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件 农业生产活动_1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9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农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 3.11)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农业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而农业是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农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的定义、分类、地理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以农作物种植和养殖动物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方面。
种植业是指通过耕作和种植农作物来获取粮食、棉纺原料和植物油等农产品;畜牧业是指通过饲养和培育家畜家禽来获取肉、蛋、奶等畜产品。
农业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求,还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
二、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目的进行分类。
按种植方式分,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和园艺业。
种植业主要种植粮食、油料、棉花等大田作物;园艺业则主要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经济作物。
按目的分,农业可以分为粮食农业、经济作物农业和牧业。
粮食农业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主要种植棉花、油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牧业则以饲养和养殖家畜家禽为主。
三、地理分布由于地球上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形态。
1. 热带农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降水丰富。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热带农作物的生长,如稻米、糖蔗、咖啡等。
热带农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中部、东南亚等地区。
2. 温带农业温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
温带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
温带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东部、东亚等地区。
3. 寒带农业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年降水量较少。
这些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寒带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较困难。
寒带农业主要依靠畜牧业,如北欧、俄罗斯等地区以牛、羊的饲养为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单元导入:1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
2 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5.1农业生产活动1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和动物2 人类通过文化交流,把自已培育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地域性:形成地域性的原因是: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的差别。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明显并且有周期。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劳动力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比值已占到30%以上)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食用、工业生产原料)农业的发展历史1 原始农业——热带雨林地区、北极地区等2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此阶段3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多已进入此阶段农业的分类1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2 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增产靠扩大耕地面积)密集农业(增产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 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值业种植园农业畜牧业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粗放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发展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经营方式——国营农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出——小麦(春小麦)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经营方式——粗放的放牧业产出——藏山羊、藏绵羊、牦牛区位的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1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一个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思维导图】(一)农业生产1.概念:农业是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的、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3.分类: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五种形式。
狭义农业指的是种植业4.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人文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①主要因素:指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若干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①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①限制因素:生产所需的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个条件不能满足。
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4.主要农产品对区位的要求(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2.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在弱化,社会经济因素增强3.因素变化:①市场因素变化: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通过对农产品的价格反馈机制,来调整农业的生产规模①科学技术因素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改良农产品的品质,对环境的耐受性,提高种植范围。
同时也会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
①交通因素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①其它因素变化:政策,劳动力等变化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生产1.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2.工业区位:与农业相比,工业区选择虽然也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
高一地理教案课件ppt 高一地理教案课件ppt1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