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_郭鸿杰
- 格式:pdf
- 大小:178.09 KB
- 文档页数:5
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悄悄入侵”》咱都知道,英语和现代汉语这俩语言在当今世界那可是常常“碰面”,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啊,就像一阵特别的风,悄悄地改变着一些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那场面可热闹了。
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在那儿交流互动。
我正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呢,旁边有个中国小伙伴也加入进来。
他说了句:“我觉得这个活动很cool。
”我一听就乐了,这“cool”是英语单词,直接就这么用在汉语句子里了,而且还挺自然。
这就是英语对汉语语法影响的一个小例子。
在以前,可能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棒”,现在就直接把英语里表示“很棒”的“cool”拿过来用,就像给汉语句子里加了个洋调料,味道还挺特别。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广告语,“让你的肌肤更smooth”,这里把“smooth”这个英语形容词直接用在汉语的结构里,用来修饰“肌肤”,按照传统汉语语法,可能会说“让你的肌肤更加光滑”,但现在这种中英混搭的表达越来越常见。
就好像英语单词在汉语里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汉语的字词们一起“共事”了。
还有啊,在一些网络文章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句子:“他是个很fashion 的人。
”“fashion”本来是英语里的名词,在这儿却像个形容词一样,用来形容人很时尚。
这要是搁以前,得说“他是个很时尚的人”,可现在这么一用,感觉多了点时髦劲儿,好像在说:“看,我和国际接轨了呢。
”从这些现象能看出,英语在词汇使用上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了不少影响。
它让汉语的词汇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表达也更加灵活。
不过有时候也会让人有点小纠结,比如一些老人可能就不太习惯这种中英混搭的句子,觉得有点怪。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新的潮流,就像穿衣服搭配一样,把英语单词这个“时尚单品”穿在汉语句子的“身上”,让整个句子看起来更有个性。
不管怎么说,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这种影响还在继续,就像一场语言的小融合派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汉语和英语在不断地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我们也在适应着这种变化,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出现呢,到时候我们的汉语又会变成什么新模样,还真是让人期待呀!。
!"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 ("刘明东,蒋学军#英语新词及其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郭鸿杰,周国强#*+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外语教学,*++,(’):%&-*+[责任编辑:文哲]浅议增值税避税筹划田忠瑞%"史红伟*(%沈阳市金路化工有限公司,辽宁沈阳%%+,*%;*辽宁天华会计师事所有限公司,辽宁沈阳%%++%/)[摘"要]""本文对增值税避税筹划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增值税;避税;筹划[中图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我国现行增值税具有普遍征收、价外计税、使用专用发票、税简化的特点。
现行增值税制充分体现了“道道课征、税不重复”的基本特性,反映出公平、个性、透明、普遍、便利的原则精神,对于抑制企业偷税、税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然而,税法中的多种选择项目依然为纳税人进行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
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可能性为我们企业的合理避税服务呢?这里将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结合不同的方法,如利用购进扣税,利用增值税的减免规定,利用分散优势,利用联合经营,利用“挂靠”,利用混合销售等等为读者提供实际实践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的方法。
一、一般纳税人的避税筹划除特殊委托加工和进口货物的纳税人外均为一般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基本公式如下:应纳税额3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这样,一般纳税人的避税筹划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利用当期销项税额避税销项税额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就销售额依照规定的税率计算所销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税额。
近20年来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华东理工大学 邵志洪提要:本文就20世纪末20年出现的英语新词,讨论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近20年英语借用汉语词语数量不多,在形式上通过音译或意译以英语形式词化,在内容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近20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英语作为载体,将最新世界科技文化内容以词化形式大量借入并影响汉语。
不少英语新词直接以英语形式出现于现代汉语中。
在借用过程中,影响汉语语义的因素包括:1 英汉词义不完全对应,2 英语词义变化。
关键词:英汉语、互借、文化1 引言语言有两个职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充当人们思维的工具。
因此,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总是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特别是语言中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
它要不断创造新词新语去反映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也要不断淘汰旧词旧义或变更词义轻重、使用范围、褒贬色彩等去适应交际的需要,同时还要不断用原有词语新起的含义和用法以及词语间搭配方式或语体色彩的变化来丰富语言的表达手段,以完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
英语词汇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直至最近一、二十年,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英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新义。
