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使用要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27.15 KB
- 文档页数:10
如何正确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的药物。
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皮肤病症状,帮助人们获得舒适和缓解。
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如果不正确使用,它可能会造成副作用或使症状更加恶化。
下面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1. 注意病情:在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之前,必须确保那些症状是适合使用这种药物的。
如果病情较轻,并且没有严重的炎症和肿胀,那么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保湿剂或外用抗生素等)可能会更合适。
2. 遵守医生的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存在各种不同的浓度和种类,需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进行选择。
因此,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每天使用一到两次,并在症状消失后逐渐减少用量,以避免出现副作用。
3. 不要在健康皮肤上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仅适用于患有皮肤病的患者。
不应将其用于健康的皮肤上,否则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4. 不要每天长时间使用: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时间应该有限,太多的使用会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导致肝和免疫系统损伤,同时输送激素到身体其他部位。
5. 应该正确使用:在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之前,必须将手部和吸入部位清洁干净。
涂布药膏时,必须轻轻抹在受影响区域上,用轻柔的按摩方式涂抹,肘部和膝盖部位的皮肤抹好之后不能弯曲或摩擦。
为了避免吸入药物,使用后应该立即用肥皂冲洗受影响部位,并清洁手部。
6. 注意副作用:副作用是使用加强剂药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如果正确使用的话,通常会产生一些轻微的过渡性副作用,如轻微刺激、干燥等。
但是,使用过多、过长或不正确的药物和方法将导致严重副作用,如痤疮、牛皮癣和皮肤萎缩等。
总之,正确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对于治疗许多皮肤病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必须注意一些事项,如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每天使用过长时间,使用时注意清洁和按摩,防止过度使用副作用。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的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炎症、过敏和免疫相关疾病。
然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注意事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1. 使用剂量和时间: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尽可能低的有效剂量,并在疾病得到控制后逐渐减少剂量和停药。
2. 建立治疗计划:在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前,医生应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计划,明确药物的使用目的、剂量和时间,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3. 避免突然停药:糖皮质激素不能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以避免出现戒断症状或疾病复发。
在停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与医生保持沟通。
4. 注意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水潴留、高血压、糖尿病等。
因此,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5. 避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使人容易感染。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6.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或削弱疗效。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前,应告知医生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药物调整。
总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病情的变化。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感染,以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是人体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及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常被用于治疗各类应急反应、免疫疾病和炎性反应等。
但是,由于大部分人提到激素就会想起它的诸多副作用,如满月脸、水牛背、座疮、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因此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受到广大患者的排斥。
那么,糖皮质激素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才能尽量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呢?1. 小剂量短期服用在使用激素时,一般需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身体情况。
激素的副作用通常与应用剂量、疗程密切相关。
一般单剂量或一次大剂量给药很少导致机体的损害。
大剂量、长疗程使用激素,期副作用明显增加,应尽量避免。
目前多主张采用小剂量、短疗程,也有采用隔日疗法。
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确定适宜的给药方法和疗程,尽力减少不良反应。
2. 晨起顿服由于激素的胃肠道反应,如恶性、呕吐等,所以应该选择餐后半小时服用,并且为了不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生理高峰受到抑制,应在晨起7-8点一次顿服。
并根据遵医嘱服药护胃药物。
3. 使用短中效激素避免长时间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加重不良反应,抗风湿疾病主要选用中效激素,同时服药钙剂及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4. 注意饮食服用激素时应该低盐、低糖、优质蛋白质(蛋清、牛奶、瘦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减量方式必须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减量时主张早期快速减量,晚期缓慢减量。
具体减量方法遵医嘱。
6.应用期间观察指标血糖、尿糖、电解质、大便隐血、血压、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和细菌感染及眼科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激素所致的机体损害。
由此可知,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选择适当的方法、剂量、疗程进行使用,密切监测,自然会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给患者带来利处。
糖皮质激素用药原则总结16字
1、起始剂量要足: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足量的激素,开始诱导治疗,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进行计算,口服用药大概在八周的时间,必要的时候可以延长到12周;
