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人教版数学课本目录、知识点、概念及例题整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认识厘米和米o学习要求: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用直尺测量长度o概念解释:厘米(cm)和米(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1米 = 100厘米o记忆方法:通过实际测量身边的物体来练习,比如书本的长度、桌子的高度o例题:1.用直尺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铅笔长15厘米2.用卷尺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高?▪课桌高75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o知识点:两位数加一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3 = ?▪282.47 + 6 = ?o53o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13 = ?▪382.47 + 26 = ?o73o知识点:两位数减一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得到剩余的部分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3 = ?▪222.47 - 6 = ?o41o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得到剩余的部分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13 = ?▪122.47 - 26 = ?▪21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认识角o学习要求: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角o概念解释: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两条射线有一个公共端点o记忆方法:通过画角和观察生活中的角来练习o例题:1.请指出图中的角。
▪图片显示一个三角形,学生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2.请画一个直角。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人教版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第75-76页例1、例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起始课,是后续知识生长的基点。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识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并且本节课还要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学好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和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数学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了一定的数感,具有初步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因此,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凭借“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基础,根据迁移、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这是本节课教学中可供教师利用的学生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估算和推理的能力,但从百以内数的认识跨度到千以内数的认识,同时要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数感的形成更难。
同时,在“拐弯处”数数的过程中,学生要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计数器)进行,因而对她们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需要进行两次(甚至三次)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对于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基本策略:1.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半抽象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认识的学习过程。
3.鉴于教学内容较多、难点集中,为提高30分钟的课堂效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
让数数、读数(口头)、写数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融为一体,并以此突破教学难点,沟通数数、读数(口头)、写数的内在联系:都是多个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重点: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⑴加减混合⑵连加、连减(两种方法解决)⑶乘加、乘减难点: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题目。
二、第二单元重点:1、除法的含义(平均分)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用口诀求商。
4、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用口诀求商。
三、第三单元重点: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画角。
3、认识平移和旋转,画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平移后图形四、第四单元重点: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2、应用除法含义解决的两种实际问题:⑴会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五、第五单元重点:1、读写万以内的数及万以内数的组成。
2、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
3、整十数、整百数及简单的计算。
六、第六单元重点:1、认识克和千克。
2、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七、第七单元重点: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2、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估算八、第八单元重点:1、每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2、复式统计表九、第九单元重点:1、图形的规律2、数列的规律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注:要知道八个方位,能根据给出的示意图描述出地点的位置。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5、0乘任何数都得0。
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乘除法的估算必须会。
用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的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57×89;能准确计算出除数一位数的除法,如:417÷4,并会用乘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第5单元《混合运算》教材解读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学习第二学段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
内容包括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两级运算,小括号和解决问题。
教材编写上,解决问题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采取各种措施,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根据《课标》(2022年版)第一学段“学段目标”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的要求。
“学段内容”提出“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需要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三、单元教材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三是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四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依据课标及这学段学生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是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知识点人教版一、整数和小数1. 整数的认识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学生将开始认识整数。
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集,学生将学会使用正整数、负整数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整数的概念。
2. 小数的认识除了整数,二年级的学生还将开始接触小数的知识。
通过认识十分位、百分位的概念,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并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长度、质量、容积和时间1. 长度的认识学生将学会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学习如何进行长度的换算,以及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2. 质量的认识在质量方面,学生将学会认识千克、克等质量单位,并学习如何进行质量的比较和换算,以及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3. 容积的认识学生将学习认识升、毫升等容积单位,学会进行容积的换算,并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容积的概念。
4. 时间的认识在时间方面,学生将学会认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学习如何进行时间的换算,以及如何使用钟表进行时间的读写。
三、图形和位置1. 图形的认识学生将学习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椭圆等基本图形,学会辨认各种图形,并进行图形的分拆、拼接等操作。
2. 位置的认识通过图形的位置变换,学生将学会认识左右、上下、里外、远近等基本的位置词语,以及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数据的收集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培养学生对真实生活中数据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2. 数据的整理通过图表、表格等形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直方图、饼图等手段直观地呈现数据。
五、加减法1. 个位数的加减法学生将学会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掌握进位、退位的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运用。
2. 两位数的加减法在掌握了个位数的加减法后,学生将开始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学会进位、退位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不论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是应用题,都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就是概念和公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数学,整理后分享给大家: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 = 被除数÷ 商被除数=商×除数5、若除数是1,则商与被除数相等。
