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常见的几种混养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178.08 KB
- 文档页数:4
水产养殖中的多元化经营模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品的养殖产业正逐渐崛起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传统的单一养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水产养殖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经营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发展趋势。
一、混养模式混养模式是一种将不同种类的水产品放养在同一水域中的经营方式。
通过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将鱼类和贝类混养,可以减少水质污染,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混养模式还能够降低养殖风险,因为当其中一种水产品受到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时,其他种类的水产品仍能够正常生长和产出。
二、循环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是指将水产养殖系统与水处理系统相结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通过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并有效地处理养殖废水,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循环水养殖模式还能够稳定水产品的生长环境,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三、河流养殖模式河流养殖模式是指将养殖设施布置在天然或人工河流中进行养殖的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河流养殖模式具有更大的水量和更好的水质条件,可以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河流养殖模式还能够实现自然饲料的补给,减少养殖成本,并提高水产品的品质。
四、湖泊养殖模式湖泊养殖模式是指将养殖设施布置在湖泊中进行养殖的模式。
湖泊养殖具有较大的水域面积和较好的水质条件,为水产品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湖泊养殖模式还能够实现湖泊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湖泊养殖与旅游、观光等业态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经营。
五、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使养殖过程更加自然和可持续的模式。
生态养殖模式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养殖场的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生态养殖模式将养殖场打造成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水产养殖基地,增强了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为水产品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1. 引言1.1 水产养殖的概述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水域资源,通过人工培育和管理的方式,进行各种水生动物的养殖活动。
水产养殖已经成为满足人类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全球水产品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的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水产养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
不仅可以在水面上进行养殖,还可以利用水下空间进行立体养殖。
水产养殖技术包括种苗培育、养殖环境管理、饲料配制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和操作。
水产养殖的发展也受到了种种挑战,如水质污染、疾病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提高养殖效率,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行业的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多品种混养模式多品种混养模式是指在养殖场中同时养殖多种不同种类的水产品,通过它可以提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多品种混养模式在水产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品种混养模式及其技术要点。
1. 鱼虾共养:鱼虾共养是一种常见的多品种混养模式,通常是将鱼和虾同时养殖在同一水域中。
鱼类可以利用虾类排泄物中的养分,而虾类则可以清除鱼缸中的废料,相互促进生长。
在鱼虾共养中,需要注意控制饲料投喂量,维护水质稳定,以确保水产品的健康生长。
2. 鲑鱼贝类共养:将鲑鱼和贝类同时养殖在同一水域中,可以提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益。
