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财政体制
- 格式:docx
- 大小:12.88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知道其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清和大量预算外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问题提出建议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1958~1961年的权力下放,1970~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利下放,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财政分权。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更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主要是与省级的财权、事权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从1983~2004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急速下降,从到1983年35.8%降到最低点22%,其中1984年、1985年稍有提高,分别为40.5%和38.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迅速上升到55.7%, 然后一直保持在48.9%~55.7%的范围内;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53.9%变为27.7% ,由地方政府承担了公共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7.7%,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72.3%,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的2.61倍。
(图表请参照上述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我国分税制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事权下放许多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责实际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大多超过地方财政支出,发达国家中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建国以来实行的财政体制一、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9在计划经济下,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只是经济管理的行政性分权,而且是在“放权让利”和“调动积极性”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1950-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二、一五时期实行收入分类分成、分级管理体制(1953-1956实行收入分类分成办法1957总额控制。
总趋势是逐步加大地方财政管理权限)1958年第一次财政体制改革,在大跃进中进行的,权利下放过度三、1959到1970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1961-1965年调整时期1966-1976十年动乱时期财政体制变化1968收支两条线1971收支大包干1973收入固定比例留成1976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四、1971-1975定收定支分级包干五、1976-1979收支挂钩总额分成;收支挂钩增长分成1977固定比例包干试点1978增收分成,收支挂钩1979收支挂钩,超收分成1979年起企业利润留成,财政拨款变银行贷款1959“ 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各地的财政收支相抵后,收不抵支的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收大于支的部分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1969 -1978 年的12年间,中央共出台了六种不同的体制安排1959 年到1970年,以及1976年到1979年,实行的“总额分成”的管理体制存续了 16 年2.两步“ 利改税” 与分权包干体制在利润留成制度实行的 1978 -1982 年间1980-1984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灶吃饭体制1983、1984两步实现利改税1985 -1987“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实际上是财政包干1988-1993 “财政大包干”分收入递增包干、上解递增包干6种形式。
1992 -1993 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1998 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并以此确立为今后财政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三分一返一转移”,政府间财政关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从“对称性分权” 走向“非对称性分权”。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这个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时常出现的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的状况,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制定。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得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家财政收入有限,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各项支出巨大。
在这个阶段,财政赤字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为了迅速重建工业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国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
这一时期的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财政赤字并非总是无害的。
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比如,过度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时,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可能会上涨,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此外,长期的大规模财政赤字还可能增加国家的债务负担,影响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进而增加融资成本。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赤字问题相对较为复杂。
由于经济体制的特点,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得财政赤字的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财政赤字与以往有所不同。
一方面,政府对于财政赤字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财政赤字的用途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时,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稳定了就业。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都对国家的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赤字处于可控范围内。
为了有效管理财政赤字,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调整的同时,着眼于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化与公正化,力图建立适应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
本报告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概括的回顾,对其现状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并简要涉及可能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纵向财力分配,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
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1.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1)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
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
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毕业论文(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
(3)1988年为了配合国有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价(1)财政包干体制的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管理模式,中央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管理,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财政分权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发表时间:2019-09-17T16:53:54.44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3期作者:李俊显[导读]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深化改革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菏泽市东明县小井镇人民政府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深化改革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对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更好的研究和评价,在本文中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次指出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障碍;最后就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
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财政体制改革的起点可以追溯至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体制。
早在这一时期,财政体制就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中,集权是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集权越来越被分权所取代,我国的政制体制也逐步向着分权式发展。
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可以说是分成了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1950―1978、1979年),这一阶段的主导形式是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但期间也多次出现过分权化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体现出分权化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包干”财政体制;二是分税制财政体制。
1. 分税制财政体制每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都伴随着相应的财政体制的改变,我国在1992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财政体制也要调整。
自此,财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分税制改革为核心的阶段。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制改革为分税制奠定基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体制调整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完善了其他税种的调整。