而在中国,近20年正值改革开放,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本文拟就近20年来出现的英语新词讨论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内容、过程、程度和结果。
本文中的英语新词主要参照以下两本词典:1 收集80年代英语新词的词典T he Mac quar ie Dictionary of N ew Words(T he M acquar ie Library,1990),2 收集90年代英语新词的词典T he Oxf ord Dictionary o f N ew Wor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以下分别简称MDN W和ODN W)。
2 英语借用汉语词语2 1音译(T ransliteration)(1)M etz is a practitioner of f eng shui,the ancient Chinese art of designing ho mes and wor kplaces in harmony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 e.(New A ge Nov.1991)(2)Impr ove your health,relationships and prosper ity by clearing stuck energies in the places w here you liv e and w ork.K aren Kingston blends Feng Shui wisdom w ith ancient w isdom from Bali and other cul tures.(K indr ed Sp ir it Quar ter ly1994)以上feng shui是汉语 风水 的音译,指:a kind of geomancy,based on Chinese mythology, concerning the choice of sites for houses or graves.(ODN W,p.114)据 新英汉词典 ,geo mancy指 混土占卜(抓一把泥土撒于地上,根据所成形状判断吉凶) (p.523);试与汉语 风水 释义比较。
浅谈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入20世纪以后,英美两国在弘扬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竞争(商业利益的竞争)愈演愈烈,“二战”以后,竞争的战场扩大到了亚太地区,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成了英美两国英语竞争的主要战场。
在中国大陆畅销的教材中,既有美国的《英语900句》,也有英国的《新概念英语》;电视教学片有《跟我学》(follow me),也有《走遍美国》;英语词典中有《牛津英语词典》,也有《韦氏英语词典》;电台广播有bbc,也有voa;留学考试有“托福”(toefl),也有“雅思”(ielts)。
旷日持久的英语学习和层出不穷的英语考试耗费了中国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获得文化影响和经济利益的主要是英国和美国,英美两国利用英语获取的财富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目,英语产业化为这两个国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是其他行业所望尘莫及的。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话题。
从语音到语法,从词汇的借用到概念的补充,从国民心态的分析到两种语言的互译,从国民经济的发展到国际地位的变化,这些都是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但体现在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词汇方面。
英语词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没有声调,英语语音有重音和次重音、重读和非重读的区别。
汉语和英语发音方式不同。
简单地说,汉语讲的是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而英语讲的是重音和次重音,或重读,或不重读。
当今,中国人在汉语中常夹杂一些英语单词,如:hi,ok,bye-bye等,无意识中,中国人学会了一些音调语言的发音;再比如:中国各地机场的英语广播,播音员说出来的汉语的地名往往没有声调,听起来像英文地名,如:beijing,sichuan,hunan,shanghai等。
英语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汉语。
在中国的青年学生当中,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用英语的句式说汉语,有时,在写文章时也这样。
比如: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建议你去看医生。
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影响研究今天我国与世界文学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随着汉语和英语之间交流的深入不断加大,英语作为世界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手段,英语已然成为一种国际化语言,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关于外来语言的界定,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自古以来,人们理解的“外来词”多数是指外来语言的一种,“外来语”在细节上是由“外来词语”所组成的。
在当今社会中,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用到汉语化的词语,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会被用到,其中要数英语外来词语最为常见。
汉语和英语外来词的规模和程度的不断加大,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尤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特别到了改革开放,我国与欧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大,许多欧美语言,特别是英语当中有部分翻译词语大量涌入中国,影响着我国现代汉语体系,占据了外来词语的一大部分。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英语当中的外来词语对现代汉语的重大影响。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当中出现的英语外来词做出深入和系统地探索研究,旨为语言教学做出指导和服务。
一、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1、外来词语创新了原有语言的活力在汉语的原有构成中,通常使用的范围很狭小,而且词语的使用能力比较有限,部分汉语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淘汰,逐渐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淡化。
但是随着外来词语的进入,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被不断加以利用和发展,因而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使得汉语的适用范围逐渐变大,甚至有些词语已经成为一些活跃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吧”、“西”和“洋”等。
