瘀、分离清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蒙医治疗高血压病可实现全身调理、统筹兼顾,同时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从蒙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高血压病的病机病因出发,重点阐述了传统蒙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
标签:高血压病;蒙医;病机病因在传统蒙医中,并无高血压病这一病名,长期的临床实践,让现代蒙医学对高血压病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1],高血压病属”黑脉病”范畴,是因病人进食过多油腻、寒性、辛辣、不易消化食物,或居于潮湿环境,长期缺乏体力劳动,导致体内三根失调、巴达干偏盛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糟粕不化。
糟粕不化,则不利于精华吸收,巴达干黏液、糟粕的增多,入黑脉而滞,则致气血不畅,引发高血压病。
不少学者都认为高血压是传统蒙医学的黑脉病范畴,患者在饮食方面多进食寒性、油腻以及难以消化的辛辣食物或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其机体内的巴达干过盛,三根失调,从而导致胃火衰败,消化功能出现紊乱,发生不消化症状。
随着患者不消化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各部分热能衰竭,从而失去功能,使患者出现有规律的代谢活动障碍。
基于这种原因导致精华无法利用和吸收,使巴达干黏液明显增多,进入精华之脉道(黑脉)滞留血液,从而引发高血压病。
1发病机制在蒙医临床上,”黑脉病”通常表现为热症,偶尔可能出现寒症,在《蒙医金匮》中明确记载:”黑脉者,希拉赖血以存,为故黑脉病当属热症”在我国《中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也明确提出”发病多由血、希拉偏盛,以热势灼伤黑脉壁,或巴大干黏液增多,滞留于黑脉,出现气血运行不畅以及局部失养所致。
”蒙医经典著作中的”黑脉病”和高血压同属一类,发病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可以大致归纳成两个方面;(1)血交博、赫依。
【刺血疗法】蒙古人精绝的放血治疗放血疗法是在人体的表面的一定部位和穴位,用特制的器械,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放出病血(恶血),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放血疗法。
本疗法在蒙医外治法范围内属于峻疗之一种疗法,它对各种由血引起的病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它以蒙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放出恶血,开启与畅通脉胳,促气血运行,清血热,调体素,以提高抗病祛邪之能力。
放血疗法,并不是仅仅放出血了事,而有严格的原则和方法,并对术前所作的准备、穴位的选定、具体操作、可能发生的问题等,都有系统详尽的规定。
可以说,本疗法是独具特点的较为完整的疗法。
本疗法不但能治病,且对某些病还能起预防作用。
如某些病由于没有及时放血,其余邪或恶血会引起痈疽、痞块等严重病症,或转移至任一脏腑或脉道引起化脓,侵蚀该部位。
如能及时有效的放血则完全可以制止以上病症的发生。
放血疗法之具体作用是排出脉道之病邪和恶血、镇痛、止痛、消肿、根除脓液和黄水,治疮疡,促生肌,减肥,并使瘦弱者健壮,特别是对排出恶血和毒邪有奇效。
放血疗法之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
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痈疽、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麻风等热症。
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疾病虽系寒症,但若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疗法。
禁忌症:凡属正精耗竭,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大痨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
总之,由巴达干、赫依引起的疾病。
儿童和老年人,用泻下法、催吐法、鼻药及灌肠法施治之后,亦禁用放血疗法。
还有,易于出血者和低血压者,不能施以放血疗法。
此外,对血、希拉热邪引起的疾病,虽然大多可以用放血疗法施治,但如下七种热性病,其临床表现虽为热象,但亦不可过早地采用本疗法。
1.如对未成熟之热性病,过早放血则易使其混浊而紊乱;2.对疫热过早放血则易使热邪内陷脏器;3.对骚热在病血与正血尚未分离之前放血则易使正血过失,导致赫依增盛,煽散热邪,病血滞留于体内,余热未尽而易于反复;4.对空虚热采用放血疗法则促使赫依窜行而引起疼痛或刺痛;5.对粘热施以放血疗法则易使滞留于体内的病血散布于命脉;6.对毒热症施行放血则易使热邪扩散于全身或滞留于体内不除;7.对体弱病人使用放血疗法则有危及生命之虞。
