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诗词
- 格式:docx
- 大小:21.19 KB
- 文档页数:3
红楼梦诗词及赏析红楼梦诗词及赏析1.《根并荷花一径香》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赏析: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
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欺辱虐待,含恨而死。
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
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2.《可叹停机德》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赏析: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
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
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
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
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
红楼梦诗词解读红楼梦诗词解读一、导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瑰丽多姿的古代小说长卷”。
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逐一解读《红楼梦》中的诗词,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美丽与哲理。
二、“黛玉葬花”系列1.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首诗出自第五十七回,黛玉在芳官的葬花活动中,由于伤感失落而写下。
诗中表达了黛玉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并以此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2. “葬花吟”这是黛玉在第九十七回出殡时写下的诗,表达了她对自我的颓废和对人世间事物的无奈和痛惜。
通过婉转悲伤的词句,展示了黛玉敏感的情感世界和对命运的无奈感。
三、“秦淮烟草之歌”1. “斜阳照墨池,绿水青芙蓉。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窗。
”这是贾宝玉在第五十九回到花袭人府中时,对即将过去的时光感叹所写的词。
词中抒发了他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意境。
四、“蝶恋花”系列1.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悲悼暴风雨中重逢时的对话。
贾宝玉用此词来表达他对黛玉的爱慕之情,将黛玉比作花朵,表达了自己对黛玉纯洁美丽的赞美。
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贾宝玉在第二十五回梦游大观园时所见的画面。
词中以文人意境描绘出了一树牡丹的美态风姿,将牡丹与少女相比,表达了作者对花与人之美的联想和赞美。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一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贾宝玉在红楼初建时,对庆幸自己遇见的人与事表示感慨时所写的词。
以红楼为背景,借古喻今,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激之情。
六、“夜雨寄北”系列1.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贾宝玉在第十六回悼薛蟠时写下的词,以形容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词句婉约而凄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思念。
七、结语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集诗词之美于一体的艺术之作。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古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其细腻的情感、丰富的人物、娴熟的艺术手法和精湛的古诗词而广为人知。
红楼梦中穿插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情感表达上独具魅力,也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份古韵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进行赏析,欣赏其艺术价值,并探究其在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一、《红楼梦》中的古诗词红楼梦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诗词,涵盖了唐宋元明等众多时代的佳作。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脂砚斋所写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葬花吟》等名篇。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词》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古诗词,它通过描绘十二位女子的容貌、性格和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思考。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贾宝玉所写的“一缕梦魂归故里,半丸丹青半画眉。
梨花一枝春带雨,桃李十分春暖容。
”这几句诗,不仅描绘了贾宝玉眼中林黛玉那出尘的美貌,更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黛玉的倾慕之情。
《葬花吟》被誉为红楼梦中的“白描之诗”,是对林黛玉去世的哀悼。
其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无尽的思念和对世态炎凉的悲叹,同时也突出了黛玉这个人物对整个故事的重要性。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这些凄美的句子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黛玉那真挚而短暂的一生,使人忍不住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意。
除了以上两组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红楼梦中还散落着许多其他的佳作。
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对诗时所写的“湘莲折花女谢雨兮,倚遍危楼泪暗干”、“菱花何事入罗帏,深锁春光一院香”的悱恻诗句。
还有林黛玉写给宝玉的诗:“忆得前生缘染簪,伤多青琐滴年年。
罗帐绣幕颜如玉,斗草那堪孟子间。
”诗词之中流露出的情感深邃而含蓄,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古诗词的艺术价值红楼梦中的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红楼梦中的古诗词不仅有着旷世之才的创作者,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红楼梦中经典诗词的详细解释一、石头记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的眼泪;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