另外近些年来。
有些词语在一些公开场合频繁出现,例如:共赢;粉丝;咖啡;双赢等等。
在上面词语中我们看到一个字“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赢”在现代汉语当中使用,一般只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输”的对立面,是胜利、获得意思;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获利”,但是即使它具有两种意思,但是使用范围、构词能力以及使用的频率都是非常有限。
但是直到近现代,随着我国与其他国际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和贫富以后,我们从英语词语当中引入“win-win”,因而有些人将它翻译为“共赢”,从此就诞生了共赢这个外借词。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近二十年来,“中国英语”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界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术语的提出,旨在描述和解释那些源于中国特有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因母语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语言现象。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其研究价值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近二十年来“中国英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在中国语言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英语”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包括研究的主题、方法、数据来源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归纳出“中国英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特征的揭示、对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指导等。
本文也将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数据收集的困难等。
本文将展望“中国英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等。
通过本文的评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英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的发展历程近二十年来,“中国英语”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特点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在初始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英语”的存在和特性。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英语”的定义、特征以及它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地位等方面的探讨。
学者们开始意识到,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正在逐渐形成。
进入发展阶段,研究视野逐渐拓宽,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
学者们开始从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深入分析。
此阶段的研究不仅关注“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还开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分析英汉语言交汇中英语在句法层面对汉语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不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了全世界通用的语言,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后来,英语更是作为我国初中教育及以上的必修科目,在高考中更是具有很高的地位,英语更是全日制大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
由于英语在我国的这种重要的地位,在时间的推移中必然会对汉语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涉及到多个层面:语音、词汇以及句法。
而在句法层面上的影响又包括有:词类的转换、语序的变化以及在句型记号上的欧化等。
1 英汉在句式上的不同分析英语和汉语句式上的不同,能够将英汉句式的差异直观的进行呈现,更能将汉语在英语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直观的呈现出来。
英语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词语变化的曲折性,在句子的要求上,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数量、性质、格式上要保持一致,对句子的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汉语中的曲折变化少,句子中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顺序和一些虚词来呈现,句子的结构没有英语句子结构那样严格的要求。
而在复杂句式的表达上,英语中会出现修饰语、复合句或者长句,句子中的成分灵活,而汉语则经常使用短语、分句,并且短语和分句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者是逻辑上的顺序来进行组合。
总的来说,汉语讲究的是“意合”:语言成分的链接是通过词语、句子或者是逻辑时间上的联系来实现的;而英语讲究的是“形合”:语言成分的衔接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2 英汉语言交汇中汉语在句法层面上的变化2.1 使用“被”字句在传统的汉语中,主动句式的用途及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被动句式,但是被动句式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主动句式所不能企及的。
在传统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往往表达的是不好的事情,如:受害、受骗等等。
然而在英语句式中,被动句式的适用范围要比汉语中的范围广得多。
但是随着英汉语言的不断交汇,大量的英文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表达的意思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不好的事情。
文献综述英语汉语中英文借词的运用及翻译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语言的交流和借用现象,汉语与英语也不例外。
它们是世界上使用人数众多的两种语言,虽然在语音、语法以及构词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差异,但它们的词库都相当庞大,尤其是借词在二者词汇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高。
