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郊祀歌_考论
- 格式:pdf
- 大小:299.55 KB
- 文档页数:5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北齐五郊乐歌】《隋书·乐志》曰:“齐五郊迎气降神并奏《高明乐》。
”又曰:“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
”沌意:历代吟谱曰:陆仰,陆卬。
字云驹。
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中。
齐之郊庙诸歌。
多仰所制。
【青帝高明乐】岁云献,谷风归。
斗东指,雁北飞(1)。
电鞭激,雷车遽。
虹旌靡,青龙驭(2)。
和气洽,具物滋。
翻降止,应帝期(3)。
【自解】(1)岁云:经年之云。
谷风:谷风,东风。
《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
”邢昺疏引孙炎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
”斗东指:北斗指向东方。
(2)电鞭:闪电。
雷车:亦作“靁车”。
雷神的车子。
雷声。
遽jù:急促。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虹旌:彩虹之旗。
靡:风靡。
或靡丽,奢华,美盛。
(3)具物:所有物品。
万物。
翻:翻腾。
降止:犹光临。
应帝期:应和天帝的期望。
【赤帝高明乐】婺女司旦,中吕宣。
硃精御节,离景延(1)。
根荄俊茂,温风发。
柘火风水,应炎月(2)。
执衡长物,德孔昭。
赤旂霞曳,会今朝(3)。
【自解】(1)婺wù女:星宿名,即女宿。
又名须女,务女。
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
司旦:报晓。
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
其于十二月为四月,因亦用以称农历四月。
硃精:朱精。
应指太阳。
御节:主掌季节。
离景:日影。
离:八卦之一,象征火。
《易·说卦》离,为火,为日。
景,古同'影’。
(2)根荄gāi:亦作“根垓”、“根核”。
植物的根。
俊茂:英俊茂盛。
温风:和暖的风。
热风。
柘火:柘木之火。
出自'钻木取火’。
郑玄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后因以“柘火”代指季夏的火星。
风水:风和雨。
炎月:暑月,暑日。
(3)执衡:执掌权衡。
乐府诗之郊祀歌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一共十二类,今天先讲郊庙歌辞郊庙歌辞其实很早就有了,就是颂。
诗经楚辞都有。
周礼乐崩坏之后,礼乐制度就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直到汉以后,郊庙歌辞分为两大类,郊祀歌和庙祀歌。
郊祀歌歌咏的对象是天神地袛,庙祀歌的歌咏对象就是先祖先圣先师。
汉初,最高神依然是五帝。
南齐书·乐志说明堂祠五帝,明堂就是君王祭祀的地方,汉代,郊庙歌辞保存得不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
前者是庙祀歌,后者是郊祀歌。
汉朝诗人有一个的习惯,就是喜欢用四言诗来写郊祀歌。
所以四言郊祀歌辞在汉朝很常见。
郊祀歌的体制改革是由南朝宋国人谢庄所带来的。
这里要讲到一个东西叫依五数。
五数是指五行之数。
谢庄制定的依五行数是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
(五行这种东西就得看月令了,《礼记·月令》可以看看。
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郊庙歌辞和长短句不一样。
比如:【送神歌】蕴礼容,馀乐度。
灵方留,景欲暮。
开九重,肃五达。
凤参差,龙已沫。
云既动,河既梁。
万里照,四空香。
神之车,归清都。
璿庭寂,玉殿虚。
睿化凝,孝风炽。
顾灵心,结皇思。
郊庙歌辞在乐府诗集的收录之中有十二卷,数量仅次于相和歌辞,从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在写,尤其是唐朝,写作数量最多。
若没记错的话,郊庙歌辞一共在乐府诗集里面有八百首左右,唐代的就占据了40%以上。
而且到了唐代,礼乐制度已经和政治有了充分的联系。
所以内容也变得格外丰富。
(祈谷)、(明堂)、(雩祀)、(五郊)、(朝日)、(夕月)、(祀圜丘)、(享昊天)、(祭方丘)、(禅社首)、(祭汾阴)、(祭神州)、(祀风师)、(祀雨师)、(享先农)、(享先蚕)、(蜡百神)、(享太庙)、(享龙池)、(享孔子庙)、(释奠武成王)、(封泰山)。
论《汉郊祀歌》十九章
《汉郊祀歌》十九章是武帝郊祀时所用的乐歌。
因其是时代的产物,它客观地反映了西汉人特有的政治观念:君权神授思想和封建大一统思想;因其郊祀所唱,又自然流露汉人宗教观念特征:三一并祠、黄帝降位、泰一至尊、高帝配享等。
使我们了解到西汉贵族的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的统摄地位。
回归文本,才是解读文本的正确之路,这也是我为此文的方法。
