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案 《渔舟唱晚》4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古筝《渔舟唱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基本知识,包括古筝的起源、发展、构造和演奏技巧。
2. 使学生掌握《渔舟唱晚》的曲谱,学会演奏这首古筝名曲。
3. 通过学习《渔舟唱晚》,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筝基本知识介绍:古筝的起源、发展、构造和演奏技巧。
2. 《渔舟唱晚》曲谱学习:旋律、节奏、指法等。
3. 《渔舟唱晚》演奏技巧讲解:右手弹拨、左手滑音、颤音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古筝基本知识,了解《渔舟唱晚》的背景。
2. 课堂讲解:讲解古筝基本知识,分析《渔舟唱晚》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等。
3. 曲谱学习: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学唱《渔舟唱晚》的曲谱,注意指法和节奏。
4. 演奏技巧讲解:讲解《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示范演奏。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渔舟唱晚》,老师巡回指导。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古筝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准确演奏《渔舟唱晚》。
3. 学生能理解并欣赏《渔舟唱晚》的音乐魅力。
五、教学资源1. 古筝教材:《渔舟唱晚》曲谱及演奏指导。
2. 教学视频:古筝演奏《渔舟唱晚》的视频。
3. 音频素材:《渔舟唱晚》的音频文件。
4. 教学PPT:古筝基本知识、渔舟唱晚曲谱、演奏技巧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筝基本知识和《渔舟唱晚》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
2. 运用示范法展示《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并进行模仿练习。
3. 利用视听法让学生观看古筝演奏视频,增强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4.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和手型,避免演奏过程中出现错误。
2. 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练习方法,避免过度疲劳。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4.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筝音乐。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筝渔舟唱晚教学教案适用对象:古筝初学者或中级水平学生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筝曲《渔舟唱晚》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1. 《渔舟唱晚》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古筝演奏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2. 指法的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1. 古筝乐器。
2. 乐谱和教材。
3. 教学音频或视频资料。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古筝音乐的美妙。
简要介绍古筝的历史和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旋律学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渔舟唱晚》的基本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可以分段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整个旋律。
3. 演奏技巧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渔舟唱晚》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色、音量等方面的运用。
教师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技巧的运用。
4. 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技巧,进行实践练习。
教师可以分段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演奏水平。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演奏技巧。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合作意识等方面。
2. 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指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成果,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 音乐素养: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古筝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古筝音乐会或比赛,让他们欣赏高水平演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渔舟唱晚》教案*****单位:宁河县芦台一中授课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欣赏古筝演奏的《渔舟唱晚》,能认识筝和筝的音色特点。
2、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学生融入到乐曲的情境中。
3、欣赏乐曲,表达情感(文字或绘画),从而了解音乐与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的联系,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乐曲《渔舟唱晚》每一部分在速度上、力度上以及表现情景上的不同之处。
2、让学生简要了解中国的民族五声音阶调式,以及第二部分中“Fa”的作用。
教具:古筝、多媒体教学模式:启发、互动、体验式教学教材分析: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船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渔舟唱晚》意境相符的图片,启发学生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发挥内心听觉从静止的画面上能听到什么。
对于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用语言去描绘,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他同样能够抒发我们的内心情感。
我们的先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之后创作了一首古筝曲,叫做《渔舟唱晚》。
2、引出古筝曲《渔舟唱晚》a介绍筝的外形:琴弦、雁柱、前岳山、后岳山等等。
(使学生了解各部位的作用)b简要介绍古筝的历史、流派以及音色。
c让学生尝试弹一弹古筝,感受乐器的音色。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同学没练过古筝却能演奏出来的声音这么好听呢?教师解答:简介中国民族五声音阶。
二、欣赏《渔舟唱晚》:带问题欣赏: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或画面展示在纸上)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慢板。
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