2、缓慢减量:很多患者在减量的过程中容易病情复发,尤其是减到较小剂量的时候,越到后面这个减量的速度就应该越慢;
3、长期维持: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一般在半年左右,激素可以采取全日量,在维持用药期间可以隔天顿服,这样来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1)因人而异:
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顽固性哮喘、免疫抑制治疗、抗肿瘤联合治疗
小剂量替代疗法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次全切术后
隔日疗法长期疗法中对某些慢性病采用,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此时正值激素正常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较小。
隔日服药以用泼尼松、泼尼松龙等中效制剂较好。
(2)妊娠期用药:糖皮质激素可透过胎盘屏障,使用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
妊娠时
曾接受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者,所产的婴儿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
(3)哺乳期用药:可由乳汁中排泄,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生长受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
(4)小儿用药: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可发育。
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或中效制剂,隔日疗法。
(5)老年用药:易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管理工作总结(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神池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使用糖皮质激素工作总结为了加强对我院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临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我院各临床科室基本能够按照《糖皮质激素使用制度》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进行规范使用,现将一年来我院的激素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按照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开展临床治疗。
1、各科室基本能够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非必要时,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能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
2、无长期使用激素的病例,在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上能够按使用原则规范用药。
3、对发热不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的疾病,未发现使用激素行为。
全院2014年出院病人共计3016人,使用激素的病例有191例,使用率为6.3%。
二、严格管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医务科在平时的日常质控方面严格限制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没有明确适应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行为,每月对终末病例进行抽查和点评,重点检查医嘱和病程中关于冲击疗法是否为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在处方点评方面,药剂科人员对发现处方中有不合理的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时,通知医师改正,并定期将情况汇总,在药事会上进行通报。
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激素类药品者,执业药师拒绝调配处方。
三、各科室激素使用情况:内科的激素使用多数为肺部疾病控制喘息用药,所用药物为甲强龙注射液80mg、地塞米松5mg,每日一次,用药3天,用药后效果满意。
儿科使用药物为地塞米松注射液,主要为急性感染性喉炎,使用目的为减轻喉水肿,预防喉梗阻,使用3天,效果好,无副作用。
急诊科使用药物为甲强龙40mg,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使用1-2天,效果好。
外科使用激素为地塞米松5mg,用于防治脑水肿,效果显著,使用3天,无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1.妊娠期用药: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
人类使用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
尚未证明对人类有致畸作用。
妊娠时曾接受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者,所产的婴儿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
对早产儿,为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在分娩前给母亲使用地塞米松,以诱导早产儿肺表面活化蛋白的形成,由于仅短期应用,对幼儿的生长和发育未见有不良影响。
2.哺乳期用药:生理剂量或低药理剂量(每天可的松25mg或强的松5mg,或更少)对婴儿一般无不良影响。
但是,如乳母接受药理性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不应哺乳,由于糖皮质激素可由乳汁中排泄,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生长受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等。
3.小儿用药:小儿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因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强的松),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
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儿童或少年患者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必须密切观察,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青光眼、白内障的危险性都增加。
4.老年用药:老年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高血压。
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骨质疏松。
5.糖皮质激素与感染:一方面,非生理性糖皮质激素对抗感染不利。
生理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
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接受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后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患者原有的疾病往往已削弱了细胞免疫及(或)体液免疫功能,长疗程超生理剂量皮质类固醇使患者的炎性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减弱,由皮肤、粘膜等部位侵人的病原菌不能得到控制。
在激素作用下,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
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但必须同时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短期用药后,即应迅速减量、停药。
熟记 6 句口诀搞定糖皮质激素 4 大用法在医疗界内,糖皮质激素尽管它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名声总是不太好。
人们常说激素不能乱用,最好不用,以免造成体内内分泌紊乱。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具体用量不同、施用时机不同时,药效表现迥然不同。