贝类可以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帮助净化水质,而鲑鱼则可以提供养分和底栖动物作为贝类的食物来源。
在这种混养模式中,需要控制饲料的组成和投喂量,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和饲料浪费。
多品种混养模式可以提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混养方式和品种特点,合理进行管理和调控。
几种混养模式介绍1.1 鲫草混养模式(鲫鱼:草鱼=6:4)该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屈原农场、湘阴鹤龙湖渔场等,粗鳞鱼比例分配为鲫鱼:草鱼=6:4,主要特点是风险小,收益适中,主要投喂30CP的高档混养料或者鲫鱼专用料,饵料系数一般是2.0-2.2。
案例1:该养殖户位于湘阴某渔场,水面9亩,水深1.7米,无草场,增氧机1台,投饵机1台。
用某饲料厂30cp(指粗蛋白含量30%)池塘混养料11.6吨。
扣除鱼种,吃食性鱼净增重13467斤,饵料系数1.72。
总收入90354元,每亩总收入10039元。
除去水电1500元、调水和鱼药2000元、饲料36830元、鱼种18000元等总开1500支58330元,纯利32024元,每亩纯利润3558.2元。
利润率=32024/90354=35.44%(不除人工)案例2:该养殖户位于营田镇营田屈原农场水产分队,水面13亩,水深1.5米,无草场,增氧机1台,投饵机1台。
用某饲料厂30cp池塘混养料24吨。
扣除鱼种,吃食性鱼净增重22588斤,饵料系数2.12。
主要数据如表2。
总收入149510元,每亩总收入11500元。
除去水电2500元、调水和鱼药2500元、饲料76200元、鱼种10000元、老口鱼种10000元等总开支101200元,纯利48310元,每亩纯利润3716.2元。
利润率=48310/149510=32.31%(不除人工)1.2 草鲫混养模式(草鱼:鲫鱼=6:4)该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沅江等地,粗鳞鱼比例分配为草鱼:鲫鱼=6:4,主要特点是投入成本适中,饵料系数较低,收益适中,主要投喂28CP、30CP的池塘混养料,饵料系数一般是1.8左右。
1.3 草鱼主养模式该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常德安乡、益阳南县、沅江等地。
一般是年初放苗,年底收鱼,养殖风险较大,主要是受草鱼疾病易发、草鱼价格变化较大的影响。
但是该养殖模式饵料系数低,投入成本较小,饵料系数今年一般均在1.8以下。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水产养殖中的混养是指在一个养殖池或池塘中同时养殖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水生生物。
混养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产品的多样性,提高水质、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养殖池或池塘的面积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1. 鱼虾、鱼蟹混养鱼虾、鱼蟹混养是指在同一养殖池中同时养殖鱼类和虾类或鱼类和蟹类。
这种混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池的空间,充分发挥不同水生生物的互补优势。
鱼类青黄色素的合成需要蟹类提供必需的胡萝卜素,而蟹类需要鱼类提供足够的氧气。
鱼类可以吃掉虾和蟹的残渣,减少养殖池中的污染物。
在鱼虾、鱼蟹混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1)合理配置养殖密度。
鱼虾、鱼蟹混养时,应根据不同生物的生态特点,合理配置密度,避免产生竞争、压抑和食物争夺等问题。
(2)适当控制饲料投喂量。
鱼虾、鱼蟹混养时,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3)定期检查水质。
鱼虾、鱼蟹混养时,需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适宜的饵料浓度和水质参数,防止发生水质恶化导致的死亡或生长退化。
(4)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
鱼虾、鱼蟹混养时,要了解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合理选择鱼类和虾类或鱼类和蟹类,以确保混养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2. 鱼龙混养鱼龙混养是指在同一养殖池中同时养殖鱼类和龙虾。
龙虾在养殖池中捕食鱼类的苗种、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有效减少湖泊水体中的鱼类数量,提高渔场的渔业资源利用率。
鱼类提供龙虾生长所需的养分和底栖动物,增加龙虾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鱼藻混养鱼藻混养是指在同一养殖池中同时养殖鱼类和水生植物(如藻类)。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鱼类排泄物中的氮、磷等养分,净化水质,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鱼类可以吃掉部分水生植物,增加养殖产量。
海水池塘鱼虾贝混养模式实用技术介绍海水池塘鱼虾贝混养模式鱼虾贝混养模式——进排水设施混养是指在主养某种品种的同时兼养其它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合养殖模式,主要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生物品种及数量比例,利用虾、蟹、鱼、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理,调整生态布局,提高池塘自身净化能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