在中国与世界接触日益频繁密切的今天,随着汉英语言接触的频率和密度不断提高,英语借词作为汉语外来词中的一类,其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吸收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成为汉语外来词中的主力军,既丰富和发展了汉语,也使得汉语很大程度上“西化”,并且还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本文通过研究英文借词,分析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及翻译,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英文借词是如何广泛地在汉语中进行应用和它的翻译方法,了解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才能摸索出英语词汇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我们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二)有关概念朱娅娜和吴丽丽(2009)把借词定义为:一门语言从另一门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汇。
梁改萍(2005)说:借词亦称外来词,是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
Bolinger ,Dwigh(1993)提出:借词是雇佣一种符号转换抑或是符号混合的方式,后来称作借词,然后渐渐深入本土语层。
刘祖勤和胡勇提出:音译词(Phonetic loans)用汉字按被借词原来的读音转写成一般不能按汉字组合解释的新词,如咖啡(coffee)。
意译词(Loan translation)把原词的组成成分按语义转写成汉字,然后照汉语构词法把它们结合成新词,如热狗(hot dog)。
混合借词(Hybrids)混合借词有两种,一种是半音半意译,即将被借词的一部分按读音转写成汉字,另一部分按语义翻译成汉字,如英特网(Internet);另一种是在音译后面加上一个类指名词,表明它的属性或类别,如芭蕾舞(ballet)。
分析英汉语言交汇中英语在句法层面对汉语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不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了全世界通用的语言,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后来,英语更是作为我国初中教育及以上的必修科目,在高考中更是具有很高的地位,英语更是全日制大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
由于英语在我国的这种重要的地位,在时间的推移中必然会对汉语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涉及到多个层面:语音、词汇以及句法。
而在句法层面上的影响又包括有:词类的转换、语序的变化以及在句型记号上的欧化等。
1 英汉在句式上的不同分析英语和汉语句式上的不同,能够将英汉句式的差异直观的进行呈现,更能将汉语在英语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直观的呈现出来。
英语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词语变化的曲折性,在句子的要求上,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数量、性质、格式上要保持一致,对句子的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汉语中的曲折变化少,句子中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顺序和一些虚词来呈现,句子的结构没有英语句子结构那样严格的要求。
而在复杂句式的表达上,英语中会出现修饰语、复合句或者长句,句子中的成分灵活,而汉语则经常使用短语、分句,并且短语和分句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者是逻辑上的顺序来进行组合。
总的来说,汉语讲究的是“意合”:语言成分的链接是通过词语、句子或者是逻辑时间上的联系来实现的;而英语讲究的是“形合”:语言成分的衔接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2 英汉语言交汇中汉语在句法层面上的变化2.1 使用“被”字句在传统的汉语中,主动句式的用途及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被动句式,但是被动句式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主动句式所不能企及的。
在传统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往往表达的是不好的事情,如:受害、受骗等等。
然而在英语句式中,被动句式的适用范围要比汉语中的范围广得多。
但是随着英汉语言的不断交汇,大量的英文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表达的意思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不好的事情。
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综述【摘要】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着“欧化”的现象。
本文整理了自五四到近几年来中外学者们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了欧化现象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语法一、前言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语言阶段性或连续性的影响。
因而,想要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可以忽略语言接触这一影响因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高呼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将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科技引入中国,同时白话文运动勃然兴起,翻译作品如潮涌来。
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
笔者阅读了相关的文献,整理有关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研究的兴起、内容和存在问题。
二、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研究的兴起自五四以来,汉语欧化问题就受到学者的关注。
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提出“要创造新白话,就要‘在乞灵说话以外,再找出一宗高等凭借物’”,所谓的“高等凭借物”就是“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figure of speech)”。
这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以欧化来造就新白话的想法。
20世纪初至30年代,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等都对汉语欧化问题发表过见解和主张。
不过他们所论的都只是对汉语欧化的态度和评价,或者是对如何吸收印欧语言有益成份的建议,而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
真正对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研究是从语言大家王力开始的。
