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9.87 MB
- 文档页数:4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大家好!我交流汇报的内容主要有四点:•教材基本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具体措施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个单元,课文二十七篇,精读课文十八篇,略读课文九篇。
教材每个单元由“导语”“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四部分组成。
每个单元课文中精读课文两或三篇,略读课文一或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三次。
“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语文园地”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初试身手”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安排了两次,“交流平台”安排了一次。
教材分共有8个单元,第一单元,“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主题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这些课文都描绘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及对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的歌颂。
《丁香结》一文中,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同时,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活脱态度。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旅之思的诗。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记叙,在选材和表现上颇有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通过黑云、雨珠、大风、湖水等景象把大自然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自然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作者善于抓住夏夜乡村的特点,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花之歌》一诗,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
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
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教材后附生字表。
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1.基本结构: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卷的综合研究分为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叩开诗歌之门》。
其中,“敲开诗歌之门”的主题在整个安排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活动,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除第六组外,共有28篇课文、14篇精读课文和14篇略读课文。
这七组教材由“导论”、“课例”、“口语交际练习”和“复习与拓展”组成。
示例包括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
精读课文后有思维练习,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词练习。
一些文本后面跟着“信息袋”或“阅读链接”。
整本书有三次“信息袋”和两次“阅读链接”。
“口语交流练习”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专栏。
回顾与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和“随时间积累”为固定栏目,“展示平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店”和“趣味语言”交替安排。
其中,“趣味语言”、“成语故事”和“课外书店”分别安排两次,“展示平台”安排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
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这本书需要120字。
精读课文后,要求能写的单词以正方形排列。
教科书附有一份生词表。
为了复习和测试生词并积累单词,在每组课文后建立“单词清单”。
其中,“读、写、写”中的单词来源于精读课文,由可写单词组成。
要求具备读写能力;“阅读和记忆”中的一些单词是精读,一些是略读。
只要它们被识别和记忆,就不需要书写。
这本教科书的注音符号与五年级的一致。
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中的生词,每次记一次;同一文本中的同一单词只有在第一次出现时才被拼音。
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新词不再是音标。
新词的注音用括号标出,多音词的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为了便于阅读,课文中的生词用元音标记;对于一些需要在语言环境中朗读或轻读的单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出一些提示。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大家好!我交流汇报的内容主要有四点:•教材基本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具体措施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个单元,课文二十七篇,精读课文十八篇,略读课文九篇。
教材每个单元由“导语”“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四部分组成。
每个单元课文中精读课文两或三篇,略读课文一或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三次。
“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语文园地”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初试身手”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安排了两次,“交流平台”安排了一次。
教材分共有8个单元,第一单元,“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主题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这些课文都描绘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及对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的歌颂。
《丁香结》一文中,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同时,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活脱态度。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旅之思的诗。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记叙,在选材和表现上颇有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通过黑云、雨珠、大风、湖水等景象把大自然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自然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作者善于抓住夏夜乡村的特点,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花之歌》一诗,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结构关系解读(一)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1)重视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如《穷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么事。
10《别饿坏了那匹马》:认真读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24.《金色的脚印》: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下面的课文,说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明确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1)、忠于原文。
不能增加内容,不能改动情节,更不能评论。
(2)、要点齐全。
不能过于简单,要素不全。
(3)重点突出。
区分概括主要内容和复述,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内容。
(4)、尽量语言简练。
抓住最能表现主要内容的词、句、段稍加整理,连缀成文。
概括只要内容的方法有5种:1、段意合并法2、要素串连法3、问题概括法4、标题追溯法5、内容借助法。
(2)经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
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 ﹙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哪几件事,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
(3)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设计好关键的问题: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不宜太琐碎。
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詹天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4)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文章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当从整体上去把握,要避免抓住片言只语,轻易下结论,避免断章取义。
课文教学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做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一面》: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唠唠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这教材啊,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魔法盒子,每一页都有惊喜等着咱呢。
一、单元布局的大框架。
这册教材一共八个单元,就像八个风格迥异的小世界。
前几个单元呢,主题特别丰富。
有那种充满自然之美的单元,带着咱们走进山川湖海、花鸟虫鱼的世界。
比如说描写大自然景色的课文,那文字就像一幅幅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你读着读着,就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歌声。
还有关于革命岁月的单元,这部分可严肃又热血了。
把咱们拉回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咱们了解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小战士,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另外,还有些单元是关于艺术的,像音乐、绘画之类的。
这让咱们知道艺术不仅仅是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里都透着艺术的魅力呢。
二、课文内容的精彩之处。
1. 经典课文的魅力。
2. 新课文的新鲜感。
- 新加入的一些课文也很有意思。
它们往往会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或者新的理念。
比如说有的课文会涉及到环保问题,用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要爱护地球家园。
这就很与时俱进嘛,让咱们这些小读者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也有责任去保护它。
三、语文要素的巧妙安排。
1. 阅读方面。
- 在阅读上,这册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咱们的理解能力。
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些阅读方法的引导,像抓住关键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啊。
比如说读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那些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往往就是关键句,通过这些句子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 还有就是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有些课文是总分总结构,有些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学会分辨这些结构,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阅读理解大门的钥匙。
这样我们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就能更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而且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借鉴这些结构,让文章条理更清晰。
2. 写作方面。
- 写作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的。
从描写一个小场景开始,到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共包含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人与自然”、“传统文化”等。
每个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等内容。
此外,教材还配备了相应的练习册和教师用书。
二、课文选择与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课文选择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掌握200个左右的生字和词语,能够正确书写和理解。
2.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根据主题和情境进行写作,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4.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三、语言知识与运用能力本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积累:学生能够掌握200个左右的生字和词语,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书写和理解能力。
2.语法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如句子结构、句型转换等。
3.语言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交际能力。
4.文学鉴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四、阅读理解与写作要求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
同时,学生还需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能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思考。
写作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根据主题和情境进行写作。
同时,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态度,如认真审题、精心构思等。
教师可以通过范文讲解、写作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本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把握教材特点提高课堂实效-----新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
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
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教材后附生字表。
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