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35.81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练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目标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2. 总体目标是指3-12年级的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

3. 学段目标是指某一学龄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

4. 总括式表述所谓总括式表述就是指不分段落、只用一段话将活动主题具体目标表述出来。

5. 列点式表述所谓列点式表述就是指将活动主题所涉及的目标要点分列出来。

6.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7.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

8.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发展主要是指身高、体重、各种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思维、创造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等。发展特点是: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

9.“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绝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与能力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

10.“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仅强调学生亲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如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测量、分析、比较、评价等学习活动,而且还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具体生活,强调让学生了解、掌握和应用各种发现及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应用的方法等。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更关注他们情感体验和态度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真正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促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完整的人生经验,从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12.“全员参与”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参与的机会,从而得到发展。

13. 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体验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情感性和个别性,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内心感受与理解,内在省察与反思。(五章二节)

14. 总体规划是指具有整体性的时间比较长的一种计划。

15. 系统分析法综合实践活动规划的系统分析法就是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安排活动的相关要素而进行的活动构想或策划。16. “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存在着七种相互联系的智力,即语言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

17. 情境分析法所谓情景分析法,就是指学校围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如学校规模、地理环境、硬体设施、教师资源、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参与、地方资源等,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会点与威胁点,全面把握课程资源现实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

18. 联想生成法是指学生通过联想,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并鉴别或比较他们的重要性,生成许多有联系的事物的方法。更确切地讲,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19. 头脑风暴法是较实用的一种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好方法。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平等讨论,以协商的方式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一种方法。

20. 画问题树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时候,必须围绕活动主题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主次轻重之分,可以将所要分析的问题作为树基,用提问的方式,把一个个问题(如学生是否有兴趣、学生是否有探究基础、学生具有哪些知识结构等)放在树枝上,以便帮助我们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画问题树法。

21. 概念展开法这是按主题所包含的概念展开的方法。从主概念向次概念展开,犹如从一点向周围散开去,由此形成主题网络。主题网上许许多多小概念,就像是从一个中心概念(主题或论题)散发出星点一般。

22. 单一主题结合实践活动以某个主题为独立单位展开活动,其活动的主题称为单一主题。

23.“行为性目标取向”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后学生自身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的结果。

24.“体验性目标取向”是指主题活动的目标中要有过程性目标,以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体验。

25.“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主题活动的逐步实施而自然生成的活动目标,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因素,必须处理好目标的生成性与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生成性目标与活动手段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断养成。26.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实施等的基本看法。

27.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8. 教师评价所谓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素质及实施过程情况的鉴别。

29. 学校评价是指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机制及课程实施效果的综合性评估。

30.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为了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长处、缺陷及发展程度等方面而进行的评价。

31. 档案袋评定档案袋评定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学生从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期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典型作品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32. 协商研讨式评价它是指围绕目标,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不同主题的特点,由教师、学生、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等共同协商进行的评价。

33. 结果性评价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依据。

34. 目标本位评价是指以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是以目标为基础来判断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本位评定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