王力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20世纪40年代,他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专门就此现象设置“欧化的语法”一章,梳理了五四以来汉语语法中出现的欧化现象,涉及了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语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和被动式以及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新兴的替代法和称数法等诸多方面的欧化现象。
本论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基于语言接触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忽略了由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因素也就不可能对语言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 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19 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的科技以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外来词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汉语中这是英汉语言接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近20 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随之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英语借词的大量增加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开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汉语中的欧化现象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王力之后尤其是近20 年来汉语欧化的发展重新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过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但主要集中于外来词的研究除个别港台新等特殊华语社区的学者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作了描写和分析外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从总体上看以往的汉语语法欧化研究描写较多解释较少表层分析较多深层挖掘较少语言事实罗列较多理论归纳很少本论文采用的是语言接触理论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运用并且发展了Thomason 和Kaufman 1988 的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本论文在理论上试图用现代中西方语言学语言发展变化的新学说即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理论精华来解释英语影响汉语变化的内部语言机制和动因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催化剂诱发并加快了汉语自身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就是在这种共振关系下发展变化的此外文中还指出翻译是在英汉语言接触中造成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论文拓展了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研究范围内容还将涉及到英语对汉语词汇语义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 系统地分析英汉语言接触中由表层到深层的影响与嬗变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和分类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通过考察外来词进入汉语XI以后受到汉语的改造程度即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把外来词分为典型外来词和边缘外来词前者包括纯音译词音译加谐义音译加义标后者包括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意译词汉化程度最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汉化而拉丁字母词汉化程度最小两者处于外来词连续统的边缘位置故称之为边缘外来词从而巧妙地避开了长期以来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是否是外来词的争论此外在借用英语词语的过程中英汉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以及英语词义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汉语的语义在词法层面外来词音节的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而且成为构造汉语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英语字母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以后有的已经成为异常活跃的构词语素甚至出现了自创英语字母词情况从而打破了汉语只用汉字语素构词的规范在句法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转类词类内部的小类转用语序变化介词连词的频用等等众所周知汉语言是一个极其庞大丰富的系统本文很难对汉语的其它各种变体作出一个统一的论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规范的现代汉语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它的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大陆书面汉语标准它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受过一定教育的群体使用范围是较为正式的语体本文的研究素材是笔者自2000 年至2004 年间从词典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中收集的大量语料本论文尽可能详尽地挖掘描写语言事实此外还对语料进行统计性分析从而确保本论文的研究和表述尽可能做到客观详实精确细致全面所以这基本上是语料库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与中国传统的汉语词汇学语法学等相结合的产物从研究领域上讲本研究是继王力之后首次就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上的影响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补白性和创新性而且本文采用了词汇化理论和语法化理论解释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语言机制和动机从而使本研究从描写性研究上升到解释性研究总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语言接触引起语言变化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参考佐证本研究将对国内外有志于从事弱势语言受到强势英语影响的对比研究的同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在各种语言接触背景下语言变化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将为语言变化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的演变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大陆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词汇化语法化欧化外来词词汇语义词法句法__。
