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淄川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我校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质量,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制定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创新,强调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个性化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强调对技术的创新利用和创新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

学科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培养信息素养和伦理道德,从而成长为信息时代的新型公民。

三、课程设置

(一)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学分总学分为

2+2+(X)。各个模块基本情况见下表:

(二)我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我校高一年级开设。

根据我校实际,将选修Ⅰ分为限定选修(限选)和任意选修(任选)两部分。学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开全所有选修模块。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鼓励学生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设置表

(三)课程开设要求

1.学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必修模块课程统一安排在高一年级开设。

2.限定选修(限选)模块必须开设,并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模块课程。

3.课程开设时要注意模块内容之间的衔接。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实施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

2.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恰当地采用“讲授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能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拓宽课堂领域。信息技术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大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庭与社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1)教学中不能采取机械训练的模式。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机械式的学习转向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习更有趣,更有生命力。

(3)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要把课内的学习内容与课外的实践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班级、学校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例如:为班级出小报、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等。但活动要适量,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

(4)开展合作交流。要让每位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要为学生创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4.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

(1)面向每一位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课程内容互相衔接,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2)关注个别差异。面对所有的学生,承认和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差异和认知特点的差异,真诚对待全体学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表达创造性思想,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共同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1)适应知识的更新。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原来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培养高中学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2)促进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教师要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适应新工具和新任务,达到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学生选课指导

学生的选课情况,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普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为此,学校和信息技术教研组应该在选课前,制定选课指导意见,提供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学习方式说明;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要及时对学生的选课进行评价。

(三)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