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主要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3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现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
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
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在接受采访时,陈忠实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应该是写得比较真实。
他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
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他就不信任你了,开始排斥你的作品。
这是要害。
当然,真实性不是文学创作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20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创作,陈忠实坦言《白鹿原》也有不少瑕疵。
“一些人物的行为、情节其实可以更圆润。
比如,白灵回故乡参与的那次革命,里面穿插了很多内容,我现在觉得一些场景在艺术上看不太自然。
”不过,陈忠实表示不会再改写。
他不仅不打算改写《白鹿原》,而且也没有再写长篇的计划,“写不动了,老了。
”陈忠实透露,其实刚写完《白鹿原》时他曾想写长篇,写一部描写解放后现实生活的作品。
“但是我觉得自己对那种生活的理解程度还没有达到非要表述的程度,尽管这种生活是我直接体验的,而《白鹿原》中的生活是间接体验的。
”陈忠实说,如果作家对自己所写的生活的独到性挖掘得不够,开掘深度不能超越读者理解的深度,读者就没必要读你的作品;如果你的独到发现能够超越他的理解,他就有新鲜感,读过后也能弥补他对生活的理解。
《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不少读者和评论家认为陈忠实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
关于西安的文学作品
【导语】西安,这座承载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古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部关于西安的文学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韵味。
【正文】
一、《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现代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社会的错综复杂。
作品通过讲述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画卷。
二、《废都》
《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末西安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
作品以西安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庄之蝶等人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这部作品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三、《长安乱》
《长安乱》是韩寒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唐朝长安(今西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幽默、讽刺的故事。
作品通过一系列荒唐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四、《西安大追捕》
《西安大追捕》是作家石钟山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警匪故事。
作品通过紧张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
西安这座古城的另一面。
五、《古都西安》
《古都西安》是一本关于西安历史文化的散文集,收录了多位作家对西安的描绘和感悟。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安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让读者更加了解这座古都。
总结:以上五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安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西安。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
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2、《陈忠实小说自选集》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3、《陈忠实卷》本卷共收入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力作,包括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四妹子》,短篇小说《日子》、《作家和他的弟弟》、《腊月的故事》等共计六部作品。
4、《陈忠实散文精选集》陈忠实在创作中实现,生活体验、艺术体验与生命体验三者的完美统一。
5、《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内容简介:勤娃大哭大闹,抡胳膊蹬腿,要从舅妈的怀里挣脱出来。
他赶紧转过身,出了门,梗着脖子没有回头;再看一眼,他可能就走不了。
走出丈人家所居住的腰岭村,下了一道塄坎,他双手撑住一棵合抱粗的杏树的黑色树干,呜的一声哭了。
只哭了一声,康田生就咬住了嘴唇,猛然爆发的那一声撕心裂肺的中年男人的粗壮的声音,戛然而止。
他没有哭下去,迅即离开大杏树,抹去眼眶里的泪水,使劲咳嗽两声,沿着上岭来的那条小路走下去了。
时代广场的蟋蟀作者简介20字蟋蟀作者简介:蟋蟀作者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作家,他的名字叫陈忠实。
他出生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曾任《新闻联播》编辑,现任《新华社》编辑。
陈忠实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文学奖”。
陈忠实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陈忠实的作品《蟋蟀》是他的代表作,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时代的故事,以一只蟋蟀为主角,讲述了它在新时代的挣扎和奋斗,以及它在新时代的生存之路。
该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经典”。
