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心理学介评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4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学派,于20世纪后期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主要观点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理论基础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追求独立、多元、相互关联的叙事,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的重要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传统心理学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并倡导采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
二、主要观点后现代心理学主张个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不同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认知方式各不相同,拒绝简单概括和归类。
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普遍化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所有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人们构建和表达自我认同的重要媒介。
因此,后现代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构建和沟通方式。
后现代心理学还重视个体与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传统心理学中,权力往往被忽视,而后现代心理学倡导关注权力的存在和影响。
它认为权力关系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权力纳入心理学的分析框架。
三、实践应用后现代心理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强调实践应用和社会变革。
后现代心理学倡导将权力和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需求。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后现代心理学鼓励心理治疗师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患者,关注患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后现代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
因此,后现代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包容的视角,试图推动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对个体的规范和限制,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家庭治疗的发展一、概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学的认识逐渐加深,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流派,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在家庭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关注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为家庭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家庭治疗发展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家庭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A. 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流派,它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对家庭治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再仅仅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而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
家庭治疗师需要尊重患者的个性差异,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仅要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还要关注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家庭治疗师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再次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和理论框架,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
家庭治疗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对话和互动,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师不再是权威的“心理医生”,而是与患者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治疗师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解决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为家庭治疗带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家庭治疗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
谈谈后现代⼼理学我们长期⾯临⼀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向新⼀代的⼈介绍⼼理学。
坐在讲台下的有“90后”的吧,⽽站在讲台上的都是“60后”的⼈。
⾃⼼理学创⽴到现在有⼀百年了,⼈类这个群体真的是⼀成不变的吗?还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也会变化? ⼼理学的产⽣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科学主义盛⾏。
⼼理学也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当时的理论体系到底适合不适合现在的孩⼦们呢?是要为你们创造⼀个新的模型,还是要把你们套在快⼀百年的旧的模型⾥⾯?这是我们⼀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六七⼗年代出⽣的⼈不太了解1985年以后出⽣的⼈,因为我们⾯对的现实是不同的现实。
⼀个⼈⾯临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结构。
我们这代⼈接受的都是⾮常线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不是真的对⼈的⼼理是⼀个权威的解释呢?后现代理论认为,过去所谓的科学并不是⼀个代表真实形态的科学,包括⼼理学在内。
所以在后现代有⼀个巨⼤的挑战就是,要重建⼀种⼼理学的系统。
现在⼏乎所有的⼼理学家都在谈⼼理社会学⽽不谈⼼理学,为什么?⼈并⾮仅仅是⼀个本我的驱⼒完成,其实是⼀个社会的产物,他⽣活在⼀个现实的社会体系⾥⾯。
所以现在不再把⼼理学和社会学分割开来,⽽把它们糅合起来。
⼼理疾病是被“看”出来的 另外⼀个特征,过去的⼼理学家都⾃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
⼀个学过⼼理学的⼈能看到⼼理学上的疾病,这种“看到”是值得分析的。
⼀个未曾学过⼼理学的⼈看不到⼼理学的问题,或者⼀个未曾学过抑郁症的⼈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他也⽆法去诊断抑郁症。
只有在内⼼已经建⽴了⼀种观察系统或者诊断标准的⼈才能看到疾病。
这种“看到”到底是⼀种建构,还是⼀种真实存在,这是在后现代⼀直不清楚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有了这⼀套观察系统才看到了问题呢,还是问题本⾝就存在?所以呢,现在的⼼理分析师,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德国的,他们都普遍地⾮常谦虚,因为他们不敢说把⼼理学学会了。
他们不知道问题是真实存在还是因为这套观察系统才被看到的。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它对传统心理学的框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与重构。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及其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反思性的心理学,旨在挑战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范式和科学主义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主体的多样性、相对性以及个体背景的重要性,反对一切普适性的、预设的真理。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受到文化、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它拒绝将个体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 反对大敘事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中的大敘事,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框架无法呈现出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采用小敘事,关注个体的具体经历、语境和互动。
2. 拒绝二元对立后现代心理学追求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等的对立。
它强调这些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脱离实证主义后现代心理学提出,实证主义的假设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个体的心理现象。
它主张应采用以多元方法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故事性叙述、现象学和解构主义等。
4. 强调权力与语言后现代心理学关注权力与语言对心理现象的塑造作用。
它认为语言和权力关系的建构对于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1. 方法论的变革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促使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反思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包括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和叙述研究等。
2. 个体主义的崛起传统心理学倾向于以人类作为研究对象,而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呼吁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背景纳入研究范畴,从而促进了个体主义的崛起。
3. 引发跨学科对话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交叉研究。
例如,对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需要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以全面理解个体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
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
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
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
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
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
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作者:祁俊贤马长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后现代心理学应运而生。
它扬弃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研究范式,超越了其理论误区和世界局限。