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公开课教案《渔舟唱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这首古曲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2)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欣赏能力;(3)教授学生基本的古筝演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渔舟唱晚》的音乐魅力;(2)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演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结合讲解、示范,教授古筝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学习《渔舟唱晚》,使学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二、教学内容1. 介绍《渔舟唱晚》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2. 分析《渔舟唱晚》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及演奏技巧;3. 学习古筝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指法、弦法、音色控制等;4. 分组讨论、合作演奏《渔舟唱晚》片段,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 进行演奏实践,让学生独立演奏《渔舟唱晚》整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渔舟唱晚》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2)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3)能够独立演奏《渔舟唱晚》整曲。
2. 教学难点:(1)古筝演奏技巧的掌握,如指法、弦法、音色控制等;(2)理解并演奏《渔舟唱晚》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渔舟唱晚》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分析《渔舟唱晚》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及演奏技巧,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3. 示范:教师演奏《渔舟唱晚》整曲,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演奏效果;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古筝演奏技巧,分组讨论、合作演奏《渔舟唱晚》片段;5. 演奏:学生独立演奏《渔舟唱晚》整曲,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渔舟唱晚》整曲,加强演奏技巧的掌握;2. 观看其他古筝演奏家的演奏视频,对比学习,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3. 深入了解中国古筝音乐文化,了解更多经典古筝曲目,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古筝渔舟唱晚教案篇一:古筝教案古筝教案(一)目标:1.古筝历史介绍2.古筝基本指法指导与提高过程:1. 教师示范演奏古筝曲片段《浏阳河》、《渔舟唱晚》、《彝族舞曲》等;思考:古筝的音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2. 古筝历史介绍起源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
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3. 古筝基本指法简介及提高a. 勾、抹、托演奏的技巧该三个指法是最基本的演奏技法,学生需要经常反复练习才能巩固。
勾:中指指法,用中指小关节往掌心方向演奏;抹为食指指法,演奏与勾相同;托为大指指法,用力轻巧,触弦不燥。
课堂作业:视奏练习:《勾抹托练习(一)、(二)》(曲谱略)生单独练习与师集体教授为主;b. 节奏乐理知识的讲解关于一拍、二拍、三拍、四拍的节奏练习与巩固。
课后作业:巩固基本指法练习。
古筝教案(二)教学目标:1. 古筝流派简介2. 古筝基本指法介绍及巩固过程:1.学生作业演奏检查通过上节课演奏检查,巩固并复习上节课内容2.古筝五大流派简介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比较代表的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3. 古筝基本指法简介与提高a. 颤音颤音是左手作韵众多技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法。
它通过快速而细致的音高波动,赋予音乐以表情色彩。
“颤音”是对传统“揉、吟”技法的总称,这一称呼约始于20世50年代。
传统的“揉、吟”都是左手在筝码左边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无名三个手指(或中、无名两指)并齐,稍弯曲成弧形,轻轻粘在右手所弹弦上,当右手弹弦后,左手在弦上作垂直的起伏按动,使右手弹奏出来的音产生有规律的波动效果。
《渔舟唱晚》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民族乐器——古琴与古筝,通过对比欣赏,体会两种乐器的不同听觉享受。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3、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育学生热爱古典音乐,了解世界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更美好的音乐,来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细小之处的美。
教学方法: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导入欣赏歌曲《太湖美》,营造气氛。
问:乐曲主要采用了哪种乐器?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二、知识学习:认识古筝1、了解古筝的历史起源。
(课件展示古筝图片及发展起源)2、时事新闻:“嫦娥一号”升空时带去的乐曲中有一首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欣赏此段录像,听辨古琴的音色特点。
3、学生欣赏后,谈谈古筝和古琴音色的不同效果。
4、教师补充介绍:用历史传说中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三国演义》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十万大军的故事来让学生理解古琴的音色特点,与古筝形成对比。
三、作品欣赏《渔舟唱晚》1、纯听音乐,初步感受,充分想象。
1)闭上眼睛欣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听到乐曲有明显变化时举手示意。
2、反馈、讨论。
3、介绍作品:1)分析、介绍题目来源、作者。
2)了解电子合成版的《渔舟唱晚》被中央TV天气预报中的使用。
3)简单了解古筝演奏的手法。
(课件展示古筝的弹奏指法)4、分部欣赏,细节分析。
(一)第一部分1)欣赏,体会第一部分的演奏效果,从节奏、速度、情绪、意境四个要素来讨论。
2)教师总结,出示投影片,体会第一部分音乐特点。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一幅画来表现此部分。
(二)第二部分1)将此部分再详细的分成小部分来欣赏,交流,讨论,体会。
2)教师总结,投影出示表格。
(三)第三部分1)欣赏,让学生自己谈这段与前两段的区别:画面多还是心情多? 2)教师总结音乐意境。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古筝曲《渔舟唱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筝曲《渔舟唱晚》》选自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本曲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古筝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民划着小船唱着歌儿归家的美好画面。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富有诗意,充分展现了我国古筝音乐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古筝音乐的优美旋律,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古筝乐器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渔舟唱晚》这首曲子,学生可能对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曲子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感受江南水乡的美好风光。
2.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渔舟唱晚》,理解曲子的情感内涵。