陈忠实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他的作品《蟋蟀》更是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经典”,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陈忠实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大师”。
陈忠实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他的作品《蟋蟀》更是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经典”,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陈忠实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他的作品《蟋蟀》更是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经典”,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陈忠实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他的作品《蟋蟀》更是。
一生站在白鹿原——作家陈忠实素材积累一、代表作《白鹿原》:里程碑式的作品据介绍,截至2012年6月,《白鹿原》出版发行整整二十年,获得了读书界、评论界以及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
人们称它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
1997年《白鹿原》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成就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多年来,这部成功的小说累计印数达到1383350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二、其人:关中“冷娃”1、敢怒敢骂的“软骨头”陕西人说的“冷娃“,有人如此归纳:庄重诚实不耍滑头,有胆有识坚定执著,表面冷漠心怀热肠。
陈忠实正是典型的“冷娃”式人物。
1997年12月19日,发表4年多的《白鹿原》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上,与其他3部长篇一起摘得桂冠,然而,后面却带上“修订本”三个字,让读者产生诸多猜想。
原来,《白鹿原》面世以来好评如潮,深受欢迎,却也有不同意见,甚至有尖锐的责难和简单的行政干预。
据《文艺报》1997年12月25日报道透露,“茅奖”评委会对这部小说曾提出如下修订意见:作品中“朱先生”关于政治斗争翻鏊子的评说与相关描写可能引出误解,应以适当方式廓清;一些与思想主题无关的较直露的性描写,也应加以删改。
陈忠实没有二话,他像初始创作那样,平心静气躲到郊外一个安静的地方,按评委意见对书稿进行删改,还加上若干倾向性鲜明的文字。
本来,这是精益求精的好事,改糟了还是改好了,也是属于学术上的事。
然而,他由此遭到某些人“骨头软”的指责,“为了一个茅盾文学奖就卑躬屈膝,与《白鹿原》里面体现的经典气质不符”。
批评文章还上了著名的《当代》杂志。
引发大论战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出乎意料,陈忠实并没有公开回应。
他跟来访记者详细解释“翻鏊子”说法的来龙去脉,并反复强调“朱先生”的观点并不代表陈忠实,小说里一些反派人物把共产党看成是共匪,难道也是陈忠实的看法?并明确表示,领导的修改意见我是接受的,不接受怎能作出这样的调整?何况有些话还保留着,人物性格也没有改变,“咋就涉及谁骨头硬、谁骨头软哩?”一个好作品不被理解是暂时的,最后一定会被理解。
著名文学家陈忠实作品发表年表1964年调入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并担任校团支部书记。
12月,在《西安晚报》的《春节演唱》专栏发表陕西快板1篇。
1965年1月28日,在《西安晚报》发表快板《一笔冤枉债——灞桥区毛西公社陈家坡陈广运家史片断》。
3月6日,在《西安晚报》发表诗歌《巧手把春造》。
共14行。
3月8日,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沟》。
随后陆续发表《杏树下》(1965-4-17)、《樱桃红了》等散文。
1966年2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发表《春夜》(1966-3-25)和《迎春曲》(1966-4-17)等散文特写。
1968年与初中肄业的农村女子王翠英结婚。
婚后共育两女一子。
在毛西公社东李八年制学校任初中教员。
1971年年末,被抽调到毛西公社协助工作。
1972年担任公社卫生院院长。
8月27日,在《西安日报》发表革命故事《配合问题》。
10月22日,在《西安日报》发表散文《雨中》,后陆续发表散文《寄生》、《闪亮的红星》等。
散文《水库情深》发表于内刊《郊区文艺》。
1973年春,担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成为国家正式干部。
编写村史《灞河怒潮》,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出版,印数:25000册。
5月6日,在《西安日报》发表散文《青春红似火》。
7月,散文《水库情深》发表于《陕西文艺》第1期。
11月,短篇小说处女作《接班以后》发表于《陕西文艺》第3期。
1974年1-6月,以“西安市南泥湾五七干校第八期学员”身份,在延安南泥湾学习。
9月,短篇小说《高家兄弟》发表于《陕西文艺》第8期。
第一次以作家身份接待日本文化访华团。
32岁。
1975年发表短篇小说《公社书记》、特写《铁锁——农村生活速写》(《西安日报》4月12日)。
被任命为中共毛西公社副书记。
1976年3月,参加《人民文学》编辑部在北京的一个创作笔会。
发表短篇小说《无畏》(《人民文学》第3期)。
6月20日,在《西安日报》发表特写《社娃——农村生活速写》。
陈忠实: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作者:来源:《润·文摘》2016年第07期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被认为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生命形态、精神表达和审美风格的亦重亦轻是陈忠实作品突出的艺术个性,同时也构成了我们走进和把握陈忠实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一个农民的儿子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落,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
1955年,靠卖树为生的父亲实在无力承担两个儿子的学费,只得让当弟弟的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供大儿子考上师范学校后再做打算。
可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陈忠实的命运。
陈忠实先在农村当老师,后来又在区文化部门工作过四年,最重要的是在公社工作了十年。
那时他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
