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绪论与意识注意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33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一节绪论1、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3、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4、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应用心理学。
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动物心理)。
6、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7、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8、认知也叫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9、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10、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11、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3、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无脊椎动物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脑,既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只有人类才有思维,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4、客观现实即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5、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的产生人的心理。
16、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7、心理现象即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辩证唯物主义心里观: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反映(主观能动反映)------论述题(P6)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反映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④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心理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5.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派别:①构造主义创始人冯特;②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③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④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⑤精神分析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来解释人格结构;⑥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⑦认知心理学.第四章注意1.注意的含义: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意义和功能:注意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心理活动起着几级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注意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现象)3.注意的种类: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4.注意的特征(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我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7.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如:一心二用)8.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是有联系的.9.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禁果效应)10.注意的快慢和难易程度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第五章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3.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4.绝对感受阈限:简称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通过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来了解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5.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公式:S=1/R (S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阈限)6.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7.视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8.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明适应又称光适应,是由暗处到光亮处.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是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感受性提高).9.视觉后像(感觉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如:电影播放原理)10.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11.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是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12.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第六章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知觉的种类:①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分为:视知觉,时间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②根据事物反映的事物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③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性质,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特征.4.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5.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讲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6.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7.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8.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心理学一至六章简答题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 (P50)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 (P86)第七章记忆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
普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第⼀编绪论⼀、⼼理学概述⼆、⼼理和⾏为的⽣物学基础第⼆编认知三、意识和注意四、感觉五、知觉六、记忆七、思维⼋、⾔语第三编⾏为的调节和控制九、动机需要意志⼗、情绪情感第四编⼈的⼼理特性⼗⼀、能⼒⼗⼆、⼈格第五编活动与发展⼗三、学习⼗四、⼈⽣全程发展⼗五、社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学是研究⼼理现象的科学。
⼼理学以⼈的⼼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理。
(⼀)个体⼼理个体⼼理是个⼈所具有的⼼理现象。
1.传统⼼理学观点1)⼼⾥过程[1]认知过程:⼈获得或应⽤知识的过程,或加⼯信息的过程,是⼈的对基本的⼼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等。
[2]情绪情感过程:⼈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物质和精神需要⽽产⽣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3]意志过程:⼈⾃觉地确定⽬的并为实现⽬的⽽⾃觉⽀配的调节⾏为的⼼理过程。
这种⾃觉的能动性是⼈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个性⼼理(⼈格)[1]个性倾向性(⼼理动⼒):⼈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等。
[2]个性⼼理特征:⼈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经常表现出来的⼼理特点,是多种⼼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个⼈的⼼理⾯貌。
包括能⼒、⽓质和性格。
2.认知⼼理学观点1)信息加⼯过程:即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等2)⾏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等3)⼈的⼼理特征:包括能⼒和⼈格。
(⼆)个体⾏为:⾏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刺激是引起⾏为的内外因素。
⼼理⽀配⾏为,⼜通过⾏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意识由⼈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意识是⼈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觉调节和控制的⼼理现象。
(四)社会⼼理---⼈的本质属性:社会⼼理是在社会的共同⽣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的,是该社会内个体⼼理特征的典型表现。
《心理学》讲课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或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是个性倾向性。
二、科学的心理观(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脑由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整合信息、传导信息。
2.神经系统(1)结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3.大脑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有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
(2)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四个脑叶(区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四个脑叶上分布着许多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皮层左右两半球的功能要和谐发展(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或精神而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也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
所有这一切就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
◆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不会有人的心理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二)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2.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调查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
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是: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2)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
4)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一般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1、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2、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3、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
二、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和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一、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知)、情绪情感(情)和意志(意)是以认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过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称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三、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四、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五、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有善有恶;告子的无善无恶。
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六、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钦纳,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连结成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R-S)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七、机能主义:詹姆斯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它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2.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是指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例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以及信仰、期待、做梦……等等。
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把人的心理看作复杂的系统。
任何系统都可以作多种描述。
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人的心理的动态一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区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等等。
(一)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
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保持接触的主要感觉系统。
通过感觉我们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如颜色、明暗、声调、气味、粗细、软硬等等。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
它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如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个美丽的街心花园、一群人等。
基础心理学(1)心理讲师:刘钊铭目录1.绪论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3.感觉、知觉4.记忆5.思维、言语及想象6.意识与注意7.需要与动机8.情绪、情感和意志9.能力和人格PART01绪论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学发展简史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1.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二、四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需要和动机需要指人的心理活动都有其内部推动力量。
欲望、要求的表现形式。
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即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①情绪和情感指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以人的需要为中介,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②意志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4)能力和人格①能力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②人格气质指脾气、秉性,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指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2.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学派纷争(1)构造心理学人物:冯特和铁钦纳观点: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心理学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体;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
查明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S-R);环境决定论;实验方法。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质: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十分奇妙;不具形体性,他人无法直接观察一、个体心理个体: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一般通用。
人的心理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心理过程分类:知:认识(认知)过程,情:情绪活动,意:意志活动1.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
知觉:解释感觉信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注意: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记忆:贮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思维: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言语: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接受他人的经验。
1.2 情绪活动情绪和情感:人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表现: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分类: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1.3 意志活动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表现:有目标,有计划,努力排除障碍,力图达到目标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不像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