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2 推荐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农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 3.11)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农业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而农业是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农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的定义、分类、地理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以农作物种植和养殖动物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方面。
种植业是指通过耕作和种植农作物来获取粮食、棉纺原料和植物油等农产品;畜牧业是指通过饲养和培育家畜家禽来获取肉、蛋、奶等畜产品。
农业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求,还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
二、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目的进行分类。
按种植方式分,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和园艺业。
种植业主要种植粮食、油料、棉花等大田作物;园艺业则主要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经济作物。
按目的分,农业可以分为粮食农业、经济作物农业和牧业。
粮食农业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主要种植棉花、油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牧业则以饲养和养殖家畜家禽为主。
三、地理分布由于地球上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形态。
1. 热带农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降水丰富。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热带农作物的生长,如稻米、糖蔗、咖啡等。
热带农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中部、东南亚等地区。
2. 温带农业温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
温带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
温带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东部、东亚等地区。
3. 寒带农业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年降水量较少。
这些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寒带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较困难。
寒带农业主要依靠畜牧业,如北欧、俄罗斯等地区以牛、羊的饲养为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高一地理下知识点农业类型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展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在高一地理下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农业类型及其特点。
本文将围绕地理学中的农业类型知识点展开论述。
一、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类型的划分农业是指人们利用自然界的土地、水、植物、动物等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等生产活动的综合系统。
根据农业生产中的不同特点和方式,我们可以将农业类型划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等几个大类。
二、传统农业1. 定义:传统农业是指基于传统种植和养殖方式,使用传统工具和方法的农业生产形态。
2. 特点:(1)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依赖大量人力劳动,劳动密集程度较高。
(2)低生产效率:由于缺乏现代科技手段,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3)小规模经营:传统农业以家庭或小农场为单位,规模较小。
(4)依赖自然条件:传统农业的生产取决于自然条件,如降水量、季风等。
3. 例子:种植业中的手工耕种、农民依靠天然降雨灌溉;畜牧业中的放牧养殖、家禽家畜的饲养等。
三、现代农业1. 定义: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高度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形式。
2. 特点:(1)资本密集型:现代农业依靠大量资金投入,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
(2)高生产效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3)大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以大农场、农业企业为单位,规模较大。
(4)依赖科技支持:现代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成果,如温室种植、精确施肥等。
3. 例子:种植业中的机械化耕种、大面积灌溉设施建设;畜牧业中的养殖场、精细化饲养管理等。
四、特色农业1. 定义:特色农业是指利用特色资源和传统技术,开展独特的农业生产形式,形成独特的农产品。
2. 特点:(1)基于特色资源:特色农业依托于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生产技术。
(2)独特的农产品:特色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在品种、质量、口感等方面具有特殊特点,受到市场青睐。
(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生产,主要改变的生产条件是()A.地形条件B.光热条件C.土壤条件D.市场条件【答案】B【解析】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和塑料大棚使室内升温,室内地面升温后放出的地面辐射则又被玻璃或塑料大棚所阻挡,减少了热量的损失;同时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类似于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调节。
故答案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
2.我国的商品粮主要来自于()A.江淮地区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江淮地区、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商品率低,东北平原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而且耕地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生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商品率高。
是商品粮主要产区。
故答案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区位条件。
3.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收获月份()A.3月B.5月C.11月D.9月【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只有当播种月份温度大于收获月份温度时,才会有该作物最佳收获月份。
由图可以看出: 7月份至12月份,前1个月温度大于后一个月温度(如7月温度大于8月温度),所以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播种月份是8月(最适宜温度15~18℃),最佳收获月份是9月(最适宜温度12~14℃)。
故答案D正确。
【2】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A.病虫害少B.离市场近C.水源丰富D.上市较迟【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可知:甲地最冷月份1月气温大于0℃,利于害虫越冬;乙地最冷月份1月气温小于0℃接近零下10℃,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病虫害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故答案A正确。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单元导入:1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
2 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5.1农业生产活动1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和动物2 人类通过文化交流,把自已培育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地域性:形成地域性的原因是: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的差别。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明显并且有周期。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劳动力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比值已占到30%以上)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食用、工业生产原料)农业的发展历史1 原始农业——热带雨林地区、北极地区等2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此阶段3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多已进入此阶段农业的分类1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2 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增产靠扩大耕地面积)密集农业(增产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 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值业种植园农业畜牧业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粗放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发展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经营方式——国营农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出——小麦(春小麦)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经营方式——粗放的放牧业产出——藏山羊、藏绵羊、牦牛区位的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1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一个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湘教版必修Ⅱ 3.2《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二节,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是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课主要是进行第一课时的学习。
人类的社会活动,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就是通过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在人类的产业活动中,最早、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了农业的一般概况后,首先以阅读的形成呈现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光照、热量、土地(包括地形、土壤)、水分。
其次是通过正文加阅读的形式,相继介绍了影响农业区位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指出有: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了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在每一种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之后设计有思考活动加以巩固。
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区位的因素、分析某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其实质就是多角度理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科学发展思路。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由农业很容易联想到自然条件,对于自然区位因素的总结是相对较容易地,但是对于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理解就不是很深刻了,所以从学情分析来看,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特点4.能够简单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5.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学案,自学了解农业的含义、概括农业生产的特点。
2.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实例,培养学生地理分析和归纳概况能力。
3.通过分析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推荐19篇)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科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地理环境,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为此,我们高一地理学科组组织了一次以“探索家乡地理环境,传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1.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家乡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 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名胜古迹、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
3.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4.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提出解决家乡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四、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家乡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山区、平原、水乡等。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记录、拍照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地理信息。
2. 调查问卷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给当地居民。
问卷内容包括: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
通过问卷,我们收集到了丰富的信息。
3. 分析讨论在收集到大量信息后,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
各小组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4. 提出建议针对家乡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2)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3)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地域文化;(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
五、实践成果1. 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4. 为家乡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六、实践总结通过本次地理实践活动,我们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