之前我们讨论过长效、中效、短效的糖皮质激素都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点击查看)。
这次,就来看看糖皮质激素的4 大用法吧!替代治疗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HA)、肾上腺皮质危象等疾病的替代治疗。
对于替代治疗首选是短效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25 mg 等效氢化可的松20 mg。
这是因为短效糖皮质激素对HPA 轴的危害较轻,作用状态与生理状态较为接近。
使用中需尽量模拟正常生理分泌周期采用不对称服药方式。
如,氢化可的松采用0.3~0.5 mg/kg/d 时,早上8 点前使用总剂量的2/3,下午服用1/3。
1. 应激情况对于有应激的情况,比如轻度应激可以采用剂量加倍的方式,至疾病治愈。
对于重度急性应激,比如大型手术、严重外伤、重度感染等等情况,建议采用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一般剂量为 200~300 mg/d。
值得一提的是,该剂量也适用于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救治。
选药时需要尽量选择磷酸或者琥珀酸的氢化可的松制剂。
治疗中应逐步减至维持剂量。
2. 双侧肾上腺切除对于双侧肾上腺切除的患者,维持的药物一般多采用氢化可的松 20~30 mg 口服,建议手术当天和第二天采用大剂量,之后减半。
也可补充氟氢可的松,一般剂量为0.05~0.2 mg,也有推荐直接采用0.1 mg 的剂量。
3.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对于这类患者,儿童和成人患者的药物选择差异较大。
儿童患者的给药剂量小,同样用于成人给药剂量增加较多,不良反应更显著。
因此儿童患者多采用氢化可的松、可的松,而成人多采用相对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成人患者的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0.5~0.75 mg/d。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的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常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免疫和过敏性疾病。
然而,长期和滥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和风险。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处方。
糖皮质激素通常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进行开具的,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进行使用,并且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同时,当病情好转或病情稳定后,医生也会逐渐减少给药量,直至停药,患者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调整,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用药情况。
其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不宜长期或频繁。
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和滥用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易感染、水肿等。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尽量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持续或频繁使用,特别是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不要自行长期使用。
第三,糖皮质激素的突然停用可能导致反跳症状。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身体会逐渐适应其作用,如果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身体虚弱、精神症状等。
因此,在停药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逐渐减少剂量,以避免反跳症状的产生。
第四,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感染和外伤。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得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降低。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要注意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人接触,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同时,在药物使用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因为外伤会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的风险。
第五,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糖皮质激素和一些药物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导致副作用的增加。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等,以便医生根据情况作出调整。
最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注意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所不同,因此出现的副作用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人可能对糖皮质激素更敏感,需要更小的剂量就能产生效果,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更大的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糖皮质激素肌注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简称GCs)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其他许多疾病。
肌注是一种常见的给药途径,有效快速,且避免了胃肠道吸收和首过代谢。
然而,肌注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适应症和临床指征。
糖皮质激素的肌注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炎症反应和肌肉、关节等部位的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的如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炎症等。
在使用前需要明确病因和病情,并确定肌注治疗的适应症。
2. 剂量选择。
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和治疗目的来确定。
通常肌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较常规口服剂量高,因为口服剂量需要经过肝脏首过代谢,而肌注剂量可以直接进入循环系统。
但是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权衡病情和风险,避免剂量过大。
3. 注射部位的选择。
糖皮质激素的肌注可以选择多个注射部位,如肩部、臀部、大腿等大肌肉。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可以减少局部不适和避免损伤深部组织和神经。
4. 注射技巧和消毒。
在进行肌注前,需要进行手部洗涤和消毒。
注射过程中,需要注意注射技巧,保持注射器和注射部位的清洁。
注射时应先抽回以确保没有血管内注射,然后缓慢注射药液。
5. 不良反应监测。
使用糖皮质激素肌注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用药,并告知医生。
6. 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肌注糖皮质激素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或者加强血糖监测。
7. 长期使用引发的问题。
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骨质疏松、免疫抑制、水钠潴留等。
因此,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肌注治疗过程中,需要谨慎权衡效益和风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糖皮质激素的肌注治疗在一些情况下是很有效的,并且相对较安全。