海水鱼、虾、贝生态混养就是通过鱼、虾、贝的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根据混养品种在栖息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互补特点,进行水中养鱼,池底养虾,泥里养贝。
现将鱼、虾、贝混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1 池塘条件池塘的大小以3,000m2~15,000m2为宜;形状以长方形或长条形,平均水深1.5m以上,设进排水闸门,进排水要流畅,并且排水时能将池水彻底排干。
池底以沙底、沙泥底或泥沙底质为宜,利于贝类栖息。
2 苗种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前对进水闸门进行维修和安装60目的过滤网,进水网采用锥形网,排水网采用弧形网,进水网的安装要严密,网框的缝隙要填塞严实。
对池底要进行翻耕、冲洗、曝晒,每亩用生石灰60~80kg,全池泼洒。
播苗前两周左右进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通过施肥使池内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并根据池塘的水色情况适量加注新水或追肥。
3 苗种的放养放苗选择气候适宜、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
购苗要注意池塘水质与育苗池水质的理化因子相近,盐度差要在5以内,温度差要在3℃以内。
3.1 确定品种贝类可供选择的有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等,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适于泥底或泥沙底,文蛤适于沙底,可根据池底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
对虾一般选择南美白对虾,沙底池塘也可养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
鱼类不得选择凶猛鱼类如鲈鱼混养。
3.2 选择苗种贝类苗种要求大小均匀、新鲜、健康无破损。
虾苗要求体长0.8cm以上,规格整齐、体表光洁、弹跳有力、健康无病、逆水游动力强。
鱼苗应选择大小均匀、活力强、体型肥壮、体表无损伤、无寄生虫、体色鲜艳无病的健康鱼种。
水产养殖贴士养鱼塘的混养类型和混养比例一、混养类型食用鱼池塘一般混养5~8种鱼类,其中以一种或两种鱼为主,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在重量和数量上占较大比例,这些鱼称主体鱼。
根据实际所选定的主体鱼情况,池塘鱼的养殖主要有以鲤鱼为主,以鲮鱼为主、以青鱼为主、以草鱼为主,以及有两种主体鱼的以草、青鱼为主和以鲢、鳙为主等几种混养类型。
主体鱼主要根据池塘条件、鱼种来源和饲料供应等情况来选定。
邻近河湖,并盛产水草、蚬、螺等水生动植物,且采集较方便的地方,以养草鱼或青鱼为主,或草鱼、青鱼并重;池塘较肥,饲料来源较少的地方,可以养鲢鱼、鳙鱼为主;盛产鲮鱼苗的地方,多以养鲮鱼为主。
重量或数量较少,少量投饲或不投饲,依靠取食池中的天然食料生物和有机碎屑,或取食部分投喂给主体鱼的饲料而成长的混养搭配鱼类,称作配养鱼。
配养鱼的选定,主要视主体鱼的种类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池塘条件、鱼种来源和饲料供应等情况的限制。
由于鲢鱼、镐鱼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浮游生物而成长,所以是混养池中的必备混养鱼类。
除以养鲢鱼、鳙鱼为主的池塘外,其他类型的池塘一般都混养鲢鱼、鳙鱼。
根据具体情况,鳊鱼、鲂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都可作为池塘鱼混养搭配的种类。
二、混养比例池塘养殖鱼中各种鱼类的混养比例,会因为混养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混养类型,也会因池塘条件、鱼种规格来源、肥料饲料供应及养鱼措施等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动幅度。
以草鱼或青鱼为主,或草鱼、青鱼并重的池塘,若不施肥或很少施肥,鲢鱼、鳙鱼和草鱼、青鱼、鲤鱼、鳊鱼之间须有恰当的比例,鲢鱼,鳙鱼可约占草、青、鲤、鳊鱼的1/2左右,再多则仅凭草、青、鲤、鳊鱼等粪便的肥水作用就不能使鲢鱼、鳙鱼较正常地成长。
鲢鱼、鳙鱼与草鱼等混养的池塘,若草类饲料多,可多养草鱼,如肥料来源较充裕,施肥量多,则可多养鲢鱼、鳙鱼,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鲢鱼、鳙鱼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为3~5:1,即放养鳙鱼1尾,可同时放养鲢鱼3~5尾,鲢鱼多于鳙鱼。
鱼、鲤鱼为主养鱼。
四是鱼种来源。
只有鱼种供应充足,而且价格适宜,才能作为养殖对象。
此外,沿海如鳗鲡、鲻鱼、梭鱼鱼苗资源丰富,可考虑将它们作为主养鱼或配养鱼。
如罗非鱼苗种供应充足,也可将罗非鱼作为主养鱼或配养鱼。
三、淡水鱼常见的混养模式有哪些?根据淡水鱼生物学与池塘生态学的原理,鱼种放养是以1~2个品种为主养的多品种、多规格的混养方式,同时根据不同条件控制放养密度。
因此,放养方式多种多样,现把常见和典型的方式介绍如下。
1.以鲢鳙鱼为主养的放养模式在这种混养模式中,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主养鲢、鳙鱼,投喂青饲料养殖草鱼,少量搭配鲤、鲫鱼以充分利用池塘中各种饵料。
该放养方式滤食性鱼类的放养量和预计产量均占60%~70%,增肉倍数为5左右。
这种方式适用于肥料来源丰富和水质易肥的水体。
其中鲢、鳙比例在江、浙地区为4∶1、湖南为3∶1,广东则以鳙为主、鲢为辅(表1)。
2.以青鱼、草鱼为主的混养模式在该模式中,主养鱼青鱼、草鱼的放养量相近,占总放养量的45%,鲢、鳙放养量也较大,占40%。
青、草鱼放养1~3龄的鱼种,分别养成食用鱼和大规格鱼种,同时,轮放套养的1龄鲢、鳙、鲤夏花,为下一年成鱼放养提供鱼种(表2)。
3.以草食性鱼为主的混养模式本模式通过投喂青饲料主养草鱼和鳊、鲂,以草食性鱼的粪便带动鲢、鳙和鲤、鲫鱼的产量。