此外结合《史记》、《汉书》等史料佐证,寻找诗歌产生的现实土壤,还原诗歌表现的真实思想;根据思想内容和实际用途,对郊祀歌分类,以期做到从微观到宏观的把握,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深层追求。
对《帝临》之“帝”的考查是本文拨乱反正、除旧布新的一次尝试。
作为贵族乐府的《汉郊祀歌》十九章,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它和民间乐府一道,构成了完整、丰富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形象、典雅的语言、虚实相映的手法,以及自由活泼的形式堪与楚辞媲美。
这些前代学者研究的偏废和空白,理应由当代学者去填补和完成。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四《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四【北齐明堂乐歌】《隋书·乐志》曰:“齐祀五帝於明堂。
先祀一日,夕牲,群臣入自门奏《肆夏》,太祝令迎神奏《高明乐》《覆焘舞》,太祖配飨奏《武德乐》《昭烈舞》,五方天帝并奏《高明乐》《覆焘舞》,辞同迎气;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乐》,群臣出、进熟、群臣入并奏《肆夏》,辞同初入;进熟、皇帝入门及升坛并奏《皇夏》,辞同用;初献、裸献并奏《高明乐》《覆焘舞》,饮福酒奏《皇夏》,太祝送神奏《高明乐》《覆焘舞》,还便殿奏《皇夏》。
”沌意:上古于立春日祭青帝,立夏日祭赤帝,立秋日祭白帝,立冬日祭黑帝;后汉除祭四帝外,又于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
用以迎接四季,祈求丰年,谓之“迎气”。
还便殿也有礼乐,上便所呢?北齐人滥用礼乐可见一斑。
【肆夏乐】国阳崇祀,严恭有闻。
荒华胥暨,乐我大君(1)。
冕瑞有列,禽帛载叙。
群后师师,威仪容与(2)。
执礼辨物,司乐考章。
率由靡坠,休有烈光(3)。
【自解】(1)国阳:国家阳气盛。
崇祀:崇拜奉祀。
严恭:庄严恭敬。
华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
荒华胥暨,乐我大君:荒废安乐以来娱乐我的天子?大君:天子。
(2)冕瑞:我疑为‘冕端’。
大冠和玄衣。
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
冕瑞有列:来参加祭祀的各路诸侯列队而行也。
载叙:记载叙述。
有书为‘恭叙’。
群后: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
泛指各路王爷。
后,夏王称后。
这里泛指群王。
师师:人多成队伍貌。
庄严恭敬貌。
容与:从容相与。
(3)执礼辨物:执礼节辨物类。
司乐考章:掌管礼乐考核乐章。
率由:遵循。
率由旧章。
靡坠:不要坠落。
休有烈光:修德有烈绩和荣光。
沌意:‘荒华胥暨’不知理解对否。
禽帛载叙:记载和报出所带来的禽类和布帛。
想来这些来参加祭祀的各路诸侯是不能空手而来,他们带来的祭品是要宣报和记载在案的。
【高明乐】祖德光,国图昌。
祗上帝,礼四方。
辟紫宫,洞华阙。
龙兽奋,风云发(1)。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一、《郊祀歌》十九章作者众说《郊祀歌》十九章是汉武帝时期创作的一组朝廷乐歌,用于郊庙祭祀。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组乐歌无疑有崇高地位。
但自《史记》以来,关于《郊祀歌》的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郊祀歌》曲作者为李延年,而辞作者未明。
此说见于《史记·乐书》: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这段话由于“作十九章”的主体不明确,因而造成了后人的不同理解。
第二种观点认为,《郊祀歌》十九章作者为司马相如等人。
此说见于《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这一观点,对后代研究影响较大。
如罗根泽先生的《乐府文学史》认为:“郊祀歌泰半出司马相如等……邹子四章……司马相如等十五章。
”[1](P20—21)张永鑫先生的《汉乐府研究》在肯定为司马相如作的情况下,还具体列出“等数十人”的一些名单:“《郊祀歌十九章》的作者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数十人,其中包括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董仲舒、萧望之、邹阳等人。
”[2](P164)第三种观点认为,《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汉武帝的作品。
如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郊祀歌》则非出自一人之手……据上引《史记》,知其中有武帝之作。