那十年是他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他后来创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陈忠实认为,作家深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到某一生活场地去深入;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接触各种人物、事件,这两种都是可取的。
作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式。
陈忠实写作初期的最大特点是,农村日常的形形色色在他笔下尤显逼真,充满了强烈的美感。
一部能当枕头用的大书直到今天,提起陈忠实,大多数人想到的便是他的《白鹿原》。
“我还不打算写《白鹿原》续集或者姊妹篇,因为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写不出来了。
”陈忠实坦言。
1983年,在文坛耕耘了20年的陈忠实获得了专业作家的身份,从此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开始酝酿写一部书,一部“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
他渴望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
为了潜心创作,他从城镇带着铺盖,回到了乡下老家。
这个旧宅老屋,可以说是他文学写作和精神生命中的一个原点。
在那里,他坐在一把小竹椅上,旁边是歪了一条腿、非得拿麻绳一圈一圈捆结实了才能放平的方桌,想象自己和“白鹿原”上所有男男女女的对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忠实作品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6年第05期1993版原貌再现。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
陈忠实,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
2016年4月29日病逝。
《白鹿原》手稿版97870200909142012-09960.00首次全文影印出版《白鹿原》手稿,带有原始编辑痕迹,全四册手工穿线线装,精美函盒,礼品袋。
附赠藏书票,限量编号1—3000,并且不再加印。
白鹿原20周年精装典藏版97870200902972012-0839.00本书完整呈现了1993年原始版本。
全新精装,内附多幅彩插,包括作者旧照、手稿影印件。
更有电影《白鹿原》的美术设计师创作的精美插图首次面世。
释疑者97870200946772013-0126.00《释疑者》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忠实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蓝袍先生、日子、作家和他的弟弟、猫与鼠,也缠绵、李十三推磨、晶莹的泪珠、旦旦记趣、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原下的日子、贞节带与斗兽场、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在好山好水里领受沉重、接通地脉等文章。
陈忠实文集(1-10卷)97870201088792016-04380.00《陈忠实文集》收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以来的几乎全部文字。
既收入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也收入了包括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信任》等中短篇小说作品,还有他关于《白鹿原》的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及大量的随笔散文。
现代戏剧白鹿原的作者现代戏剧《白鹿原》的作者现代戏剧《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曾获得过众多文学奖项,并被改编成电影和话剧。
那么,我们来探索一下《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吧。
陈忠实,本名陈敬忠,1955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和电影导演。
陈忠实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作品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白鹿原》是陈忠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中国北方乡村的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村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悲壮与复杂,既有传统的家族纷争与矛盾,又有现代都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变迁和人性挣扎。
陈忠实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
他在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纯朴善良的乡亲,也有冷酷无情的地主和官僚,每个角色都饱含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抗争。
通过这些人物,陈忠实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引人深思。
《白鹿原》的影视改编也是备受瞩目的。
2012年,这部作品首次被改编成电影,由导演谷德昭执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电影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了白鹿村的景象和人物形象,使观众更好地体验到了小说中瑰丽的想象与情感的冲击。
此后,《白鹿原》的话剧版也相继上演,并获得了观众们的广泛认可。
通过对《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热爱乡土文化、敏锐洞察社会变迁的作家。
他的创作不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也揭露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与矛盾。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振聋发聩的思考与感悟。
陈忠实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广受赞誉和影响深远,正是因为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中国乡村与社会变革相结合,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
白鹿原开题报告1. 引言《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悲欢离合的百年家族历史,反映了中国社会与农村命运的变迁。
