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与钱塘潮的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根据传说,伍子胥在自沉后,他的尸体漂流到钱塘江,引起了一次特别大的潮水,直接冲散了楚国投降者的大军,最终解放了楚国。
这被称为“伍子胥自刎割股,遂为神,乃有潮”,后来成为表达伍子胥忠诚奉国的象征。
钱塘江的潮水也因此被誉为伍子胥潮。
相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战胜了越王勾践,此后便狂妄起来,恰有一佞臣进谗言诋毁吴国大臣伍子胥,夫差不辨是非,竟赐剑令伍子胥自刎,随后又将他的尸首投入钱塘江,此日正是农历八月十八。
伍子胥死后,其尸身“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满腔冤屈化作滚滚钱塘江涌潮,激烈奔腾,为祸两岸。
沿江百姓为平息其怒气,遂奉其为潮神,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聚集在钱塘江边设供祭祀,祝祷平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典籍获取更多信息。
伍子胥的出名典故故事有哪些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伍子胥的出名典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伍子胥的典故故事一夜白头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
然而,昭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犹豫不决,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
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
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
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
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四人一路前往昭关。
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
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
七星龙渊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
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
《观潮》潮起潮落,钱塘故事钱塘江,那是一条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江河。
它的潮起潮落,如同岁月的脉搏,跳动着自然的力量与人间的悲欢。
每到观潮的时节,江边总是挤满了人。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怀着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向往与期待。
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站在那拥挤的人群中,感受着脚下土地的微微震颤,等待着那震撼人心的一刻。
远处,平静的江面如同一块巨大的绸缎,在微风的轻抚下泛着细碎的波光。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然而,就在不经意间,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细细的白线,宛如天边的一抹轻云,缓缓地向着岸边推进。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是大潮即将来临的前奏。
随着白线越来越近,那低沉的轰鸣声也逐渐清晰起来。
仿佛是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是远古巨兽的怒吼。
此刻,我的心跳也随着这声音加快了节奏,紧张与兴奋交织在一起。
终于,大潮汹涌而至。
那浪头高达数丈,如同一座座白色的山峰,排山倒海般地向着岸边扑来。
浪花飞溅,水雾弥漫,瞬间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和欢呼,大家被这大自然的伟力所震撼,被这惊心动魄的景象所折服。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汹涌的潮水,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这潮起潮落之间,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哲理啊!潮起之时,它是那般汹涌澎湃,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勇于拼搏、追逐梦想的人们。
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就如同这钱塘江的大潮,在潮起的瞬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而潮落之时,江水缓缓退去,留下一片平静和安宁。
这又像是人生中的低谷和挫折,那些曾经的辉煌和荣耀都渐渐远去,只剩下内心的平静和思考。
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能够沉淀自己,反思过去的得失,为下一次的潮起积蓄力量。
在钱塘江畔,还有许多与观潮相关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伍子胥的忠臣,他被奸人陷害,含冤而死。
死后,他的灵魂化作了钱塘江的怒潮,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时节汹涌澎湃,以宣泄心中的不平。
伍子胥的传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乱世之一。
所谓乱世出英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乱世之中的风云人物兼复仇化身——伍子胥。
《史记》中的伍子胥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
