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民工荒现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22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摘要:2004年春季,我国以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的势头并没有减弱。
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荒”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农业大国来说,发生“民工荒”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就很快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供给对策一、“民工荒”背景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是“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的1—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1%,这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1%。
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粮价的高速增长对于其它居民的影响也许并不大,但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农民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义上与过去相等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
而当前的现实是,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价和消费水平却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现阶段的4%—6%,农民工最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上涨得最为厉害。
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实质上是“不涨反降”,使他们很难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打工红利逐年降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相对较为容易。
由此可以看出,“民工荒”并不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打工不挣钱”以及其他一系列诸如工作条件差、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无形的心理成本等问题凸现出来,逼迫农民工不得不流向相对有利的企业和地区。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民工荒”现象浅析摘要:从2004年民工荒首次出现,到2009年民工荒问题的加剧,民工荒问题似乎成为每年都要经历的事情。
但是民工荒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视角全面而客观地阐释民工荒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指出中国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民工荒;新生代农民工;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现象描述2004年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集中地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民工荒。
随后各年民工荒现象在春节前后不断出现,特别是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工荒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有数据显示,2009年6月深圳市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7月浙江省用工缺口已达25万人。
随着民工荒问题的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二、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一)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刘易斯拐点逐渐逼近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劳动力存在着无限的供给,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工业等部门,而且此时劳动力工资不会上涨。
如果全部剩余劳动力都转移以后,工业部门如果继续吸纳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会逐渐提高。
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较高的人口红利,但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人口红利顶峰正在过去,虽然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我国向刘易斯拐点逼近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
首先,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分布很不合理,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
(二)促进农民工转移的推力和拉力都在逐步减弱根据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影响人口流动有两大因素:推力和拉力,推力源于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而拉力则产生于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条件,而人口流动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民和中西部地区的倔起,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转移的推力减弱。
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08-01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南下的民工潮潮涨潮落,求职的民工源源不断,给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10年以后,民工荒成为东部地区企业发展的困扰。
本文从效用论出发,联系阻力论分析了我国目前民工荒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效用农村劳动力从上世纪80 年代起,随着市场化改革,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民工潮”。
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19.4%和22.6%,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个百分点,全国大范围内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是基于“经济人”理性假设的个体行为选择,其流动的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效用水平,农村劳动力流动意愿取决于在家务农与进城务工两种就业方式带来的财富效用水平的比较。
效用概念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经济人的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财富效用的最大化。
由于劳动力面临在家务农与进城务工两种就业方式的选择,这种抉择导致了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就业方式能够取得的最大净收入作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只取决于进城务工的预期效用水平。
预期效用函数的构建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意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测度工具。
从理论上讲,预期效用函数值越大,劳动力流动意愿越强烈。
这是对劳动力流动意愿顺向测度方法。
但由于效用函数无法确定具体形式,因此,通过效用函数对劳动力流动的顺向测度无法实现数量化。
我们可以对劳动力流动进行逆向测度。
所谓逆向测度,是指对劳动力流动阻碍作用的测度。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
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
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
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
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
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
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
民工荒的名词解释民工荒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所谓民工荒,指的是城市中劳务市场供求失衡而导致的劳工短缺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岗位无法填补,就业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民工荒的原因和后果。
首先,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资待遇不公平。
一部分城市劳动力更愿意选择企业工作,因为企业往往给予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而农民工往往因其劳动力技能相对较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且收入较低。
这导致城市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民工的待遇改善和合理的工资调整将能够缓解民工荒。
其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导致民工荒的原因之一。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无法将子女随同携带到城市居住,因而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父母的亲戚或他人照顾。
