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火腿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7.19 KB
- 文档页数:4
浙江金华人文景观作文素材《金华人文景观之美》素材一《金华火腿的故事》浙江金华啊,有个超有趣的东西叫金华火腿。
那可不是一般的火腿哦。
我记得有一次去金华的一个老街,满街都飘着一种独特的香味。
顺着那味儿找啊,就找到了一家专门卖金华火腿的老店。
那店不大,进去就看到墙上挂着好多只火腿,就像一个个艺术品似的。
老板特别热情,他拿起一只火腿给我讲其中的门道。
他说制作金华火腿可有严格的步骤。
首先呢,猪腿的选材就得讲究,要那种肉质肥瘦得当的本地猪的后腿。
接着就是腌制,用盐就像在给猪腿做按摩似的,里里外外都得均匀地抹上盐,然后放在特定的地方让盐慢慢渗进去。
我看到那些火腿上,有的还带着一些细小的盐粒呢。
老板还强调,这阳光晾晒也很重要,得选合适的季节,天气不能太潮也不能太干。
在加工过程中,火腿慢慢变得紧致起来,颜色也变得深沉,那独特的香味就是这么一点点形成的。
这种火腿不仅可以切成片直接吃,还能用来炖汤做菜,真不愧是金华的一张美食名片。
素材二《横店影视城之旅》那横店影视城可太好玩了。
我去的时候就像个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进去就看到到处都是仿古建筑,什么唐宋的街景啦,明清的宫殿啦。
其中有一次在秦王宫,那高大的城墙就像能直接把我带回到秦朝似的。
我去看一个古装剧的拍摄现场,那些演员穿着古代的衣服忙里忙外的。
我就好奇地凑上去看。
看到一个扮演士兵的演员,穿着厚重的盔甲,大夏天的,热得汗直往下流。
他一边用袖子擦汗,一边还得装作很威武的样子。
旁边还有个负责道具的小哥,道具剑不小心掉地上了,那紧张兮兮的样子真是好笑。
横店影视城就像一个大的舞台,在不同的角落里,同时上演着各个朝代的故事。
而且这里像是有一种魔力,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影视制作背后的乐趣和酸甜苦辣。
素材三《诸葛八卦村探秘》诸葛八卦村那是相当的神秘。
走在这个村子里就像走在一个巨大的迷宫。
我去的时候就迷了好几次路呢。
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好,走进村子,那些白墙黑瓦的古老房子错落有致。
我看到一群老人坐在一个小天井旁边晒太阳唠嗑。
金华火腿的故事说起浙江金华地区汤家村的风腿是远近闻名的,但要说汤家村制作风腿开始于哪个朝代。
可谁也说不清。
只听说那时汤家村,每家都养猪,因为生活苦,人食的饭都很差,猪食就更不用说了,尽吃些野草野菜,养上年把的猪才七十来斤。
到了年底,就把猪杀了过年。
老百姓除新年头上吃一点外,把余下的挂在屋内风干。
汤家村穷僻山村,离城七十里,进城似上天。
汤家村的人,长年累月都在深山中度日。
村上,有个叫汤七的小后生,每年乘早春山溪水满时,用竹排把山货运到城里去卖。
又从城里买些布、盐等货物回来,很受村里人的喜欢。
有一年早春,山溪水满,汤七准备进城。
他心想:这次带点什么山货进城呢?他忽然想起城里出卖的那些熏腿不但少,熏得又黑,一点也不好看。
就打定主意,带些熏腿进城去试试。
第二天,汤七带着各家火腿进城去了。
一到城里,大家看到汤七的熏腿,腌得淡,而且又是前夹肥肉,再加熏得又燥,颜色也不像城里的熏腿那样黑,都很喜欢,不多时便抢购一空。
城里人称它为“淡熏”,并要汤七下次多运些来。
汤七回村后,把情况和乡亲们一说,个个喜出望外。
一面商量专门熏制前夹腿肉卖的行当,一面选汤七等几个小后生专跑城里,推销熏前夹腿肉。
从那时起,汤家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腿,把熏前夹腿肉叫做“淡熏”。
汤家村的淡熏在城里出了名,汤七等几个小后生跑城里的趟数也就多了。
一次,城里有爿山货店,向汤七订了百余只淡熏,汤七马上收拢各家淡熏,装排起运。
谁知水急浪高,一不小心,竹排撞上岩石,连人带货翻入水中,幸亏人未伤着。
他们连忙从水中捞起淡熏,可是,上好的淡熏被水一泡,颜色变得更淡了,而且软乎乎的,山货店会要吗?汤七急得一时拿不定主意。
不过汤七到底是个聪明人,他心想:城里人不是喜欢淡颜色的腿吗?干脆乘天晴,把各家熏制的腿洗成一个颜色,再把它晒干,说不定更受欢迎。
于是,他们把竹排修好以后,在竹排上搭了个木架,把洗好的腿一只只挂在架上,然后撑起竹排赶路。
说也奇怪,这些挂在木架上的淡熏,一经太陽晒,山风吹,一只只被吹晒得黄澄澄,硬梆梆,闪光透亮。
金华火腿起源于哪个朝代金华火腿起源于哪个朝代起源于北宋,北宋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
腌制的猪腿红如火,被称为火腿。
宗泽的故事确有其事,火腿的原先名字就被宗泽叫做家乡腿。
金华火腿以金华“两头乌”的后腿为原料,加上金华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民间千年形成的独特腌制和加工方法,产品具有典型的地方性。
金华地处浙中丘陵盆地,“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独特地貌,加之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四季分明,干湿交替,为金华火腿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
金华火腿特点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瘦肉甜咸,肥肉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经过冬夏两季加工后,营养成分经发酵分解更易被人体吸收,具有养胃生津、补肾壮阳、强骨髓、强脚力、愈合伤口等功能。