简述蒙医放血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张玉宝㊀白俊生(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ꎬ内蒙古㊀呼伦贝尔㊀021000)摘㊀要㊀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ꎬ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ꎮ对于本病蒙医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ꎮ从病因㊁机制㊁治疗㊁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论述ꎮ使人们对高血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及时治疗和预防ꎮ关键词㊀放血疗法ꎻ针刺疗法ꎻ原发性高血压中图分类号:R291.2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6-6810(2018)09-0068-02㊀㊀蒙医传统疗法中的放血疗法和针刺疗法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ꎬ经过历代医家的逐步整理㊁发展而不断完善充实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独立疗法ꎬ它是蒙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ꎮ放血疗法是在人体的表面一定部位和穴位ꎬ用特制的器械ꎬ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ꎬ放出病血(恶血)ꎬ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ꎮ多适用于由血㊁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ꎮ针刺疗法是用特定的银针或金针刺入人体穴位或一定的部位给以刺激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1]ꎮ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ꎬ具有操作简便㊁取穴少㊁针感强㊁疗效快㊁经济优惠㊁根治疾病㊁治愈率高等特点ꎮ1㊀蒙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蒙医医古文尚未记载 高血压 这名词ꎬ但有关高血压症状却极多ꎬ它属于黑脉病学范畴ꎬ发病原因及机制主要是炎热季节辛热性饮食过度ꎬ体力活动用力过猛ꎬ长期站立ꎬ受伤ꎬ大怒ꎬ情志ꎬ体质等因素致使血希拉受累发生病变ꎬ恶血潴留血管闭塞ꎬ血流受阻ꎬ营养供给不良而发病ꎮ主要通脉㊁利血㊁改善赫依血流通的原则治疗此病ꎮ蒙医临床主要放血疗法配合针刺疗法来治疗此病ꎬ其结果较好ꎮ放血疗法主要放血的血管为金柱脉㊁银柱脉㊁肘外脉等ꎬ金柱脉位于右眼瞳孔直上ꎬ发际下0.5寸处为金主脉放血点ꎬ位于左眼瞳孔直上ꎬ发际下0.5寸处为银主脉放血点ꎮ放血时在颈项缠绕后从背后拉紧ꎬ以不妨碍呼吸为度ꎮ肘外脉位于肘窝横纹下横指之处ꎬ在距肘关节稍上处结扎ꎬ令肘关节弯曲90ħꎬ手向上紧握拳后操作[2]ꎮ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选择血管来放血治疗ꎬ不累及脏腑病时常选择金柱脉㊁银柱脉ꎬ若累及肝㊁脾㊁隔区刺痛则选择肘外脉ꎮ操作前有术前准备ꎬ如提前口服三子汤3gꎬ2次/dꎬ分离正血和病血ꎬ然后再放血施治ꎮ正式放血准备消毒好的器械ꎬ让患者在寂静㊁干净㊁温暖而阳光充足的房间内进行操作ꎮ首先根据所选的血管按要求结扎好ꎬ找到血管进行消毒ꎬ根据操作者的熟练手法进行刺血管放血ꎬ放血中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ꎬ如有晕血情况立即停止操作ꎬ如没有观察出血量ꎬ等血液由暗红变成鲜红时松开结扎并止血进行包扎ꎮ根据血压及病情决定放血次数ꎬ若高血压三级且涉及心脑疾病严重者给于适当的降压药同时进行放血治疗ꎬ放血次数控制在1年内3次ꎬ且要选季节放血ꎬ春秋季节是放血最适宜的季节ꎮ若高血压一级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放血且配合针刺治疗即可ꎮ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银针在穴位给予针刺ꎬ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蒙医传统疗法[3]ꎮ主要是赫依性疾病㊁巴达干性寒症㊁消化不良㊁痞块㊁淤积病㊁水肿㊁肌肉麻木和胀痛㊁黄水病等ꎮ现代医学主要作用为消炎㊁止疼㊁提高机体免疫力㊁放松肌肉㊁养生保健等ꎮ蒙医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主要采用顶会穴㊁囟门穴㊁枕会穴㊁赫依穴㊁脚大拇指与第二指间穴(似中医太冲穴)等ꎮ顶会穴位于两眉正中向头顶划一线ꎬ再从两耳廓上端正中向头顶划一线ꎬ此二线在头顶之交叉点ꎬ即中医之百会穴ꎮ囟门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4横指处ꎬ相当于中医的囟会穴ꎮ枕会穴位于颈后窝发际正中点向上四横指处ꎬ近似中医之脑户穴ꎮ赫依穴位于第一胸椎下凹正中ꎬ从此点再向左右1寸处各有一穴ꎮ3穴并列在一线上ꎬ也叫第一椎穴ꎮ脚大拇指与第二指间穴位于脚上第一和第二拇指间向上两横指ꎮ顶会穴㊁囟门穴㊁枕会穴3穴用斜刺方法ꎬ赫依穴㊁脚大拇指与第二指间穴用直刺方法ꎬ明确穴位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在针尖以上0.5寸处稳持ꎬ迅速地刺破皮肤逐渐深刺ꎬ深度为0.5~1寸ꎬ并严格掌握针刺方向和深度ꎬ注意患者对局部麻木等感觉ꎮ扎完针留置针15~20min后起针ꎮ疗程一般14~