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实用水产养殖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水产养殖的种类与分类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在水域中对各类水生生物进行繁殖、饲养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活动。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的种类与分类,并讨论每个种类的特点和应用。
一、种类与分类水产养殖可以分为多个种类,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主要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和藻类养殖等。
1. 鱼类养殖鱼类养殖是指针对鱼类进行繁殖和饲养的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淡水鱼类养殖和海水鱼类养殖两大类。
(1)淡水鱼类养殖:主要包括鲤鱼、鳜鱼、鲢鱼、鲫鱼等常见的淡水鱼类。
此类养殖相对简单,可在江、河、湖和池塘等淡水环境中进行。
(2)海水鱼类养殖:主要包括金枪鱼、鳕鱼、旗鱼、鲷鱼等各类海洋鱼类。
这类养殖需要建立合适的海水养殖场或者海水养殖箱,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2. 贝类养殖贝类养殖是指饲养和繁殖贝类动物的养殖方式,包括蛤蜊、扇贝、蚝类和珍珠贝等。
贝类养殖一般需将贝类幼体放入特定的栽培场所或人工养殖池中。
贝类养殖技术复杂,但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3. 虾类养殖虾类养殖是指繁殖和饲养各类虾类动物的养殖方式,包括对草虾、明虾、对虾等各类虾种的培养。
虾类养殖可分为淡水虾类养殖和海水虾类养殖两种方式,需要提供适宜的水质和食物供给以确保虾类的生存和繁殖。
4. 藻类养殖藻类养殖是指对各类藻类进行繁殖和饲养的方式,包括绿藻、红藻、褐藻等。
这类养殖通常需要提供光照和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藻类养殖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特点与应用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应用。
1. 鱼类养殖的特点与应用鱼类养殖具有投资成本低、回收周期短等特点。
同时,鱼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需求。
鱼类养殖一直是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加食品供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贝类养殖的特点与应用贝类养殖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在不同水域中进行。
池塘养殖的类型
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适用于多种水生生物的养殖,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根据养殖对象和养殖方式的不同,池塘养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鱼类养殖:池塘养殖鱼类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鱼种和养殖目的,可以分为淡水鱼类养殖和海水鱼类养殖两种类型。
常见的淡水鱼类包括鲤鱼、鳜鱼、鲫鱼等,海水鱼类则包括鲷鱼、鲈鱼、海鲈等。
2.虾类养殖:虾类养殖是池塘养殖的另一种常见方式。
常见的虾类养殖对象包括养殖虾、明虾、对虾等。
虾类养殖通常需要更高的水质要求和管理技术,以确保虾类的生长和健康。
3.蟹类养殖:蟹类养殖也是一种常见的池塘养殖方式,常见的蟹类养殖对象包括河蟹、毛蟹、梭子蟹等。
蟹类养殖需要合适的水质和底质条件,以及适当的管理措施。
4.贝类养殖:贝类养殖包括牡蛎、扇贝、蛤蜊等。
贝类养殖通常需要合适的水流和底质条件,以及适当的养殖密度和管理措施。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池塘养殖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如龟类、蛙类等的养殖。
不同类型的池塘养殖都需要根据养殖对象的特性和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设计和管理,以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出质量。