3.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通过学习《渔舟唱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渔舟唱晚》的曲谱,熟练演唱。
2.理解曲子的情感内涵,把握好演唱的节奏和情感。
3.介绍江南水乡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渔舟唱晚》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2.示范法:教师演奏古筝,为学生展示《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3.练习法:学生跟琴练习演唱,教师及时指导。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古筝乐器:教师准备一台古筝,用于示范和学生练习。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渔舟唱晚》的曲谱和江南水乡的图片。
3.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筝音乐的优美。
然后简要介绍江南水乡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渔舟唱晚》的曲谱,讲解曲子的结构,让学生对曲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公开课教案《渔舟唱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魅力。
2.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欣赏方法。
3. 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渔舟唱晚》是一首改编自古曲《夕阳箫鼓》的古筝独奏曲,由著名古筝演奏家魏子太小传入。
2. 作品结构: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夕阳西下”、“渔夫归家”和“晚霞余晖”。
3. 音乐特点:乐曲运用了大量的滑音、颤音等技巧,表现出渔舟在晚风中摇曳、渔夫捕鱼的情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魅力,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对乐曲中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渔舟唱晚》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2. 讲解:分析乐曲的背景、结构和音乐特点,讲解乐曲中的滑音、颤音等技巧。
3. 欣赏:让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引导他们关注乐曲中的细节,如节奏、音色等。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尝试运用所学技巧演奏简单曲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渔舟唱晚》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乐曲中所学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乐曲背景、结构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教师演奏乐曲,展示技巧。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法:学生分组练习,运用所学技巧演奏简单曲目。
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结构、音乐特点等图文并茂的资料。
2. 古筝乐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乐曲和录音。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渔舟唱晚》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美感。
2. 讲解:分析乐曲的背景、结构和音乐特点,讲解滑音、颤音等技巧。
3. 示范:教师演奏乐曲,展示技巧。
4. 欣赏:让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引导他们关注乐曲中的细节。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并能根据乐曲意境联想与之相应的古诗。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古筝。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1、教师配乐朗诵唐代王勃的《渔舟唱晚》,设问: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同时,你能听出乐曲的演奏乐器叫什么吗?2、认识古筝:师生共同研究古筝,从古筝的结构、音色及演奏方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出示课件),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交流的结果告诉老师。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3、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筝曲《渔舟唱晚》,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诵,营造了学习意境。
同时,通过了解古筝的音色,结构及演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二、欣赏筝曲,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筝曲《渔舟唱晚》。
2、设问:请同学们认真欣赏,在欣赏之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乐曲有明显变化时举手示意。
3、播放《渔舟唱晚》(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4、板书课题,了解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渔舟唱晚》,使学生对作品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大致有所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古筝这一乐器。
三、分段欣赏,互动体验1、欣赏第一部分音乐。
感悟音乐特点,让学生谈谈从音乐声中能想象这是怎样的景色?2、了解古筝的技巧,品味意境。
3、哼唱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第二部分音乐:(1)播放课件,感受音乐情绪。
(2)全班用身体语言模仿“百舟竞归”,并体会喜悦情绪。
(3)讨论:速度、力度、旋律线、体现情景。
5、完整欣赏。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基本知识,包括古筝的历史、结构、演奏技巧等。
2. 学习并掌握《渔舟唱晚》的曲调、节奏和音乐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筝简介:介绍古筝的历史、结构、演奏技巧等。
2. 《渔舟唱晚》曲调分析:学习曲调、节奏,理解音乐情感。
3. 演奏技巧训练:左右手配合、指法练习、音阶练习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古筝,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渔舟唱晚》曲调:分析曲调、节奏,讲解音乐情感。
3. 示范演奏:老师或学生示范演奏《渔舟唱晚》。
4.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纠正指法和节奏错误。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演奏经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筝的基本知识和《渔舟唱晚》的曲调、节奏。
2. 示范法:老师或学生示范演奏,让学生跟随练习。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演奏经验。
4. 反馈评价法:老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资源1. 古筝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3. 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4. 教室内的古筝设备。
六、教学计划1. 课程安排: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时分配:第1-2课时:古筝简介及《渔舟唱晚》曲调分析。
第3-4课时:演奏技巧训练(左右手配合、指法练习)。