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注意事项1.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在许多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治疗仅是疾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联合应用其他治疗手段,如严重感染病人,在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和各种支持治疗的前提下,为缓解症状,确实需要的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2.监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剂型及用法等明显相关,在使用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感染、代谢紊乱(水、电解质、血糖、血脂)、体重增加、出血倾向、血压异常、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小儿应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
3.注意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糖皮质激素减量应在严密观察病情与糖皮质激素反应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处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以下现象。
(1)停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危重者甚至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需及时抢救。
(2)反跳现象: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应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加大剂量,稳定后再慢慢减量。
4.对特殊人群的使用(1)儿童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更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妥当选用治疗方法。
应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更佳)、疾病严重程度和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更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妊娠期妇女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宜怀孕。
孕妇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特殊情况下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例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病人妊娠期应坚持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严重的妊娠疱疹、妊娠性类天疱疮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3)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应用生理剂量或维持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
但若哺乳期妇女接受中等剂量、中程治疗方案的糖皮质激素时不应哺乳,以避免经乳汁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糖皮质激素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患者病情、药物性质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对于病情危重者,可能需要使用冲击疗法;对于
轻症患者,则应用小剂量短疗程;而对于像类风湿关节炎这样的疾病,糖皮质激素可能作为“桥治疗”应用,剂量和使用时间都有严格限制。
2.遵循首剂足量,缓慢减量,长期维持的原则。
糖皮质激素的减量过程应根据病情、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等因素综合判断,避免突然停药或减量过
快导致病情反复。
3.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感染、消化道溃疡、血糖、血压、电解质等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
4.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应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用药剂量。
5.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遵医嘱定期检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糖皮质激素软膏的使用也需要特别注意,应根据皮损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浓度和剂型,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皮肤
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以上就是糖皮质激素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临床医生和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严格遵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知识要点总结一、糖皮质激素(GCS)生理剂量下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如糖、蛋白质、脂肪、核酸和水、电解质代谢等。
超生理剂量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休克等重要的药理作用,长期大量使用会对机体造成许多不良反应生理效应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三分解,一水肿“分解糖原、分解脂肪、再分解蛋白质、Na+、H2O潴溜:水肿1、糖代谢: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
机制(1)促进糖原异生(2)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3)减少机体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2、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负氮平衡"3、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重新向心分布4、核酸代谢:诱导合成某种特殊的mRNA,转录出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5、水和电解质代谢: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保钠排钾6、对抗应激环境和恶性刺激的适应作用药理作用:“四抗三增”1、抗炎作用特点作用强大,抑制各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抑制炎症全程: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细胞因子产生、NO生成。
效应增强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
炎症早期: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等反应,改善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和延缓创口愈合。
与GCS 抗炎作用有关机制:稳定溶酶体膜和肥大细胞膜、增强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成纤维细胞DNA合成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抑制体液免疫:抑制抗体的产生。
