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人》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27 KB
- 文档页数:2
2023散文集读后感2023散文集读后感1“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人(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题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平凡的人,为了放弃现实利益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活中的冷清。
品读迟子建的散文,不由得让我们回想起在我们生命中平凡的小事,从而使我们有所反思……玉米人一篇令我尤为感叹。
讲述的是作者向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买生玉米遭到了拒绝,作者认为他很固执,最后到别家买到了生玉米,向那个烤玉米的人炫耀,但他却坦然相对。
他心中对作者能买到生玉米而感到吃惊,同时也因为自己坚守信仰而感到安闲从容。
这篇散文通过写两个烤玉米人的不同经营态度来衬托出那个被作者认为“固执”玉米人的淳朴与执着的信念。
作者因此被他的执着所打动,被他的坚持所吸引,反思自我,应像那玉米人一样,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
做一个追求信念,坚守信念,勇于付出,拒绝现实利益,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些“固执”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社会责任感,而冷漠那些“固执”的人。
就因为如此,那些“固执”的人才会逐渐消失。
同样还看过一篇__《镜中》,讲的是一位普通的保安,因为坚守原则,恪尽职守,得罪了来学校讲学的张处长。
虽然他本身没有错,但最终受到批评,暗示了我们坚守原则的保安在现实生活中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这些虽是身边的一些寻常的小事,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然而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平凡的人,在他们的身上却总洋溢着神光之灵,他们为着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而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们这种“固执”是世界上最为可贵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他们那种“固执”的心态,不会因为利益而违背对社会的责任感,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变得繁荣富强!2023散文集读后感2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米人作者:迟子建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9年第24期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我想买四穗。
”我说。
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心底里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中山路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個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知足的神态。
玉米人读后感玉米人读后感玉米人读后感1‘我多想那个时候做一颗苞米啊。
’他说。
于是根据这个灵感,他写下了第一篇短篇《玉米人》,讲的是一个年青的农民爱上了一颗玉米,决定要和玉米结婚,可是玉米说自己只能生活在这儿呀,怎么能嫁给他呢?年轻人说没关系,我会到这里来,我要做一颗玉米,和你在田地里结婚。
年轻人回去说服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含泪随着儿子来到了玉米地,帮着儿子挖了个坑,然后儿子躺下去,母亲就把儿子埋了,这样年轻人和玉米结婚了,他们就随着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生生不息了。
现在想来,这一篇处女作应该是父亲一生最好的作品了,生发了那个极端年代里的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严格来说,父亲在贵阳待了十二年,正好和上海的时间相当。
后来说起他生命中的这一段,他是乐观的,他说虽然我离开了舞台,离开了戏剧事业,但这段生活和经历依然带给了他无尽的财富,是他的.人生不可或缺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宝贵体验。
‘人生就是这样,你有的,就是你的。
’‘你后悔吗?’‘不,后悔什么?后悔没有把你们遗弃?’ ”玉米人读后感2第一篇小说的灵感来自某个周末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
自行车在贵阳山间的土路上上上下下,上坡的时候骑不动,要下来推,他会觉得真是艰难啊,而到了下坡的时候,一路飞驰,迎着风,迎着光,真是开心啊。
就在他飞驰而下的时候,看见边上的地里种满了玉米,正是结苞的时候,一片一片地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烁,真是美啊,它们多么自由啊。
冬去春来,新的生命成长了,结出了果实,随着冬天来临就凋零而去,再等下一个春风吹来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无忧无虑啊,相比较,人是多么辛苦啊。
这不是单纯讲儿子思念母亲的故事。
“子思母”是个喻体。
王珞丹的人物设置应该不单是男孩的母亲,她是男孩所爱上的玉米、与思念的母亲融合而成的形象——“玉米人”。
无论故事原型还是改编后的微电影,男孩最后自绝于玉米地这种情节是很极端的,可能也因此才“超现实”。
片中有很多符号化的镜头语言,《朝阳沟》、“十一五”大标语、青草地上的沙发家具等,甚至玉米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人与土地,农民与庄稼,孩子和母亲……如果从现实角度看,男孩让奶奶把自己埋了、和玉米结婚,似乎太过极端和悲观,也有些阴森森……但从超现实角度理解,这一切不正常的、跳出理智的、幻想性的情节,便成了正常的设置。
六年级鲁滨逊读后感450字【六篇】【篇一】六年级鲁滨逊读后感450字这个寒假,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令我很感动。