247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其规范文/张亚文 王 妙 王国英两种:(1)完全音译词。
即按照英语发音用汉字加以改造后进行记录,如 “俱乐部(club)”“香波(shampoo)”“托福(TOEFL)”“华盛顿(Washington)”“巧克力(chocolate)”“席梦思(Simmons)”“克隆(clone)”等。
(2)音译兼意译词。
因为不能说其是从意思上与英文词进行对应,这类词只是译者在翻译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从而形成既表音又能组成某种字面意思的词,使人能够产生某种联系,所以这类词从根本上讲是音译。
如:“可口可乐(coca cola)”,不能理解为“可口的可乐”;同样“脱口秀(talk show)”,不能理解为“脱口的秀”。
3.音译加译类词。
即在翻译的时候在译音的同时在该词后面或前面加上类别,如“卡片(card)”“艾滋病(AIDS)”“酒吧(bar)”“啤酒(beer)”“比萨(pizza)”“雪茄烟(cigar)”等。
4.半音译半意译词。
这类词不同于前面所提到的音译兼意译词,前者属于音译词,而半音译半意译词则是将一个词分为两部分翻译,一部分采用译音方式翻译,另一部分采用意译方式翻译,如“新西兰(New Zealand)”“康桥(Cambridge)”“乌托邦(Utopia)”“迦南圣地(the Land of Canaan)”等。
5.字母词。
字母词的来源有以下几种:(1)英文单词,如“Windows”(视窗系统);(2)英文缩略词,如“WTO”“GDP”“DNA”“ NBA”等;(3)汉语英文缩写,如“CCTV”“CBA”等;(4)汉语拼音缩写,如“HSK(汉语水平考试)”,又如网络流行语中的“GG”“MM”等;(5) 包含有英文字母的词,如“B超”“X光”“阿Q”“APEC蓝”“江南style”“航母style”“新技能get”“PH值”“T恤衫”等。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启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英语已发展成为历史上一种比其他任何语言都更流行、使用更广泛的国际通用语。
英语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赚钱的语言,被称为Money Language。
据报道,英国每年通过教英语从别的国家赚取的外汇高达70亿英镑;而美国则凭着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把美式英语推向全世界,使其成为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的“巨无霸”。
特别在网络时代,“Internet的发展加快了英语的商业化,使其成为一种随意穿越国界的产品,英语化和信息化几乎成了同义词”。
的确,作为交流工具,英语在全球的传播引人瞩目,这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通用语(Global Language)。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
当时,我国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对外交流活动。
一是张骞通西域,由此交流带回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语,如“葡萄”、“茄子”、“石榴”、“胡琴”、“胡萝卜”,等等。
二是公元7世纪唐玄奘西天取经,从南亚各国带回了大量佛经,后经过反复研究、编译,佛经在我国广为传诵,其中很多英语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佛”、”僧”、“尼”、“塔”、“舍利”、“和尚”、“法海”、“菩萨”、“罗汉”、“地狱”,等等。
“这些外来语经过千余年的使用传播,有的已被淘汰,但多数都被汉语同化吸收,并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
”时至今日,很多国人已经以为这些词语就是汉语的固有组成部分,而不是英语外来词。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
第二阶段是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在这期间,英语在汉语言文化、尤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先后引起了两次繁荣的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前10年,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后10年。
在20世纪前10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小说被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这并非因为它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抵世、醒世’的社会功能。
所以,大量的英语作品、尤其是英语小说相继被翻译成中文,但因当时中国仍然流行文言文,所以很多翻译者因找不到汉语中对应的、确切的表达方式,只好把其英语的读音照抄下来”。
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郭鸿杰,周国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摘 要:近20年来,随着英汉语言的相互接触,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不仅涌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也出现了借用和变异。
本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汉语报章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现代汉语;词法;句法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3)05-0018-05Abstract:In th e past20year s,as a co nseque nce of contact with English,chang es hav e taken place to some ex tent in M oder n Chinese.Th ousa nds of Eng lish loan wo rds hav e entered into Chinese.In additio n,th ere also ha s manifested bo r ro wing and tra nsfer ence a t the mo rpho-sy ntac tic lev el.T he paper aims to ex amine Eng lish impact upon Chinese mor pho lo gy and sy nta x in M ainla nd China by analy zing the data co llected fr om v arious newspape rs.Key words:Eng lish;M oder n Chinese;mo r pho log y;syntax 1.引言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2012年5月第44卷 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May 2012Vol.44No.3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接触研究:以“被”字句为例*上海交通大学 郭鸿杰 韩 红 提要:本文基于社会语言学变异观,运用历史语言学的对比分析法,考察汉语“被”字句在语义结构、句法功能、语用信息、音节结构等方面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化,并据此验证“被”字句的变化是否为英汉语言接触的结果。