领性农业技术,在引领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组成陆基集装箱养殖模式主要由养殖箱体、尾水处理系统及配套设施设备等组成,设施工作原理如下:(一)养殖箱体养殖箱体由6.1m×2.4m×2.8m 标准集装箱体定制而成,养殖水体约25m3。
作为养殖载体,箱体顶部有四扇1.1m×0.76m规格天窗,用于观察养殖物生长活动情况和投喂。
进水由水泵利用浮桶抽取池塘上层水进入到养殖箱中,水流量应满足30m3/h,排水口与水位控制管相接,使养殖水位处于一定的高度,防止箱水排空。
箱体四周有6根2m的曝气管,外接气泵供气,既能提高箱内的氧气浓度,又能与坡度1/10的底部斜面搭配,形成循环水流,便于集污和排污。
集污槽设置在箱体斜面的最底端,集污槽上方配有5mm(备用10mm)PVC筛板或不锈钢地漏,残饵粪便通过集污槽排出养殖箱体,进行集中处理。
集污槽连接出水口,靠2020年第11期 / 51探讨分析集装箱水体自压将集污槽中的粪便排出。
养殖箱侧面底部中间开设一个直径30cm的圆形出鱼口,出鱼口需经过人工和机械抛光打磨处理,不能有尖锐棱角,这样水产品可以无损伤从出鱼口进入出鱼滑梯,大大节省了人力的投入。
此外,还可随时控制出鱼量和出鱼时间,既方便又迅速。
好的捕鱼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出鱼效率还能尽可能保持鱼的品相,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二)尾水处理养殖尾水经微滤机或旋流分离器处理,对尾水中的大粒径颗粒进行滤出分离,回收利用(可大幅度降低池塘净化压力),小粒径颗粒随水流进入沉淀区、净化区和增氧区进行分级净化。
沉淀区和净化区之间用水坝隔离。
净化区一般为沟渠或池塘,水面要比沉淀区低20cm,以便沉淀区的上层水可以溢流到净化区。
净化区需要培养小球藻、硅藻、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藻菌,同时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并适当放养鲢、鳙等可以净化水质的生物。
尾水流至净化区后好氧层、兼性厌氧层的厚度会逐渐增加,厌氧层相对减少,经细菌、藻类、植物等分解吸收使水体得到进一步净化。
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分析比较,精养技术要求高,混养综合效益高外塘底质以泥沙或沙泥底为好。
最好为淡化养殖和海水养殖(有淡水水源添加和设有沉淀消毒池),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蜕壳、生长和防病。
虾池大小、水深与设施等,依养殖模式确定。
养虾:南美白对虾混养实例一、半精养又称人工生态系养虾法,面积多在15~30亩左右,国内外通常所采用的养虾模式。
增氧机配置在3-5亩/台。
放养密度0.8~3万尾/亩,产量一般达100~200Kg/亩·季度。
南美白对虾二、精养人工集约化养虾模式,包括高位池养殖、循环水生态养殖和其它小面积精养。
面积多在3-20亩,水深为1.5~2.0m。
池底平整,中央略深可自流排干或抽干水,便于虾池暴晒。
配备增氧机和沉淀消毒池,一般1-2亩配一台增氧机。
放苗量3~6万尾/亩,产量可达700~1500Kg/亩·季度。
三、超精养又称工厂化养虾,水泥池,面积多在0.5-3亩。
放养密度大,300~400尾/㎡,产量1000~3000Kg/亩·季度。
投资大,但利润丰厚,风险大,较难推广。
日本鳖四、混养养殖面积一般为25亩左右。
放苗量0.5~1.5万尾/亩,产量数十公斤至100Kg。
混养鱼、鳖、贝类等,放养量因地制宜。
本模式在浙江、福建和大连等地深受虾农欢迎。
1、虾鳖混养模式虾苗投放大致时间在5月上旬,密度在投放7万尾/亩,5月下旬投放甲鱼,规格在1斤/只左右,100只/亩,虾料和甲鱼料分开投喂。
对虾一旦出现发病死亡,应立即停止甲鱼料投喂,让甲鱼吃死虾、病虾。
从而实现生物防控的目的。
浙江绍兴等地近年采用虾鳖混养模式的虾塘,基本无发病,经济、生态效益不错。
混养模式中,鳖活力较强、虾鳖的品质也较精养更好,售价往往比精养塘的鳖价格高出10元/斤。
既降低了养殖风险,又卖出了好价,多数养殖户非常追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虾鳖混养模式的虾塘约有15万亩,其中日本鳖占混养鳖品种80%以上。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保护水生生物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科学养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水平的一种先进的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具有环境友好、增产增效、减少污染等优点。
下面介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具体内容。
