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1. 月亮啊,那可是思念的寄托!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月亮,心里满满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呀!这月亮多神奇,能让人跨越千里万里去想家。
2. 嘿,月亮也是孤独的象征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那孤独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守望着什么。
3. 月亮还能代表团圆呀!想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大家相隔甚远,但看到同一轮月亮,不就感觉心在一起了吗?这月亮就是连接大家的纽带啊!
4. 哎呀呀,月亮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月亮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呀!
5. 月亮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惆怅呢!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愁绪寄托给月亮,多无奈呀!就好像我们遇到烦心事,也希望有个地方能倾诉。
6. 嘿,月亮可是浪漫的代表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画面多美,多浪漫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7. 月亮也是高洁的象征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洁白无瑕的样子,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份纯净吗?
8. 哇,月亮能带来宁静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陪伴着,多安静呀,让人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9. 月亮有时又是神秘的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朦胧的感觉,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10. 月亮啊,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情感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些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呀!
我觉得古诗词里的月亮意象真是太丰富太奇妙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各种情感和心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涉及多个层面。
月亮可以比作明朗的审判者,可以比作人性的映射,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描绘赞扬节令
的壮丽。
以下分成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月亮的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气质温柔,神态优雅,没有破坏性,
是艺术和审美的统治者。
从《春江花月夜》的“波澜不惊,一任碧池山
白鹭洲”中可以感受到月亮安详的气象;《渔家傲·钱塘湖春行》中月光明媚,柔婉肃穆,一袭素裳拂过江天。
二、对爱情的描述。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始终是各类恋歌的“主角”,它
是热情与温柔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爱情含义,将浓浓的情感传达出来。
《满江红·夜来香》中的“春日里,月明如霜,轻烟一树,淡妆十里”,
充分表现了月亮下淡雅异璧的爱情场景。
三、对节令的赞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作为新月宫中的“女主人”,统治
者时节,成为秋、冬、春、夏四季变幻无穷的见证者。
《赋得古原草
送别》中,“野花深处月光灿,晨钟暮鼓春色变”,月亮被作者赋予了
高贵的精神特征。
月亮的神圣、荡气回肠、令人感慨的气质,正是古
典诗词中它的独特意象。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体现在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初中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大抵表现在为以下四种:一、清幽闲适之月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常常用明月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把风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和月巧妙结合,就不平常了:因月光明亮,鹊儿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引起“别枝”摇曳;在清风徐徐的吹拂下,知了夜间的鸣叫,往往特别让人感到清幽。
作者把在明月的映照下,“惊鹊”、“ 鸣蝉”等景物描写得令人悠然神往。
二、相思怀情之月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
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
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众多咏月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残月如钩。
自然勾起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
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
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二)月的空间意象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常用的意象在形式上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是古人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表现方式。
以下是部分常见意象和其象征意义。
1. 春天春天是一个象征万物生长、迎来新生的季节,象征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生命力和希望。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静夜思》)。
这里的春色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一枝红杏则意味着万物生长的力量和生机。
2. 月亮月亮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感情和文化传统,象征美好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例如:"庭前有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这句古诗中的月光代表独具匠心、追求卓越的品质,也代表着文化的自我价值。
3. 花朵花朵象征着美丽和神秘,也代表美好的爱情和夫妻之间的感情。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绮怀》),这里的细叶和春风是美爱情的象征,代表着情感和人类的向往。
4. 山山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人们向上进取、挑战自我、探索生命真理的精神。
例如:"青山绿水几竿楼,一点浮云半片秋"(《登楼》),这里的青山绿水是人民艰苦奋斗和努力不懈的代表,而浮云则代表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5. 水水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它代表着流动、变换和柔弱,也象征着生命的不可逆转。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菩萨蛮》),这里的雨代表生命与变化的世界观,也代表了生命中的不可逆转。