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比英汉接触前有了显著增加。
“被”字句在语义韵、句式分布、受事指称特点、施事信息类型等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另一方面,“被”字句并没有完全脱离汉语语法的约束,而语言接触作为“催化剂”,诱发并加快了“被”字句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语料库、英汉语言接触、“被”字句、社会语言学变异观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12)03-0359-121.引言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借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汉语语法规范也受到冲击,并出现了语言变异现象。
有些语言变异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变成有序的变异(orderly heterogeneity),即通常所说的欧化语法(吴东英2001)。
谢耀基(2001)提出最明显的欧化语法现象是“被”字句广泛使用。
“被”字句一直是语法学者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
语法是否可以借用,仍然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尽管Thomason &Kaufman··*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接触研究———拉波夫的语言变异观”(09YJC740052)的部分成果。
作者衷心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暨南大学张春利博士也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表谢忱。
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1988)的“借用无条件说”有许多拥护者,但仍有许多学者认为语法或句法借用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King 2000)。
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郭鸿杰,周国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摘 要:近20年来,随着英汉语言的相互接触,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不仅涌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也出现了借用和变异。
本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汉语报章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现代汉语;词法;句法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3)05-0018-05Abstract:In th e past20year s,as a co nseque nce of contact with English,chang es hav e taken place to some ex tent in M oder n Chinese.Th ousa nds of Eng lish loan wo rds hav e entered into Chinese.In additio n,th ere also ha s manifested bo r ro wing and tra nsfer ence a t the mo rpho-sy ntac tic lev el.T he paper aims to ex amine Eng lish impact upon Chinese mor pho lo gy and sy nta x in M ainla nd China by analy zing the data co llected fr om v arious newspape rs.Key words:Eng lish;M oder n Chinese;mo r pho log y;syntax 1.引言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在英语影响下,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即汉语的欧化现象①。
这些变化在语言的各个平面都得到了反映。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关于外语借词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外来语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
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
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都采用了“外来词”一说。
“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
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分歧,主要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
否定“意译词是借词”的学者,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借概念不算是借词,因为是用汉字语素创造的。
用纯粹意译方法来仿造别种语言的新词,虽然表示新概念,但仍使用汉语的构词成分和构词方法,因此不是真正的外来词。
只有将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认为“意译词是借词”的学者,坚持“语义原则”,认为该概念来自国外或外族(陈原,1983)。
笔者认为,意译词应该属于外来词,虽然是使用汉字语素造词,但是明显地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外来性质。
如果把意译词排除在外来词之外,其一,我们的外来词研究就不能全面反映语言接触的实际情况,不能反映出汉语对外来语的语言和文化意义的吸收;其二,潘文国(1993)认为,这种争论意义本身并不大,重要的是要知道有这几种类别的词,在分析它们的构成时恐怕与分析固有的汉语词不一样。
所以,从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把意译词划为外来词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英语借词在借入汉语时,受汉语言系统各种规限,但经过20多年大陆社会与汉语之间的共变,大量借词被借入,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使汉语言系统出现了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们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开去,有的已经或正在变成有序的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的变异,从而向汉语原有的语法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王力是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至今未有人能够企及。
