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性骨关节炎
- 格式:doc
- 大小:3.70 KB
- 文档页数:2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血沉检查、X线检查血常规检查时,可发现:50%~60%的患者有白细胞计数增高,达10×109/L;60%以上的患者有嗜酸粒细胞增多;40%~70%的病例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其程度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关节液多为少量淡黄色或黄绿色黏稠液体。
早期多含中性粒细胞,后期多含淋巴细胞。
细菌培养多为阴性,少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皮下肿块穿刺有时可抽出血性液体。
少数病例行心电图检查时可发现有心肌损害表现。
1.X线表现骨关节的X线改变要在发病后2周方才显示出来,有时要1个月后才出现。
在6个月以内属急性期改变;6个月以后为慢性期改变。
急性期改变主要是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和关节损害。
慢性期改变主要是骨质增生、硬化和关节强直。
局部软组织肿胀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层次不清,皮下脂肪透明度减低;重者有网织状阴影,关节囊肿大,密度增高,轮廓多较清晰。
这种改变是早期的主要所见,但不具特异性。
慢性期软组织阴影缩小,且长期难以消失。
少数病例在受累骨质邻近的软组织中出现小片状或团块状钙化或骨化阴影。
骨关节方面的改变在早期是骨质疏松和骨小梁模糊或中断,局限于近关节的骨端,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骨质疏松相似。
急性骨质破坏往往在骨端的一侧或双侧有一个或多个小圆形虫蚀状破坏,边界清晰,常见于肌腱附着的骨隆突区。
与此同时,附近可有单层细条状或不规则骨膜增生。
本病后期的骨关节改变主要是在原来破坏区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破坏区边界清晰、致密,形成硬化致密的小环形灶。
手、足管状骨常有整个骨干增粗,但无死骨。
在骨骺未融合者,破坏区可在骨骺或干骺端,易引起骨骺早期闭合。
关节间隙的改变表现为早期的关节间隙不对称狭窄、模糊,关节软骨面不平整,关节变形,甚至有半脱位,软骨下常有骨质破坏。
在本病后期,可发现关节有自行融合趋势,可形成关节强直,但融合多不完全。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患者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手、足、腕、踝等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肢体肿胀、皮肤奇痒、潮红1.潜伏期一般于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1~3天后发病。
个别患者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48天。
2.全身症状患者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或没有全身症状。
可有发热,多在37.5~38.5℃之间,个别可达39℃。
此时可有畏寒、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于2~3天后渐消退。
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移动,有压痛,于起病后10~20天时逐渐消退。
局部皮肤一般无溃破。
3.局部症状身体暴露部分容易发病,这与直接接触有关。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手、足、腕、踝等处,但也可发生于头颈、眼、耳郭、胸、脊椎旁、臀部及会阴处,少数患者可蔓延至全身。
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四型:(1)骨关节型:本型发病率较高,占55%以上,且危害大,若治疗不当,常易残留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病废。
其发病部位多为四肢显露的小关节骨端。
以单关节发病较常见,且不对称,仅30%的患者为多关节发病,或表现为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后,另一关节又发病。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有时疼痛严重难忍,可呈持续性刺痛;有时呈阵发性加剧,夜间尤重,影响睡眠。
局部呈非凹陷性肿胀,关节远端肢体肿胀。
表面皮肤潮红,温度升高,局部有甚敏感的压痛点。
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
本型患者常有全身症状及区域性淋巴结肿大。
大关节出现的症状一般比小关节重。
病情常迁延数月或数年,约有1/5的病例有复发倾向。
本型在后期可形成关节畸形强直,并伴有关节近侧肌肉萎缩,以致严重影响功能。
(2)皮炎型:较前者少见,仅占25%左右,局部表现为灼热、奇痒、疼痛,多发生于四肢暴露部位,如手、足、指缝等处,少数发生于头或躯干。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潮红,以不同类型的斑丘疹为主。
有的似荨麻疹,患者指缝间可有水疱。
皮疹多呈簇状或片状密集分布,不对称。
1/3的病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概述松毛虫性骨关节炎(pine moth osteoarthritis)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炎。
我国南方较多见,季节性强,发病以10 月份最多,常呈局部暴发流行,侵袭皮肤、骨和关节。