二是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划分。
中央财政负责国家整体宏观把握,而地方财政则负责本地区相关事务运行,负责更为具体,集中在微观层面。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中国人民财务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和皇帝控制和管理,财政收支主要通过赋税和徭役来实现,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
到了清朝时期,财政制度开始有了初步的规范和组织,设立了钱监、户部等机构,但依然存在权力集中和财务不透明的问题。
近代中国,在民国和国民政府时期,财政制度逐渐完善,建立了现代财政体系,但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财务管理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财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建立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体的财政体系,完善了财政税收和预算管理等制度,建立了现代财政体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的财务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升,逐步实现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财政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确保了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财政收支制度、财政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等几个方面。
财政收支制度主要包括税收、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等制度,通过统一的税收制度和预算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财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权力的制约和分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和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确保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财政监督制度主要包括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了财务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在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税收体制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过大和效率不高,导致了财政收支矛盾的加剧。
其次是地方财政政策的不统一和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地方财政风险的隐患。
再次是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容易出现财务乱象和腐败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民财务制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分析作者:曹黎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3期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与之紧密联系的财政体制频繁变动。
财政体制由经济体制所决定,且服务于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与之对应的财政体制模式。
本文从财政支出规模角度研究自建国以来至今我国的财政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原因一、前言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映并制约经济,这是财政与经济关系的本质所在。
②自建国以来,我国人民与政府始终在为经济增长作出不懈努力。
在经济管理体制变化的同时财政体制也在不断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因此,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重视财政的作用。
二、财政支出规模(一)财政支出1.核算口径我国财政支出核算有大中小三种口径:小口径只包含预算内支出;中口径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大口径除了上述两项支出还包括制度外支出。
本文中,将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小口径衡量我国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规模1.衡量指标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通常用当年财政支出的绝对额表示。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越大,表明政府活动范围越大,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范围越广。
但是这一指标所反映的只是名义上的财政支出规模,缺少与以前年度的可比性。
另一种是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常用的有两种方法:①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②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本文着重分析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将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朱云飞,刘祥永(长春税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 要]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实行了统收统支,统一领导分极管理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三种不同类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中央、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不合理等问题,需要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支出、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税种、完善转移支付、加强税收征管和规范预算外资金等方面做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事权[中图分类号]F810 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04-06-08[作者简介]朱云飞(1980-),男,河北衡水人,长春税务学院财政专业研究生;刘祥永(1979-),男,山东荷泽人,长春税务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
一、我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一)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建国初,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实行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中央政府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一切收支项目管理办法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一切开支标准也由中央政府决定。
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如数上缴中央,地方政府所需支出均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并不直接发生联系,又被称为 收支两条线 模式。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1953年-1978年二十多年间,我国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其间,具体的财政管理体制多有变革,先后经历了侧重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和下放财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做法是由中央核定地方收支指标,全部收入分为各级固定收入和比例分成收入,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
中央预算另设专案拨款,由中央集中支配。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实行了三种不同的财政包干体制。
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入、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985年改为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988年后又形成了对不同省区实行六种不同的包干方法: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缴和定额补助。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我国财政体制60年:演进、运行与优化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财政也开始运转。
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我国财政体制六十年的演进、运行与优化进行梳理与总结。
1.演进1.1.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中国曾经采取过计划经济的体制,国家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财政制度。
工业、农业和其他生产部门的收入都隶属于国家财政。
国家通过计划、指导和调配等手段控制经济生产,实现了国家对财政的大范围调控,但也存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等问题。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财政领域建设了新的体制机制。
实行了分税制,建立了由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构成的财政收入体系。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和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则主要依靠税收和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
同时,过去政府垄断的领域也逐渐被市场化取代,国家财政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逐步减弱。
2.运行我国财政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收支决定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能力,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比例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的财政运行至关重要。
2.1.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如下:2.1.1.税收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结构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来自于税收。
税收主要包括:1.增值税2.企业所得税3.个人所得税4.消费税5.关税6.资源税7.印花税8.城市维护建设税9.教育费附加10.土地增值税2.1.2.非税收入财政收入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则是非税收入,主要包括:1.政府性基金收入2.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地方财产收益4.其他转移收入2.2.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活动的开支以及基础设施和投资等。
2.2.1.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