可惜50年代初以后,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令人振奋的进展。
令人欣慰的是,港、澳、台、新加坡地区的一些学者一直关注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其中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借用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方面的探索(Chan&Kw ok,1984),另外一些研究就英语对现代汉语或粤语句法、构词法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作了大胆的假设和分析(Kubler,1985; Hsu,1994;石定栩、朱志瑜,1999,2000)。
本文拟考察20多年来中国大陆书面汉语词法、句法的借用和变异现象。
使用的语料来自几份影响较大的报纸《北京晚报》(以下简称BJE)、《人民日报》(PD)、《北京青年报》(B JY)、《新民晚报》(XM E)、《文汇报》(W HN)、《南方周末》(SW)、《羊城晚报》(YCE)等。
2.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2.1语素化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动态形式,·18·且成为构造新词的方法之一。
在汉语词汇系统的制约下,这些新语素具有以下特点:1)汉语词的双音节特点决定了外来词语素化音节重组构词的面貌,他们往往借助各种形式的组合,从而具有了以双音节为主的形式;2)外来词语素化音节组合构成所采用的构词方式主要为偏正式和动宾式,这正是汉语构词法中极具生成能力的两种形式,动宾搭配如“打的、作秀、选秀”等,偏正搭配如“中巴、飞的、茶吧、迪厅”等;3)能产性。
有些外来词语素不仅衍生出同义项词语,还在原义项的基础上引申出新义参与造词。
比如“酒吧”之“吧”,除衍生出“酒吧、吧台”等与“酒吧”义项有关的词语,还引申出“小型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的义项,衍生出“茶吧、书吧、网吧、文化吧”等词语;4)活用性。
有些外来词的译音成分本身并不具有意义,然而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这些译音成分从整词分化出来,代表整词的意义,且活用为其他词性,如:(1)(电脑)非常容易被黑。
(XM E03.2.9.35)“黑”从“黑客”(hacker)分化出来,带有“暗地攻击”的意思,而且活用作动词。
还有些本身具有特定意义的外来词语素也被活用作其他词性,如:(2)初中生修平平在家猫了5天。
(BJE03.2.8)“猫”原是音译词调制解调器(mo dem),是名词,现在用作了动词,意为“上网”。
2.2词缀化语言学界就英语对汉语的词缀化影响,有两种观点。
李纳、汤姆逊(Li and Tho mso n,1981)认为汉语属孤立语,没有词缀现象或词缀很少。
谢耀基分析了现代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指出现代汉语的多种构词方式中,以词缀法受英语影响最明显(谢耀基,1989:39)。
刘英凯(1999)进一步认为,现代汉语的词缀化倾向是英语的词缀化倾向所致。
然而,任学良(1981)认为,古代汉语就有形态标志,而且有叙述形态标志的理论。
汉语的词头(前缀)多数都是从词变来的,近几十年来吸收外国语的表达方式,词头增加得比较多。
吴东英(2001)也认为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趋势,词缀法在现代汉语里有较强生命力的构词类型。
贝罗贝(Pey raube,2002)也认为受外语影响是一种较弱的解释。
主要原因是这个解释无法被反证,因为所举之例大部分在中国和西方接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笔者认为,在英汉语言接触之前或许就存在一些词缀现象,但是语法学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在此之前缺少一个语法体系去解释这种语言现象,而且这种语言事实并不普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所举的例子是有限的,零星的。
顾百里(Kubler, 2003)②也认为,当我们研究语言接触问题时,词汇和句型出现的频率也很重要,不只是说以前没有现在才开始出现的问题。
尽管在古文中能找到(像贝罗贝那样)一些“着”或“们”的例子,并不足以否认这些句型现在使用得如此普遍,至少某一个程度上还是由于受欧洲语言的影响。
下面试以“们”为例,来说明英语对汉语词缀化的影响。
表示复数的后缀“们”在古代六朝和唐代就已经出现了(Kubler,1985:45),但是只适用于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而不适用于一般非指人的名词。
吕叔湘(1984: 155)认为,由于受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修辞上如果将物拟人,也可加“们”。
吕叔湘还指出,这种用法仅仅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
事实上这种用法已经在报刊等其他媒体中频频出现,而且不再局限于拟人化,在很多情况下,它所指的就是字面意思,比如:(3)阿杜习惯了对着他的狗儿们扯开嗓子唱歌。
(W HN03.4.15.7)(4)将花们搭掇好。
(XM E02.2.17.13)而且出现了非生命体加后缀“们”的用法,比如:(5)我的书们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B JY99.11.4.39)(6)电脑们各个宛若精美的艺术品。
(BJY03.11. 4)(7)麦当劳们制造的是名副其实的营养食品。
(B JY03.2.8)(8)我和我的手机们(YCE02.7.14)李纳、汤姆逊(1981:40)认为,“们”不能附加在单音节词的后面。
然而,笔者在《北京青年报》收集了以下例子:兵们、贼们、官们、车们、长们、星们等。
因此,尽管汉语可能在历史上存在某些词缀现象,但是在英语的影响下,现代汉语中词缀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同时,这也符合现代汉语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加速了汉语词缀化的过程。
正如苏新春(1991)所指出的,汉语出现词缀化的趋势反应了来自拼音文字的影响,这符合语言接触、借用、变异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2.3拉丁字母化近年来许多语言学者开始注意到了现代汉语的拉丁字母化现象。
李楚成(Li,1999)明确指出,拉丁字母已经成为现代粤语、香港汉语词法系统的一分子,可充当汉字或汉语语素使用。
李楚成所作的假设是“语言趋同”,即英语与粤语在香港共存了上百年的时间后,自然会出现语言之间的趋同。
朱永谐、林伦伦(1999)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新词语特点,发现大陆的夹用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的词语也越来越多。
笔者根据收集的语料,把这些中英混形词和拉丁字母词分为九类:1)直接使用拉丁字母,如A,X,V;2)汉语词素加拉丁字母词混形词,如Q版,e时代,甲A, AA制;3)外来词语素加拉丁字母词,维C;4)汉语词素加英文原词的混形词,如Call机,服装SHOW;5)汉语语素加英文省略的混形词,如BP机,IP业;6)英文缩略词,如CEO,SARS,BBS;7)英文单词,如Office,·19·email;8)汉语自创拉丁字母词,如CCTV,CBA,TCL 王牌彩电;9)数字加英文字母,如Window s98,M P3, 2M,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