”[3](P42)逯钦立先生则在其辑录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明确地指出了汉武帝所作《郊祀歌》的具体篇章:“此乐歌如《天马》、《景星》、《齐房》、《朝陇首》、《象载瑜》诸篇,《武纪》悉谓武帝作。
……惟乐章既不容分割,歌辞亦经人删定,故今统编阙名卷中,不再析出。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一《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一【北齐南郊乐歌】《隋书·乐志》曰:“齐武成时,始定四郊、宗庙、三朝之乐。
大禘圜丘及北郊,夕牲,群臣入门奏《肆夏乐》;迎神奏《高明乐》,登歌辞同;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群臣出、进熟、群臣入并奏《肆夏》,辞同初入;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升丘奏《皇夏》,坛上登歌辞同;初献奏《高明乐》,奠爵讫奏《高明之乐》《覆焘之舞》,献太祖配飨神座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皇帝小退,当昊天上帝神座前奏《皇夏》,辞同上;饮福酒奏《皇夏》,诣东陛、还便坐奏《皇夏》,辞同初入门;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乐》,之望燎位奏《皇夏》,辞同上;紫坛既燎奏《昭夏乐》,自望燎还本位奏《皇夏》,辞同上;还便殿奏《皇夏》,群臣出奏《肆夏》,辞同上;祠感帝用圜丘乐。
”沌意:“武成”是北齐皇帝高湛的谥号。
所谓古代郊庙乐曲的‘五夏’:《昭夏》、《皇夏》也称‘王夏’、《诚夏》、《需夏》、《肆夏》,至今我只看到三夏:《昭夏》《皇夏》《肆夏》。
《诚夏》、《需夏》居然查不到。
这里的‘夏’是‘华夏’之意。
‘肆夏’,应是‘祭祀华夏’之意。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
”北齐将《肆夏》的作用稍作修改,用于群臣出入。
是不是这时祭祀已没有了尸的说法?《覆焘之舞》:覆焘,亦作“覆燾”,焘覆。
犹覆被。
谓施恩,加惠。
覆盖滔滔大恩也。
奠爵讫:应是‘祭祀的酒爵终了’?祭酒完毕?还是‘奠酬’?古代饮酒的一种礼节。
主人敬酒,宾客置之而不举,称“奠酬”。
配飨:配享。
享,通“饗”。
合祭;祔祀。
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
昭烈:昭明武烈大功?文昭武烈?诣东陛:到祭坛东厢台阶。
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
后亦用以祭天地。
如天坛的圜丘。
【肆夏乐】肇应灵序,奄字黎人。
乃朝万国,爰徵百神(1)。
祗展方望,幽显咸臻。
礼崇声协,贽列珪陈(2)。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南朝梁郊祀歌之二羽籥《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南朝梁郊祀歌之二【南朝梁登歌】登歌者,祭祀燕飨堂上所奏之歌也。
《礼记·明堂位》曰:“升歌《清庙》,下管象《武》。
《仲尼燕居》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以相示。
”《郊特牲》曰:“奠酬而工歌,发德也。
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周礼·大师》职曰:“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
”《小师》曰:“大祭祀,登歌击拊。
”《尚书大传》曰:“古者帝王升歌《清庙》,大琴练弦达越,大瑟硃弦达越,以韦为鼓,不以竽瑟之声乱人声。
《清庙》升歌,歌先人之功烈德泽。
苟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
故《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此之谓也。
”按登歌各颂祖宗之功烈,去钟撤竽以明至德,所以传云其歌之呼也。
曰:“於穆清庙。
”於者,叹之也。
穆者,敬之也。
清者,欲其在位者遍闻之也。
《隋书·乐志》曰:“《大戴》云:‘《清庙》之歌,悬一磬而尚搏拊。
’在汉之世,独奏登歌。
近代以来,始用丝竹。
旧三朝设乐,皆有登歌。
梁武以为登歌者,颂祖宗功业,非元日所奏,於是去之。
后以其说非通,复用於嘉庆。
后周登歌,备钟磬琴瑟,阶上设笙管。
隋亦因之,合於《仪礼》荷瑟升歌,及笙人立於阶下,间歌合乐,是燕饮之事也。
祀神宴会通行之。
若大祀临轩,陈於坛之上。
若册拜王公,设宫悬,不用登歌。
释奠则唯用登歌而不设悬。
梁南北郊、宗庙、皇帝初献及明堂,遍歌五帝,并奏登歌。
”沌意:登歌的解释我是越来越糊涂。
也许皇帝出现的所有礼仪场合的出场歌都叫登歌吧?梁元帝《纂要》曰:‘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
”下管:古代举行大祭等仪式,奏管乐者在堂下,故称管乐器为“下管”。
象《武》:《象武》。
原来《诗经》里提到的‘象舞’居然是‘象武’。
周武王时代的乐舞。
《诗·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