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
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
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古诗词鉴赏大全赏析_经典的红楼梦诗词《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楼梦古诗词鉴赏大全赏析,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吟月三首(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说明】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其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注释】1.月挂——“挂”,庚辰本作“桂”,王评本改作“到”,今从戚序本。
中天——天中央。
2.皎皎——洁白明净。
3.助兴常思玩——常思玩月以助诗兴。
玩,赏。
4.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贫居不仕或对现实不满者,所以说“添愁”。
5.翡翠、珍珠——为求措词华丽给楼和帘加上的饰词。
玉镜、冰盘——喻月。
6.银烛——银白色的蜡烛。
7.晴彩——晴空中月亮的光彩。
其二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注释】1.香欲染——形容香气之浓。
诗词中多写月夜梅花,所以用梅烘染月。
2.柳带——柳枝。
3.残粉涂金砌——阶台边沿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白粉。
古代以“金粉楼台”称华丽建筑。
粉,指金粉,即铅粉。
残,言其淡薄。
金砌之“ 金”即因涂饰金粉而言。
4.恍若——依稀彷佛,好象。
5.余容——指将要西沉的月亮。
拟人说法。
其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注释】1.精华——月亮的光华。
这句说云雾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
娟娟——美好。
魄——指月的质,月称桂魄。
3.“一片”二句——诗的修辞句法。
说秋闺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鸡唱、残月西斜。
所谓“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砧,捣衣石。
参见《忆菊》等诗注。
红楼梦诗词注释及鉴赏_红楼梦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表现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和人物心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楼梦诗词注释及鉴赏,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南柯子(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注释】1.纤纤缕、络络丝——喻柳条。
虽然如缕如丝,却难系住柳絮,所以说“空挂”、“徒垂”。
2.绾系——打成结把东西栓住。
3.我自知——等于说“人莫知”、“世莫知”。
植物抽叶开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4.隔年期——相隔一年才见一次。
宋代王禹偁《中秋月》诗:“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其实这是从古乐府《七日夜牛女歌》“婉娈(亲爱)不终夕,二别周年期”化出来的。
原本是说牛郎织女的。
【鉴赏】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
”这些话当然都不是对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认的生母赵姨娘而说的。
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
同时,探春的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弃家为僧,不是也同样适合吗?是的。
唯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提笔将它续完。
这一续,全首就都像是说宝玉的了:去休惜,来自知,所谓随缘而化,踪迹难寻;夫妻相见之期犹如牛郎织女,不是说他做了和尚又是什么?书中说宝玉自己该做的词倒做不出来,这正是因为作者觉得没有再另做的必要了。
红楼梦诗词鉴赏2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注释】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红楼梦》诗词鉴赏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红楼梦诗词《薛宝钗咏白海棠》鉴赏原文: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释:①珍重:珍视,看重。
芳姿:美好的姿态,指花容。
②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③胭脂:即胭脂红色。
洗出:洗掉所涂抹的而想出本色。
北宋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醉看春雨洗胭脂。
”秋阶:秋天的台阶。
影:指海棠花姿。
冰雪:比喻刚洗过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样。
露砌:洒满露珠的石砌台阶。
魂:指海棠花的品格。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刚浇上水的白海棠,犹如洗去胭脂的美女,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又好像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洁白晶莹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④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
痕: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
此句的大意为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
⑤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
是神化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
《晋书·天文志》:“西方白帝,白招矩(矩亦作拒)之神也。
”秋天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全凭自身保持清洁,亦就海棠色白而言。
凭:程乙本作“宜”,不及“凭”字能传达出矜持的神气。
⑥婷婷:挺拔舒展、苗条秀丽的姿态。
鉴赏: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人端凝庄重的性格。
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
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
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
《红楼梦》的诗词解析(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是《红楼梦》的缘起诗,讲述了作者曹雪芹写书的初衷。
对于曹公来说,真正的痛苦,是无法言说的。
