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格式:docx
- 大小:16.54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诗意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景象,以及自然景色的壮丽之美。
通过利用对比和夸张,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不断上升的愿望和精神。
2.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登黄鹤楼》 - 崔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与《登鹳雀楼》相似,都描绘了高山巍峨、水势巨大的景象。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追求进取不断上升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
主题:《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騰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注解:【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颠簸。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牵牛:传说中的牛郎。
织女:传说中天上的仙女。
鉴赏:诗的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裏挟黄沙、奔勝而来的气势。
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散文家。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赤壁》《山行》《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
主题:《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夜晚躺在床上,突然看到窗外的明月婵娟,触景生情,想起了故乡的亲人和故土的美景,不由得感觉很惆怅。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山远眺,一边听到了哀怨的猿啸声,一边看到了清澈的水面和空中飞翔的鸟儿,感慨万千。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树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三、《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坐在宴席上,畅饮美酒,喜不自禁,豪情万丈。
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展现人生观念,塑造出一位英俊潇洒,自信豁达的人物形象。
以上三首诗,都借助自然景观或饮酒之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精神寄托的思考和抒发。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这些经典名作,更要学会体会其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深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义,从而为自己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1.《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
3.泊:停船靠岸。
4.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5.客:指作者自己。
6.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7.野:原野。
8.旷:空阔远大。
9.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0.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注释2:1.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2.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跳珠:跳动的水珠。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8.忽:突然。
9.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3.译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4.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5.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6.旧时:往日。
7.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8.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9.见:同“现”。
3.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写的是秋夜宿船,月
映江水,旅人怅望,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首写景诗。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望湖楼上欣赏西湖美景时的所见所感,展示了作者对
自然美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这首词描写了作
者在夜晚行走在黄沙道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
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赞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18课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
1.江南有楼观(陆游)
意思:江南有座有观景台,对外流连观赏,陆游此地居然定居。
在江南水乡,有一座楼观,可以俯瞰江南曲折的河流与连绵山脉上空。
楼观有觅游的灵感,涌出芳菲的宫殿,院落中淹没在绿树的清波之间。
陆游似乎被江南的景色所打动,在江南定居,端起观景的台下,凝望
河流、峰峦,以及层层相叠的山石,尽情品尝这一美景。
2.双螺钓莲(司空图)
意思:司空在湖中钓莲,用芙蓉叶牵引双螺冰轮,缤纷礼约,顿成芳菲。
司空图不禁为美景啧啧称奇,决定钓莲来释放心中的情感。
心里满怀
着喜悦,从湖水深处抓获美丽的芙蓉,把它们放在双螺冰轮上,拖动
双螺冰轮,用它们来吸引莲花,湖水缤纷,乐音礼约,而芳菲氤氲于
湖面。
3.乘龙去青天(白居易)
意思:乘龙之志,去征战到青天的天之穹苍,野心欲实现,期待游历
传说中的天地,浩瀚无际。
白居易把一只乘龙的心愿放在心底,一心想去到天之穹苍,去青天游历,期待在传说中的天地游荡,体有草木之芬芳,望见浩瀚无际的茫茫大海。
他但愿有一天,乘上翱翔云外梦想中的龙,把自己掠入传说中的咫尺天地,按部就班,好把故里的故事也一并带回去。
古诗三首是我们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它们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不仅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杰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下面,我们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这三首古诗的知识点。
1.《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歌。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笔调,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色和人们放牛的情景。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和句式,提高我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登高远眺的视角,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山水风景和壮丽景色。
这首诗将登高远眺与人生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的赞叹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山水风景和抒情表达的技巧,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抒发。
3.《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寂静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孤寂中的惆怅和思念之情。
诗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名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情感。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夜晚景色和情感抒发的技巧,感受到诗人对孤寂与思念的深切体验。
总结起来,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高妙之处,领略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体验和抒发。
而我们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索我国古诗的魅力,不断提升我们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古诗在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我们提高语言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可以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学期《古诗词三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语文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课文一:《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登上鹳雀楼后,远眺望见的壮丽景色,以及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中清晰地写出了鹳雀楼的高耸,山河的壮丽和远处的河水流经平原。
作者用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气势恢宏,意境优美。
课文二:《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写了作者在宿舍中独自一人,而在寂静的夜晚感叹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作者独自坐在床上,倚着窗户看着明月。
这一切都在诗中各个细节中得以准确、详细地表达。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思念亲友的深情。
课文三:《春晓》
《春晓》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万物苏醒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喜悦的情绪和对生命的赞美。
诗中写出了春天的清新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描写花鸟昆虫的活动,诗中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的三首古诗文。
这些古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豪放洒脱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阅读和品味这些古诗文,我们可以增加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启发我们对世界的热情和思考。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这三首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泊秦淮》。
《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登上雁门山鹳雀楼俯瞰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描绘山峰、云雾等景物,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深远意境。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李白的作品,以诗人望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和壮志。
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具有浓郁的山水诗意。
《泊秦淮》则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秦淮河上的泛舟经历。
通过描绘秦淮河两岸的景物和生活场景,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繁华。
诗中抒发了对家乡江南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优美表达和丰富内容,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情感的涵养。
同时,通过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
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
板书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