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引起肺栓塞抢救成功2例
- 格式:pdf
- 大小:253.47 KB
- 文档页数:1
手术后肺栓塞死亡赔偿案例近年来,手术后肺栓塞致死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个手术后肺栓塞死亡赔偿的案例,并讨论相关的法律责任和保健措施。
案例描述在这个案例中,一名患者(以下简称为小张)因患有严重疾病,需要进行一项高风险的手术。
在手术前,医生向小张提供了必要的手术风险说明,并告知小张手术后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
手术过程顺利完成,但在术后第二天晚上,小张出现了明显的呼吸困难和胸痛症状。
小张立即通知护士,并要求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然而,医生未能及时诊断小张的病情,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三天早上,小张突然昏倒,经抢救无效死亡。
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小张死于肺栓塞。
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和医院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首先,医生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小张的肺栓塞,导致了其死亡。
根据医疗事故责任法的规定,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行为必须符合相关的医疗标准,并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合理的医疗护理。
医生在未能满足这些标准时,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医院可能因为未能提供适当的护理和监测措施,导致肺栓塞的未及时发现和治疗而被指控。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应确保其提供的医疗和护理符合标准,并积极采取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赔偿金额在这种案例中,小张的家属可能会向医生和医院提起赔偿诉讼。
赔偿金额将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小张的年龄、职业、家庭状况以及与死亡相关的经济和非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可能包括医疗费用、丧葬费用和家庭财务损失。
非经济损失可能包括患者家属的痛苦、悲伤和丧失亲人的心理创伤。
法院将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参考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以确定适当的赔偿金额。
然而,赔偿金额只能缓解一部分患者家属的经济和心理痛苦,无法弥补失去的生命。
保健措施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医院和医生可以采取以下保健措施:1.定期评估和改进手术风险评估工具,以确保手术前能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风险水平。
1例宫颈癌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肺栓塞抢救的护理总结了一例子宫颈癌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抢救成功经验及护理方法。
包括尽快实施溶栓抗凝、升压、扩容、纠酸等抢救措施,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溶栓后护理、密切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等护理措施。
认为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标签:宫颈癌;子宫动脉化疗;肺栓塞;护理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癌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或放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1]。
在化疗中,动脉化疗因其可有效提高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疗方法。
对于具有手术指征但癌组织分化不良的患者,术前动脉化疗可以使癌组织降期降级,并可杀灭癌灶周边的微小转移灶,提高存活率。
肺栓塞(PE)是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但死亡率极高。
如在发生肺栓塞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我科于2012年2月对1例宫颈癌患者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PE,经积极抢救治疗及护理,患者好转出院。
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因宫颈鳞癌Ⅱb期(巨块型)于2012年2月24日9:30入院。
入院后查:T36.4℃,R20次/分,P84/分,BP120/70mmHg,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形态失常,可见一巨大的赘生物,直径约6cm,阴道穹窿消失,12点至7点处穹窿变硬,左侧宫旁增厚、变硬未达盆壁。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无明显的介入禁忌。
因患者餐后血糖波动在8.3-16.9mmol/L,6先予胰岛素控制血糖,于2月26日18:50在局麻及DSA下行双侧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股动脉,将5F-Cobra 导管借助于超滑导丝超选择至双侧髂内动脉。
于左侧子宫动脉内注入丝裂霉素10mg+顺铂60mg+生理盐水120ml的混合液60ml后注入适量的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复查左侧子宫动脉闭塞,再于右侧子宫动脉注入上述混合液60ml。
肺栓塞医疗事故案例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常常导致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
医疗事故在甄别、预防和早期处理肺栓塞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有些医疗事故案例揭示了医疗系统在处理肺栓塞患者时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起肺栓塞医疗事故案例。
该案例发生于某综合医院,患者李某(化名)因腿部骨折住院,手术后在床上休息。
然而,第二天早晨,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并出现心悸、气急等症状。
患者家属迅速呼叫护士,并紧急求助医生。
医生到达后,通过询问病史、检查肢体和听诊心肺等基本方法,初步怀疑患者可能出现了肺栓塞。
然而,在进行进一步诊断以确认病情时,医生担心患者的症状可能是因为手术后的疼痛和运动不足造成的,而非肺栓塞。
因此医生仅仅给予了一些镇痛和镇静药物,并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等活动,以缓解症状。
然而,患者的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几个小时后,患者的呼吸困难加重,出现了血压下降和意识丧失的情况。
紧急情况下,医生立即进行了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明确的肺栓塞存在。
紧急处理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然而患者的情况继续恶化,并最终因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而死亡。
对于这起肺栓塞医疗事故案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医生未能及时判断和确认患者的病情。
尽管病史和症状提示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但医生未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例如D-二聚体检查、肺通气灌注扫描等,以确诊肺栓塞。
其次,医生未能正确处理和护理患者的症状。
在初步病情判断时,医生仅仅给予了一些症状缓解的药物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活动。