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困难,也导致了农民工丢失了许多城市的工作机会。
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父母照料政策,将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的家庭困境,减少农民工的流失,缓解民工荒的情况。
此外,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足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多方面的技能,而农民工大多缺乏这种多样化的技能。
许多农民工在大城市从事重体力劳动,但随着城市工业结构的变化,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果农民工不能及时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就会难以适应城市市场的变化。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以减少因技能不匹配而引起的民工荒。
民工荒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首先,劳动力短缺给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许多建筑工地、工厂和农田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导致项目延期,产能减少以及成本上升。
这势必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其次,民工荒还加剧了不公平收入分配的问题。
由于劳动力短缺,雇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工,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这使得部分雇主在支付更高工资的同时,削减其他福利成本,从而导致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不平等。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有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
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
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
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
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什么是民工荒【民工荒”会不会成为长期现象?】今年来,突然而至的“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民工荒”会不会长期存在?因为如果长期存在的话,从现在起,我们就应着手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否则,等到问题积累严重时,代价就大了。
虽然专家们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没有迹象显示这一问题会扩展为全国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从有关报道来看,不仅民工流入地出现了劳动力不足,而且在民工输出地比如江西、湖南等也出现了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由此判断,全国性的“民工荒”将可能出现,当然程度还是比较轻微的。
但这是不是说,“民工荒”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农民工工资长达10多年的微量增长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表明了中国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格局。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
农村这块,按最保守的估计,目前富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另外至少还有1/3的农村劳动力或多或少存在就业不足的问题。
而城镇自2000年以来,登记失业率也是逐年攀升,这几年分别是3.1%、3.6%、4.0%、4.3%,城镇就业形势将比较严峻。
由此基本上可以肯定,至少在未来10多年的时间里,不存在全局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
然而,若我们把眼光再看远一点,比如20—50年,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显然,一个变化会是,国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带来的结果就是,青壮劳动力相比此前二十年将减少。
当然,劳动力的供给问题还要看需求的变化。
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在未来10—20年内都将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的总需求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较长时期。
另外,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工资粘性将被消除,实际工资可能调整到位,那么,目前由工资所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劳动经学课程分析报告关于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社会现象分析●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专业班级:人资10级●指导老师:辛立国●团队成员:王宇董旭琳王雪莹丛潇涂萌刘爱青李京洲艾可赵光瑞张国盟2013/5/21目录一、“民工荒”现象简介 (2)二、“民工荒”的社会表现 (3)三、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给分析 (5)四、农民工劳动市场的需求分析 (9)五、“民工荒”的社会影响 (12)六、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13).关于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社会现象分析一、“民工荒”现象简介1、背景: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
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多个省市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民工荒”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一种现象,自2004年初,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进而发展到劳动力流出地区的“民工荒”、“技工荒”就是劳动力短缺的一个最初的信号。
且这种现象无论对于当下还是未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15年,年劳动力供求缺口都在1500万以上,就业压力持续存在,而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民工荒”解释民工荒:指民工短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二、“民工荒”问题的社会表现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主要表现1.企业用工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企业表示将招用新员工。
调研还显示,在企业新的用工需求中,75%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34%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60%的岗位需求女工。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民工荒、技工荒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彻底缓解,要等到15年之后。
只有生育前面放开,才能在15年后缓解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只能一边放开一边改善制度,如增加技工工资、评功评奖、升迁向技工倾斜等来刺激积技工的短缺现象。
标签:民工荒;技工荒;原因;分析;计划生育1 现状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用技工难、招农民工难的想象。
这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制度层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1.1民工荒现状民工荒是指农民工短缺、供不应求、用人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现象。
造成这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均和计划生育长期实施的后果密切相关。
民工荒目前不但是荒的问题,而且呈现老龄化现象,因为年轻的民工已经缺少,有的企业不得不招用老一点的农民工。
在各大企业招用的农民工当中,五六十岁的人员比例逐年升高,十年之内,这些人员都将陆续退出工作,尤其是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工作。
年轻的农民工将更加难找。
1.2技工荒现状技工荒是指技工短缺,难于招收、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的一系列现象,和民工荒有许多类似之处。
而比民工荒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由于技工的发展空间的局限,都不愿意做技工,现有的技工很多还在想着跳槽或者正在跳槽,一些技工已经成功跳槽改行,导致技工更加难找。
另外是人员的缺乏,想培养自己的技工,找不到人,没有人的来源也无济于事。
2 原因2.1计划生育导致民工荒现在呈现农民工老龄化的现象很普遍,但缓解的前景并不乐观,老一点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子女已经上了班的。
这些人员目前还能勉强工作,很多做工的也就是为了贴补家用,再过十年这些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
都是独生子女也已经工作,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可以补充的劳动人员。
民工荒将更严重。
2.2计划生育导致技工荒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培养一个孩子,从个人意愿上讲,每个家庭的父母其目的是绝不会是培养一个当技工的孩子,因此,这些子女不愿意做技工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