其外形皮薄爪细,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
金华火腿在长达数个月的发酵过程,在酸、碱或酶的共同作用下,能分解出多达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必备氨基酸。
由于所用原料和加工季节以及腌制方法的不同,金华火腿又有许多不同的品种。
如金华火腿按腌制季节分,有重阳至立冬的“早冬腿”,有立冬或小雪至立春的“正冬腿”,有立春至春分的“早春腿”,有春分后腌制的“晚春腿”。
按采用的原料分,有猪后腿加工的“火腿”,有猪前腿加工的“风腿”又称“方腿”,有削去筋骨的前腿腌制的“月腿”又称“云蹄”或“蹄跑”,有狗后腿加工的“戌腿”,有野猪后腿加工的“深山腿”又名“小珍腿”,有猪尾巴加工的“小火腿”。
按加工方法分,有加工工艺和方法独特的“蒋腿”,有用竹叶熏制的“竹叶熏腿”,有先盐后甜酱腌的“酱腿”,有先盐后糖腌的“糖腿”,有出盐水后风干而成的“风冻腿”。
金华火腿原来是这样吃的金华火腿不仅是金华的特产,也是中国传统的美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华火腿起源
金华火腿,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金华火腿起源
说法一:
金华火腿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当时宗泽抗金战胜而还,乡亲们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乡亲们撒盐腌制猪腿以便携带,腌制成的猪腿色红似火,便被称为火腿。
后宗泽将“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御名“火腿”,更为火腿锦上添花。
又因南宋时期的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均属金华府管辖,故这些地区生产的火腿统称为金华火腿。
说法二:
火腿起源于温州地区,温州经常闹水灾,又因为沿海,发大水的时候海水倒灌,等到发大水过后,农民又从避难的地方回来,有些被淹死的猪从泥沙里被挖出来,经过海水里天然亚硝酸盐和氯化钠的处理,就成为了自然的咸肉或者火腿。
据史料考证,金华火腿始于唐,唐代开元年间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中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两宋时期,金华火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金华的知名特产;元朝时期,意大利马可波罗将火腿的制作方法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火腿的起源;明朝时,金华火腿已成为金华乃至浙江著名的特产,并被列为贡品;清代时,金华火腿已外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金华火腿历史与现状金华火腿是金华市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金华火腿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据史料考证,金华火腿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悠久历史,是我国各类火腿的鼻祖,民间传说,火腿名称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南宋时,金华火腿就被列为贡品。
当时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农家,腌制火腿成风,因均属金华府管辖,故统称金华火腿。
到了清代,金华火腿已外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1913年,荣获南洋劝业会奖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优质一等奖;1929年在杭州西湖商品博览会上又获商品质量特别奖,成了风靡世界的肉食。
建国后,金华火腿曾多次被评为地方和全国优质产品,1981年更荣膺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
1985年蝉联国家优质食品金质奖章。
1988年金华火腿切片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5年获“中国火腿之乡”称号。
唐:金华火腿,始于唐朝。
据唐开元年间(713-742)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
宋:两宋时期,金华火腿得到较大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金华的知名特产,也成为朝廷的贡品。
元: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火腿的制作方法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火腿业的起源。
明:金华最早的地方志《嘉靖浦江志略》中记载的食类仅有“日擂茶、日火腿”两种,《本草纲目》对火腿也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赵学敏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金华六属皆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金华火腿首次获得金奖。