第5-6课时:演奏技巧训练(音阶练习、音乐情感表达)。
第7-8课时:分组讨论与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进步情况。
2. 表演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奏展示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果和演奏技巧,给予综合评价。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古筝音乐会或比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渔舟唱晚》古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乐曲《渔舟唱晚》,掌握正确的弹奏指法, 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学习掌握指法连抹的弹奏技巧,并运用于乐曲演奏当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乐曲《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能比较准确、完整得演奏乐曲。
难点:1掌握连抹的正确弹奏方法。
2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在力度、速度、音色上的对比处理。
三、教学内容:传统乐曲《渔州唱晚》娄树华曲曹正传谱。
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指甲、姿势等)准备活动(手指灵活性练习)(1)音阶(2)综合练习(托、劈、勾、抹)2、检查作业:(1)练习曲:32条。
39条。
(2)乐曲《纺织忙》3、新课:(1)作品简介:传统乐曲《渔州唱晚》《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
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
(2)老师示范演奏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认识和了解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3)分段分句教授学生弹奏乐曲,同时处理乐曲中的各种弹奏技巧,重点讲解指法连抹和按音4、7的弹奏技巧。
全曲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民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
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著桨,驾舟归来的情景。
这里,「徽」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古筝渔舟唱晚教案教案标题:古筝渔舟唱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筝的基本知识,包括结构、演奏方法等。
2. 学习古筝曲目《渔舟唱晚》,掌握其基本演奏技巧。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古筝曲目《渔舟唱晚》的基本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古筝及相关配件。
2. 音乐播放设备。
3. 《渔舟唱晚》乐谱。
4. 多媒体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筝演奏视频,引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古筝的起源和发展。
2. 知识讲解(10分钟):a. 介绍古筝的结构和演奏方法,包括琴弦、音域、音色等基本知识。
b. 分享《渔舟唱晚》的背景和曲目特点,引导学生对曲目的理解。
3. 演奏示范(15分钟):a. 教师进行古筝演奏示范,重点展示《渔舟唱晚》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现要点。
b. 引导学生观察示范,注意演奏者的手指动作、琴弦的按弦方式等。
4. 学习实践(25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安排一位学生担任演奏者,其他学生担任观察者,给予反馈和建议。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姿势和演奏技巧。
5. 音乐欣赏(10分钟):a. 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录音。
b.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演奏者进行演奏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练习《渔舟唱晚》,并准备下节课的演奏展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筝的基本知识和《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了音乐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古筝曲目,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
《渔舟唱晚》教案范文(精选6篇)《渔舟唱晚》范文篇1一、教学内容:欣赏《渔舟唱晚》二、教学目标: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细小之处的美。
五、教学过程:聆听《渔舟唱晚》: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小结: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
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表演《晚风》:1、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
《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
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
人音版第九册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市二小:薛飞莹2010.12教学目标: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3、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育学生热爱古典音乐,了解世界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的音乐,来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细小之处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演唱改编歌曲(《渔舟唱晚》旋律,配《归去来兮》中的几句)二、欣赏乐曲:1、完整聆听乐曲。
师:细细品味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当音乐有明显变化时举手示意。
2、生谈感受。
3、讨论乐曲的结构。
4、师小结:这首乐曲时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兮》的素材加工改编的,表现了夕阳夕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5、播放电子合成版的《渔舟唱晚》,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拉近乐曲与学生的距离。
)6、分段欣赏:(1)、是弹奏第一乐段。
小组讨论听后感受,并汇报。
速度节奏情绪板书:缓慢平稳优美、宁静(2)、师总结:这段音乐向我们描绘了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3)、学唱主旋律。
(4)、欣赏第二乐段。
生汇报,师总结。
速度节奏情绪板书:快速紧密、跳跃欢快、欢腾这一部分让我们仿佛看见湖面上一艘艘渔船满载丰收的喜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划船大赛,摇橹声、船桨声、水花飞溅声越来越响,渔船越来越近,渔民们开心的笑声构成了湖面上一部快乐的交响曲,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5)、欣赏第三部分。
生汇报,师总结。
速度节奏情绪板书渐慢平稳优美、恬静夕阳沉入水中,月亮爬上树梢,暮色笼罩了整个湖面,湖面的平静已取代了开始的喧闹,就连最后的一个水波涟漪也在袅袅余音中消失了。
(6)、师总结:通过分段欣赏我们知道了第一部分与尾声主要写景,第二部分主要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与第一部分和尾声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美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