21天ꎮ总而言之ꎬ针刺手法是以既给适当的刺激又不伤及主要脏腑及器官为原则来治疗疾病ꎮ蒙医药从病消除病因ꎬ结合饮食ꎬ西药(一种或不给予降压药物)配合放血㊁针刺综合疗法治疗ꎬ疗效佳ꎬ并且能较好的控制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ꎮ2㊀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ȡ140mmHgꎬ舒张压ȡ90mmHg)ꎬ可伴有心㊁脑㊁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ꎮ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ꎮ在整体人群ꎬ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ꎬ以收缩压更为明显ꎬ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ꎬ脉压也随之加大ꎮ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ꎬ每10个成年人当中有2人患高血压[4]ꎮ因此ꎬ控制高血压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5]ꎮ近年来ꎬ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㊁脑㊁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ꎬ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ꎬ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ꎬ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ꎬ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ꎬ适宜血压水平应86㊀㊀㊀㊀㊀JournalofMedicineandPharmacvofChineseMinorities㊀Septembeer2018ꎬVol.24No.9有不同ꎮ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ꎬ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ꎬ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ꎬ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ꎬ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ꎮ现代医学控制血压主要用药物ꎬ而长期口服降压药物ꎬ这可能引起胃肠不良反应ꎬ甚至对肝㊁肾功能损害严重ꎮ长期服用药物这对患者来说极为不方便ꎬ然而也会控制不稳ꎬ停药后易反弹等不良反应ꎮ3㊀高血压病的预防措施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ꎬ推荐使用24小时长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ꎮ除评估诊室血压外ꎬ患者还应注意家庭清晨血压的监测和管理ꎬ以控制血压ꎬ并且医疗工作者应加高血压病基本知识和高血病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力度ꎬ提高高血压病人群的知晓率㊁治疗率㊁控制率ꎬ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6]ꎮ消除病因是最基本的办法ꎬ平时注意低盐饮食ꎬ避免紧张与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ꎬ适当坚持锻炼ꎬ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ꎮ4㊀存在的问题及展望高血压病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ꎬ目前尚无根治方法ꎬ只能药物控制血压在一定正常范围[7]ꎮ近年来采蒙医学放血配合针刺治疗高血压取得了显著疗效ꎮ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病配合针刺㊁放血治疗ꎬ临床效果佳ꎮ在科学飞速发展ꎬ经济日益增长的社会ꎬ我们需要保护蒙医药文化和发展蒙医特色疗法ꎬ并将其利用到预防保健事业当中ꎮ蒙医药是属经验医学ꎬ当然存在很多缺点ꎬ对本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缺乏客观的解释ꎬ临床研究还缺乏统一诊疗标准ꎬ临床报道样本数偏小ꎬ大多未设立对照组ꎬ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对比性ꎮ应掌握和传承蒙医辨证思维ꎬ应借助当代先进科学仪器ꎬ有机的溶于蒙医学相关理论体系中ꎬ更好的发展绿色蒙医药ꎮ参考文献[1]郭 道布清ꎬ图门巴雅尔.蒙古族传统疗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ꎬ2005:12-93.[2]阿古拉.蒙医药学[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ꎬ2010:12-76. [3]陈英松.蒙医温针疗法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ꎬ2013:1-9.[4]王文新ꎬ陈玉杰.对身心疾病认识的中西医的比较[J].继续医学教育ꎬ2001ꎬ15(2):8.