民国:1915年,在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再次获得金奖。
据1933年《中国实业志》记载,1931年、1932年金华所属各县的火腿产量分别为81.4万只和69.2万只。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华火腿产量急剧下降,1940年为40余万只,1942年不足5万只。
介绍一种喜爱的食物小学说明性作文:金华火腿金华火腿金华有许多特产,其中最出名的,仍是金华火腿。
提及金华火腿,还有一段历史。
传奇八百年前,宋朝皇帝预备修一座天府之国,早早选了一个好日子,并叫文武百官每人带一样山珍海味来祝贺。
文武百官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人去搜集珍味佳品。
到了那天,人人都带了美食。
有一名将军,是义乌人。
一接到诏书,他便回抵家乡,那天是中秋节,乡亲们纷纷邀请他吃咸猪腿肉做的粽子。
将军一尝,感觉咸猪腿肉香醇可口,外形美观,香气扑鼻,便选了几只上好的火腿,赶往京都。
大伙儿都为这咸猪腿想了名字,最后,因它鲜红如火,起了“火腿”一名。
后来,火腿的名声愈来愈大,到今天,都仍是馈赠亲人老友的佳品。
金华火腿采纳了金华两头乌猪的后腿,通过整修、腌制、洗晒、整形、发酵等八十多道工序,历时十个月才能制成一只。
每100千克鲜腿用精盐8~9千克,食糖2千克,曲酒0.5千克,香料200克、硝酸钠50克。
从工序和用料,就能够够看出金华火腿制作的复杂与讲究。
成品瘦肉细嫩,肥肉敞亮,咸淡适中。
成品火腿形状统一,一概形似竹叶。
假设要食用火腿,只要切下适量部份,放入锅内煮熟即可,超级方便。
金华火腿活着界上出名。
别的地址也产火腿,只是颜色偏淡,口感不行,而金华火腿红如玫瑰,浓浓香气,是其他地址所不可比的。
“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上蒋。
”上蒋火腿味奇香,肉奇嫩,是火腿极品。
金华火腿是金华地域的传统特色,可谓世界一绝!金华火腿金华有许多特产,其中最出名的,仍是金华火腿。
提及金华火腿,还有一段历史。
传奇八百年前,宋朝皇帝预备修一座天府之国,早早选了一个好日子,并叫文武百官每人带一样山珍海味来祝贺。
文武百官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人去搜集珍味佳品。
到了那天,人人都带了美食。
有一名将军,是义乌人。
一接到诏书,他便回抵家乡,那天是中秋节,乡亲们纷纷邀请他吃咸猪腿肉做的粽子。
将军一尝,感觉咸猪腿肉香醇可口,外形美观,香气扑鼻,便选了几只上好的火腿,赶往京都。
金华火腿之争:原产地保护的两种冲突相关专题:火腿时间:2003-01-27 00:00一项在发达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产地保护制度,引入中国后却因法规建设不完善、政出多门和部门利益之争,正面临“南橘北枳”的尴尬。
2002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在浙江金华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档节目旨在宣传金华火腿菜式,实在平淡无奇。
它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一枚小小的商标。
在节目中,浙江省食品有限公司宣称自己是“金华火腿”商标持有人。
然而,金华市方面却并不认同,“金华火腿怎么不姓‘金’了呢?不是已经实施原产地域保护了吗?”事实上,在金华火腿之争的背后,是中国原产地保护制度的尴尬。
金华火腿之争金华火腿商标纠纷是个历史遗留案。
1979年10月,金华市浦江县食品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金华”火腿商标,注册号为130131。
1981年,金华地区食品公司选送的火腿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首届全国火腿评优活动,并获得金奖。
但获奖后,浙江省食品公司以“三统一”(即统一经营、统一调拨、统一核算)管理为由,将金华火腿的注册商标无偿转移到了自己名下,并在1983年3月14日获国家商标局核准,金华牌也一并归省公司所有。
1984年,浙江省撤销食品行业“三统一”管理体制,食品企业下放给了县、市管理,但省食品公司只下放企业,没有归还浦江县的注册商标。
此后,金华方面不断向浙江省食品公司提出归还商标要求,虽经省政府出面协调,但仍未有结果。
2001年,金华火腿行业协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正式批准。
金华方面满心希望用原产地保护制度解决商标所有权纠纷,上海、浙江的媒体也纷纷报道这起旷日持久的纠纷。
但浙江省食品公司祭出《商标法》抵挡金华方面的“进攻”,双方各据一理,相持不下。
冲突有专业人士认为,两者间实质上是“私权”和“公权”之间的矛盾。
产品商标是“一种持有人独占的、排他性的专有知识产权”,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则是“由官方机构持有,是该地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生产者均可使用的公有的、开放性的权利”。
金华火腿是由抗金名将发明
金华火腿是浙江金华地区的著名传统食品。
相传抗金名将宗泽是火腿的始创人,那么,他是如何发明火腿的呢?
