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重点习题

社会心理学重点习题

社会心理学重点习题
社会心理学重点习题

社会心理学重点习题

————————————————————————————————作者:————————————————————————————————日期:

第一章绪论

重点: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定义),它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2.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是怎样?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P14)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会出现哪些偏向?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哪些?

形成历史

四种主要理论

了解:

近年来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1.如果你是一名后现代主义者,你认为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的是( )

A.方法论上的机械主义

B.研究手段上的实证主义

C.研究理念上的多元主义

D.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院哲学”阶段

C.“社会经验论”阶段

D.“社会分析论”阶段

E.“社会认知论”阶段

3.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思想直接来源于(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美国的工业心理学

D.美国的认知心理学

E.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4.以下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基本思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反对机械主义和实证主义

B.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

C.蔑视低级心理学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学的研究

D.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兽论

E.主张建立统一规范、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

5.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大体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社会心理学的母体―-西欧思辨哲学当中,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则先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中有所反映。

第二章社会化

重点:

社会化的含义、种类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同辈群体

了解:

社会化的多种理论流派

1.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的形式出现。

A.初步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2.移民国外所伴随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A.初步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3.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A.国家具象期B.国家象征期C.抽象国家观念期 D.国际组织系统期

4.以下属于非强制性再社会化的情况有( )。

A.东部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

B.监狱中对罪犯的改造

C.移民国外

D.产业工人节假日进修大学课程

E.新兵入伍

5.中学期间,个体所经历的入团教育与实践,属于( )。

A.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成人期社会化

6.以心理社会发展论来看,个体从小学毕业至生命毕,期间将主要遇到哪些矛盾危机()。

A.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B.创造力感与停滞感

C.信任与不信任

D.亲近与孤立

E.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第三章社会角色

重点:

角色、角色丛、角色冲突

角色的分类

角色紧张解决的方法

了解:

角色理论

性别角色差异

1.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 )。

A.规定性角色B.期望角色C.表现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

2.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她选择去了自己不太喜欢但职位薪酬最高的公司。这样她平时就可以买更多的衣服打扮自己。请问对于王琳来说,这个公司职位给她带来的角色属于( )。

A.理想角色B.领悟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

3.下列角色中属于自致角色的在()。

A.父亲

B.法官C.政府外交官D.封建社会世袭公爵E.议员

4.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有()。

A.父亲B.法官C.政府外交官 D.朋友E.大学老乡会会长

5.角色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

A.角色地位观念

B.角色义务观念C.角色权力观念 D.角色行为观念E.角色形象观念

6.下列表述中属于角色间冲突的情况是()。

A.班上好学生希望班主任王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王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

B.小王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要小王和她搬出去单独住,小王的母亲要求他作“孝顺儿子”和他妻子离婚

C.学生会主席刘胜星期五上午要参与主持校学生会工作会议,而那天上午同时还有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必须要去

D.一位教师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回家后还要教育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

E.丈夫既希望妻子温柔体贴、操持家务、又希望她在事业上出人头地

7.下列属于有效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

A.角色规范化B.角色出让 C.角色层次法D.角色合并法E.角色回避法

第四章自我意识

重点: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

影响的社会因素

参照群体的概念

自我增强的方法

了解:

自我意识内容

自我觉知、自我表现

1.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

A.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B.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C.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D.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

2.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Rogers)提出的是( )。

A.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3.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C.自我意向D.自我觉知

4.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是()。

A.实用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D.公我

5.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A.生理自我

B.物质自我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6.有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这种自我意识是( )。

A.可能自我

B.心理自我C.理想自我 D.实用自我

7.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是()。

A.自我意向B.自我表现C.自我觉知D.自我评价

8.对于同一次考试,考试失败的学生认为:“这是一次不能准确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而得高分的学生则认为:“这次考试真考水平。”这是属于下列哪种自我增强方式()。

A.缺陷补偿

B.选择性遗忘

C.有选择的接受反馈D.自我设障

9.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可能蓄意中断比赛,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省训练,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称之为()。

A.自我防御性归因

B.缺陷补偿

C.自我暗示D.自我设障

第五章社会认知

重点:

社会认知的定义、特征。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偏差

印象形成的一般性规则、信息加工方式

几个有代表性的归因理论

了解: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1.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偏差。下列归因偏差的类型中,属于基本归因错误的是( )

A.忽视一致性信息B.过高估计内在因素C.自我防御性归因D.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2.在我们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之为印象形成的( )

A.一致性 B.评价的中心性C.中心特性作用D.表面性

3.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将行为的发生归因于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是()。

A.稳定性因素-不稳定性因素

B.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C.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

D.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4.根据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说,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观察者更有可能对行为主体进行对应推论()

A.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和自由选择性均高

B.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和自由选择性均低

C.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高而自由选择性低

D.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低而自由选择性高

5.下列属于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有( )

A.凯利的三度理论

B.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C.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D.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

E.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

6.在对印象的研究中,安德森提出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包括()。

A.递减模式B.增加模式C.平均模式D.一致性模式E.加权平均模式

7.琼斯和戴维斯根据人们的归因过程,提出了对应推论说,并且研究了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A.行为的一致性信息