[5]王红梅ꎬ乔欢.蒙医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ꎬ2017ꎬ23(2):43. [6]赵运昇.高血压病的危害及预防预防和治疗[J].光明中医ꎬ2017ꎬ32(5):33.[7]许敏ꎬ黄和煦ꎬ等.优化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的疗效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ꎬ2017ꎬ14(9):19.2018年5月29日收稿蒙医对痤疮的认识额尔敦毕力格1㊀王㊀德2(1.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ꎬ内蒙古㊀赤峰㊀024000ꎻ㊀2.阿拉善盟中心医院ꎬ内蒙古㊀阿拉善㊀750300)摘㊀要㊀目的:简述蒙医对痤疮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ꎮ方法:对现代医学痤疮发病机制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与蒙医痤疮发病机制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比观察ꎮ结果:蒙医治疗痤疮方法独特ꎬ效果显著ꎮ结论:蒙药治疗痤疮有显著疗效ꎮ关键词㊀蒙医ꎻ痤疮ꎻ理论认识ꎻ治疗中图分类号:R291.2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6-6810(2018)09-0069-021㊀概述1.1㊀西医㊀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ꎬ主要好发于青少年ꎬ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ꎬ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ꎮ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㊁丘疹㊁脓疱㊁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1]ꎮ1.2㊀蒙医㊀痤疮蒙医病名为色布赫(或巴达哈)ꎬ是齐素热(血热)或加之协日乌苏引起ꎬ可合并粘(细菌)㊁郝如海(虫)感染[2]ꎬ好发于青春期年轻人自身血热旺盛ꎬ加之饮食起居不规律ꎬ比如熬夜ꎬ体育锻炼少ꎬ常吃辛辣食物ꎬ少饮水ꎬ便秘ꎬ外用化妆品等引起清浊不华ꎬ病血增多ꎬ病邪沉积于皮毛而发病ꎮ2㊀临床表现皮损好发于面部及上胸背部ꎮ痤疮的非炎症性皮损表现为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ꎮ闭合性粉刺(又称白头)的典型皮损是约1mm大小的肤色丘疹ꎬ无明显毛囊开口ꎮ开放性粉刺(又称黑头)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ꎮ粉刺进一步发展会演变成各种炎症性皮损ꎬ表现为炎性丘疹㊁脓疱㊁结节和囊肿ꎮ炎性丘疹呈红色ꎬ直径1~5mm不等ꎻ脓疱大小一致ꎬ其中充满了白色脓液ꎻ结节直径大于5mmꎬ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ꎻ囊肿的位置更深ꎬ充满了脓液和血液的混合物ꎮ这些皮损还可融合形成大的炎性斑块和窦道等ꎮ炎症性皮损消退后常常遗留色素沉着㊁持久性红斑㊁凹陷性或肥厚性瘢痕ꎮ3㊀诊断根据青少年发病㊁皮损分布于颜面和胸背部㊁主要表现为白头㊁黑头粉刺㊁炎性丘疹㊁脓疱等多形性皮损等特点ꎬ临96中国民族医药杂志㊀2018年9月㊀第24卷㊀第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浅谈蒙医五疗传统康复疗法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白清泉白金红发布时间:2023-06-23T12:06:52.36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7期作者:白清泉白金红[导读] 蒙医学康复治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传统康复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康复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康复技术,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康复患者的信赖。
目前,蒙医传统疗术技术已经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蒙医传统针灸、放血、推拿、按摩、药浴、功能锻炼等传统康复手段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提高了功能康复的效果,发扬了蒙医药的优势特点。
蒙医特色康复疗法,以其作用快、治疗范围广、安全可靠、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特点引起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它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医医院摘要:蒙医学康复治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传统康复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康复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康复技术,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康复患者的信赖。