年初一次放养两种不同规格的鲢、鳙鱼种供轮捕,不再轮放鱼种,仅套养少量夏花,为下一年培养大规格鱼种。
鲤、鲫鱼二年养成商品鱼。
放养模式见表3。
4.以青鱼为主的混养模式以青鱼为主养鱼的混养模式仅适用于螺、蚬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螺、蚬供应不足时,则应减少青鱼的放养量,增加草鱼的放养量。
同时,应搭配放养鲢、鲫和鲤、鲫鱼,以较低的放养密度,使鲢、鳙、鲤、鲫当年达到上市规格。
放养模式见表4。
5.以鲤鱼为主的混养模式我国不少地区群众喜食鲤鱼,而且鲤鱼苗种容易解决,以鲤鱼为主的混养模式在一些地区相当普遍。
在鲤鱼为主的混养模式中,通过施肥和投喂精饲料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混养模式有多种,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混养模式及其技术要点。
1. 渔-藻混养模式:这种混养模式是指将养殖渔类和藻类放在同一个水域中共同生长。
渔类在吃藻类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促进藻类生长,而藻类则提供氧气和养分给渔类。
需要注意的是,藻类的种类选择要合适,不能引起水质污染,并且要定期检测水质。
2. 鱼-虾混养模式:这种混养模式是将鱼类和虾类放在同一个水域中共同生长。
鱼类可以吃掉虾类的废料,避免废料积累导致水质恶化;虾类则可以吃掉鱼类的寄生虫,减少病害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鱼类和虾类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以及合理设计水域的结构,使得鱼类和虾类都能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3. 鱼-鸭混养模式:这种混养模式是将鱼类和鸭子放在同一个水域中。
鸭子可以吃掉水中的杂草和藻类,保持水质清洁;鱼类则可以吃掉鸭子的粪便和剩余饲料,减少污染。
但需要注意的是,鸭子和鱼类之间的数量要相互协调,并定期检测水质。
在进行水产混养养殖时,还需要注意以下技术要点:1. 合理选择混养的物种和品种:混养的物种和品种之间要相互协调,不能互相竞争或被互相捕食,同时要考虑其耐受性和抗病性等因素。
2. 合理设计混养水域结构:水域的大小、深度、与温度的关系、流动性和遮荫度等要根据所养的种类和品种进行合理设计,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定期检测水质:水质是混养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要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溶解氧浓度、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以便及时调整饲料和养殖方式。
4. 合理饲养和管理:根据混养的物种和品种的特点,提供合适的饲料,控制饲料量和投喂频率,并且注意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和污染。
混养模式的选择和技术要点的把握是水产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充分考虑混养物种和品种的特点,合理设计养殖环境,并严格按照养殖管理要求进行饲养和管理,可通过混养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摘要】水产养殖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混养模式则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首先是循环水养殖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并减少水产养殖排放的污染。
其次是多品种混养模式,通过在同一水域中同时养殖不同种类的水生物,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风险。
生态控制混养模式则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保持水质清洁的同时提高产量。
鱼-虾混养技术和虾-藻混养技术也是混养模式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将探讨混养模式的发展前景以及技术要点在养殖中的重要性,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混养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要点的不断优化将成为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水产养殖, 混养模式, 循环水养殖模式, 多品种混养模式, 生态控制混养模式, 鱼-虾混养, 虾-藻混养, 技术要点, 发展前景, 重要性。
1. 引言1.1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产业,对于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而传统的渔业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水产养殖成为了重要的补充手段。
水产养殖具有资源可控、环境可控、生产效益高等优点,能够保护海洋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积极意义。
水产养殖还可以为水产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发展水产养殖对于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水产养殖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混养模式的优势混养模式的优势在水产养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比单一品种养殖,混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养殖密度,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