B.行为的稳定性特征

C.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

D.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E.行为的可控性

8.下列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中,属于认知者因素的是()

A.价值观念B.认知偏见C.自我表演D.知名度E.情感状态

9.根据奥斯古德1957年所做的一项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人们基本上是从以下哪几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 )

A.力量(强-弱)

B.评价(好-坏)

C.表现(内在-外在)

D.性质(社会特性-智能特性)

E.活动(积极-消极)

10.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的行为原因可分为()

A.单维原因、多维原因

B.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C.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

D.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E.稳定原因、不稳定原因

第六章社会态度

重点: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功能主义理论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偏见的定义和特点,造成偏见的原因,偏见产生的结果,偏见的消除

1.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A.改变认知 B.消除认知C.增加认知 D.改变行为

2.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为()

A.认知完形倾向 B.认知失调倾向C.认知强化倾向D.认知统合倾向

3.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当一种新的观点处于哪个区域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

A.接受区域B.态度不明朗区域 C.拒绝的区域D.潜意识区域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

5.下列理论,不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有()

A.认知失调理论B.挫折——侵犯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比较过程理论E.认知社会化理论

6.下列有关费斯汀格(L.Festinger)对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中,错误的有( )

A.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干、不协调三种可能性

B.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

C.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

D.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理论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非正常状态

E.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衡理论重社会认知、轻社会行为的缺陷

7.紧张减缓理论是社会态度研究中一种代表性的认知论观点,下列理论属于紧张减缓理论范畴的有()

A.贝姆的自觉理论

B.科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C.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D.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

E.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8.态度的功能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根据卡茨的功能理论,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

A.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B.认知平衡的功能

C.自我防御的功能

D.认识的功能

E.价值表达的功能

第七章人际关系

重点: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1.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支配型的男性和服从型的女性能相处得很好,爱唠叨的女子也许会嫁给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子而生活得很安宁,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喜欢的影响()

A.报酬B.相似 C.熟悉 D.互补

2.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

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

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家舒兹(W.C.Sxhuts)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三类,其中主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A.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B.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C.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D.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

4.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关系的是()

A.朋友关系B.雇佣关系 C.法官与罪犯的关系D.顾客与商家的关系

5.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的是()

A.社会性 B.个人性C.间接性?D.功利性

6.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将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最牢固的关系类型是()

A.使用型B.竞争型 C.主从型?D.混合型

7.“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体现了哪种人际关系()

A.主从型B.合作型C.竞争型?D.无规则型

第八章人际沟通

重点:

人际沟通的分类

1.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根据社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阐述,这句俗语说明( )

A.职业的不同可能会引起沟通的鸿沟

B.处于不同层次的组织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

C.文化背景的不同会给沟通带来障碍

D.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会造成沟通障碍

2.当组织内部产生矛盾时,最有可能成为沟通集中对象的是()

A.已经背叛组织的人 B.有背叛组织倾向的人C.组织中的忠诚分子D.组织中的一般成员

3.根据现有社会心理学中人际沟通的观点,个体选择信息的倾向性不包括下列哪种情况( )

A.倾向于不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

B.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信息没有明显的选择

C.喜欢选择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

D.越是不让接触的信息,人们越想选择

4.某家的父亲很有生活情趣,经常会将一些自己的感受写在记事贴上,分散于家中各处,与妻子、儿女分享,这属于( )

A.单向沟通B.口头沟通C.下行沟通D.Y型沟通

5.人际沟通有许多形式,根据蒂博特对人际沟通的分类,人与人之间的吵架属于()

A.假相倚沟通B.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6.在现实的沟通过程中,有时候,沟通的一方只按照自己预定计划进行沟通,而另一方则根据别人的行为作为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言行,这属于下列哪种沟通方式( )

A.假相倚沟通B.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C.反应性相倚D.彼此相倚

7.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下列属于人际沟通的是()

A.眉目传情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C.鸿雁传书D.道路以目E.含沙射影

8.人际沟通服从于一般的信息沟通规律,实现这种沟通的必要条件包括( )

A.信息源B.信息渠道C.语言 D.接收者E.信息

9.电视台播音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属于( )

A.单向沟通B.双向沟通C.假相倚沟通D.彼此相倚沟通E.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第九章侵犯和利他行为

重点:

挫折-侵犯理论

侵犯行为转移和消除的方法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概念:责任扩散

1.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

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的

D.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2.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

3.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一般而言,“紧急事件”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事件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

B.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C.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

D.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E.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4.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

A.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B.人格因素

C.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D.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E.旁观者的数量

第十章社会影响

重点:

社会促进、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

从众、服从

模仿、暗示(定义、种类)

流言的传播过程及传播条件

去个性化

1.“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类型的暗示是() A.直接暗示B.反暗示 C.间接暗示 D.自我暗示

2.下列对“流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B.从流言传播的内容看,既有生活上的,又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C.从流言的起源看,都是由人故意制造的