6、总数÷ 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数=每份数每份数 X 份数=总数7、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线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一样,并能够重合。
8、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
9、物体或图形沿直线移动,且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10、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1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13、两个算式合并为一个算式,既有乘除又有加减时,加减先算加括号。
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后面先算加括号。
14、余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15、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10个一是10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100)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百是1000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千是1000)16、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
我们认识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这个数是五位数。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作为学生的我们,数学是必学的科目之一。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能,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所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在学习数学时有所帮助。
1. 两位数的认识和比较:表示两位数可以用“十位数+个位数”的方式,例如56=5×10+6。
比较两位数的大小需要先比较十位数的大小,再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2. 两位数的加减法:加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和,如53+28=81;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差,如63-32=31。
3. 三位数的认识和比较:表示三位数可以用“百位数+十位数+个位数”的方式,例如785=7×100+8×10+5。
比较三位数大小需要先比较百位数的大小,再比较十位数的大小,最后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4. 三位数的加减法:加法的结果是三个数的数量之和,如365+187=552;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差,如 452-316=136。
5. 整数的认识: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正整数可以用“+”表示,负整数可以用“-”表示。
6. 正整数的加减法:加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和,如 37+65=102;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差,如 98-65=33。
7. 初步认识同分母多分数:同分母多分数是指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几个分数,例如1/3、2/3、3/3。
8. 认识生活中的简单比例:比例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冒号(:)或比例符号表示,例如 1:3,1比3。
在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比例,例如男女比例为1:2。
9. 使用秤量尺进行长度度量:长度可以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来度量,使用秤量尺可以测量长度。
需要注意保持尺的水平,避免测量误差。
10. 两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之间的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可以是分割、将一部分放大或缩小等。
11.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有不同的形状,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每种图形都有自己的性质,例如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长方形对角线相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10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0000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了解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下册的学生中,他们对数的读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读写10000以内的数,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理解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读写10000以内的数,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理解数的组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数的组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操作法、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10000以内的数的读写,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讲解10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通过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操作:让学生进行数的读写练习,通过操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交流:让学生进行数的读写比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的读写方法和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1. 教材简介人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2. 教材结构人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1. 第1单元:勾股定理2. 第2单元:平行线与相交线3. 第3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 第4单元:二元一次方程5. 第5单元:不等式6. 第6单元:函数的概念7. 第7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8. 第8单元:随机事件与概率每个单元后面都附有相应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重点与难点3.1 重点内容- 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 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3.2 难点内容- 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证明及其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不等式的移项与解法;-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计算;-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计算方法。
4.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2. 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几何问题;3.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4. 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5. 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学会解不等式;6. 了解函数的概念,会画简单的函数图像;7. 熟悉平面直角坐标系,能进行点的坐标计算;8. 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概率的方法。
5. 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使用本册教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4. 注重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数据问题的技巧;5. 引导学生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与概率的概念;7.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 除数
5、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每份数X 份数=总数
6、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线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一样,并能够重合。
7、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8、物体或图形沿直线移动,且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9、单价X 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10、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1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12、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13、两个算式合并为一个算式,加减先算加括号。
14、余数<除数。
被除数= 商X 除数+ 余数
15、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10个一是10 )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100)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百是1000 )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千是1000)
16、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
我们认识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
位、千位,万位。
17、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19、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各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第五位是万位。
20、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数位多的比数位小的数大:数位相同的,第
21、位相同比第二位,第二位相同比第三位,第三位相同比第四位……
2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0。
23、写近似数的方法:约是整千看百位,约是整百看十位,都约是整十看个位。
(≥5 前一位加1 ,﹤5 前一位不变)
24、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g)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5、1千克=1000克“克”和“千克”化,有0去掉三个0,无0加上三个0
26、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天平秤来称。
27、一个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约重1克;2袋盐约重1000克;
1袋方便面约重100克。
28、我们认识的称有:天平秤、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电子称、磅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