南美白对虾几种高效生态混养技术要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目前全球最受关注的淡水养殖物种之一,由于其生长快、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而且可口,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南美白对虾也是一种非常适合与其他生物进行生态混养的水产生物。
下面是几种高效的生态混养技术要点。
一、稻虾共作稻虾共作是一种常见的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南美白对虾与水稻进行混养,即在水稻田中养殖南美白对虾。
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水稻提供了对虾的栖息环境,同时对虾也为稻田提供生物性肥料。
这种混养方式所需要的投入相对较少,且具有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三大优势。
另外,这种混养方式可以使水稻实现多种经济价值,如增加农田生产力、提高水稻质量、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等。
因此,这种混养方式被广泛应用。
二、鱼虾共养鱼虾共养是另一种常见的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在这种技术中,南美白对虾与鱼类一起在同一水域中生长,这种混养方式可以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循环。
具体操作方式为:将南美白对虾与鱼类同时放入同一个养殖池中,对虾在养殖池底部生活,而鱼类在水中游动。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可以利用对虾粪便中的营养物质,而对虾也可以吃掉鱼类掉落的餌料,从而形成一种生态循环。
海带对虾共养也是一种有效的混养技术,海带能够提供养分,调节水质,抗风浪,并且可以减少对虾的攻击。
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对虾盆或池塘的四周栽种海带,并且开一些窄且深的水道,海带和对虾的入侵,更进一步减少海藻的分离,使得对虾养殖在大型饮料生产商海藻挪用大量的营养素,使养殖对虾健康、生长状况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海产养殖中,海藻的种植经常与对虾混养。
海藻可以消化和吸收废蝦饵料的有机物和氮源,给对虾提供食物,对虾作为藻类的一个天敌,对藻类种群进行控制。
同时,海藻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保持稳定的水温。
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在对虾养殖水域中加入大量的海藻,藻类可以利用对虾摄食剩余物质中的营养成分,同时还能够给对虾提供膳食。
四种新型现代水产生态养殖模式详解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内渔业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日益紧迫,现代渔业发展必须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通过促进渔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实现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新型现代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养鱼:四大家鱼罗非鱼混养比例调整好,每亩多赚6000元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借鉴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理念,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
该种养殖模式是在池塘中的固定位置建设一套面积不超过养殖池塘总面积5%的养殖系统,主养鱼类全部圈养于系统内,系统外的池塘面积用于净化水质,以供主养鱼类所需。
养殖系统前端的推水装置可产生由前向后的水流,结合池塘中间建设的两端开放式隔水导流墙,使整个池塘的水体流动起来,达到流水养殖的效果。
主养鱼类产生的残饵、粪便随着系统内水体流动,通过废弃物收集装置,将残饵粪便从系统中移出,转移至池塘之外的沉淀池并循环利用。
此外,池塘其它区域用于套养滤食性鱼类(鲢、鳙、匙吻鲟等),达到增产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技术符合我国渔业对节水、节能、生态、高效的发展要求,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及渔业增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能够解决国内渔业养殖模式在转型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
技术优势1、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通过气提水装置,在增加水体溶氧的同时带动水体循环流动,养殖废弃物随着水流不断沉积在系统末端并及时排出,使养殖水体得到了净化,大大降低了池塘养殖的药物使用率,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2、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同时,可将水产养殖中大部分的残饵粪便及时收集并排出,被植物再次利用,实现了池塘的低碳生态养殖。
常见的混养类型有哪几种?