主要观点是:放弃追求普适性,承认历史性和具体性;批评唯一性,提倡多元性和差异性:坚持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地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学治疗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有开放性的影响,使心理治疗更具人性化、社会化,更具创造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心理学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09-01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与内涵现代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标杆其弊端暴露无疑,在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又具有某种一致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企图解构和超越现代哲学和文化理念的思想潮流。
它集中体现了西方哲人们对“现代”哲学的强烈不满情绪,同时也昭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心理学在哲学、社会文化和心理学三大背景下产生。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概念和理论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人的心理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刻地认识。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主张心理的社会建构。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心理、意义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发明”,是社会的建构。
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
第二,提倡相对主义。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受外界环境和个人已有的概念体系的影响,故应采取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第三,强调互动的源泉作用。
在后现代心理学者看来,即便是“感觉”这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也是特定共同体的社会互动的结果,更不用说复杂的心理现象了。
而“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理学流派,它与传统的现代主义心理学有所不同。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也关注了权力、语言和知识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主观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现代主义心理学通常关注普遍适用的规律和一般性的结果,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经历和观点都是个体化的。
后现代心理学主张将个体视为具有多重身份和多重真相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拒绝了客观真理的概念。
传统心理学通常关注寻找客观真理,试图找到普遍适用的规律和解释。
然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塑造的。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和认知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和说法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此外,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传统心理学常常被视为一种权力工具,通过对人的行为和思维进行控制和规范。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权力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用来支配和控制人们。
后现代心理学提倡批判性思维,鼓励人们对权力结构和知识制度进行反思和质疑。
最后,后现代心理学关注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传统心理学常常将个体视为独立的实体,忽视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塑造的。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
总之,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了主观性和多样性,拒绝了客观真理的概念,关注了权力和知识的关系,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视角。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反思和质疑权力和知识的作用,以及文化和社会对个体的塑造。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后现代的社会语境下,这些青年们的心理状态也受到了诸多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分析他们的特点、困惑和发展方向。
1.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特点后现代主义在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多个领域都对个体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青年的心理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个性多元。
后现代社会给予了个人更多的选择空间,青年们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发展。
不再受制于传统的规范和束缚,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建构和表达,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心理特点。
焦虑情绪普遍。
在后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变化迅速,这些因素都会对青年的心理产生影响。
许多青年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他们需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因此焦虑、忧虑、困惑成为了他们心理中的常态。
对自我认知和寻找身份的探索。
后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受到了挑战,青年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寻找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他们更加倾向于探索自我、追求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存在形式,同时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发展。
情感表达更加多元化。
后现代社会给予了青年更多的情感表达空间,他们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无论是通过文字、音乐、绘画、摄影等形式,青年们对情感的表达更加多元而丰富。
2.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困惑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中国青年也面临诸多心理困惑。
首先是身份认同的困惑。
在传统的社会语境下,人们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相对固定和明确的。
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多元化、社会角色的模糊化,导致了青年们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困惑。
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种身份期待和选择,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次是情感困惑。
在后现代社会中,青年们经历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元化,需要面对更加多变和复杂的情感关系。
在这样的情感困境中,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需要面对社会、家庭、个人等多重身份和情感的冲突与挑战。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西方心理学在近二十年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
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
这些新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些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对心理学研究的现代主义范式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以致于演变成了三种心理学的新运动。
后现代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心理学便进入到了现代主义取向的发展时期。
现代主义取向尽管始终处于派系林立、纷争不断的格局,但确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即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信奉经验主义以及个体的中心地位。
而以格根、肖特、伯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地解构与批判:反主客二元论;反实在论;反科学至上论;反个体中心论。
积极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主要使命: ①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②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 ③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而实际上,二战以后的西方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等, 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赛里格曼认为,消极心理学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了“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
”进化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心理起源观主要有两种倾向,即内源决定论与外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者对二者都持批评态度。
首先,进化心理学反对内源决定论,主张尽管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并不是如某些内源决定论者所言——受某种盲目的本能或内驱力驱使,而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相对于内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更反对外源决定论。
外源决定论对于心理机制的基本预设是人生来是一个“白板”,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中有说过“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是因为期望太高”后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
后现代心理学-基本概述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中心论”的批评以及加强对高级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
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
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朝着文理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地探索与前进.后现代心理学-基本主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了心理学家,其直接的结果是8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
从后现代的立场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
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
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
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第一,反基础主义。
现代主义站在两分法的立场上,认为存在着作为理性的主体和被主体和理性认识、描绘、反映或表征的客体或实在。
这些客体或实在是自明的,不需要加以证明。
知识是以这种实在作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是这些实在的精确描绘。
心理学的知识同样如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的知识是对作为“心灵”、“精神”等实在的精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