1.生态基地修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第一步是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很多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对于这种情况,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池塘综合整治、水生生物人工增殖等,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后续养殖奠定基础。
2.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也是其与传统养殖技术的最大区别。
生态养殖要求保护水生生物自然环境,通过合理化养殖与生态维护相结合,使养殖出的水产物更加健康美味。
在生态养殖中,要从养殖种类的选择、饲料的使用、养殖密度的控制等方面,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损害,同时利用生态循环,减少污染的产生。
3.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采用循环水系统,能够减少水体的污染,提高养殖效益。
循环利用的方式包括:池塘生态处理系统、水处理设备、沼气发电系统等。
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养殖产量,又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生态循环。
4.技术改良技术改良是推进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改进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益,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改良包括饲料的配方、水质监测设备的使用、种苗选育、疾病防治等方面。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改良,是实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題回绿色高效养鱼技术-------------------------------------O李旭春王元珍近年来,由于池塘养殖成本增加,饲料价格增长过快,养殖利润不高。
一些养殖户开始青睐一种种草高效养鱼模式。
种草养鱼以植物(草蛋白)直接转化为鱼体蛋白,以鱼的排泄物和残饵等肥塘,使种养生产各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种草养鱼模式可以为养殖鱼类提供优质廉价的饲料源,还可以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减少污染、提高鱼体免疫力、改善鱼肉品质,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种草养鱼的主要模式及养殖技术主要种植草有黑麦草、小米草、巨菌草、苏丹草等,养殖品种有四大家鱼及鲫鱼、鲂等品种的混养模式(一)种植黑麦草小米草巨菌草养殖模式1.种草地块条件与麦草种植种草面积与鱼池面积比例为1:3,选择地势较高、肥沃、排灌方便、距离鱼池近的地块,也可在鱼池埂、池坡种植。
地块要耕翻,耙碎平整。
黑麦草生长快,分蘖多,产量高,茎叶柔嫩光滑,适口性好,品质优,易栽种,—般每亩产鲜草6000kg以上,是冬春饲喂草食性鱼类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
草食性鱼类对小米草嗜食性强、利用率高,50g以上的草鱼种对生长30天左右、株高90-100cm的小米草的利用率达100%;营养生长期的小米草对草鱼的饲料系数为25-30;淹青肥水养鱼,肥料系数为50左右;底种小米草养鱼每亩增产100-150kg,尤其对草鱼、鲂等优质鱼的增产效果明显。
黑麦草种子发芽适宜温度在13C以上,因此,耕种期较长,春秋冬时节均可播种。
一般播种量为3.5kg/亩,播种采取均匀撒播。
播种前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每次收割应及时追肥无机肥,促进草快速生长。
有机粪肥一般每10-15天施1次,每次每亩可施尿素1-1.5kg,施磷肥1.5-2kg。
巨菌草以株高70-120cm时喂鱼最好,喂成鱼可在100-120cm时刈割,此时草的营养价值最高,利用率达95%。
在南方一年亩产可达32吨,粗蛋白质含量按15.03%计算,每亩生产粗蛋白约1500kg,比每亩稻杆高出5倍多。
新农村2022.5虾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
近年来,由于虾苗种质退化,养殖方式过于传统和单一,导致病害高发。
虾鳖混养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能有效提高虾鳖的抗病能力,提高养殖效益。
1.虾鳖混养优势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病害,产量就会下降。
其中受病害影响最大的是虾、甲鱼。