北宋末年,金兵向南入侵,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小康王赵构惊慌之余,急迁都商丘(今河南商丘),自封高宗。
这时,祖籍浙江金华的大将宗泽,看到局势紧张,决心收复失地,就在家乡金华招兵买马;凡所招的壬宾稍,'都用钢针在双颊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被人们称作“八字军”。
宗泽所率领的“八字军”,由于作战顽强,收复了大片失土。
后来宗泽回到故乡,父老乡亲们热情欢迎宗泽的这些将士们,并赠送大批当地所产的“两头乌”猪肉。
据说这种“两头乌”是金华特有的生猪品种,猪身洁白如雪而头尾黑如乌炭,皮薄肉鲜,肥瘦适当,可是当宗泽命人将这些猪肉装入船舱时,却为难了,这么多猪肉运到河南,要两三个月,不是都会变质了吗?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办法,把大量硝盐撒在猪肉上,全
部腌渍起来。
就这样,将一船船的猪肉运到了目的地。
可到目的地时打开船舱一看,雪白的猪肉全都变红了,而且还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奇香。
烧熟后一尝,比起鲜肉更加浓香诱人、美味可口。
当宗泽向宋高宗赵构献上这些煮熟的火红异常的“两头乌”猪肉时,赵构大为兴奋。
他一面饮着御酒,一边吃着猪肉,对这美味的、红色的肉赞不绝口,说:“这就是火腿,要不,它怎么会这样火红呢!"于是,“火腿”
之名就从此流传开来。
从此,金华一带的百姓便争相制作火腿,而民族英雄宗泽也就被人们奉为制作“火腿”的祖师爷了。
介绍金华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作文作文一
《金华火腿:舌尖上的非遗》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咱们金华超级有名的历史文化遗产——金华火腿!
你们知道吗?金华火腿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啦。
传说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金华火腿啦。
金华火腿的样子可特别啦,红红的,油亮亮的,闻起来香喷喷。
它吃起来的味道呀,那叫一个美!无论是炖汤,还是炒菜,都特别香。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妈妈就用金华火腿做了一道菜。
客人们吃得可开心啦,一个劲儿地夸好吃,还说下次还要来我家吃这道菜呢!
金华火腿能这么好吃,是因为制作它可不容易。
要经过好多道工序,而且得花很长时间。
做火腿的师傅们可厉害啦,他们用自己的手艺,让我们能吃到这么美味的火腿。
小朋友们,咱们金华火腿是不是很棒呀?
作文二
《神奇的金华婺剧》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金华特别好玩的东西——婺剧!