发病年龄在20-49岁中年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中的一部分。
松毛虫一般有6个龄期。
第1~2期的松毛虫还未长毒毛,第3~4期的毒毛尚不发达,5~6期的松毛虫毒毛及毒腺细胞很发达,是致病的时期。
该期的松毛虫的胸节有发达的中空毒毛,每根毒毛的毛窝均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进入毒毛管腔。
松毛虫成虫时,毒毛立于虫壳外,故虫茧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
即便死虫跌落地面或水中,也极易致病。
松毛虫盛发季节,如在虫区砍柴、割草或在污染的水田中割稻等劳动中,接触了松毛虫活体,尸体,毒毛或污染的衣物,柴草,水等均可发病。
已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故命名为松毛虫病。
松毛虫的毒毛及毒腺细胞分泌的毒素与皮肤接触后进入人体内,可引起过敏类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侵犯皮肤及骨关节,有时眼、耳廓也可受累。
发病机制发病的机理尚未明确。
有学者认为是毒毛刺入人体的皮肤后,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所致,但动物实验未能证实。
又由于在发病的早期用抗过敏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故有些学者推论发病的机制为变态反应,但也未能得到有力的证实。
又有学者认为是感染所致,因在病变关节或皮肤硬结的病变中抽出脓性的液体,曾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病理表现符合低毒性感染,但多数的局部抽出的液体培养为阴性。
以上各种的看法,均未能提出本病明确的发病机理,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病理改变本病引起的主要病理表现为:关节结缔组织和滑膜水肿、充血、增厚。
滑膜表面粗糙,有少量血性粘稠渗出液。
肌腱光泽减少,粗糙。
血管壁增厚,内膜肿胀增生,伴轻度透明性变。
后期以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为主,有轻度炎性细胞浸润。
关节软骨面因破坏而粗糙,关节腔变窄,逐渐形成纤维性僵直或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分为皮肤型、骨关节型、肿块型和混合型四种,其中骨关节型约占30%-90%.病变多发生在接触后2天,也有长达30天才发病。
全身症状较轻或无。
一般体温增高达38℃左右,少数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持续2-3天后逐渐消退。
局部有淋巴结肿大、疼痛、渐至关节强直。
部分病人可合并化脓性感染,出现经久不愈的瘘管或窦道。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实验室检查60%以上的患者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50%~60%的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上,血沉增高者约40%~70%.软组织肿块或关节穿刺液常呈淡黄色或绿黄色粘稠胶状液,偶而带血性。
细菌培养多呈阴性。
少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生长。
二、 X线检查:在急性期多为阴性,多数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可见骨质改变。
发病12天左右,X线片上可表现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密度增高影,皮下脂肪透明度减低,关节囊肿大。
以后少数病例在邻近的软组织出现钙化及骨化影。
早期骨质疏松,继而骨质边缘模糊,呈虫蚀样破坏,常见于肌腱、韧带附着的骨突区,如股骨的粗隆,尺骨鹰嘴,桡骨茎突。
多数病例在骨破坏区有单层细条状骨膜反应,有的呈骨刺样或呈花边状。
慢性期主要是原来小的骨破坏区周围增生硬化,形成边缘清楚硬化的小环形病灶。
小管状骨受累表现为整个骨干的增粗。
若骨骺或干骺端有破坏可累及骺线;引起骨骺的早期融合。
骨质改变中未见有死骨形成的表现。
关节改变除早期表现肿胀阴影及骨质疏松外,可见关节的间隙不对称性狭窄,软骨面不平,变形,有时可见半脱位。
软骨下常有骨质的破坏。
慢性病变主要为骨质增生及硬化,有关节自行融合的可能,形成关节强直。
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地区性暴发,有接触松毛虫或污染物病史,结合上述的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以确诊。
主要与结核、化脓性感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治疗一、急性期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水、草木灰水清洗,或局部涂以淡氨水。
急性期可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药和消炎止痛药,如氯苯那敏(扑尔敏)、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
局部病灶处可用0.5%~1%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作病灶周围封闭;或封闭加蜈蚣、白芷,蛋清外敷,一日一次。
关节保持功能
位。
一般经早期治疗后,1个月左右可完全恢复。
二、慢性期有下列情况者应行病灶切除和关节融合术或截骨成形术:1、合并瘘管和窦道者;2、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
3、关节疼痛影响劳动和休息者。
对年龄较大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