总之,古诗词中的意象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沉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意义,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元素。
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与意象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月亮与人类关系极为紧密。
月圆月缺,引发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月晴月阴,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于是,月亮便拥有了数以百计的、充满诗情的别称。
这些别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点的别称1.直称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如: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曹直《赠徐干》)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那么又盲?(《楚辞·天问》)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敞亮的部份。
阴历每一个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慢慢形成以"魄"为大体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①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
(何景明《对月》)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适《塞下曲》)二、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
另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如:①团团冰镜叶清辉。
(孔平仲《玩月》)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元稹《月》)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作者:熊昕绘“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一、古代诗词中的明月意象1.明月在古代诗词的象征意义• 1.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2 月亮的象征意义2.明月意象在古诗中的韵味• 2.1 月亮的美丽与纯洁• 2.2 月亮的柔和与温暖• 2.3 月亮的孤独与悲凉二、唐代古诗中的明月描写1.李白的明月诗• 1.1 《静夜思》• 1.2 《月下独酌》2.杜牧的明月诗• 2.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2 《秋夜寄邱员外》3.王之涣的明月诗• 3.1 《登鹳雀楼》• 3.2 《登鹳雀楼与君山比高》• 3.3 《凉州词》三、宋代古诗中的明月描写1.苏轼的明月诗•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2.辛弃疾的明月诗• 2.1 《青玉案·元夕》• 2.2 《定风波·北国风光》3.陆游的明月诗• 3.1 《秋夕》• 3.2 《夜泊水村》四、明月意象的艺术表现与形态1.古代绘画中的明月意象• 1.1 山水画中的明月描绘• 1.2 花鸟画中的明月运用2.古代音乐中的明月意象• 2.1 月琴的音乐表达与意境• 2.2 古曲中的明月主题3.古代文人墨客对明月的诗画赏析• 3.1 诗人的境界与情感抒发• 3.2 画家的笔墨表达与意境表现五、现代与明月意象相关的诗歌创作与赏析1.现代诗人的明月诗创作• 1.1 北岛《波波河》• 1.2 海子《牧(四)》2.明月意象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2.1 明月在油画作品中的表现• 2.2 明月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3.现代文人对明月的诗画赏析• 3.1 诗人的情感与体验• 3.2 画家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六、结语在古代的诗词中,明月意象被广泛运用,承载着诗人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明月不仅仅是夜空中的光辉之物,更是经过诗人的想象和艺术表现,成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意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月意象也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递出永恒的美和独特的韵味。
唐诗中有很多写明月夜的诗句,所表现感与内围极为广阔。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星瓜洲”(张祜《题金陵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月亮挂天边,古诗里的梦幻篇章
哎,你们有没有发现啊,古代的诗人好像特别喜欢写月亮?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在古人的笔下竟能生出千般情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静夜思》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简单的两句话就勾勒出那种夜深人静、独自对月的思乡之情。
那个“疑”字真是妙啊,感觉像是月光太明亮了,都让人分不清是地上的白霜还是天上的光辉了。
苏轼也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中秋佳节时最应景的诗句之一了。
“婵娟”就是形容月色美好的样子,诗人希望亲人朋友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温馨呢?
还有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真的很有画面感。
每当秋天来临,露水渐渐变凉变白的时候,就觉得那轮圆圆的月亮只有在自己的家乡看起来才是最明亮的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反正每次读到这句诗我都会想家。
当然啦,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句也写了月亮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一首都藏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仿佛透过那些文字我们能看到古人们面对月亮时的沉思与感慨……
总之哈,月亮在古诗词中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它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愿望和情感,无论过了多少年再读起那些诗句依然能让我们心生共鸣。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寓意及作用嘿,朋友!你可曾想过,在那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月亮这个看似
寻常的存在,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奇妙的作用?
就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吧,那一轮高悬的明月,不
就成了他思乡之情的寄托?难道这不是月亮在诗词中最直白的寓意——勾起人们对家乡的眷恋?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婵娟不就是那月亮嘛,在这一句里,月亮仿佛成了连接亲人间思念
的纽带,让相隔千里的人们能共赏同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存在。
这
难道不神奇吗?