婺剧可有意思啦,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好看的帽子,脸上还画着五颜六色的妆。
他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可热闹了。
我记得有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婺剧。
演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个孙悟空呀,特别厉害,翻着跟头就出来了,把白骨精打得落花流水。
台下的观众们都不停地鼓掌叫好。
婺剧里面还有好多好听的音乐,有的欢快,有的悲伤。
演员们的动作也特别有趣,有的像在飞,有的像在跑。
而且呀,婺剧可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经过了好多代人的传承,才到了今天。
小朋友们,下次有机会,咱们一起再去看婺剧好不好呀?。
金华火腿的读后感
我的家乡在金华,那里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
勤劳,智慧的金华人们创造了很多土特产,金华火腿、佛手、酥饼……我最爱的就是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驰名中外。
听爸爸说,金华火腿最早于南宋,当时出生在婺州义乌县的抗金英雄宗泽,就是火腿业的“祖师爷”。
他从抗金前线回到家乡,经常买些猪肉请乡亲们腌制起来,带出去当作行军餐,同时馈赠亲友和自己的部下。
这种腌制后的猪肉,嫣红似火,鲜美可口。
将士们吃了赞不绝口,都问宗泽这叫什么肉?宗泽回答:这叫“家乡肉”。
宗泽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好的“家乡肉”献给皇上。
宋高宗见猪肉色泽鲜红似火,就命名为“火腿”。
金华火腿皮色黄亮,形状像一个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金华火腿不仅好吃,而且还能治病呢。
在日常生活中,病人恢复元气,老人益寿延年,妇女产后养身。
吃点火腿,既能促进食欲,增添口福,又得到滋补,增进健康,真是一举两得,妙不可言。
金华火腿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选用金华出产的“两头乌”猪的后腿,经过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程序,大约十个月才能够完成。
我爸爸最爱吃火腿啦!妈妈把火腿肉切成薄薄的小块,加上辣椒爆炒,那味道鲜美极了。
爸爸说:“我闻到香味就馋涎欲滴了。
”就算是不爱吃肉的我,也喜欢吃香香的火腿。
朋友,如果你到了金华,可别忘了尝尝鲜美的火腿肉啊!当然回家的时候,一定要为你的亲朋好友带一点回去哦!
我爱金华,我更爱金华火腿。
抗金战争中的产物:火腿竟然是宗泽发明赵构命名的公元1126年的一天,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境内)知府正在议事时,卫兵上前报告:“大人,从金华采购的400头肥猪,已经到城门口了!”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知府一听,喜形于色,随口问道:“400头活猪?”卫兵回答道:“不是。
按照大人的指示,督官在当地把猪杀了,腌泡十几天后才运回来的。
”知州一边说好,一边迈开大步向城门口走去。
北城门处,几十辆装满猪肉的车排成一线。
见知府大人亲自迎接,领头骑马的督官忙上前禀报:“大人,本次押解任务完成。
金华的老乡还专门给大人捎了些东西。
”说罢,下属便抬上一口箱子,打开,只见满是形如竹叶,颜色似火的猪腿。
知府忙问:“这些东西固然好,但我们不能让乡亲们吃亏,你都按市价付给乡亲们费用了吗?”督官小心地说:“乡亲们说,这些都是犒劳将士们的。
他们希望将军带领大伙儿多杀可恶的金贼,绝不收钱!”金华的火腿博物馆中这面浮雕描述了古代以火腿犒军的情景。
知府心里一阵感动。
作为一方抗金元帅,他深知中原百姓受金兵的荼毒之深。
想当年,他带领十几个老弱士兵,从京师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匆匆北上赴任。
国难时期,他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国分忧。
他一到磁州,马上发动群从修缮城墙,疏浚护城河;然后招募士卒,组织抗金义兵。
人有了,粮有了,肉却成了难题。
普通人都不开荦菜,更不要说打仗的兵将。
磁州乃四战之地,久经战乱,连猪毛都看不到一根,哪来猪肉?情急之下,他想起川蜀地区和家乡金华义乌有个风俗,就是过年时,村民便把肥猪杀死腌制、风干,一年以内随时吃都行。
猪的脏、肝等器官当作当天的下酒菜,猪腿则馈赠亲友或年夜饭时吃。
知府来了灵感,便让督官带上自己的书函,到大后方金华去采购生猪。
于是便有了文前的一幕。
猪肉经过腌制不但便于携带,而且味道更加鲜美。
这位知府就是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宗泽。
是时,正值北宋末年,宋金鏖战多时。
宗泽刚处理完猪肉的入库和分配事宜,就接到紧急诏令:结集人马救援汴梁。
金华火腿非遗馆作文金华火腿以其鲜艳的色泽,独特的芳香,诱人的风味,即色、香、味、形“四绝”闻名天下,是我国腌腊肉制品中的精品。
不久前发现的金华叶先生唐代婺州窑私人藏品,装饰有12只火腿堆塑的火腿腌制工艺流程,把原先认为宋代成型的金华火腿的腌制工艺考据向前推进了一个朝代。