我国池塘养鱼的混养类型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1)以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这种饲养类型主要对草食性鱼类投喂草类,利用草、鲂鱼的粪便肥水,饲养鲢、鳙鱼等鱼类。
由于饵料来源较容易解决,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
目前已发展为草鱼、团头鲂,草鱼、鲢鱼,草鱼、鳙鱼等各种演变类型。
(2)以滤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以鲢、鳙鱼为主体鱼,适当混养其他养殖鱼类,并特别重视混养食有机碎屑的鱼类。
饲养过程主要采用施肥的方法,由于肥料来源方便,成本较低,养殖鱼类的比例偏低。
目前,该类型优质鱼放养量已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3)以杂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该类型的主体鱼以鲤鱼代表,我国北方地区喜食鲤鱼,加之草、鲢、鳙鱼鱼种来源困难,故应大力发展鲤鱼养殖。
该类型以投精饲料为主,故养鱼成本较高。
(4)以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如青鱼、鲶鱼、鲈鱼等。
健康养殖·管理2020.18 畜牧业环境55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疆地区水产养殖常见的几种混养模式,并相应地论述了其在饲养管理、池塘处理等方面需要用到的关键技术,希望可以为水产养殖人员提供参考,从而能够促进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常见混养模式;技术1 前言发展混养模式,选择合适的水产品进行混养可以极大程度改善单一养殖对象的缺点,形成一个科学的生物链,进而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2 四大家鱼混养2.1 四大家鱼混养的理念近几年在水产养殖中,混养模式逐渐兴起,其中四大家鱼混养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进行水产养殖时要积极完善统筹性管理机制,掌握混养的关键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混养模式的价值,确保水产养殖的经济收益。
四大家鱼混养要不断升级池塘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合理性循环,从根本上保证家鱼养殖的合理发展,从而搭建一条平衡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2.2 四大家鱼混养的关键技术四大家鱼混养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鱼苗投放技术;另一方面是投喂饲养技术。
关于鱼苗的投放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比例进行,在鱼苗选取阶段,需要优先选择行动敏捷的家鱼,注重观察鱼苗的体质以及体色等情况,确保其可以满足家鱼养殖的实际需求,在进行鱼苗的挑选时,要选择体形均匀的鱼种,将其作为放养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放养前,还需要对鱼苗进行处理,确保鱼苗的成活率。
关于家鱼的投喂饲养,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针对家鱼混养来说,除了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之外,后期的饲养也是十分关键的。
当投喂精饲料时要做到日投,并且在数量上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好是鱼体重的1%~5%,这样的投喂方式才更加的合理和科学,参照安全限量的标准,可以适当追加粗蛋白。
在每年的固定月份要对水中环境进行集中降解,主要是借助无毒水草等物质或者是人工种植的植物来对池塘内结构进行调节,并且要在固定的月份施加生态菌肥,确保池塘水温可以在20℃以上,这样的水温更加适合鱼苗的生长。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水产养殖中的混养模式是指在同一养殖场内,将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进行养殖。
混养具有多个种类鱼类共同生长的优点,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利用率,增加养殖收入,减少环境污染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混养模式及相关的技术要点。
1. 鱼虾共养模式
鱼虾共养模式是指在同一养殖池塘中同时养殖鱼类和虾类。
这种混养模式可以利用鱼类和虾类之间的互补作用,提高生态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通常选用优势互补的物种进行混养,如鲤鱼和避风虾、黑鱼和沼虾等。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控制养殖密度:鱼类和虾类的养殖密度要合理控制,避免水质过度恶化和竞争导致生长迟缓。
- 饵料管理:鱼类和虾类的饵料需要根据其生态特点和生长需要进行合理搭配,确保两者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
- 投喂时间:由于鱼类和虾类的取食特点不同,需要分别确定合适的投喂时间,避免互相干扰。