目前,蒙医传统疗术技术已经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蒙医传统针灸、放血、推拿、按摩、药浴、功能锻炼等传统康复手段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提高了功能康复的效果,发扬了蒙医药的优势特点。
蒙医特色康复疗法,以其作用快、治疗范围广、安全可靠、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特点引起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它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关键词:蒙医五疗康复传统适应症状事项众所周知,康复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康复医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随着时代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意外伤害的逐渐增多,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但康复医学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之间尚有巨大差距,它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亟待解决的瓶颈。
蒙医传统康复是在蒙医学理论为基础,利用蒙医传统疗术,辨证施术、治病求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等治则来达到祛病强身及康复医疗的目的。
蒙医针刺结合内服蒙药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分析2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300摘要:目的:研究肋间神经痛病人接受蒙医针刺结合内服蒙药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22年09月-2023年09月本院收治的肋间神经痛病人60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试验组、对照组,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1天、3天和1周,试验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蒙医针刺+内服蒙药疗法对肋间神经痛病人治疗可明显地降低其疼痛感,值得运用。
关键词:肋间神经痛;蒙医针刺;内服蒙药;疼痛感肋间神经痛是肋间神经受到不同疾病损伤,出现胸腹部的肋间呈现出带状的疼痛感病症,痛感的特性主要呈现为从背部向胸部的半环状分布,同时在一个或多个肋间神经处会出现刀割、针刺或烧灼的疼痛,并且在咳嗽、呼吸等活动时会加剧。
肋间神经痛可以被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而后者则可能由胸椎损伤病症、胸椎退行性病变、胸椎结核病症、胸膜病变病症以及带状疱疹病症等疾病引发。
因为此疾病患病机制并未明确所以,西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营养神经以及进行康复性的按摩干预等。
在蒙古医学里,并未有此疾病的名称,但根据其疼痛的特征,它应归类为“周围白脉病”之内[1]。
此研究将分析肋间神经痛病人接受蒙医针刺结合内服蒙药的治疗效果,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09月-2023年09月本院收治的肋间神经痛病人60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试验组、对照组,单组30例,其中试验组年龄28岁-88岁,平均年龄(51.13±0.66)岁;对照组年龄28岁-87岁,平均年龄(51.22±0.42)岁,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1对照组传统中医针灸方法。
穴位选择:支沟穴、阳陵泉穴,在对挑选的穴位进行标准消毒之后,使用2寸的毫针进行刺激疗法,针灸2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10次为一个疗程。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
下面是它们的详细介绍。
一、原穴原穴是指人体经络主穴的起始点,也是气血运行的起点。
原穴有12个,分别是太冲、大敦、昆仑、曲泽、商丘、陷谷、解溪、涌泉、足三里、曲池、膀胱俞、大陵。
这些穴位一般位于四肢、躯干的近端,能够调节和平衡整个经脉系统的运行。
二、络穴络穴是指经络上与其他经络相连接的穴位,能够联接不同经络,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络穴有14个,分别是太白、阳溪、合谷、青灵、支沟、合谷、阳溪、风市、列缺、外充、山间、梁丘、曲泽。
络穴一般位于体表,常用于治疗不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三、郄穴郄穴是指人体经络的分支穴位,位于原穴和经俞穴之间,能够调节和平衡经络的气血运行。