抑制细胞免疫:破坏淋巴细胞、减少其含量作用机制①抑制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抑制B淋巴细胞的抗体生成②抑制淋巴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破坏淋巴细胞,减少循环淋巴细胞数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④干扰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⑤干扰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⑥抑制某些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等)的基因表达3、抗休克作用广泛用于各种严重休克作用机制①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②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恢复正常的微循环动力学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扩张痉挛血管、增加肾血流量④提高机体对细菌的耐受能力4、抗内毒素作用可以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能迅速退热并缓解毒血症状,不能中和、破坏内毒素5、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RBC及HB含量,可使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但游走、吞噬、消化异物等功能降低;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导致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三增加一减少”6.对骨骼的影响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预防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炎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
但是,糖皮质激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因此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预防非常重要。
一、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1. 根据医生指导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处方药,使用前应该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病因等因素,合理地选择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
2.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型:糖皮质激素有多种剂型,包括口服、外用、注射和雾化等。
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剂型。
3. 控制用药时间和疗程: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应该尽量控制使用时间和疗程。
一般来说,糖皮质激素的短期使用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激素依赖性、Cushing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等。
4. 逐渐减少剂量:为了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当病情好转时,可以逐渐减少剂量并最终停药。
过快或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弹或出现戒断症状。
5. 避免频繁更换剂型:频繁更换糖皮质激素的剂型可能导致剂量不稳定,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稳定使用一种剂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和副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预防1. 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剂量和疗程,可有效降低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2. 梳理病史和注意禁忌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禁忌症,避免使用时出现不良反应。
3. 定期复查和监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压、血糖、骨密度等项目的监测。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副作用的损害。
4.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调节剂、免疫球蛋白、中药等,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5.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激素相关的副作用。
药学知识点归纳:糖皮质激素用药监护药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学知识点:糖皮质激素用药监护,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一)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糖皮质激素并不对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及肺部真菌、病毒感染者慎用。
如皮肤合并感染时,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并发全身过敏时,应同服抗过敏药。
糖皮质激素与感染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1)非生理性糖皮质激素对抗感染不利。
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者对感染的抵抗力。
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接受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后易发生感染,是由于患者原有疾病往往已削弱了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长疗程超生理剂量皮质激素使患者的炎性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减弱,由皮肤、黏膜等部位侵入的病原菌不能得到控制。
在激素作用下,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感染复发。
(2)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但必须同时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短期用药后,即应迅速减量、停药。
含有抗菌或抗真菌药物的复方糖皮质激素制剂,可外用于合并细菌、真菌等感染的皮肤病。
应根据所合并皮肤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择相应的复方制剂,应短期、规律应用,一日2次,连续1周,应用时间较长可能致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二)用量尽量节俭1.患部用药量应尽量节俭,初始时可涂一层薄膜,一日用药1~2次,一旦病情控制,用药次数即应减至最小量,以防再发。
2.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常发生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如表皮和真皮萎缩致使皮肤变薄,出现皮纹、毛细血管扩张和紫癜等,最常见于高吸收区(如面、颈、腋窝、会阴、生殖器),老年人尤甚,应予注意。
3.初始剂量宜小而停药应缓慢。
(三)注意用药部位面部和阴部等皮肤柔嫩及皱褶部位应避免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儿童使用强效激素制剂,连续使用不应超过2周。
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
然而,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糖皮质激素不能滥用。
长期大剂量的应用会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水肿、肌肉无力、糖尿病等。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确定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并严格控制激素的用药量。
其次,糖皮质激素不能突然停药。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人体内源性激素分泌的作用,长期应用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下降,如果突然停药,容易出现肾上腺危象。