D.从流言的影响看,既可能恶果严重,又可能只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3.以下实验中,是针对相符现象进行的研究有()

A.谢里夫的诱动错觉实验

B.斯里格曼等人的习得无助实验

C.阿希的线条长短判断实验

D.霍桑实验

E.M.道奇和R.M.克劳斯1960年的“运输竞赛”实验

4.下列对暗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暗示者、被暗示者以及环境的特点都可能影响暗示的效果

B.暗示者的地位越高,暗示的效果往往越明显

C.受暗示者独立性越强,就越不易受暗示

D.在紧张危险的环境中,人们较容易接受暗示

E.个体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受暗示

5.依据孙本文的观点,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

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 D.他人暗示E.反暗示

6.时尚是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之一,下列对“时尚”的理解中,正确的有()A.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等方面

B.时尚是民俗短暂的变异,是民众的一处特殊的补充

C.德高望重或才华出众的人,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信任、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

D.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E.时尚往往体现出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

第十一章群体心理

重点:

群体的含义及类型

社会交换理论

群体内聚力及其影响因素

领导方式及其效性

1.集群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布朗将它分为以下四类( )

A.侵略性集群行为B.逃避性集群行为C.获取性集群行为D.表现性集群行为E.传播性集群行为

2.一般来看,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A.成员间要有频繁的互动

B.成员间有生活、学习或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C.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D.具有群体意识

E.其成员必须在三人以上(包括三人)

3.群体可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其中,参照群体通常包含以下含义()

A.作为比较的标准

B.指望晋升其间的群体

C.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D.个体以其他群体的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

E.个体无法加入的群体

4.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霍夫曼,从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中代用了以下命题来解释人类的各种交换行为( )

A.成功命题

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满足命题 E.攻击-赞同命题

5.下列对“心理契约”的理解中,正确的有()

A.心理契约的内容与书面合同或口头协议相关联,是对客观约定的主观感知

B.心理契约还以对方的行为作依据

C.契约双方认可的通行做法或惯常做法(类似于契约法中的惯常约定)也是判断心理契约内容的依据

D.心理契约涉及群体(组织)双方相互关系中必须为对方付出什么,同时对方又必须为自己付出什么的一种主观信念

E.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是群体成员对利益的划分

6.莱维特分析了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将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A.辨认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沉默思考阶段D.攻击阶段 E.心理隔离阶段

第十二章应用社会心理学

重点:

社会心理学在管理方面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人口社会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经济方面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1.A 2.ACD 3.ABE 4.ABCD 5.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 6.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7.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

第二章

1.B2.C 3.B4.ACE 5.ACD 6.ABDE

第三章

1.C2.D 3.BCE 4.ADE5.ABDE6.BC 7.ACD

第四章

1.C

2.A

3.B4.D 5.D 6.A 7.C 8.C9.D

第五章

1.B 2.C 3.B 4.D 5.ABE 6.BCE7.CD8.ABE 9.ABE10.BE

第六章

1.B

2.D

3.B 4.C5.BCE 6.BCD 7.CE 8.ACDE

第七章

1.D

2.C

3.A

4.A

5.B 6.C7.B

第八章

1.A

2.B3.A 4.A 5.C 6.B7.ACDE8.ABDE9.AC

第九章

1.B 2.D3.ABCDE 4.ABCD

第十章

1.A

2.C

3.AC4.ABCD5.ABCE 6.ABCDE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尔雅通识题库全(可搜索)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 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 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误 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 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 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 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 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3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决定l人格的发展方向。错误34在社会化过程中,5-6岁孩子产生的情感不包括骄傲 35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看是为了繁衍后代。正确 36罗曼蒂克激情是在5-6岁产生的感情。错误 37控制有余,爱心不足是哪种父母教养方式的表现? 专制型 38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39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不是同步的,是有固定顺序的。正确 4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依附期的变化趋势是变长 41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是角色学习 42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价值取向,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正确43研究发现,人的一半以上的人格特征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正确 44大学毕业后,老师希望其继续深造,家长希望其尽快就业,由此造成的内心冲突是角色内冲突 45《个性的文化背景》是谁的著作?林顿 46参与的最高程度是情迷意识的参与。错误 47个性和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侵犯行为,支配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错误 48根据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以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49哪一项不是社会化的主体工作单位 50 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的概念。正确 (换着花样)《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的科学家()詹姆斯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教学文案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 1.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 (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 (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 (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 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 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

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在二者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自我认同不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是相互关联的。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 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TST(T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被分为八类:先赋性特征、社会角色特征、兴趣与爱好特征、自我定向特征、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内在信仰特征、存在性特征。TST 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 (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教学文稿

第九章侵犯 一、侵犯的实质 (一)侵犯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 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 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 (1)敌意的多种含义 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 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 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 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

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 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 1.主要观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人的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电大社会心理学试题(三次形考作业)

1 “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 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 A.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 B.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 B.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 B.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 D.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15 (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16 (A.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17 (A.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 (A.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 (B.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0 (B.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B.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2 (B.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 二, 十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十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