通过虾、鳖混养,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因为虾主要的生存空间是水体的中下层,而中华鳖的主要生存空间是池塘底层。
通过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能够降低两个品种间的养殖密度,使得虾鳖都健康生长。
从混养的角度看,由于在池塘中共同饲养留存的残饵可以被二次利用,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造成水质污染。
同时,由于鳖能食用池塘中行动不灵活或病、死虾等,从而有效降低虾病的传播和扩散,起到池塘“清道夫”作用。
这对提高虾成活率,确保甲鱼的生命力,减少池塘病原扩散等,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此外,由于鳖爱钻泥打孔,会经常搅动池塘底部的淤泥层,使得有害物质能够及时得到释放和挥发,改善池塘水质,降低虾和鳖的发病率。
2.虾鳖混养关键技术(1)种苗放养冬季及夏季是适宜放养虾的季节。
1—2月份的虾种放养量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两万尾左右,在7—8月份时可达三万尾左右。
虾种应提前放养至池塘中,使其适应水质,提升虾苗成活率。
虾鳖混养模式下,对虾的种类及质量不作要求。
每年的5—6月份是放养幼鳖的时间,放养量一次可达500只左右。
在放养前,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幼鳖5~10分钟或用4%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注意选择天气晴朗并且水温高于25摄氏度时放养。
幼鳖规格为0.5kg 左右,以确保幼鳖强健、生命力强。
最好选用抗病性强生长快的中华鳖日本品系。
(2)饲料配制虾鳖混养时,养殖人员要充分考虑虾、鳖的进食习惯,合理配置饲料。
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豆粕、鱼粉、添加虾鳖混养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浙江省宁波市明凤渔业公司(315464)沈万里28剂、盐分、维生素等,确保虾、鳖摄入足够的营养。
生态种养有哪些模式
生态种养是指一种生物养殖方式,通过模拟自然环境,构建生态系统,加强生物的自然免疫力,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目前,生态种养有以
下几种常见模式:
1.海洋生态种养模式
海洋生态种养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养殖海洋生物,包括海水鱼、贝类、
海藻等。
这种模式可以模拟自然海洋环境,使得海洋生物可以更好地生长
和繁殖。
通过控制养殖区域的水质、温度、光照等因素,提供适宜的生长
条件,从而促进海洋生物的健康发展。
2.湿地生态种养模式
3.林地生态种养模式
林地生态种养是指在森林地区养殖动物,包括禽类、兔类等。
森林具
有较好的防风固沙、保护水源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在其下层养殖动物可以
有效利用森林资源。
合理选用适宜种植的饲料和动物品种,保持森林的生
态平衡,可以实现林地生态种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效益。
4.草地生态种养模式
草地生态种养是指在草地地区养殖动物,包括牛羊等。
草地是优良的
饲料资源,通过充分利用草地的生产潜力、管理草地的营养平衡,可以提
高动物的饲养效益和产品质量。
在草地生态种养模式中,需要注意合理控
制放牧强度,保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城市生态种养模式
在以上生态种养模式中,关键是要保持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才能
实现生态种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效益。
水产养殖新技术,使用集装箱养殖法,健康又环保随着科学发展,这些年环境污染严重,国内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多。
为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水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其中就有一种“集装箱养鱼法”。
养鱼用的集装箱所谓集装箱养鱼,并不是指单单把鱼放在集装箱中养殖,而是一种连片、立体的集约养殖方式,是具有循环水、高密度受控养殖等特点的高效水产养殖系统。
它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已经成为渔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的新型养殖法。