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他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但是那一次,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沉没,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
一个人在一个孤岛上存活多么不容易!可他不但没有死,还在岛上生活了28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从这个事例中,我想到了汤姆·索亚。
他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
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
他活泼好动,还有着很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芬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种奇怪的物品……等等。
这时,我想到了自己。
我这么大了,还是不敢走夜路,不敢一个人在家,不敢……跟鲁滨逊和汤姆索亚比起来,我这是算什么,他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他出去当小海盗;我,却连夜路都不敢走。
如果说他们算勇敢,那我不就称得上是“胆小如鼠”啦!对,不但是我一个人,很多人都这样!不对,我们不应该这样下去!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中不是有一句话吗: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夜,迎来光明。
所以,汤姆索亚就像鲁滨逊一样,大胆,勇敢的精神令我们敬佩。
在生活中,我们不就要这样吗?【篇二】六年级鲁滨逊读后感450字上帝只会让勤劳而意志力坚强的人成为有成就的人,鲁滨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鲁滨逊去航海的时候大船搁浅了,救生艇也被海浪打翻了,但唯有鲁滨逊一个人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而漂到了荒岛上生活了28年两个月零19天。
在这期间,鲁滨逊以前自己造房、做食物,驯养家畜,还与吃人的野人斗过勇呢?最后乘船返回了英国。
我最佩服的还是鲁滨逊不成功决不放手的精神。
他在岛上一切只能自己做,没有人能帮忙,面对问题只能单枪匹马的去应对,可我们生活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有亲人的照顾,还有学上,可我们一遇到难就说不会做,接着就让别人教自己写答案,却不学解决的方法,这怎么能够呢?我们应该学一学鲁滨逊不成功决不放手的精神。
读鲁滨逊漂流记心得和收获(精品8篇)读鲁滨逊漂流记心得和收获篇1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使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1965年9月30日,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一艘轮船在大海中沉船遇难,同船伙伴全部葬身鱼腹,鲁滨逊却九死一生,流落到了孤岛上。
故事写的就是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的事。
鲁滨逊性格坚强、乐观。
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在这凄凉的环境中: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
但是,慢慢地他的坚强的个性体现了出来,他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再一味地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痛中。
他建起了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读到这儿,我想:如果我孤身一人置身于荒岛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我肯定的回答,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便,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从呱呱坠地开始,我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背上书包,父母又为我选择了最好的学校,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在家里有家人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的喜欢,有同学的关爱,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真是不应该。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具备鲁滨孙那样坚强勇敢的精神。
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吓到,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像伟大的鲁滨逊那样,成为一个胜利者。
读鲁滨逊漂流记心得和收获篇2每读一本书,都会有所感受,有所感触,但是鲁滨逊给我的感受更是深之又深,让人看了以后更是爱不释手。
鲁滨逊漂流记第二章的阅读感想4篇每读一本书,都会有所感受,有所感触,但是鲁滨逊给我的感受更是深之又深,让人看了以后更是爱不释手。
所以这本书又旧又破,但我还是完整的保存。
鲁滨逊给我的初始印象是一个爱冒险,爱探索,爱追求,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一个人。
但让我敬佩的是,他那种不想依靠父母给予的“温床”独自一人走着冒险道路。
在四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用自己的毅力生存了20多年的精神。
不过看了这本书我的脑海里无时不刻的充满着遐想。
我要是在这孤岛上那该如何,时时想着自己如何才能绝处逢生;又想鲁滨逊的家会是由几十根木柱围起,有如古代攻城防御之势;又想鲁滨逊的家里屋外都设计了机关,与野人对抗,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本书中,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让人读了之后,回忆起来,鲁滨逊的形象还是栩栩如生的刻画在我脑中。
仿佛生临其境,进入了《鲁滨逊漂流记》的世界里。
跟随鲁滨逊乘风破浪来到孤岛。
每天跟鲁滨逊出去打猎,喂食牲口,制作工具,读《圣经》,收拾庄稼,一起喝着葡萄酒。
