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精校完美打印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10诗歌阅读(词曲)【2023年】(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
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考语文备考:度中国散文排行榜高考语文备考: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羽化之石“高考语文备考: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奖散文(前40位,共45篇)1、《渐行渐远的滋味》……………………………………李存葆原载《十月》高考语文备考:第5期2、《中国文脉》……………………………………………余秋雨原载《美文》高考语文备考:第9期3、《梦与醉》………………………………………………梁晓声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1期4、《丽江不哭》……………………………………………陈奕纯原载《北京文学》高考语文备考:第8期5、《故国神游》……………………………………………余光中原载《台港文学选刊》高考语文备考:第6期6、《双河物事》……………………………………………唐兴顺原载《十月》高考语文备考:第4期7、《800米故乡》…………………………………………苏童原载《读者》高考语文备考:第23期8、《老黄被捕时讲的话》…………………………………王火原载《当代》高考语文备考:第5期9、《戈壁滩上的真相》……………………………………安谅原载《文汇报》高考语文备考:11月19日10、《蒙尘的书信》………………………………………巴兰华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0期11、《老家的年味》………………………………………王巨才原载《文艺报》高考语文备考:1月20日12、《接通地脉》…………………………………………陈忠实原载《读者》高考语文备考:第20期13、《楼与人的记忆》……………………………………李国文原载《中华读书报》高考语文备考:11月23日14、《井》…………………………………………鲍尔吉·原野原载《读者》高考语文备考:第20期15、《走近防川,走近土字牌》…………………………贾凤山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期16、《父亲,我的老师》…………………………………原载《海外文摘》增刊高考语文备考:第2期17、《季羡林先生与我们父女两代》……………………王超逸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3期18、《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一封信》……………………王惠明原载商务印书馆《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19、《我是城管》…………………………………………周亚鹰原载大众文艺出版社《我是城管》一书20、《兵》…………………………………………………田华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8期21、《苦恋》………………………………………………李志铭原载商务印书馆《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22、《给父亲的一封信》…………………………………李怀勇原载大众文艺出版社《上北京》一书23、《大青、小青和三叔》………………………………于志学原载商务印书馆《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24、《心重》………………………………………………刘庆邦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3期25、《带你去故乡》………………………………………范晓波原载《读者·原创版》高考语文备考:第6期26、《此情可待成追忆》…………………………………王德林原载《散文选刊》增刊高考语文备考:第1期27、《小孙女》……………………………………………甘才志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5期28、《杏仁之味》…………………………………………苏菡玲原载《南阳日报》高考语文备考:8月12日29、《信的记忆》…………………………………………刘学凡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2期30、《向往神农百花寨》…………………………………喻莉娟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0期《有名字的树》…………………………………………邓同学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1期31、《敬畏之心》………………………………………水兵原载《南阳晚报》高考语文备考:11月23日《绿色在喀斯特高原流淌》……………………………丁玉辉原载商务印书馆《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32、《远去的木船》………………………………………王守贵原载商务印书馆《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33、《蛰伏在旧照片上的父亲》…………………………赵钧海原载《伊犁河》高考语文备考:第1期《在那大山深处》………………………………………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8期34、《人不留客火留客》…………………………………叶书麟原载《读者·乡土人文版》高考语文备考:第6期35、《命运是一张洁白的纸》……………………………李泽光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8期36、《寒夜生花》…………………………………………迟子建原载《文汇报》高考语文备考:2月15日37、《父亲的清明节》……………………………………吴昕孺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3期《你是那颗遥远的闪烁的星》…………………………王永忠原载《躬耕》高考语文备考:第6期38、《童年生病时》………………………………………魏玉栋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高考语文备考:第12期《两个哑巴》………………………………………………杨常军原载商务印书馆《高考语文备考: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39、《停车场的保安员》…………………………………李栓成原载河南文艺出版社《小城里的世界》一书40、《你也许无法赢得一场战斗,但你仍能赢得整个战争》…柴静原载柴静的新浪博客。
唐诗宋词中关于月亮的诗句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7.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8.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9.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
15.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创作年代】唐代【作者姓名】张若虚【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出处】《全唐诗》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流传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原文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dǎo)衣砧上拂(fú)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唐诗宋词选读》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⑪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⑫江:指赣江。
渚:江中小洲。
⑬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⑭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⑮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⑯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⑰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⑱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⑲槛:栏杆。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意象意境:靠近水边的滕王阁,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雨,闲云倒影水中,长江之水脉脉流淌。
(完整word版)千字文全文带拼音带解释《千字文》青岛市宁夏路小学四年级一班刘佳睦千字文拼音带注释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
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腾致雨(yún téng zhì yǔ),露结为霜(lùjiéwéishuāng)。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金生丽水(jīnshēnglìshuǐ),玉出昆冈(yùchūkūngāng)。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jiànhàojùquè),珠称夜光(zhūchēngyèguāng)。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果珍李柰(guǒzhēnlǐnài),菜重芥姜(càizhòngjièjiāng)。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海咸河淡(hǎixiánhédàn),鳞潜羽翔(línqiányǔxiáng)。
精品资料《将进酒》(精校完美打印版)精品资料--《将进酒》(精校完美打印版)“去喝酒”《将进酒》公开课教案王创举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疯狂的歌与酒”大胆外表下的愤怒。
课程安排:1学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程介绍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
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在其中,饮酒诗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
恐怕我得推诗人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酒八仙歌》中说:“李白有一百首诗,睡在长安城的一家餐馆里。
皇帝不能上船,声称他的大臣是酒仙。
”在《思念》一书中,杜甫还用“千言万语,一杯浮酒”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板书:将进酒李白二、整体感知转换:学习诗歌的方法侧重于阅读。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和诗歌的节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情感和声音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声音。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