再想想,当诗人心情低落时,月亮是不是成了他们倾诉愁苦的对象?比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那弯弯的月亮,不正像他那满
心的忧愁,剪不断理还乱?而当诗人豪情万丈时,月亮又成了他们抒
发壮志的伙伴。
像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明月
下的景象,多么充满生机,难道不是诗人内心澎湃的写照?
你看,古诗词中的月亮,有时像一位温柔的知己,静静倾听诗人的
心声;有时又像一盏明灯,照亮诗人前行的道路。
它的寓意和作用,
简直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在我看来呀,月亮在古诗词里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意象,它让诗人
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
那些古人的喜怒哀乐。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领略到诗词的无穷魅力!。
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每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月亮悬在空中,圆润淡雅,清明秀逸,月光如水般洒向人间,河峦山川,花草树木便融入月光中,影影绰绰,如梦似幻,如歌似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驻足观赏,寄情抒怀、咏唱不绝,对着神秘,深邃的月光,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歌以咏志,壮怀不已。
因此充满魅力的深邃、宁静的月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月光不仅有飘逸清雅的气韵,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善解人意,冷静沉着,超脱世俗的内质,其风姿神韵,成为温文尔雅、志存高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中,加入了吴刚砍桂树的传说,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神奇而美妙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写尽月光的风姿、异质、光影、奇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冰清玉洁、神圣美好的月光世界,月光成了古诗词中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线,悲欢离合缠绵悱恻尽蕴其中。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在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赋予月以思乡思人之情。
游子思乡,思妇念归的深挚缠绵情感,潇潇洒洒地装点出一个多姿多彩,波澜起伏的情感世界。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依据游子思妇的情感变化借明月、孤月、藏月、落月的描写,写出了感叹、惆怅、思恋之情。
感情波澜变化多端,激荡升沉不绝如缕,诗中情景相谐水乳交融,把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渲染得空灵又朦胧,把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抒写得深挚又缠绵。
李白《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中李白借月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月亮出海了。
在起飞的那一刻,它似乎突然跳了起来,浑身是水,让多情的大海把它冲走,明亮而干净。
这次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1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品赏析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
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
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
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
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
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
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
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
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
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
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
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
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
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
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
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
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
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
”相照应。
三、月带有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月亮不论在哪个时候它都那样皎洁的挂在空中,曾照过秦朝的边关,也照过汉朝的边关。
但是万里征战的战士们至今还未归来。
这不禁让人伤感,不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边关来守卫着国家的安全。
战事是永远都停息不了的,更让人感到伤心的事这些守关将士的无能,朝廷的衰弱,挡不住胡马的入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
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
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
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
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
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依约破初瞑。
‘”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
恁是无情也动人。
这当然不是写月亮的,可是我觉得这句子写月亮比较合适。
月亮是无情的。
不是么?淡看万丈红尘中的人儿对着它如此爱,恨,痴,嗔,它只无动于衷。
任是人间沧海浮沉,人世变换。
它也只这般循规蹈矩,该圆时圆,该缺时缺。
不会因谁人,谁事而改变,乱了方寸。
四、因其高悬空中的位置特征,亦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倾泻着清辉,带来天下一片光明,因此,有时也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都描绘了一幅辽阔无边的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的壮美画面,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来为人们所称道。
星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境界雄浑宏阔,气势浩瀚壮观。
在如此阔大壮美的背景之下,再看尾联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会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是以乐景抒哀情,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苦伶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五、以月写离别之伤情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
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
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
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
“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
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
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六、借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
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
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夫妇天各一方,“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
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
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
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
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综上所述,在唐诗宋词里,月亮成了诗人们吟咏不厌的物象,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成败得失,都可融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于是月亮这一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便多姿多彩起来,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