他的痴情所在,于现实看来也许毫无用处,只能用一种亦真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好的文学是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定有道理可讲,但总以其强大的共情力,让众生从中窥见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曹公的荒唐言,何尝不是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人生中欲说还休的种种滋味。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讲的是甄士隐的故事。
甄士隐早年富足,后家道中落,正当他急忿怨痛、贫病交攻时,听到一位跛足道人吟唱《好了歌》,霎时大笑一声,有所顿悟。
喜了又悲,富了转贫,半生喜乐,半世苍凉。
《好了歌》道出了人面对命运起落的恐惧,它们可能关乎健康、幸福、爱、钱财、权力,一切你放不下的东西,总有一天都要放下,归于“了”字。
如此,烦忧无解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不妨以更加通达、长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一些自以为是的执念便不再那般重要。
唯有当下,值得珍重惦念。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能凭借“泼辣”与“精明强干”出圈的红楼人物,王熙凤大概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她有着超出常人的果决和手腕,谁遇到难缠的人、难缠的事,凤姐一出手便干脆了断.在一群太太小姐中也最接地气,插科打诨、迎来送往总能看到她。
遗憾的是,如此有趣精明的一个人,却在权术机变中走向迷失。
在她的生存法则里,一意争强好胜无视人性底线,“宽厚待人”四个字更是从末放在心上。
红楼梦中121首诗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
漫天飞花,本是春日盛景,却因“红消香断”而充满了哀伤。
这既是对落花命运的悲叹,也暗示着黛玉自己的身世和未来的命运。
她如同这落花一般,在贾府之中虽然有宝玉的知心,但毕竟寄人篱下,又体弱多病,未来堪忧。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以游丝、落絮进一步描绘暮春之景,这些轻柔之物的动态描写,更显春去的无奈。
游丝软系、落絮轻沾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看到那细细的蛛丝在春日的亭台间飘荡,白色的柳絮轻轻扑在绣帘之上,一种无力与脆弱之感油然而生。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直接点明惜春之情,黛玉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对春景消逝的惋惜之中。
这种愁绪无法排遣,是她内心孤独、敏感的体现。
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她的情感无处安放。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黛玉手持花锄的形象,既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又体现出她对落花的怜惜。
“忍踏”二字,表现出她不忍心践踏落花的善良心性。
她不愿看到落花被玷污、被践踏,这也是她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一种抗拒。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这里通过柳丝榆荚的“自芳菲”与桃花李花的飘零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冷漠无情之人。
柳丝榆荚只顾自己的繁茂,对其他花朵的凋零毫不关心,这恰似贾府中那些只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死活的人。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由桃李的来年再发,联想到自己的未来。
黛玉不知道自己明年是否还能在这闺中,是否还能看到这春花秋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恐惧。
这种对生死的忧虑,在封建礼教下的深闺女子身上显得尤为深刻。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以燕子的无情衬托出世事的无常。
燕子垒成香巢,却不知明年人去楼空,巢穴也将倾颓。
这象征着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看似安稳,实则脆弱,一旦命运的车轮转动,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中的诗词鉴赏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说。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更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一些著名诗词进行鉴赏与解析,并探讨其在整部小说中的意义。
一、“黛玉葬花时节”红楼梦中最著名的诗词之一便是“黛玉葬花时节,散花天气近。
”这是作者描写黛玉情绪低迷、心境忧郁的场景之一。
黛玉观赏花朵的时候,花瓣离落,如同黛玉离世。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与主角的心理相结合,表达了黛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无奈。
黛玉的心境与花开花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更能理解她的悲伤与孤独。
二、“葬花吟”在红楼梦的第十四回中,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吟”以其深沉忧郁的情调而著名。
黛玉用“一年花似锦,缤纷作碎红”来描绘花开花谢的辗转,同时也充满了对逝去花朵的无尽思念与伤感。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则表达了她对人生无常与生死轮回的思考。
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将黛玉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秋窗风雨夜”“秋窗风雨夜,瓶冷人不归”,这是黛玉写给薛宝钗的一首七言绝句。
黛玉以大自然的景物与她自身的遭遇相比,表达了自己被命运所困扰、内心的寂寞与痛苦。
“琴冷弦断,雁过无痕”这两句诗揭示了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绝望。
整首诗流露出黛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精神。
四、“荷叶生时春恨生”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他对林黛玉感情的诠释。
宝玉借荷叶开放与自己心头的思念相比,抒发了自己对黛玉的挚爱。
“白露滴秋千”则揭示了宝玉与黛玉的过往情感和激动心情。
这首诗词凝结了宝玉对黛玉深情厚意的表达,也彰显了他才情与情感世界的多样性。
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既是内容的点睛之笔,也是情感的抒发。