- 疾病预防:鱼虾共养模式容易导致疾病传播,因此需要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治措施,保持水体清洁。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常见混养模式及技术要点【摘要】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培育和繁殖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
在水产养殖中,混养模式被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生态环境利用率。
本文从现有的混养模式、生态配对养殖技术、食物链养殖技术、共生养殖技术和多级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生态配对养殖技术中,将不同物种的优势特性进行配对,共同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食物链养殖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各种生物,形成食物链,促进养殖物种的生长。
共生养殖技术是利用各生物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提高养殖效益。
多级养殖技术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设置不同层次的生物,实现充分利用水质资源。
几种混养模式各有优缺点,但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和模式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混养模式,生态配对养殖,食物链养殖,共生养殖,多级养殖,技术要点,优缺点。
1. 引言1.1 水产养殖概述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水域资源进行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水产养殖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类型,可以种植各种水生生物,比如鱼类、虾类、蟹类等。
水产养殖的发展可以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同时也有助于保护野生水生生物资源。
水产养殖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水产品的供应量,缓解野生水产品资源的过度捕捞压力。
水产养殖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水产养殖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水体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水产养殖在当前的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水产品的供应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水域环境,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混养模式方面,不同的养殖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合理的混养方式可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正文2.1 现有的混养模式混养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在同一养殖系统中同时养殖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提高养殖系统的利用率,达到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
鱼类混养的四种模式【常见问题】鱼类混养的四种模式图:养鱼【专家解答】混养的鱼类应有主次之分,主养鱼是投饵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
搭配鱼起着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再利用的作用。
中国池塘养鱼主要有以下四种混养类型。
一、草鱼和鲢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最常见的类型。
其特点是饲料、肥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
草鱼放养规格分10克、50克和150~500克,鲢的放养规格为夏花、50克、200~350克;放养重量分别为总放养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左右,同时混养鳙、团头鲂鱼、鲫鱼等。
在高产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1 250千克左右。
其中草鱼和鲢各占30%。
上市规格草鱼为1.5~2千克,鲢为600克左右。
另有相当数量150~500克的大规格鱼种。
二、草鱼、鳙鱼、鲮鱼为主的混养类型珠江三角洲通常采用的类型。
当地水温高,生长期长,水质较肥,一年可放养和收获多次,尤以鳙鱼为突出。
同时还可混养鲢、野鲮等以及适当数量的斑鳢和鳗鲡,以增加收益。
草鱼放养规格为15克、350克,放养重量占总放养量(约280千克)的35%~40%。
鳙放养规格为300~500克,鲮放养规格为15~25克和50克,放养重量分别占总放养量的27%和19%左右。
草鱼每年放养2批,鳙鱼放养4~6批。
高产地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2 750千克左右。
草鱼和鳙上市规格为1千克。
鲮150克左右,并有相当数量大规格草鱼和鲮鱼种供翌年生产之用。
三、鲢鱼、鳙鱼为主的混养类型中国长时期较为普遍采用的类型。