过着舒服惬意的生活。
仿佛世间的岁岁月月都已停留,让人陶醉其中。
古人云,苏轼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鲁宾逊漂流记》又何尝不是呢?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与感受。
我也会随着鲁滨逊喜,也会随着鲁滨逊悲。
鲁滨逊的印象无时不刻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鲁滨逊这本书虽不是什么大着作,但也像《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留传至今的四大名着,在我眼里也不失为,天空中闪烁的明星之一。
虽不知其中运用了多少比喻,拟人,夸张。
但是看过后从我对鲁滨逊产生的印象中可想而知。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它就是蓝天,任我飞翔;假如我是一株向日葵,它就是太阳,令我更添生机;假如我是一条鱼,那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任我遨游。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显然易见,也让我明白了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其中让我感受更为之深刻的是“自制工具”鲁滨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更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勤奋加上努力等于成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5篇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是欧洲小说之父笛福晚年的创作,作品中将鲁滨逊从遇难到在荒岛生存的过程详细地记述下来,鲁滨逊有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以勇士的姿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孤岛生活。
他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实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孤岛生活中,鲁滨逊的聪明能干和善动脑筋使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制造很多有用的东西。
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挫折面前,他不但没有被打倒,反而欣然接受失败,毫无抱怨。
在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中总结经验,不断的成长与进步。
鲁滨逊乐观的精神,使他化险为夷,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敢于创新、勤于实践,如此以来便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住我们了。
我们要像他一样善于思考,头脑灵活,用自己的智慧去学会生存,在逆境中善于反思,总结,奋起。
与困难抗衡,敢于正视痛苦,敢于接受厄运的挑战。
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要像鲁滨逊那样,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并尽量做到合理配置,以化解生活的难题。
看过《鲁滨逊漂流记》,我不禁为我以前的表现而感到羞愧。
从小我们就是娇生惯养,长期生活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本质早已感到麻木,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多余的,比如说游戏,娱乐……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我们缺少的是心灵的富足,只有心灵的富足才能使我们活得更精彩。
《鲁滨逊漂流记》是本永恒不衰的名著,我们要像鲁滨逊一样学会生存,学会在逆境中奋起。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2今天,我看完了《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来到一座荒岛上,要遇见许多事情可鲁滨逊却冷静地面对这一切。
这一切,这一事情,鲁滨逊身上的冷静与思考能力,遇到事情不畏惧这一切的一切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鲁滨逊来到一座荒岛上,这座岛上有许多可怕的、未知的事物。
鲁滨逊却沉着冷静地面对着这一切,因为他相信上帝是眷顾他的.。
因为上帝把他从全员中剔出来,让他独免一死;上帝还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鲁滨逊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使鲁滨逊可以终身用之不尽。
电影《玉米人》观后感电影《玉米人》观后感=关于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措辞已说过太多,社会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农村也不外乎如此。
而玉米人既是一株玉米,在少年的心里,它也成了人。
本片以玉米人为题,围绕名为玉米的乡村少年与玉米地里的一株玉米发生的故事展开,探讨了关于农村人民与土地的关系,暗喻深刻,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有关于根,关于思念,关于孤独。
一对弥留在大山深处的祖孙,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年代里仍然为了一份深情而选择了坚守。
该部影片通过玉米呼吁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导演王小帅通过玉米所展开的故事让观影者感受到关于他们的孤独和无助。
影片中的玉米人只不过是一个符号,有关于少年对爱的渴求和生根的欲望。
“奶,我要结婚。
”寥寥数字却饱含了玉米的坚定和决绝。
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大山深处,外界的万象更新他也不在乎,他近乎固执的守候着关于母亲的执念,与奶奶相依为命。
在与奶奶的相处过程中,良久的沉默和不语也可以看出他内心难以排解的孤独,母爱的缺失造成了对于无根生活的不安和对于爱的执念与渴求。
