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1(2)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8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杨修之死》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本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当时在争夺汉中的战争中,蜀汉一方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连连得胜,占据绝对优势,而曹操一方连连损兵折将(如大将夏侯渊被老将黄忠斩杀),本文叙述的就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曹操和杨修的人物性格。
另外,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从设计意图看就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因此欣赏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阅读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学习时我们主要掌握小说阅读的这一基本模式,将有利于今后对小说的阅读。
(三)课文学习学习这篇文章,我想我们如果能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就会事半功倍。
这几个词依次是了解——领略——概括——思考——剖析——钻研。
①了解人物及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是初中生比较喜欢的一部名著,即使一些学生没读过原著,也通过网络媒体(如电脑游戏)对它的一些情节比较熟悉。
这应该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对原著的了解,所以适当地介绍一下名著,了解一些课文的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时可以联想到《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进入情境,激发兴趣。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三十四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一. 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嘴多舌,多次触犯曹操,最终导致被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成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做到言行谨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曹操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杨修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心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杨修之死的教训,提出正确的言行准则。
《杨修之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作业及杨修之死 1.《杨修之死》节选自_《三国演义》,作者是_罗贯中__,名_本__,号_湖海散人_ ,元末明初___朝小说家。
庖(páo )官分食讫(qì )佯(yáng )惊问谮(zèn )害麾(huī )军绰(chāo)刀伺(sì)查诈(zhà)败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适庖官进鸡汤⑵数犯曹操之忌⑶人皆不晓其意(恰好)(屡次)(知晓,明白)⑷丕如其意⑸植然其言⑹但曹有问(按照)(认为??是对的)(只要)3、翻译下列语句。
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为人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冒犯了曹操的禁忌。
⑵(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假装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⑶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⑷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曹操有问题,曹植就按照条文的内容回答他(5)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6)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
(7)、人皆不晓其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
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的原文及翻译《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标题是编者添加的。
下面是杨修之死的原文及翻译请参考!杨修之死的原文及翻译杨修之死原文作者:罗贯中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
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
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
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二)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023年最新的杨修之死的原文及翻译17篇杨修之死原来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
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
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
于是重新建造园门。
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
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
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
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
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
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
有人报告给夏侯惇。
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
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
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
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
"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
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