根据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
后来,费无忌诬陷太子建造反,伍奢为太子鸣冤,被楚平王押入大牢。
费无忌又说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很有才干,将来也是祸患。
于是设计以伍奢为人质,召伍尚和伍子胥回楚国,并威胁他们说:“如果你们不回来,就杀掉你们的父亲。
”伍尚准备回国,但伍子胥说:“楚王让我们回去,不是想饶过父亲,而是把父亲当作人质,想骗我们回楚国。
如果回去,一定是父子俱死。
不如逃到别的国家,找机会为父亲报仇。
”伍尚知道是陷阱,但为了父亲,他还是回了楚国。
结果,和父亲一同被杀。
伍子胥独自逃走了。
伍子胥出了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一条大江挡住了去路。
这时一位渔夫见伍子胥情况危急,便立刻让其乘船过江。
伍子胥摘下宝剑,相赠:“此剑价值百金作酬谢。
”渔夫拒绝:“楚王有令,捉到伍子胥者,赏粟五万石。
我会贪图只值百金的剑吗?”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吴国的伍子胥与吴王的儿子公子光建立了深厚友谊。
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阖闾重用了伍子胥,伍子胥协助阖闾攻破了楚国。
伍子胥终于可以复仇了。
但是,此时楚平王已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
复仇心切的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掘墓鞭尸”典故就来源于此。
伍子胥的挚友申包胥派人指责伍子胥说:“你本是楚平王的臣子。
如此复仇太过分了!污辱死者,违背天理!”伍子胥说:“我就像行人赶路,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
”于是,“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的成语就诞生了。
阖闾死后,伍子胥又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大胜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但勾践使用金钱美女迷惑了夫差,逃过一劫,而一直主张彻底灭亡越国的伍子胥遭到夫差怀疑。
观潮节的传说故事
观潮节,又称“潮神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这个节日与潮神有关,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名将伍子胥和纪念钱塘江河神潮神伍子胥而形成。
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伍子胥力主吴国出兵伐越,并最终大败越国。
然而,此后越国将士频频发兵进击吴国。
为了防止越国的袭击,伍子胥在吴越两国的交接处修建了防海大堤。
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就在大堤建成时修了座庙,称“潮神庙”,并在庙前立了碑。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钱大王。
据传,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有个盐工叫钱大王。
他在潮水涨时去挑盐,潮水退时去种盐。
有一天,他挑盐回家时,发现扁担上的一头盐比另一头轻,于是就在轻的一头挂上一块大石。
然而,等他第二天再去挑盐时,发现昨天挂石头的那头变得轻了,而轻的一头却变得重了。
原来这是东海龙王在作怪,他趁钱大王睡觉时把轻的一头的盐吸走了。
后来钱大王举起扁担打海水,龙王被吓跑了。
从此以后,钱大王每天挑盐回家时,扁担一头都是重的,另一头都是轻的。
这两个传说都与潮水和伍子胥有关。
观潮节不仅是对伍子胥的纪念,也是对自然现象的欣赏和探索。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潮水的涨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人们也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赛龙舟、舞龙等,以表达对潮神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伍子胥和钱塘潮的典故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吴国的重要将领。
他的生平事迹与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来讲述一下这个典故。
据史书记载,伍子胥在楚国时,因为父亲伍奢被诬陷为叛乱的首领而被追杀。
伍子胥为了逃脱追杀,一路逃到了吴国。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经过了今天浙江嘉兴的地方,这里紧邻着钱塘江。
当时的潮水正高涨,伍子胥心急如焚,担心自己会被困在江边。
然而,当地的百姓看到伍子胥逃亡的情景,心生同情,便帮助他渡过了钱塘江。
伍子胥在江对岸看到了吴国的领土,感慨万分,决心要在吴国发展,为吴国的繁荣强大而努力。
伍子胥在吴国的表现得到了吴王阖闾的信任,他逐渐成为了吴国的重要将领。
他帮助吴国改革军制,强化军事力量,同时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方针,主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民生水平,为吴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报答当年帮助他渡过钱塘江的百姓,伍子胥在吴国成为了大将之后,特意回到嘉兴,并在江边修建了一座铁塔,以此纪念这段历史。
铁塔的高度正好是当时伍子胥逃亡时所面对的潮水的高度,它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钱塘潮是指钱塘江在涨潮时形成的潮汐现象。
由于钱塘江的特殊地形和潮汐的特殊规律,钱塘潮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达到高潮,潮头高达数米,形成了一道壮观的天际线。
据传,伍子胥在逃亡时,正是在钱塘江边遭遇了钱塘潮的高涨,才得以借助潮水渡过江去。