安徽绩溪国家级文保单位,龙川胡氏宗祠后进寝楼隔扇门腰华板上的一块清代木雕,有一幅百姓劳军图,画面为百姓呈送火腿给两位宋军将士的场景,佐证了百姓为北宋金华抗金名将宗泽运送猪腿成为金华火腿起源的民间传说。
到明代,火腿已成为贡品遍布金华的东阳、永康、磐安、兰溪、义乌、武义、浦江、金东、婺城各地。
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万历六年(1606年),肥猪、肥鹅、肥鸡、火肉(火腿俗称火肉)皆每岁额办之数派办(派按自礼部)。
”清代以来各地县志均有关于火腿的记载。
在明代以前,金华火腿腌制以家族传承为主,东阳、义乌、永康一带农村几乎家家会腌(传承已无法考证)。
到清朝后期运销海外,火腿产量增加,出现了专门的腿栈,这时才出现师徒关系的传承。
1905年,“雪舫蒋”牌金华火腿由杭州方裕和副食品公司送德国莱比锡万国博览会参展,荣获金奖。
1915年“雪舫蒋”牌金华火腿参展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又获金奖。
1929年,“雪舫蒋”牌金华火腿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金华火腿被列为世界三大名腿之冠。
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金华火腿独特的火腿腌制工艺,而金华种猪“两头乌”因体型大小适中,骨细、皮薄、肥瘦适度、肉质细嫩、腿心饱满成为金华火腿腌制的特有原材料。
其鲜腿必须爪白、脚直、腿形完好无损,只重在6~7.5公斤之间。
金华火腿腌制工艺精细复杂。
立冬至第二年立春期间进行低温腌制,此后中温脱水、高温发酵等工序更为精细繁复,入伏后才出香成熟。
其形状的制作就有削、割、修、压、绞、敲、棒、拍等多道工序。
火腿形如竹叶或如古乐器“琵琶”,瘦肉呈玫瑰红色,肥肉晶莹透亮,肥而不腻,口味鲜美,令人垂涎。
金华历史典故金华呀,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呢。
咱先说说金华火腿吧。
这金华火腿的历史那可老长了。
以前的老百姓啊,特别聪明,他们知道怎么把猪肉保存得久还好吃。
他们就把猪腿用盐啊,各种调料那么一弄,然后挂起来风干。
这火腿啊,不仅仅是一块肉,那是凝聚了金华老百姓的智慧呢。
你想啊,在以前没有冰箱的年代,这火腿能放好久,而且味道还越来越香。
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出来切成薄片,那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
再讲讲金华的双龙洞。
传说这洞里啊,住着两条龙呢。
有个勇敢的小伙子啊,不小心闯进了洞里。
那里面的景色可神奇啦,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
他在里面迷了路,又惊又怕的时候,突然看到两条龙在洞里的水池里嬉戏。
这龙啊,并没有伤害他,反而带着他找到了出口。
这故事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说明了双龙洞的神秘。
好多游客啊,就冲着这个传说去看双龙洞的。
进去的时候,那小船载人进洞的方式可有趣了,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异世界。
还有金华的婺剧呢。
这婺剧啊,是金华老百姓自己的戏。
戏班子走街串巷,演员们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那妆容啊,花花绿绿的,可好看了。
老一辈的金华人啊,对婺剧可痴迷了。
每到有婺剧演出的时候,大家就搬着小板凳,早早地坐在台下等着。
孩子们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大人们就呵斥着让他们安静点。
演员们在台上把各种历史故事演得活灵活现的,台下的观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那场面可热闹了。
金华的这些历史典故啊,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金华这片土地上。
它们是金华的魂儿,让金华变得更加有魅力,也让每个金华人都特别骄傲。
咱外地人听着这些故事,也感觉像是走进了金华的生活里,特别亲切呢。
介绍金华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作文《金华火腿:舌尖上的千年传承》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我们金华超级厉害的宝贝——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那可是有着很长很长的历史啦,据说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呢。
它的味道呀,特别香,特别好吃!
以前呀,有个老爷爷,他家做的金华火腿那叫一个绝!好多人都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买。
这个老爷爷说,做火腿就得用心,就像照顾小朋友一样,要有耐心。
金华火腿不光能直接吃,还能做菜呢!比如说火腿炖冬瓜,那汤可鲜啦,喝一口,感觉全身都舒服。
还有火腿炒鸡蛋,香喷喷的,能让人多吃好几碗饭。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尝尝这美味的金华火腿呀?