集装箱养鱼法根据水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陆基推水式集装箱生态养殖法和控制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法。
集装箱养殖陆基推水式集装箱生态养殖法陆基推水式养殖法就是在池塘边摆放一排水箱,将鱼塘中养的鱼移到水箱中,箱体和池塘形成一体化的循环,在箱体上有三个口,分别是进水口、出水口和增氧口。
从进水口把池塘中经过净化处理和臭氧杀菌的流水抽上来,进入箱中进行流水养鱼,养殖中产生的脏水经过固液分离从出水口排到池塘里,然后在池塘中进行三级生态净化,最后经过臭氧杀菌消毒,再次回到集装箱内。
这样集装箱里的鱼类粪便和残余饵料得到了有效过滤,池塘中没有被投放饲料和渔药,不在遭受人为污染,变为湿地生态池,鱼类始终生活在健康的水体中。
这种模式的优点十分突出,首先是养殖成本低,设施化农业收获简单,降低了劳动强度。
陆基推水养殖,残饵粪便第一时间流到箱体底部的下凹集污槽,经旋流分离器分离,对大颗粒物集中收集处理,初步固液分离后的水体会回到池塘中,节省了排塘干塘的成本。
集装箱水产养殖控制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法控制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法属于全封闭养殖,包括1个智能水处理箱和2个标准养殖箱,一般采用地下水,其核心和关键实全程封闭水处理。
该系统集成了水质测控、粪便收集、水体净化、供氧恒温、鱼菜共生和智慧渔业等六个技术模块,通过控温、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六控”技术,达到养殖全程可控和质量安全可控,实现养殖智能标准化、绿色生态化、资源集约化、精细工业化。
淡水养殖技术淡水养殖概述淡水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中,利用人工养殖技术培育和繁殖各类淡水生物的活动。
淡水养殖技术是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生物资源,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淡水养殖技术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淡水养殖技术的种类1.鱼类养殖技术:包括鱼苗培育、饲料配制、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常见的鱼类养殖技术包括锦鲤养殖、鳙鲽养殖、罗非鱼养殖等。
2.虾类养殖技术:虾类养殖技术包括对虾、淡水虾、螯虾等虾类的种植、繁殖和管理技术。
虾类养殖技术注重鱼类的水质、饵料、密度等方面的管理。
3.藻类养殖技术:藻类养殖技术是指对藻类的培育和繁殖技术。
藻类养殖技术可以用于生态修复、食品加工、能源生产等多个领域。
淡水养殖技术的利与弊利1.丰富淡水资源:淡水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培育各类淡水生物,丰富水产资源。
2.提高农民收入:淡水养殖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
3.实现食品自给:淡水养殖技术可以满足人们对鱼类和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实现食品自给。
弊1.水质污染:不合理的养殖管理可能导致水质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疫病传播:淡水养殖过程中,疫病的传播是一项重要问题,可能导致养殖物种的大面积死亡。
3.市场风险:受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淡水养殖面临着市场风险。
淡水养殖技术的关键要素成功的淡水养殖技术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鱼苗选育:选择适合培育的鱼苗品种,保证其生长潜力和适应力。
2.饵料配制:合理配制饵料,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促进生长发育。
3.水质管理: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减少水质污染,为养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和防治养殖物种的疫病,保护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长。
5.管理技术:合理管理养殖场的管理、养殖密度、投喂次数等,提高养殖效益。
淡水养殖技术的前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淡水养殖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