钱塘潮的壮观景象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灵感之源。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诗篇中描绘了钱塘潮的壮丽景色,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道:“海面初平云打抛,两行潮入声喧豗。
”描绘了钱塘潮声势浩大的景象。
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名句:“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莲歌。
”则表现了观潮人群在潮水中的欢快心情。
除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钱塘潮还成为了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元素。
在浙江海宁一带的传统民间信仰中,观潮之风兴盛不衰,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是观潮节。
迎涛而上迎接涛神伍子胥名人故事在同一时期,端午节也有了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的人们都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
因为千年来,屈原的名气太大,中原一带的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而对纪念伍子胥之说,除了江浙一带的人们知晓,其他地区的人们则很少有人知道。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后来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不听劝诫。
吴国太宰受越国的贿赂,向夫差进谗言陷害伍子胥。
夫差相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
在死前,伍子胥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而死。
两年后,越国攻打吴国。
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汹涌,江面上鼓乐大作。
老百姓看到伍子胥身披战袍,立在潮头,身边还站着4员大将,眼看着吴国兵败覆灭。
一炷香后,随着潮水消失。
老百姓都说这是天帝怜伍子胥竭尽忠心却被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涛神。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午这一天,挑选精壮的男子,划着龙舟,敲锣打鼓迎接涛神。
传说,划到第一的龙舟便能接到涛神,那一方百姓这一年便能太平无事。
从此,在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便在这一带流传下来。
伍子胥竭尽忠诚却被冤杀,让人扼腕叹息。
在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位忠贞的贤臣自然也就成了仙,成了神。
平湖乍浦山湾渔村有座水仙庙,传说伍子胥死后忠魂不散,成了水仙,千年来保佑着这一方的渔民。
伍子胥还化身为涛神,海宁的海神庙,便是用以纪念伍子胥的。
除这些传说外,民间还流传有伍子胥做好事,帮助乡邻驱鬼辟邪,杀蛇除妖;并传授偏方,用粽子箬叶灰治腹泻的传说。
关于伍子胥,在嘉兴民间还有许多传说。
相传,当年伍子胥在吴越边界天荒荡一带练兵,在纪目墩牧养战马。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以前是用竹筒装起来的,具记载:“为了防止祭祀的东西被江中的蛟龙偷去吃掉,就改为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这样蛟龙就不会偷着吃掉,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那些流传至今的钱塘江风俗古人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大众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钱塘江是浙江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
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形成了这一带风俗民情中带有钱塘江“文化符号”的地域个性。
文 顾希佳 李维松 吴桑梓 邬玮砾 方仁英祭潮与镇潮在历史上,祭潮与镇潮曾经是先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有潮神操纵海潮,所以会用祭祀的方法去与之沟通。
钱塘江一带信仰伍子胥为潮神是相当早的。
在《吴越春秋》中,就有两处强调了伍子胥死后为神,并与潮有关。
《文献通考•郊社考》说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北宋朝廷派内侍到杭州吴山庙祭祀涛神,据说这么一祭,果然“涛势骤息”。
在浙江民间的口耳之间,一直说伍子胥是涨潮神,文种是退潮神。
石瑰是唐朝人,杭州旧有潮王庙。
周雄是富阳新城人,人称孝子,他也是钱塘江水神。
张夏,人称张相公,生前是个带领百姓修筑海塘的功臣,旧时钱塘江出海口一带都有他的庙。
历朝历代曾经为修建江堤海塘作出贡献,死后被祀奉为神的人物举不胜举。
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还会采用巫术行为来捍潮,又称之为“镇潮”。
历史上最有名的镇潮事件,就是“钱王射潮”。
据《钱塘遗事》记载:“钱氏以壮士数百人,候潮之至,以强弩射之,由此潮头退避。
”镇海铁牛,也是一种巫术行为。
传说秦代李冰曾经作石犀五座“以厌水精”。
历史上,钱塘江出海口建造的宝塔往往有镇潮的功能。
宋代智觉禅师建造六和塔就是为了镇潮。
海宁盐官的占鳌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也是希望用造塔占鳌来保障海塘的安全。
三江口家庭手工艺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交汇的地方,人称“三江口”。
这里的人们世代务农,同时又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家庭手工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手艺大多淡出了青年人的视线,却让老辈人难以忘怀。
过去,三江口一代的农家女十来岁就开始学挑花边。