这些诗词不仅在情感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还展示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与才华。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鉴赏和解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红楼梦最美诗词鉴赏十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对红楼梦中最美的十首诗词的鉴赏,供参考:1.《红楼梦·葬花吟》这是林黛玉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她以花喻己,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2.《红楼梦·咏白海棠》这是薛宝钗的诗作,她以白海棠为题,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纯洁。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宝钗端庄稳重、雅致大方的性格。
3.《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风雨之夜为背景,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中情感真挚,意境凄美,展现了黛玉柔情似水、多愁善感的性格。
4.《红楼梦·咏月》这是贾宝玉的诗作,他以月亮为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意境深远,展现了宝玉聪明灵动、率真自然的性格。
5.《红楼梦·咏菊》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菊花为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黛玉才华横溢、傲然独立的性格。
6.《红楼梦·中秋夜宴》这是贾府中秋之夜的宴饮赋诗,展现了贾府繁华昌盛的景象。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展现了贾府家族的荣耀和尊贵。
7.《红楼梦·咏史》这是贾宝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他以历史为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宝玉博学多才、深思熟虑的性格。
8.《红楼梦·咏雪》这是薛宝琴的诗作,她以雪为题,描绘了雪景的美丽和纯洁。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宝琴清新自然、明丽动人的性格。
9.《红楼梦·咏风筝》这是探春的诗作,她以风筝为题,表达了对自由和生命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探春聪明能干、果敢决断的性格。
10.《红楼梦·咏蟹》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螃蟹为题,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感慨。
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
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欢迎阅读。
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引子,是在《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出现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十二仙子演奏的警幻仙子新制《红楼梦》十二支仙曲的引子。
红楼梦引子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总体引序,也是《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情感引序和悲惨命运终结的引序。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开始便是情字何其重要,那“鸿蒙”便是情。
演红楼梦也从这个,情字入手,更加证明“宿孽总因情”了。
谁为情种?试问世间谁是痴情的。
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人人都围这情字转,天、日、时中,去奈何,去伤怀,去寂寞,这都是傻人在试遣愚衷而已。
这情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空的。
当成真去看去做,岂不是傻?岂不是愚?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有时也写作“悲金悼玉”)。
金和玉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甚至是整个贾府及与之相关的青春女性,但是从其特指意义上来说,却是指两对金玉,即金指宝钗和湘云,玉指黛玉和妙玉,怀和悼的些微差别正说明了小说中,四人结局的差异,也就是宝钗、湘云健在,而黛玉、妙玉早亡。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是中国著名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判曲。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鉴赏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它丰富多样的人物和情节、独特的结构布局而闻名于世。
同时,《红楼梦》中也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于诗词艺术的独到理解和创作才华。
本文将通过鉴赏几首重要的诗词片段来深入探讨《红楼梦》中蕴含的诗词艺术之美。
1. "草木知春" -- 行云流水般的旷达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杏开放时。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这首唐风五言绝句出自《红楼梦》,表达了人生短暂、春光如过眼矣的主题。
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将草木与人生相联系并赋予其“知春”的能力,营造出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
同时,诗句中表达了对离别和岁月无情的感慨,展现了人世间百态之美。
2. "葫芦生" -- 艺术与命运的辩证统一葫芦生墙根,笋镜面中眠。
而今看竹影,又复怆凉烟。
这是一首由宝玉创作的七言绝句,描绘了生命轮回和命运不测的主题。
作者通过将葫芦与竹影相比,抓住时光流逝、自然变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人生充满变数和无常的意味。
诗词中流露出对于时光流转和遭遇变幻无常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艺术与命运之间强大力量的认知。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 英雄壮志豪情四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贾敷创作并演唱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词曲,抒发了英雄壮志和世事无常的主题。
通过朴实而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终极目标不变的坚持和追求,并暗示了生离死别之间的真挚思念。
这首诗词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响亮的战斗口号,凸显了英雄豪情和对正义的执着信念。
4. "黛玉葬花" -- 忧郁与人生哲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词作由贾敏创作,展示了压抑、哀伤与离别之美。
通过描写黛玉葬花的场景,表现出对逝去美好时光以及故土温馨的怀念。
红楼梦曲词正曲12首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的曲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烘托了主要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以下是对《红楼梦》中的12首曲词进行的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1. 《黛玉葬花辞·别后一纸云烟》:这首辞表达了黛玉对花的深情和对别离的悲伤。