新农村2019.12随着科技创新和绿色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渔业生产必须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渔业生产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多机制联结的渔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最健康、最生态、最实用的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
通过稻鱼(虾)共生、稻鱼(虾)互补,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稻田资源丰富,许多农田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只需要稍微加以改造,即可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根据需要实现粮食作物、蔬菜、莲藕等种植与畜禽、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综合种养效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与推广,湖北省潜江市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已逐步成熟完善,从小龙虾野生寄养升级到“稻虾连作”、进而发展到“稻虾共育”,现在这种养殖模式已由农业农村部推广到全国,稻田综合种养品种已发展到“稻鳖”“稻鳅”“稻鳝”及“稻鱼”等多品种结合,养殖规模呈异军突起之势,且方兴未艾。
2.“渔旅融合”发展模式“渔旅融合”发展模式就是将水产养殖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利用养殖区丰富多采的山水风光资源和渔业养殖场地、设施等资源,与水产养殖经营相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通过渔村度假、水乡泛舟、养鱼体验、垂钓娱乐、张网捕鱼、溪河捉鱼、自烹鱼肴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广大旅游爱好者深入渔村渔家,体验渔家生活,收获劳动乐趣,寻找童年趣味,回首如花岁月,体味别样乡愁,铭记深刻怀念。
搞好“渔旅融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注重环境卫生,加强塘库整治,强化安全防范,确保生产安全、渔船安全和食品安全。
另外,还可以提供特色水产旅游产品服务,在游客休闲体验之后,将特色产品宣传推介出去,提高养殖场所的知名度。
水产养殖简介水产养殖是一种利用水域资源进行养殖的产业。
水产养殖实际上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养殖方式,并且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养殖方式之一。
水产养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水产品,包括鱼类、贝类、虾蟹等,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的需求。
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方式有很大不同,主要包括鱼塘养殖、池塘养殖、海水养殖等。
在这些养殖方式中,鱼塘养殖的规模最大,涉及面积最广,代表着我国水产养殖的主流发展方向。
鱼塘养殖是一种利用人工建造鱼塘进行鱼类养殖的方式。
鱼塘养殖主要分为三类:淡水鱼塘、半咸水鱼塘和海水鱼塘。
淡水鱼塘适合养殖有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鲢鱼等,半咸水鱼塘适合养殖牙鲆、鲈鱼等,海水鱼塘适合养殖对虾、海蟹、鲍鱼、珍珠等。
池塘养殖主要是指利用建造的池塘进行水产品的养殖。
池塘养殖主要分为两类:渔场式池塘养殖和鱼塘式池塘养殖。
渔场式池塘养殖是指在开阔水域中建造垂钓池、草鱼池等水域进行养殖。
鱼塘式池塘养殖则是指在环境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建造池塘进行养殖。
池塘养殖的优点是技术相对简单,资源利用效率高。
海水养殖主要指在海域中进行水产品养殖的方式。
海水养殖主要分为沿海养殖和海岛养殖两种方式。
沿海养殖主要利用近海的潮水和海浪等天然因素进行养殖。
海岛养殖则是在海岛周边进行养殖,由于海岛通常拥有深水渠、浅水滩等多样化的水域,因此海岛养殖资源相对丰富。
水产养殖相当于一项“绿色产业”,充分利用了水域和光合作用,相对于现代工业类产业,水产养殖污染比较轻。
另外,水产养殖对就业带动也是巨大的。
虽然水产养殖发展非常迅速,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养殖疾病、饲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质量,为保护环境,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促进科技创新、鼓励有机养殖等。