其中鲢、鳙放养重量约占总放养量(约135千克)的60%,鲢、鳙之比大致为3~5∶1,同时混养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鲴类等。
鲢、鳙上市规格为500克以上,每公顷净产量可达7500千克左右。
四、鲤鱼为主的混养类型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类型。
一种是放养规格为50~100克,鲤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约100千克)的50%~65%。
同时混养草鱼、鲢、鳙等。
鲤上市规格500克左右,高产池每公顷净产量可达7500~8250千克,鲤占50%~60%。
水产常见的几种混养模式
水产中常见的几种混养模式介绍:
一、鱼蟹混养
以鱼为主,搭养一龄蟹种,实行鱼蟹混养。
它不仅不影响鱼产量、不额外占用农田和其它池塘,而且成本低廉,方法简便,技术容易掌握,出塘规格较大,品质优于专养河蟹池,可获得较稳定的经济效益。
其技术要点如下:
1.河蟹放养模式。
河蟹亩产量要求10-15kg,则放养5-15g/只蟹种5kg;亩产要求25kg,放养蟹种10kg。
2.移植水花生。
在成鱼池一角移植一定数量的水花生,约占池塘面积的5%。
移植水花生有以下好处:第一,水花生可供河蟹栖居蜕壳;第二,可供河蟹摄食(草鱼、鲂鱼不摄食水花生);第三,如池塘缺氧,河蟹均可爬在水花生上面,以挽救生命。
3.饲养管理。
河蟹对池水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在高温季节,每隔一周左右应注水一次,使水质保持“肥、活、爽”。
在投饵方面,除了为养鱼投喂的草类、商品饲料外,也可适当投一些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
饵料可投在水花生附近或水花生丛中,通常在夜间投喂。
日常管理同池塘养鱼。
4.成蟹捕捞。
鱼蟹混养池中的鱼类要到12月份以后才干池捕捞,结束生产,而成蟹必须在10月份以前捕出,加上连片精养鱼池进行的鱼蟹混养一般不安装防逃设备,因此必须在秋季寒潮来、西风起之前捕出,通常在10月上中旬就进行捕捞;而到11月份“西风起、蟹脚痒”,河蟹已开始生殖洄游,此时再行捕捞,其回捕率明显下降。
鱼蟹混养不能在鱼池内设簖捕捉,也不能干池捕蟹,一般采用人工蟹穴、蟹罾以及夜间灯光诱捕方法捕捉,然后放入暂养池暂养1-2个月后上市。
二、鱼虾混养
鱼虾混养,就是以鱼为主,混养一部分青虾。
它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而且可以在不增投饵料、不影响鱼类生长的情况下,达到鱼、虾双丰收的目的。
在鱼种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20kg左右的青虾产量。
其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1.鱼池选择。
鱼虾混养常常在鱼种塘内进行。
池塘面积3-5亩,池底平坦,淤泥较少,进排水方便。
2.选择适宜混养的鱼类。
为防止食饵竞争和残食虾苗,青虾只能与当年滤食性鱼类的鱼种混养。
而且只有当青虾幼体变态完成,长成可以放养的幼虾,才能放养鲢、鳙鱼夏花。
而其它食性的鱼类均不能与青虾混养。
3.合理的放养密度。
鱼种池混养青虾,青虾虾苗应比鲢、鳙夏花早半个月下池。
应在6月底或7月初放养,规格为0.7-1cm的虾苗6000-8000尾/亩,半个月后再按鱼种出塘要求放养鲢、鳙鱼夏花。
4.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方法同池塘鱼种培育,但需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防止青虾浮头。
在进行鱼病防治时,要注意青虾安全,防止保了鱼死了虾。
三、鱼鳖混养
按传统的养鱼经验,总认为鱼和鳖是不能同池养殖的。
鳖会咬死鱼,鱼池中的鳖往往被当作敌害加以清除。
此外鱼类好动,终日不停地在水面和水中游动,而鳖胆小怕惊,鱼类在其前后左右浮动,影响其摄食和生长。
但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上述解释都与客观事实不符。
恰恰相反,鱼鳖同池混养,鳖既不是鱼类的敌害,鱼在水中活动也不妨碍鳖的摄食,而且它们是互惠互利的。
鱼鳖混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水体,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改善水中的溶氧条件,净化水质,减少鱼病的发生,同时还提高了饵料利用率。
鱼鳖混养方法简单,只要在传统养鱼的基础上稍作改良即可在原有的养鱼池塘中混养鳖种。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池塘改造。
建造防逃设施,增添食台、晒台等必要设备。
2.合理放养。
食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均可同鳖混养,但鱼鳖混养池不宜与青鱼混养(或应减少青鱼的放养量),因为青鱼与鳖均吞食螺蛳,它们在食物上有矛盾。
3.控制鳖的放养密度。
鱼鳖混养池中鳖的放养密度主要根据池中鳖饵料数量而定。
如以利用池塘中的养鱼饵料为主,适当增投一部分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每亩放养200-250g的鳖种50-100只,亩产成鳖20-40kg;如以投喂鳖饲料为主(包括成鳖配合饲料、螺蚬、蚌肉及动物内脏等),则每亩放养200-250g的鳖种250-350只,亩产可达100-150kg。
4.饲养管理。
除了加强养鱼的饲养管理外,还应针对鳖的生物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鳖的摄食和生长。
饲养管理方法与精养成鳖池相近似。
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尤其要减少拉网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