该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广阔的叙事视角,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白鹿原》进行研究,探讨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 文学背景2.1 陈忠实及其作品陈忠实,生于1950年,中国著名作家、编剧。
他的作品以描写农村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背景。
除《白鹿原》外,陈忠实还创作了《黄土高坡》、《午夜舞会》等作品。
2.2 中国农村文学中国农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农村为背景,关注农民的生活、命运和社会变迁。
中国农村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陈忠实的作品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
3. 《白鹿原》的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3.1 创作背景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之前,曾深入农村调研,并广泛交流与农民相处。
这使得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3.2 思想内涵《白鹿原》以白水村为中心,通过讲述该村百年家族的兴衰沉浮,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通过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 《白鹿原》与中国文学史4.1 小说的独特性《白鹿原》作为一部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长篇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人物描写,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并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的肯定。
4.2 小说的意义与影响《白鹿原》通过展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农村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巨大的创作价值,也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篇章。
5. 研究方法与计划5.1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白鹿原》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的探究,揭示出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陈忠实主要作品
《白鹿原》
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
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梆子老太》
梆子井村的梆子老太死了。
头天祭灵,二天入殓盖棺,三天下土埋葬,这是目下乡村里贫富皆宜的丧葬仪程。
这样照例一来,梆子老太刚一倒头,活人们趁着尸骨未冷,臂腿未僵,紧张地给死者洗脸洗手剃额剪指甲,穿戴起早已置备停当的老衣。
在儿女们一阵高过一阵的悲恸的哭声中,安置起灵堂。
用半生的小米做成的“倒头饭”献上了,意在死者吃饱之后,有劲走向阴世漫长的道路;彩纸扎成的童男童女已经侍立在灵堂两侧,准备给刚刚踏入冥国地界的梆子老太引路;招之即至的阴阳先生掐毕时辰,写过“亡期”纸牌(相当于讣告),又把一幅白纸对联贴到街门门框上……屋院里外,紫香缭绕,蜡烛明灭,焚燃阴纸的黑色纸灰在院里飘落,弥漫起悲怆的丧葬气氛来了。
《蓝袍先生》
我的启蒙老师徐慎行先生,年过花甲,早已告退,回归故里,住在乡下。
他前年秋未来找我,多年不见,想不到他的身体还这样硬朗。
他住在源上的杨徐村,距我居住的小河川道的村子,少说也有二十里远,既不通汽车,也不能骑自行车。
他步行二十余里坡路,远远地跑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我帮他什么事情。
他接过我递给他的茶水和卷烟,坐稳之后,首先说明他没有什么事,只是找我闲聊。
他确实只是闲聊。
整整一个下午过去,天色将暮时,他顶着一只细草帽又告辞了。
《康家小院》
康田生三十岁死了女人,把那个在他家小厦屋里出出进进了五年,已经和简陋破烂的庄稼院融为一体的苦命人送进黄土,康田生觉得在这个虽然穷困却无比温暖的小院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
他抱起亲爱的亡妻留给他的两岁的独生儿子勤娃,用粗糙的手掌抹一抹儿子头顶上的毛盖头发,出了门,沿着村子后面坡岭上的小路走上去了。
他走进老丈人家的院子,把勤娃塞到表嫂怀里,鼓劲打破蒙结在喉头的又硬又涩的障碍:权当是你的……
《最后一次收获》
一条条沟壑,把塬坡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条块。
一条主沟的上下两岸,都统进好几条大大小小的支沟。
远远望去,那一条条主沟和支沟,恰如一个老汉赤裸着的胸脯上的暴突筋络。
被主沟和支沟分裂开来的南塬塬坡,就呈现出奇形怪状的浮雕似的构图,有的像脱缰的奔马,有的像展翅疾飞的苍鹰,有的像静卧的老牛,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凶残暴戾的鳄鱼,有的像笨拙温顺的母鸡……莽莽苍苍的南源源坡,像一条无可比拟的美术画廊,展示出现代
派艺术巨匠们的一幅幅变态的造型……
《四妹子》
从延安发往西安的长途汽车黎明时分开出了车站的铁栅大门。
四妹子额头贴着落了一层黄土尘屑的窗玻璃,最后看了送她出远门上长路的大大和妈妈一眼——妈跟着车跑着哭着喊着甚叮嘱的话,大也笨拙地跑了几步,用袖头擦着眼泪——脑子里却浮现出妈给她掏屎的情景。
《十八岁的哥哥》
一张粗铁丝编织的双层罗网,用三角木架支撑在沙滩上,他手握一把被砂石蹭磨得明光程亮的钢皮锨,前弓后踮着腿,从沙梁上铲起饱饱的一锨砂石,一扬手,就抛甩到罗网上,于是就发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既富于节奏而又沉闷单调的响声。
经过规格不同的双层罗网的过滤,砂石顺着隔板,分路滚落到两只同样用粗铁丝编制的笼筐里,细沙透过双层罗网的网眼,丢落在沙地上。
笼筐里的石头装满了,他把铁锨插在沙堆上,一猫腰,提起笼筐,跨开长腿,甩着左臂,扭着犍牛犊一般强健的身躯,走上沙梁,哗啦一声把石头倒在石头堆子上,直起腰,从脖子上扯下毛巾,擦拭脸颊上的汗水。
《初夏》
冯家滩第三生产队副队长兼砖场场长冯德宽,夜晚宿住在油毛毡搭顶的制砖机房里。
知更鸟尖锐响亮的叫声把他吵醒了,跳下用架子车搭成的床铺,他便提着裤子走出机房。
被引来和泥制坯的泉水,从砖场背后的坡沟间流下来,一夜之间,水池里便聚起了满满一汪清水。
德宽撩起水,洗着手脸,然后站起身,从腰间扯开缠着的蓝色布带,一边擦拭着手脸和脖颈,一边眺望着小河川道里初夏黎明时分十分迷人的景致。
《夭折》
他坐在桌子顶头,给我念他刚刚写完的一篇小说。
他每写完一篇小说,都要念给我听,从来不让我亲自去看,说是草稿字迹零乱,不大看得清楚。
我却相信我能看得清楚,因为我有时看见他念的作品,实际是已经抄写得很整洁的修改稿了,然而又不好意思执意要过来看。
我要是写出一篇习作,要征询他的意见,刚从桌斗或口袋里拿出来,他就伸过手来,说:“让我看看。
”于是,他就用指尖在嘴唇上抹上一点口水,翻揭着纸页看起来。
我多少觉得我们之间有点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