郄穴有12个,分别是腰阳关、中渚、承满、咳会、鱼际、肩贞、渊腋、颡子、肺俞、胸注、胆俞、胁俞。
郄穴一般位于躯干和四肢之间,常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和症状。
四、募穴募穴是指人体经络上能够使之通达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的运行。
募穴有12个,分别是睛明、微泪、鼻通、颊车、蝦蟆、脚蟾、韧带、关门、胆白、大横、胞际、齿关。
募穴涉及面部、四肢和躯干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相关区域的气血循环和功能。
五、俞穴俞穴是指人体经络上对应相关脏腑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脏腑的功能。
俞穴有54个,分别是3个胆俞、3个胃俞、3个大肠俞、3个三焦俞、3个小肠俞、3个胆囊俞、3个膀胱俞、3个心俞、3个脾俞、3个肺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包络俞、3个胆经俞。
俞穴位于体表和躯干部位,可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以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的病症。
六、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主要经脉与其他经脉交会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八脉的运行。
八脉交会穴有8个,分别是合谷、曲池、强间、承浆、承山、任脉、督脉和血海。
这些穴位位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蒙医放血疗法概念
蒙医放血疗法是蒙医传统疗法中极具特色的治疗技术,也被称为静脉特定穴位采血疗法。
它是以蒙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在人体浅部脉道的指定部位使用特制的器械进行放血,以引出病血(恶血),疏通脉道,改善气血运行,降低血热,调理体素,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主要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血热型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颈肩腰腿痛、痛风等。
然而,对于正精耗竭、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大痨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以及易于出血者和低血压者,不能施以放血疗法。
蒙医放血疗法有多种形式,其中微循环放血是在拔罐后,用三棱针或其它针刺破局部的恶血,达到治疗目的。
而病变周围的静脉放血则是直接找到病变部位的静脉,用蒙医的放血刀将静脉弹破,放出恶血。
在实施蒙医放血疗法前,需要先进行相关检查,并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放血治疗。
同时,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脉诊和服用蒙药,以调整身体状态。
在放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保暖,避免患者过度紧张或晕厥。
总的来说,蒙医放血疗法是一种具有特色的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由于其操作方式和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
蒙医脉诊小结一、诊脉部位定位桡骨茎突内侧《蒙医内科临证治要》寸关尺-传统蒙医-寸关尺二、对应脏腑部位右患者左寸关尺寸关尺《蒙医内科临证治要》肺颈肩脾胃肛肠腹疾精府肠腹后阴心头脑肝胆经带乳疾肾脏膀胱前阴传统蒙医肺大肠肝胆右肾膀胱心小肠脾胃左肾精府三、常见脉象传统蒙医有十二种脉象:洪、数、实、滑、弦、紧,为热证脉;沉、迟、虚、芤、微、弱,为寒证脉。
《蒙医内科临证治要》:浮、数、实、滑、洪、弦、长为阳脉;沉、迟、虚、涩、细、微、短为阴脉。
气病脉浮、虚、芤,或有歇止;胆病脉弦、细、数、有力;痰病脉沉、迟缓、微弱;血病脉滑、实、洪大;黄水病脉或缓、或细,艰涩发颤;虫病脉应指似有扭转的感觉。
四、六纲脉类浮脉类:浮(表、虚),洪(热盛)、濡(自汗)、散(元气耗散)、芤(大失血)、革(失精亡血)沉脉类:沉(里、水),伏(邪闭)、牢(癥瘕)、弱(气血虚弱)迟脉类:迟(寒)、涩(气滞血瘀)、缓(脾虚湿困)、结(寒凝心阳)、代(脏气衰微)数脉类:数(热)、促(邪热内盛)、疾(阴阳欲绝)、动(惊恐)虚脉类:虚(无力)、微(阳气衰微)、细(气血不足)、短(气病)实脉类:实(有力)、滑(痰饮停食)、紧(寒痛)、弦(肝气郁结)、长(实热)五、诸脉主病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
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缘积聚热相攻,结为阴寒有所积。
动为惊悸血崩淋,牢为寒痛木乘脾,代为正气已飘离,细是精枯形瘦极。