《走进金华古子城》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那就是金华的古子城!
古子城可古老啦,它就像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大箱子。
一走进那里,就能看到好多老房子,房子的墙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的衣服。
在古子城,有一条窄窄的小巷子,里面有卖各种好玩的东西。
有一次,我在那里看到一个叔叔在做糖人,他的手可巧啦,一会儿就做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糖人,我都舍不得吃呢!
还有一家小店,里面卖的都是以前的玩具,像小木头枪、铁皮青蛙,这些东西爸爸妈妈小时候都玩过。
古子城还有一座古老的塔,叫万佛塔。
晚上的时候,塔上的灯亮起来,可漂亮啦,就像天上的星星掉在了地上。
小朋友们,快来古子城一起玩吧,这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等着你们发现哟!。
金华火腿的故事
金华火腿
说起浙一江一金华地区汤家村的风腿是远近闻名的,但要说汤家村制作风腿开始于哪个朝代。
可谁也说不清。
只听说那时汤家村,每家都养猪,因为生活苦,人食的饭都很差,猪食就更不用说了,尽吃些野草野菜,养上年把的猪才七十来斤。
到了年底,就把猪杀了过年。
老百姓除新年头上吃一点外,把余下的挂在屋内风干。
汤家村穷僻山村,离城七十里,进城似上天。
汤家村的人,长年累月都在深山中度日。
村上,有个叫汤七的小后生,每年乘早春山溪水满时,用竹排把山货运到城里去卖。
又从城里买些布、盐等货物回来,很受村里人的喜欢。
有一年早春,山溪水满,汤七准备进城。
他心想:这次带点什么山货进城呢?他忽然想起城里出卖的那些熏腿不但少,熏得又黑,一点也不好看。
就打定主意,带些熏腿进城去试试。
第二天,汤七带着各家火腿进城去了。
一到城里,大家看到汤七
的熏腿,腌得淡,而且又是前夹肥肉,再加熏得又燥,颜色也不像城里的熏腿那样黑,都很喜欢,不多时便抢购一空。
城里人称它为“淡熏”,并要汤七下次多运些来。
汤七回村后,把情况和乡亲们一说,个个喜出望外。
一面商量专门熏制前夹腿肉卖的行当,一面选汤七等几个小后生专跑城里,推销熏前夹腿肉。
从那时起,汤家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腿,把熏前夹腿肉叫做“淡熏”。
汤家村的淡熏在城里出了名,汤七等几个小后生跑城里的趟数也就多了。
一次,城里有爿山货店,向汤七订了百余只淡熏,汤七马上收拢各家淡熏,装排起运。
谁知水急一浪一高,一不小心,竹排撞上岩石,连人带货翻入水中,幸亏人未伤着。
他们连忙从水中捞起淡熏,可是,上好的淡熏被水一泡,颜色变得更淡了,而且软乎乎的,山货店会要吗?汤七急得一时拿不定主意。
不过汤七到底是个聪明人,他心想:城里人不是喜欢淡颜色的腿吗?干脆乘天晴,把各家熏制的腿洗成一个颜色,再把它晒干,说不定更受欢迎。
于是,他们把竹排修好以后,在竹排上搭了个木架,把洗好的腿一只只挂在架上,然后撑
起竹排赶路。
说也奇怪,这些挂在木架上的淡熏,一经太一陽一晒,山风吹,一只只被吹晒得黄澄澄,硬一梆一梆,闪光透亮。
汤七等人见了好不高兴。
这天,山货店老板知道汤七要送货来,早就在埠头等候。
当他一见汤七把淡熏全挂在木架上,只只金黄发亮,心里越发喜欢。
不等竹排靠近埠头,便问:“汤山客,这批淡熏怎么金黄发亮,与上回不一样啊?”
汤七说:“这是日头晒,山风吹的腿呀!”
山货店老板有点耳背,加上汤七讲得又快,只听到后边的一点话音,急着又问:“什么?风腿?……风腿好哇!”
汤七在竹排上听山货店老板说:“风腿好哇”,便凑将过去说:“风腿是比淡熏好哇!”
不多工夫,汤七等人已把风腿搬进了山货店。
老板忙在店门口挂起了一块“上等风腿”的大招牌。
一会工夫,这批风腿便被抢购一空。
从此,风腿便比淡熏更有名气了。
制作风腿的人也越来越多。
慢慢地,各地都传开了。
戴荣芳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