他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以至于他在玉米从玉米丛里见到玉米人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以死来成全这段感情,以至于他希望在这片玉米地下沉睡,在这片土地下寻根。
这个人物是广大留守儿童的缩影,导演通过镜头传达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以此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阳光下的那株玉米在少年的臆想下幻化成人,抚摸,追逐,玉米人是玉米对于母亲的思念和是对于爱与美好的想象的化身,她的根深深埋在土地下,永远也不会离开少年。
而奶奶对于孙子是充满深情的,即便旁人劝阻,即便生活诸多不便,她依然陪伴孙子坚守在山中,她的存在在影片中意味着陪伴。
而村支书即代表着那一群迈向新生活的农民,如戏中所唱,似乎对曾经清贫的生活变得不屑一顾,他们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和玉米的`母亲一样,抛弃了他们心中的玉米地。
影片的视听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很多。
本片多用冷色调,大块的绿色和阴影的黑暗相融,传达出一种阴冷孤寂的氛围,这正是主人公内心真实的写照。
色彩绚烂的故事
虽然我自认为喜好阅读,但确实也没有写读后感或是书评的习惯。
而自上大学以来,我更是抛下了旧时定期上交读书笔记的包袱,随心所欲、从从容容地在偌大的图书馆中挑选感兴趣的佳作饱览一番,不求所得。
因此,对于这篇读后感也略有些无从下手,只能浅谈一下我对《玉米人》的粗粗印象和感悟,希望符合老师的要求。
因为不想浪费漫长的寒假时间,考完试后我和Eva和Isabel到图书馆借些书回家阅读,而自一柜拉美文学中我马上注意到《玉米人》,并不是因为知晓它是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之作,也不是早有耳闻阿斯图里亚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其崭新且色彩斑斓的封皮从众多发黄的旧书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
而在读完整本书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也就是故事中浓郁绚烂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了,这大概也是我第一次真正阅读此类风格独特的书籍。
书的扉页介绍阿斯图里亚斯的生平说道:“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
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
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奇特的风格和神话的氛围而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196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能够在初次踏入魔幻现实主义的大门时就阅读此等大师之作,我深感幸运。
《玉米人》讲述的是危地马拉大地上印第安土著与白人由于种植与贩卖玉米而引发的斗争故事。
在印第安人心中,“人靠吃玉米维持生命,玉米即是人;人死后可以使土地肥沃,帮助玉米生长,人即是玉米。
”因而,他们与玉米的联系是血肉关联的,人应该尊重玉米,也即是尊重他们自己。
然而,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住着的拉迪诺人(西班牙人和当地土著人的混血种人)为了变富却计划放火烧山,种植并出售玉米,这完全亵渎了印第安人的信仰。
为了对抗反对此举的印第安部落酋长加斯巴尔·伊龙,白人冈萨洛·戈多伊上校率领军队使计杀害了他和他的众多部下。
因而,部落的萤火法师在死前深深地诅咒了所有犯下这血海深仇的人,最终也确实应验了这个咀咒。
在这个带有诡谲奇幻的印第安神话传说色彩的故事里,最核心的是“人兽合一”的纳瓦主义(nahualismo)。
即印第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动物,称之为“纳华儿(nahual)”,而他们自身可以变化成纳华儿,也能从纳华儿变回人。
而与此相关有一段描述让我十分哗然,认为实在是想象奇特,精妙绝伦,遂特意摘之与老师分享。
——每个印第安武士身上都带有保护他的野兽的气味......有些武士身上散发出一股美洲野猪的气味,用香堇菜根可以遮住。
天芥菜水能盖过麋鹿的气味,谁的毛孔里有麋鹿汗臭,谁就可以使用它。
晚香玉香气浓郁,有些武士在战争中受到爱出冷汗的夜禽保护,应该用晚香玉来遮这股味。
得到蟒蛇保护的武士身上几乎没有特别的气味,在战斗中也不爱出汗,他们可以使用素馨花香精。
玫瑰花香能够遮住武士身上的乌鸦味。
夜来香的芬芳可以把散发蜂鸟气味的武士隐藏起来。
带猕猴味的武士可以躲进茉莉花的香气里。
有些武士汗里带有美洲豹的味道,他们应该使用野百合。
有长尾鹦鹉味的武士要用烟草。
无花果的叶子适用于貘武士。
鸟武士该用迷迭香。
螃蟹武士要用橙花酿造的酒。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常常使用类似的带有魔幻色彩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的场景,读后仿佛让人真的置身于那片神奇壮阔的土地上,历经
一个个诡谲离奇,扑朔迷离的事件。
伊龙陷入黄兔子的梦中,马丘洪被萤火虫的冷火烧死,库兰德罗化身七戒梅花鹿,戈多伊上校经历三道包围圈......现实与梦幻、现实与想象、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视角不断切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一个好的故事必然道出了作者的心声。
对于被外界视为落后、残忍与野蛮的象征的印第安人民,阿斯图里亚斯通过走进他们的社会,聆听他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感受他们蓬勃的生命力而看到了另一种文化的美。
因而,带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他急切地希望社会正义得以伸张,使遭受殖民者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的土著居民能尽快摆脱悲惨的处境,重返自由安详的生活。
面对新大陆的发现,我们不仅应看到其带来的经济的繁荣和世界的融合,也应看到印第安人遭受的灭族的伤害和信仰的毁灭。
面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不应该采取不计后果,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而应关注到破坏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厄运。
在读罢此书后,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