然而,对于严重的肺栓塞患者,这样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此外,医院在转入重症监护室后的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的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这反映了医院在对重症肺栓塞患者的抢救流程和治疗方案上存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医生对肺栓塞的认知和诊断能力。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肺栓塞个案分析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是由于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的。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针对支气管动脉的介入治疗方法,旨在解决支气管动脉栓塞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来分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肺栓塞的风险和治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成为了治疗支气管动脉栓塞的常用方法。
这种手术可以通过插入导管和释放药物或物理治疗手段来解决栓塞。
尽管该手术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所研究的个案是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她因为长期吸烟引起的严重支气管动脉栓塞症状而接受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手术过程相对顺利,患者良好地恢复了自主呼吸能力,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然而,术后第二天,患者突然出现了呼吸急促、胸闷和脉搏迅速而弱的症状。
经过紧急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它可能导致肺部组织缺血和坏死。
在这个案例中,肺栓塞是由手术中释放的血栓导致的。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虽然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血栓脱落和肺栓塞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该手术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
治疗肺栓塞的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扩散。
溶栓治疗则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在这个个案中,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并在数天后症状逐渐得到改善。
然而,尽管治疗方法的展望较好,肺栓塞仍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应接受密切监护和定期随访,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
为了预防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肺栓塞的发生,医生在手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彻底的评估和筛查,包括对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性的抗凝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除了医生的作用之外,患者本人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降低肺栓塞的风险。
急性肺栓塞2例治疗体会马翼翔;查江泓;施旦阳;汪立刚【摘要】@@ 急性肺栓塞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外科手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能早期诊断并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但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可以从无症状到猝死.我院自2007年至今救治手术后肺栓塞患者2例,现将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1(021)005【总页数】2页(P357-358)【关键词】急性肺栓塞;诊治体会【作者】马翼翔;查江泓;施旦阳;汪立刚【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胸外科,杭州,311201;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胸外科,杭州,311201;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胸外科,杭州,311201;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胸外科,杭州,311201【正文语种】中文急性肺栓塞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外科手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能早期诊断并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但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可以从无症状到猝死。
我院自2007年至今救治手术后肺栓塞患者2例,现将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病例1:男,58岁,左侧大隐静脉曲张行左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后3天,患者下床排尿时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头晕。
查体:BP90/62mmHg (1mmHg=0.133kPa),HR143 次/min,R36 次/min,SPO286%。
EKG 检查:T波低平,QRS波增宽;X线胸片检查肺部有暴风雪样影像。
血D-二聚体2.85mg/L。
诊断:急性肺栓塞。
病例2:男,56岁,右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0天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
查体:神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唇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低;BP76/48mmHg,HR135次/min,R35次/min,SPO270%;EKG示电轴右偏,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改变;X线胸片示肺部有暴风雪样改变。
血D-二聚体3.21mg/L。
诊断:急性肺栓塞。
《左股骨干骨折术中急性肺栓塞抢救成功1例》篇一左股骨干骨折术中急性肺栓塞抢救成功一例引言急性肺栓塞(APE)是一种罕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等所导致。
当病人在左股骨干骨折术中发生急性肺栓塞时,抢救过程既复杂又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例左股骨干骨折术中急性肺栓塞的抢救过程,分析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因左股骨干骨折接受手术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症状,经初步诊断为急性肺栓塞。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但无其他明显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
二、抢救过程1. 诊断过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停止手术,进行紧急检查。
通过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肺栓塞。