通过花与人的比喻,揭示了黛玉的命运和对世俗的厌倦。
2. 《秦可卿·世情薄》:这首词描述了秦可卿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3. 《贾妃·雨淋铁板桥》:这首曲词以雨淋铁板桥的形象,表达了贾妃对身世和命运的悲凉感。
同时也展现了她的坚强和意志。
4. 《邢岫烟·湘云春梦》:这首词以湘云的春梦为线索,勾勒出湘云聪明机智,但也渴望爱情和自由的内心世界。
5. 《越调·葬花吟》:这首曲调表现了花谢花飞的凄美,以及人生短暂的哀婉之情。
葬花吟也暗喻了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常的主题。
6. 《秦可卿·满面尘灰烟火色》:这首曲词刻画了秦可卿受尘世薰陶后的颓废和疲惫。
她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
7. 《雨夜花》:这首曲词以花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感慨,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扼腕叹息。
8. 《贾妃·雨洒樱桃花》:这首曲调以雨洒樱桃花的景象,表达了贾妃对自己境遇的无奈。
同时也凸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9. 《秋窗风雨夕》:这首曲调表达了秋窗风雨夜中主人公的孤独和忧伤。
同时也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命运的无奈。
10. 《庆春宫·夜夜月圆人倚楼》:这首曲调隐喻了庆春宫内人们对命运变迁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追求。
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1. 《李益:狨公不教子弹唱》:这首曲词以狨公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贫寒的厌恶和对权贵的追捧,揭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象。
12. 《小石儿·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首曲调以香的气味和长安城的景致,展现了小石儿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红楼梦诗句鉴赏
《红楼梦》中的诗句是这部经典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的经典诗句及其鉴赏:
1.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帘内人的孤独和无奈。
其中,“东风软”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柔和与温暖,而“晨妆懒”则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无助。
2.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这句诗表达了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她将自己比作花魂和鸟魂,难以留住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无奈。
其中,“花魂”和“鸟魂”象征了黛玉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而“无言”和“自羞”则表现了她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3.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这句诗是黛玉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她希望自己能够像花一样自由飞翔,到达生命的彼岸。
其中,“愿”字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胁下生双翼”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向往和勇气,“随花飞到天尽头”则表现了她对美好的追求。
4.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这句诗表达了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她选择了用锦囊将艳骨收起,用净土将其掩埋。
其中,“锦囊收艳骨”形象地表现了黛玉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一抔净土掩风流”则表现了她对死亡的接受和对命运的无奈。
1.《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花儿的凋零,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诗中用“葬花”这一典故,将林黛玉的遭遇与花儿的凋零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林黛玉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2.《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是一首咏史怀古的诗篇。
诗中通过描写长江的波涛汹涌和英雄的倒掉,表达了时光流逝、事物变迁的哲理。
作者以“青山依旧在,几度红”这句话,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最后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戏,无需过多计较。
红楼梦中的诗词及赏析(精选11篇)篇1:红楼梦中诗词赏析红楼梦中诗词赏析1、原文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
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
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
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
”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
忆菊,其实是忆人。
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
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
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
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2、原文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曹雪芹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曹雪芹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
曹雪芹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
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浅析《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小说。
它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它就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描写了人生的普遍的规律,其中的形形色色人物也极具代表性,而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为我们塑造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林黛玉。