因此,在停药时需要逐渐减量,以恢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常分泌。
第三,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合理的用药途径。
口服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急性和慢性炎症病变,如哮喘、关节炎等,但长期口服易造成全身性副作用;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局部炎症和过敏反应,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等,但不宜在面部和敏感部位使用,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第四,糖皮质激素在儿童和孕妇使用时要特别慎重。
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骺的生长和发育;孕妇使用糖皮质激素会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儿童和孕妇,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最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因此需要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突然停药、选择适当的用药途径、特别慎重对待儿童和孕妇、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确保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有效使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分析归纳一.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注: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临床疗效平行,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效激素相当。
二.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1.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①适应症: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非感染性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白癜风、斑秃、血管瘤、增生性瘢痕、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
②禁忌证:对糖皮质激素或其基质等成分过敏是绝对禁忌。
各种皮肤感染,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酒渣鼻、痤疮、口周皮炎、皮肤溃疡等为相对禁忌,必须评估风险和效益比,在充分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可考虑使用。
2.初始强度选择皮肤病的种类和皮损的性质是选择外用激素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原则上是首先选择足够强度激素中的最小强度的激素,避免使用过强或强度不足的制剂。
①一般角化、苔藓化或肥厚的皮损以及盘状红斑狼疮、白癜风、斑秃、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疾病的皮损应首选强效激素。
②轻度的红斑、微小丘疹或脱屑性皮损,尤其是身体柔嫩部位的皮损首选弱效激素。
③其他皮炎、屈侧银屑病及红皮病可以选择中效激素。
3.剂型选择根据皮损性质及部位选择。
①软膏透气性差,润肤性强,适合肥厚、角化及脱屑性皮损,尤其是掌跖部位者,不要用于面部等柔嫩部位的非肥厚、角化的皮损。
②乳膏及凝胶可用于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各种皮损。
③凝胶、洗剂及溶液剂更适合头皮及毛发浓密部位。
④酊剂及醑剂适合肥厚、苔藓化的皮损。
⑤过度肥厚的皮损激素可以封包以增加疗效。
4.复方制剂及联合治疗①怀疑合并有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损:可使用含相应抗微生物药物的复方制剂1-2周。
②斑块性银屑病:可使用含卡泊三醇或他扎罗汀的复方制剂。
③肥厚、角化皮损:可使用含角质松解剂的复方制剂。
5.用药次数一般每天1-2次,使用次数不宜过多。
6.使用方法和疗程①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在1-2周内控制症状。
待病情控制,即瘙痒和皮疹明显消退以后,再换用强度较初始激素强度低的激素维持一段时间或使用非激素制剂。
糖皮质激素使用要点总结
正确“解锁”糖皮质激素(GC)
▌前世今生
在人体两侧肾脏上方,坐落着两处形如月芽的“工厂”,名为肾上腺。
上午8时左右,蛰伏一夜的“肾上腺”开始紧锣密鼓地工作,生产一种叫作“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激素。
尽管糖皮质激素一直在为人类做着奉献,但长期以来却默默无闻。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发现并确定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上的优异表现而一举摘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桂冠,糖皮质激素才开始声名大噪。
▌佛与魔
糖皮质激素神通广大: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而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至关重要;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如今,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日益扩大,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都有糖皮质激素的用武之地。
糖皮质激素变得家喻户晓,人们认为它是治病利器、救命法宝、无所不能的仙丹……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在享受糖皮质激素带来的福利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骨质疏松、忧闷易怒等不良反应伺机而出,
令人望而生畏。
糖皮质激素跌落神坛,究竟是佛还是魔?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尽管糖皮质激素的弊端已经昭然若揭,口诛笔伐之声络绎不绝,但糖皮质激素依然难以取代。
是佛还是魔,往往在于一念之间。
不“滥用”、不“畏用”,合理增减、换算剂量及停药,可助糖皮质激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类固醇(甾体),由三个六元环与一个五元环组成。
糖皮质激素拥有庞大家族,根据来源分为: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内自行分泌,包括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②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外合成,包括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甲基泼尼松龙,甲强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根据生物效应期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其中短效糖皮质激素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中长效糖皮质激素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外用。
口服/注射糖皮质激素
一、常用糖皮质激素的特点
1、短效激素:
抗炎效力弱,作用时间短(多在8-12 h),具有糖和盐皮质激素活性,水钠潴留不良反应明显,结合球蛋白的能力强,游离激
素水平较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危害较轻。
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不适于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溶媒为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溶媒为酒精,后者用于酒精过敏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与部分头孢类抗生素存在“双硫伦样”反应。
2、中效激素:
加强抗炎作用,降低水钠潴留,作用时间延长(多在12-36h),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3、长效激素:
加强抗炎作用,进一步降低水钠潴留,作用时间更长(多在36-54h),但HPA轴抑制作用长而强,不宜长期使用,只适合短期使用,不适用于治疗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注:表中水盐代谢、糖代谢、抗炎作用的比值均以氢化可的松为1计;等效剂量以氢化可的松为标准计
二、糖皮质激素的换算
临床工作中,常需面临不同激素之间的换算,涉及“等效剂量”的概念。
等效剂量指的是,虽然剂量不同,但疗效等同,即不同种
类的糖皮质激,虽然抗炎活性不同,但服用等效剂量,可以发挥相同程度的抗炎作用。
即:
剂量换算(mg):氢化可的松20=可的松25=泼尼松5=泼尼松龙5=甲泼尼龙4=曲安西龙4=地塞米松0.75=倍他米松0.6
为了方便换算与记忆,不同激素的等效剂量即是目前市售各种激素片剂每片的剂量,即“一片对一片”的换算原则:一片氢化可的松与1片可的松或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的抗炎活性是相同的。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特点
1、丙酸倍氯米松:
前体药物,酯酶作用下活化裂解,部分生成具有活性的17-单丙酸倍氯米松而发挥药理作用,其裂解所需的酯酶在肝脏、结肠、胃、乳房和大脑及血浆组织等多个部位有表达。
因此,在肺外组织中活化、且与受体高亲和力的17-单丙酸倍氯米松潜在的全身不良反应风险需要警惕。
丙酸倍氯米松的水溶性较低,在支气管黏膜的黏液层溶解缓慢,其肺部吸收过程受限于黏液溶解速率。
丙酸倍氯米松和17-单丙酸倍氯米松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和26%,首过消除在70%左右,其混悬液的药物颗粒在电镜下显示为长约10.0μm的针状,该颗粒形状会降低雾化效能。
2、布地奈德:
吸入性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16α和17α位的亲脂性乙酰基团增强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增加在气道的摄取和滞留,全身消除快,气道选择性更强,具有较高的局部/系统作用比。
独特的酯化作用可延长药物在气道的滞留时间,具有高气道选择性并降低全身作用风险。
布地奈德适度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更易通过气道上皮表面的黏液层和细胞膜,快速发挥抗炎作用,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首过消除达90%,其混悬液的药物颗粒在电镜下显示为平均直径为 2.0-3.0μm的细小类圆形表面不规则微粒,可最大限度地增大药物表面积,提高雾化效能。
3、丙酸氟替卡松:
别名二丙酸倍氯米松,脂溶性较大,不易溶于水,难渗透气道黏膜的亲水层,表观分布容积大,半衰期长,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主要被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代谢为一种无活性的羧酸代谢物。
丙酸氟替卡松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1%,吸入后的生物利用度因吸入装置而异,首过消除99%。
二、常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成人每日剂量与互换关系
如:二丙酸倍氯米松1000μg=布地奈德800μg=氟替卡松500μg 三、5岁以下儿童常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每日剂量与换算关系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一、皮肤科常用外科糖皮质激素
二、眼科局部常用糖皮质激素
特殊人群
一、儿童
1、全身用药:
抑制患儿生长和发育,长期服用会使患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青光眼、白内障的危险性增加。
建议采用短效或中效制剂,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对于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儿,用量应根据体表面积而定,如按体重计算易发生过量。
2、局部用药:
①布地奈德: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的抗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可用于≤4岁儿童的雾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②丙酸氟替卡松:仅适用于4-16岁儿童轻度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二、妊娠期
妊娠女性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胎儿发生腭裂的风险,但是
绝对危险度很可能较低。
尚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可以导致胎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布地奈德是唯一被FDA定为妊娠安全分级为B类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鼻用和吸入制剂)。
糖皮质激素的胎盘通过特性和安全性
三、哺乳期
1、全身给药:
由乳汁痕量分泌,乳汁浓度是血浆浓度的5%-25%,经乳汁摄入的药量<0.1%的母体剂量,不足婴儿内源性激素分泌量的10%。
①短效激素:内源性短效激素在母乳中有微量分泌,人工合成短效激素无相关数据。
②中效激素:母乳中微量分泌,可于服药3-4小时后哺乳,以减少婴儿摄入量。
③长效激素:缺乏相关数据,推测地塞米松分子量低,完全可分泌进入乳汁,应避免长期使用或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2、局部给药: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布地奈德)妊娠期长期应用相对安全。
四、肝功能不全
可的松和泼尼松为前药,需在肝内分别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而生效,故肝功能不全者宜选择氢化可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倍他米松、地塞米松。
疗程与撤药
1、冲击治疗:
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如暴发型感染、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等。
冲击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可迅速停药,若无效大部分情况下不可在短时间内重复冲击治疗。
2、短程治疗:
疗程小于1个月,包括应激性治疗,适用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类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及胸膜炎、剥脱性皮炎或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
短程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停药时需逐渐减量至停药。
3、中程治疗:
疗程3个月以内,适用于病程较长且多器官受累性疾病,如风湿热等。
生效后减至维持剂量,停药时需要逐渐递减。
4、长程治疗:
疗程大于3个月,适用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及反复发作、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系统性血管炎、结节病等。
维持治疗可采
用每日或隔日给药,停药前亦应逐步过渡到隔日疗法后逐渐停药。
5、终身替代治疗:
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于各种应激情况下适当增加剂量。
6、给药时间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日上午8时左右为分泌高潮,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时为低潮。
临床应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时可遵循内源性分泌节律进行,对某些慢性病的长期疗法中,采用隔日一次给药方法,将48h用量在早晨8时一次服用,这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抑制较轻,不良反应较少。
隔日服药以泼尼松、泼尼松龙较好。
参考文献: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年)
2.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
3.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
4.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
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