蒙医传统五疗法简述娜荷雅;包哈申【摘要】蒙医五疗是蒙古族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地势气候、饮食穿戴的特点创立的独特传统疗法.放血疗法、灸疗法、油脂疗法、浸浴疗法、穿刺疗法统称为五种疗法,是蒙医内病外治的非药物疗法.【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3(022)002【总页数】1页(P4-4)【关键词】蒙医五疗的概念;使用范围;作用机理【作者】娜荷雅;包哈申【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蒙医五疗是蒙古族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地势气候,饮食穿戴的特点创立的独特传统疗法。
放血疗法,灸疗法,油脂疗法,浸浴疗法,穿刺疗法统称为五种疗法,是蒙医内病外治的非药物疗法。
[1]下面简述蒙医五疗的概念,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
概念:是依据体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形状的针刀点刺或切开血脉,祛除病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范围:从相对来说,可以使用放血疗法的疾病有扩散症、紊乱症、疫疬、炎症创伤、痛风、内脏脓疡、湿疹、黄水病、索日亚、丹毒、麻风等。
从时间来看,凡是体腔出血危及五脏,流血过多而不止者,可以在疾病的初期及时放血施治。
疾病中期疼痛,无恶寒现象,身体沉重麻木者可以放血施治。
否者需先饮汤剂药分清好血与病血后再针刺放血施治。
病血扩散到脉血,由于饮食缘故余热尚存者,可以在疾病后期放血施治。
放血可以促生肌,减肥,并使瘦弱者健壮,特别是对排除恶血和毒邪有奇特的疗效。
作用机理:排除脉道中的病邪和恶血,畅通脉络,促进赫依楚斯运行,并且可以镇痛,止痛,消肿,根除脓液和协日乌斯,治疮疡。
脑血栓患者使用放血治疗,可以促进患者体内的赫依楚斯运行,通利血脉,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溶解血栓,达到治疗目的。
放血疗法不但能治病还能起到预防作用如某些病由于没有及时放血,其余邪或恶血会引起痈疽、痞块等严重病症。
甚至会转移到脏腑或脉道,引起这些部位化脓,如能及时有效地放血,则可完全避免。
蒙医常用放血脉穴
一、头部脉穴
【额脉】前额发际正中线直下0.5寸处。
主治:春秋两季,胆元病头痛、额顶痛,日晒、火烤、过劳、饮酒等头痛加重者。
多用于神经血管性头痛。
【金柱、银柱】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右为金柱、左为银柱。
主治:正、偏头痛,尤其对血、胆病引发的头脑胀痛、目赤肿痛、眼角糜烂等有效。
多用于眼压增高,眼底出血等。
【枕脉】枕后发际正中线直上2寸,旁开1寸处,左右两穴。
主治:颈项强痛,瘟热犯脑,血、胆病头痛,头晕,视力减退等。
多用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头痛等。
【舌脉】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主治:舌强失语,口干消渴,舌肿或缩,心热疾病。
多用于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失语症。
【齿脉】在下颌角斜前上方1寸处。
主治:牙龈肿痛,瘰疬痄腮,口眼歪斜等。
【颞脉】耳前斜上1寸处。
主治:胆血牙痛,耳鸣流脓,脸颊肿痛等。
【鬓脉】平齐前额中点,左右两鬓发际处。
主治:癫痫,晕厥,神志不清,肢体不利,头脑胀痛,牙痛等。
二、上肢脉穴
【通肺脉】沿前臂和上臂桡侧上行之脉,距肘窝外3寸处(曲池)。
主治:胸肋刺痛,肺热咳嗽,喑哑,
气短等。
【脏腑总脉】自肘窝内侧略斜向上
外行之脉,肘窝正中偏外点。
主治:五脏六腑热病。
心肺、胁肋
刺痛,肝胃、肠腹郁热,胸闷气喘等。
【肝脉】位于肘弯内侧向手背拇指
斜行而后折向小指之脉,取肘横纹下3
寸处。
主治:肝脾、胁肋刺痛,瘀血
痞块,血毒目赤,血热昏迷,肝脾
肿大,胃肠热痢,颈项强痛等。
【六合脉】手背,腕横纹正中
直上3寸处。
主治:肝胃血热,胸肋胀满,
瘀血刺痛等。
【痰脉】从肘窝尺侧出发之脉
分二条,腕上正中向尺侧循行之脉,
肘横纹到腕横纹连线的中点。
主治:食欲不振,肢体倦怠,胃腹挛痛等。
【手背六细脉】手背,指掌关节上1寸处。
食指与中指间,右手为肺、大肠脉;左手为心、小肠脉。
中指与无名指间,右手为肝胆脉;左手为脾胃脉。
无名指与小指间,右手为右肾、膀胱脉;左手为左肾、命宫脉穴。
主治:对应脏腑的血、胆性热病。
三、下肢脉穴
【腿大脉】膝关节内侧向上3寸处(大隐静脉分支)。
主治:肠腹外伤、震荡,下肢沉重,睾丸肿痛,痔疮,子宫疾患等。
【踝脉】足内踝斜前上方约1寸处。
主治:胃肠痉挛,二便不通,子宫出血,二便不利等。
【腘脉】腘窝正中偏外点。
主治:颈项痛,腰脊痛,下肢痛,子宫出血等。
【肾脉】足跟骨向上2.5寸处肌腱旁。
主治:肾损伤,腰扭伤,下肢不利,肌肉肿痛,子宫出血,尿血。
【蹬脉】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正中直上1寸处。
主治:足背肿痛,脚气溃烂等。
四、躯干脉穴
【胃角脉】剑突下1寸,旁开3寸处,左右两穴。
主治:胃热病。
主治:外阴热病。
【尾尖脉】尾骶尖上静脉。
主治:下肢热病,痔疮等。
五、简要放血法
首先,常规消毒放血脉穴术野,用止血带或驱血带在近心端距离脉穴约10cm处进行结扎,然后,用高压灭菌的放血刀具准确对准脉穴,穿刺出血适量约5--10ml,或更多些,最后,松解止血带,擦拭术区,敷料块稍微加压包扎,术毕禁止洗浴术区数日为妥。
------根据韩学作编著《蒙医内科学》整理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