2. 抢救措施(1)立即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2)启动急救预案,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紧急会诊;(3)给予患者溶栓治疗,以溶解血栓,恢复肺循环;(4)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抢救成功关键因素1. 早期诊断: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症状,通过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迅速诊断为急性肺栓塞。
2. 及时治疗:一旦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立即启动急救预案,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紧急会诊,给予患者溶栓治疗等措施。
3. 密切监测:在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4. 患者基础状况:患者虽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但无其他明显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抢救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总结本例左股骨干骨折术中急性肺栓塞的抢救成功,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密切监测以及患者基础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术前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DVT等高危因素,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手术,进行紧急检查和抢救。
手术后引起肺栓塞抢救成功2例
发表时间:2011-07-15T09:29:21.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崔静坤张秀琴黄英华[导读] 病例1: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第4天因去厕所小便时突然胸闷。
崔静坤张秀琴黄英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医院吉林长春 130000)【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375-02 1 病历摘要
病例1: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第4天因去厕所小便时突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伴口唇发绀,继之出现心前区隐痛并向左肩、背部放散。
当时查体:R 46,BP 120/90。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无颈静脉怒张。
右下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30次/分,律整,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P2亢进、分裂。
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为85%。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T波:
Ⅱ、Ⅲ、avF 、V1—6倒置,V3R—V5RST段上抬。
次日查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262.00u/L↑, 肌酸激酶(CK)22 u/L,谷草转氨酶(AST)15 u/L。
患者术后第6天突然出现右胸剧痛,阵咳、痰少,并痰中带血,伴中等度发热,心肌酶连查3天,其中LDH一直高于界限值,而CK、AST一直无异常,除外心肌梗塞。
术后第7天,出现黄痰,体温达到39℃以上,床头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强,右肺门影浓,右下肺内带小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右膈肌升高于前4肋水平,病人临床诊断为肺栓塞合并肺炎。
5周时复查胸影示:右第3前肋内带可见尖端向外、基底向肺门之三角形阴影,右横膈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右肋膈角稍钝。
肺CT显示右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沿血管走行处见斑片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影,临近胸膜增厚,符合肺栓塞诊断。
心电图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消失,ST、T改变恢复,7周后痊愈。
病例2:患者女性,因患右腹股沟斜疝入院行斜疝修补术。
术后第4天因小便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全身出汗,持续胸闷,无心前区疼痛,当时查体:血压80/60mmHg,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20次/分,律整,左侧卧听诊可闻及奔马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25次/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T波:Ⅱ、Ⅲ、avF、V1—6倒置,V3R—V5RST段上抬,监测血氧饱和度低70%左右,心率快波动于104—125次/分。
术后第4天上午查心肌酶:AST:75.00u/L↑,LDH:305.00u/L↑,CK:50.00u/L正常,血常规: 白细胞8.8×109/L,中性:0.87。
术后第5、6天,心肌酶:AST↑,LDH↑,CK正常,复查心电图无明显Q波及急性心梗的动态演变图型。
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咳嗽、发烧、咳黄痰、痰中带血丝,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床头胸片显示:两肺叶可见小片状影,右肺门影增宽。
符合肺栓塞、肺炎诊断。
出院胸片显示,左侧膈影及左肋膈角模糊,4周后痊愈。
2 讨论
上述2例共同特点:均为术后第4天小便后突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即之发烧、咳嗽、痰中带血、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肺部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快,心尖部闻及奔马律,P2亢进,心电: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房扩张。
T波:Ⅱ、Ⅲ、avF 、V1—6倒置,V3R—V5RST段上抬,心肌酶LDH↑,但CK均正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呈低氧血症状态。
胸片、肺CT均显单侧或双侧片影(三角形影),抗凝治疗有效。
结合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和心电、实验室等检查,以及监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可支持本病的诊断。
2例因诊断、抢救治疗及时而转危为安,预后良好。
一般认为原有静脉炎、长期卧床、盆腔及髋部手术、分娩后、肥胖、心力衰竭及肿瘤等病人是肺栓塞的好发人群。
由于肺栓塞突发时的临床表现酷似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易造成漏诊、误诊,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只有在好发人群中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才有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急性肺栓塞的高危患者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床头快速、无创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肺栓塞诊断的准确性,提高诊断率,及抢救成功率,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治疗的关键:溶栓和抗凝均为急性肺栓塞症的特异性治疗。
2例病人均应用阿司匹林、肝素抗凝,并输入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充血容量,使血液稀释、降低血浆粘度,采取仰卧位使静脉回流不受障碍;持续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应用足量抗生素抗感染及扩冠、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