2019.11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行绿色渔业生产技术,促进主要水产养殖废弃物全量利用,做到水产养殖业绿色环保型生产,提供健康水产品。
2018年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设计建造了1000米2漏斗型生态循环养殖系统,5月20日投放草鱼种1007.5千克,至11月26日,出鱼18175千克,投喂饲料18500千克,饲料系数1.08,整个生产季节无鱼病发生,效果显著。
经技术人员综合总结成“168”水产养殖新模式。
一、优点分析1.该养殖模式具有鱼病少、环境好、占地少、投资小、环保无污染的特点。
符合当前主要水产养殖尾水零排放要求。
2.该模式与湿地结合,同时满足湿地植物的生长需要,还可提供大量健康水产品。
鱼池使用防渗膜隔离,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养殖环境良好、无鱼病发生,无重金属、抗生素等鱼药之患。
3.该模式适合名优品种的养殖,夏季加注井水,保持最佳生长温度。
小体积加注井水降温明显,避免高温不良反应,同时也可夏季拉网出鱼,解决高温期出鱼难题。
4.该模式适合发展观赏鱼养殖。
该设计鱼池面积小,2~3人即可拉网,可随时拉网挑选,及时去次留好,解决当前河南省郑州市等地锦鲤等品质不高的局面。
该模式的保水循环利用设计,可运用到西部山区、丘陵地区,在农田、果园、树林等处一定面积搭配该鱼池,灌溉的同时生产水产品或者观赏鱼,如小水体鱼池生产金鱼等名贵品种,形成特色产业,带动西部山区脱贫致富。
二、“168”模式简介郑州“168”模式——1是1000米2鱼池,6是六大技术(一是漏斗型循环设计、二是精准投喂、三是智能控氧、四是建立湿地生态循环系统、五是菌藻调控、六是温控养殖),8是八大好处(①排出粪便,清洁生产;②绿色环保,高效节能;③环境优良,病害减少;④单产很高,亩产4万元;⑤做吊水鱼,品质很好;⑥生态循环,增加收益;⑦水温可控,最适生长;⑧占地很少,效益很高)。
“168”的技术特点是:漏斗型鱼池自动排出粪便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浮性饲料喂养提高饲料利用率;无死角均衡溶氧保证最佳生长需要;灌溉稻田、莲藕池、蔬菜花卉、果园树林的同时增加优质水产品;与稻田、莲藕池、水生蔬菜种植结合,可以满足稻田等用水需求;提取鱼类粪便,制作生物肥料,达到零污染、零用药、零排放;通过对菌藻定向培养与控制,满足最佳养殖环境;冬季大棚保温、夏季加注井水,创造最适生长温度,实现全年养殖。
10种实用水产养殖模式
一、优质大规格商品蟹精养殖式
采取种草投螺、改善生态环境、投放优质蟹种、投喂天然优质饵料、健康养
殖等技术,主攻蟹的规格(只重200克左右)和品质。亩产量30公斤左右。
二、优质青虾(混)养模式
由混养向单养转变;由投放抱卵亲虾向投放虾苗转变;由单茬养殖向双茬养
殖与罗氏沼虾或南美白对虾轮养转变;由集中上市向常年销售和反季节上市转
变,提高养殖单产、规格和品质。亩产50公斤以上,其中8厘米-10厘米大规格
虾占50%。
三、80:20池塘养鱼
是指投喂全价颗粒饲料,让鱼类直接摄食以提高池塘产量,其收获时的产量
80%来自于摄食颗粒饲料的高价值吃食鱼,而其余20%左右的产量业自于滤食性
鱼类或肉食性鱼类。该模式有500公斤、750公斤、1000公斤等产量等级。
四、热带虾与青虾轮养模式
利用罗氏沼虾或南美白对虾生长快的优势,池塘或稻田先养一茬热带虾,起
捕上市后再养一茬青虾,养殖产品除鲜活销售外,可供速冻、暂养和加工虾仁等
产品内销或外贸。一般亩产热带虾200公斤~400公斤、青虾25公斤~30公斤。
五、克氏螯虾(混)养模式
养殖克氏螯虾对水面要求不高、管理粗放、生产投入较低。专养一般亩产可
达500公斤。
六、大水面鱼、虾、蟹混养模式
一般亩产商品鱼100公斤~200公斤、成蟹25公斤~50公斤、青虾10公斤
左右。要在提高规格、质量上加以改革,在品种结构上进行改良,同时还可采取
鱼、畜、禽、林、果、草等复合生态循环种养殖,以提高综合养殖经济效益。
七、河沟生态养殖模式
利用河道资源,以野生的鱼、虾、蟹为主要品种,依靠利用天然饵料为主、
人工饲料为辅的养殖形式,生产符合食品标准的高档水产品。
八、稻田养殖特种水产品生产模式
利用稻田或水生植物、水生蔬菜田块的优势,实行稻-鱼-蟹、稻-鱼-虾、稻-
鳅、稻-鳝、稻-鱼-虾-蟹苗种等多种形式的种养格局,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九、池塘或大水面套养“小品种”生产模式
在池塘或大水面的养殖塘口,在不影响主养品种的前提下,套养或设置网箱
养殖泥鳅、黄鳝、黄颡鱼、鳜鱼、塘鳢等地方“小品种”,尤其是塘中设置网箱
养殖效果较佳。
十、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
“双当家”混养模式,利用天然河道多、水草丰富畜、禽养殖量大、有机肥
料廉价的优势,发展草食性的草鱼、团头鲂和滤食性的鲢、鳙鱼,这种养殖模式
以利用劳动力捞草积肥为主,投入低,可轮捕轮放,常年均衡上市。一般亩产商
品鱼500公斤~7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