(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在刚才的听力和阅读过程中,蒲存昕的阅读节奏和语调有哪些特点?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速度和高度的波动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和起伏?明确:来自情绪的变化和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板书:情感发展现在请打开你的声腔,释放你的情绪。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城郊中学李卫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点解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内容较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这“内容”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内容。
“要点”即文章或段落层次包含的主要的、根本的内容和观点。
概括中心思想,这“中心思想”,或称为义理、要旨、主旨,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基本观点或感情倾向。
归纳和概括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1.提取要点。
也就是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内容要点。
通过分析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即能体现文段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归纳和概括。
2.抽象说明。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明显的词句可供提取,这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需要把贯穿段落的意思提炼出来,把零散的内容浓缩起来。
3.综合归纳。
这是一种把提取要点和抽象说明综合起来的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需要注意全面掌握作品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深入挖掘的思想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还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握文体特点。
对记叙或描写类文字,应关注记叙或描写的层次。
如:“一到秋天,森林又换了一番景色。
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
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
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
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
各种山果子都熟了: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
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
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准备,好度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
”这段文字的前5句话描绘秋到森林后的景色变化,接着写山果子成熟、松鼠储存过冬食物。
其内容要点可归纳为“秋到森林,景色奇美,各种山果成熟了。
松鼠忙着把果子往洞里搬,以备度过漫长寒冬”。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创作年代】唐代【作者姓名】张若虚【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出处】《全唐诗》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流传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原文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dǎo)衣砧上拂(fú)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一、心愿与期待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
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
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
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
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
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
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
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
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
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
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
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
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
忧思、焦虑得以安静。
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一。
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每逢佳节,仰望明月,总会有绵绵不绝的隽永诗词萦绕耳畔。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里,咏月佳句俯皆是。
诗人们将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
时光流逝,人去墨存,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变的阴晴圆缺,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灵魂。
一轮明月,天际高悬,跨越时空,亘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流水,显得多么短暂而渺小。
诗中的月亮是亘古不移的长久象征,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的《把酒问月》寥寥数语就把时间的无情、生命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生出同样的叹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明月年年当空高悬,江水夜夜奔流不息,人生代代没有穷尽,从大自然美景中体味到的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无情规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因无论身处何地,人们所见月亮却始终相同,于是月亮成为寄托相思的凭借。
尽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仍将豁达之情寄托于月盈月亏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月亮易起相思,使它更多地成为爱怨情愁的象征。
柳永在《望汉月》中哀怨道:“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天上的月亮圆了又亏,就像与新婚丈夫刚刚欢聚就又离别。
群文材料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创作背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
《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唐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每逢佳节,仰望明月,总会有绵绵不绝的隽永诗词萦绕耳畔。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里,咏月佳句俯拾皆是。
诗人们将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
时光流逝,人去墨存,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变的阴晴圆缺,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灵魂。
一轮明月,天际高悬,跨越时空,亘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流水,显得多么短暂而渺小。
诗中的月亮是亘古不移的长久象征,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的《把酒问月》寥寥数语就把时间的无情、生命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生出同样的叹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明月年年当空高悬,江水夜夜奔流不息,人生代代没有穷尽,从大自然美景中体味到的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无情规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因无论身处何地,人们所见月亮却始终相同,于是月亮成为寄托相思的凭借。
尽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仍将豁达之情寄托于月盈月亏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月亮易起相思,使它更多地成为爱怨情愁的象征。
柳永在《望汉月》中哀怨道:“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天上的月亮圆了又亏,就像与新婚丈夫刚刚欢聚就又离别。
独守清窗凝望月亮,寂寞漫长的黑夜让人如此惆怅无奈。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阐发的也是物是人非的怅惘。
从前幽会,两情何等欢洽,周遭一切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
但快乐的时光眼成为记忆,月色依旧,灯市依旧,而人又去往何处呢?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染湿衣襟。
今昔对比的凄凉,明月在诗人眼里不过是凄凉的化身,是伤感的催化剂,也是相思的见证。
由于情感体验不同,月亮被赋予的外形内蕴大不一样。
在浪漫主义大师李白笔下,月光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的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下独酌》)的孤寂与悲苦。
对于进士不第的张继而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他的失意写照。
月亮渐渐西沉,一声声鸦鸣让静夜更加凄凉,江上起风了,吹得岸边上的枫树来回摇曳,和着那明明暗暗的渔火,仿佛同样愁肠百结,难已入眠。
寒山寺里传出的钟声,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与他落榜的沮丧交相辉应。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是绰约妩媚的,也是惆怅哀怨的,是相思离别的,也是喜庆团圆的,是旷达潇洒的,也是凄冷悲凉的。
往事越千年,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一轮皓月,仍时时感受到它被赋予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为之陶醉。
文章来源:网络
姜少勇2010.9.17《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