她在短暂的一生中,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发欢乐与爱情,更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塑造人物;性格特征
一、多愁善感的极致悲凉
提到林黛玉,必然会想到她的一首《葬花吟》。
有人说草木无情,但在黛玉看来却非如此,在黛玉这里,并不单单是触景生情,而是将自己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自古将女子比作鲜花,但这种比喻恐怕在《葬花吟》这儿到达极致: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
整部红楼,这是第一首让人哭出声的诗。
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深沉、更刺骨的伤呢?在一场注定的悲剧里,她荷着锄头,做着葬花这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在颦儿看来,纵然美质挽留不住,但至少要让“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葬花吟》是林黛玉的命运悲歌,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体会到颦儿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极致悲凉的多愁善感。
二、高洁骄矜的清冷孤独
菊花诗是林黛玉自示高标的集中表现。
生于黑暗、腐朽时期的陶渊明,在人生的抉择中选择了归隐,虽然是对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一种消极的反抗,但是在当时来说,这却是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孤傲高洁的唯一办法。
陶渊明的高洁情操,向来为正直文人所推崇。
在《红楼梦》众多的女性中,只有林黛玉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也只有她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品格。
在颦儿所有的诗作里,这首《问菊》最得林下之风: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2]
首联“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轻松点题,道出了一个“问”字,那么问菊之人,那个“喃喃负手扣东篱”的人,应当是一位陶渊明一样的高洁隐者了,若非这样的人,也不配与菊花相对。
菊花本不会言语,但在颦儿看来,它的不言不语是因为它的孤高傲世。
在菊花诗的题咏里,这首《咏菊》是她众中夺魁的作品,红楼回目所谓“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便落在这首诗上。
若你了解林黛玉的孤独,你会明白,命运安排她失去宝玉究竟残酷到了何种地步,而在她失去宝玉后安排她死去又是多么慈悲。
曹雪芹将她的孤独写的优雅且富于魅力,我们自然也将她的孤独当作一种美丽,其实将心比心才能明白,命运对她来说过于锋利。
这首诗,写尽了林黛玉冰凉的孤独: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3]
诗歌不是自己苦心欲吟,而是诗魔侵扰,昏晓不绝,令人无由避得。
尤其是“片言谁解”四字,发片言以诉秋心,替菊花诉秋心,为自己诉秋心,但片言尚在,解人又在哪里?这刻骨的孤独,谁人能体会?
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到“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孤标傲世”、感叹“举世无谈者”的傲慢之姿,更认识到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三、对封建礼教的决绝背叛
林黛玉思想意识的最为闪光之处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和嘲弄。
这一特征在她的诗词《五美吟》中表现最为突出。
咏西施,是认为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
咏虞姬,是认为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刎。
咏明妃,是认为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
咏绿珠,是认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
咏红拂,是认为红拂与人私奔是正义的壮举,值得赞扬。
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和社会舆论背道而驰的。
尤其是《绿珠》
和《红拂》这两首。
封建社会一贯提倡并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黛玉却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大胆地对腐朽的封建思想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弄。
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坚强性格,通过她的《题帕三绝句》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首题帕诗,写的真切自然,一腔痴情贯注其中,颇为动人心魄,把黛玉悲苦的爱情体验刻画的入木三分。
小说中,刚刚结束了宝玉挨打的桥段,袭人在痛,宝钗在痛,她们怜他,爱他,却不懂他。
只有颦儿“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
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
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4]这一段,分明写妥帖了每一颗心的位置,让我们看到了颦儿的无礼之情。
六个字,最短的语言,连上了两颗心之间最短的距离。
于是宝玉托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帕来,黛玉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便顾不得嫌疑避讳提笔蘸墨,写下了三首题帕诗。
这是可惧的“私相传递”,却不仅仅是“私相传递”,既然他敢,她为何不敢?林黛玉向这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了自己坚贞执着的爱情。
于是回顾起来,这题帕三首便是宝、黛关系的一段草蛇灰线,此时的伤与此时的泪,正是将来更大悲剧的一次预演。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而黛玉不顾世俗的阻挠,依然决然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
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对于封建礼教的背叛又是多么决绝。
注释:[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2]同上书,第273页
[3]同上书,第273页
[4]同上书,第238页
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2]张锦池.红楼管窥——张锦池论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李悔吾.中国小说史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4]刘梦溪.林黛玉诗词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周绍良.红楼梦研究论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