花边是一种日用和欣赏相结合的抽纱工艺品。
据说当时小伙子找对象,介绍人带去先看姑娘挑花边,再看容貌长相。
【民间故事】钱王射潮古时候,有一个叫钱王的人,他以勇敢和聪明而闻名于世。
他掌握了一种特殊的技巧——射箭,尤其擅长射击目标移动的物体。
有一天,钱王听说海边有一道难以逾越的潮水,他决定挑战一下自己的射箭技巧。
于是,他带着弓箭来到了海滩。
钱王站在沙滩上,注视着蓝色的大海,远处的潮水正缓缓地向他涌来。
他立刻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但他并没有害怕,反而激发起了他的斗志。
钱王拿起一支箭,俯身拉开弓弦,准备射击。
潮水越来越近,他并没有心软。
刹那间,他瞄准了一个随着潮水上升的螃蟹,然后放手射箭。
箭矢轻轻地飞过半空,准确地命中了螃蟹。
众人激动地喊道:“好厉害的射箭技巧!”众人纷纷祝贺着钱王。
钱王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
下一次,我要射中一个更远的目标。
”于是,钱王又一次挑选了一个更远的物体作为目标,他重新拉好了弓弦,瞄准了一个距离更远的螃蟹,然后朝目标射去。
但这一次,他的射击并没有命中目标。
尽管如此,钱王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他不断尝试着射击,每一次射击都距离目标更近一些。
他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实施。
于是,他决定每天都来海滩,练习射箭。
钱王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放箭,直到他的每一箭都能准确无误地射到目标上。
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每一箭都让人叹为观止。
时间流逝,终于有一天,钱王站在沙滩上,他看到潮水高涨,他确定这是他展示自己强大技巧的绝佳机会。
他黑着眼,没有任何逗留,他准备射出最后一箭。
他瞄准了一个目标,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一切都变得安静起来。
他拉开了弓弦,最终射出了他有生以来最精准的一箭。
这一箭贯穿了空气,破开了无声的天空,随即命中了目标。
众人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钱王能够以如此精准的射击打破沉寂。
众人为钱王的伟大技艺而鼓掌,他们纷纷称赞他为“射箭王”。
而钱王也因此闻名于世,成为了一个受人敬重的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沁园春·观潮》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沁园春·观潮》是由吴伟业所创作的,全词描景状物、雄浑壮伟,抒怀感事苍凉沉郁,用典自然贴切,全无斧斫痕迹,纵横捭阖,洒脱不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沁园春·观潮》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沁园春·观潮》清代:吴伟业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
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
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
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
叹鲸鲵未翦,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
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
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沁园春·观潮》译文八月的钱塘江浪涛奔腾,潮头千尺犹如高大的山峰,潮声砉然使人魄动心惊。
浪涛中仿佛灵妃在看着我笑,神鱼一边飞舞,一边逐浪前行,那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浪潮如素车白马前来相迎。
伍员曾被装进鸱夷革浮在江上,钱王曾命人用羽箭射退潮头,那怨气,那怒气,强过十万兵。
啊,多么高峻、雄伟的海潮啊,使人惊讶雪山在崩断,银河之水向西而倾!我回到孤舟在清风前吹响铁笛,多么想乘坐木筏,浮游万里,当个天河问话的客星。
唉,可叹凶猛的鲸鲵尚未剪除。
那可怕的战船排满了江岸,但海上明月正吐着光辉,歌声音乐声充满了杭州城。
只见那些弄潮的儿童,还有乘画舫观潮的男女游客,都笑着以手指我,说我是乘坐一叶扁舟的渔翁。
他们有谁能知道?我其实是观潮的枚乘,也是论水的庄生。
《沁园春·观潮》注释观潮:观浙江杭州钱塘江之潮。
八月奔涛:吴自牧《梦梁录·观潮》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流十八日透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奔涛,浪涛奔腾。
崔嵬(wéi):山高峻貌。
砉(xū)然:皮骨相剥离之声。
灵妃:水中仙子。
伍子胥和钱塘潮的典故
【实用版】
目录
1.伍子胥的背景和事迹
2.钱塘潮的成因和特点
3.伍子胥与钱塘潮的关联
4.伍子胥和钱塘潮的启示
正文
伍子胥,名伍员,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为吴国效力多年,深得吴王阖闾的信任。
伍子胥不仅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建树,还曾领导吴国军队攻打越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伍子胥最后却因遭人陷害,被吴王夫差赐死,他的尸体被投入钱塘江。
钱塘潮,又称钱塘江潮,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的一段著名景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潮水最大,最为壮观。
这一天,江潮汹涌澎湃,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
钱塘潮的成因与钱塘江的地形、天文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使得这一自然景观闻名遐迩。
伍子胥与钱塘潮的关联源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伍子胥被投入钱塘江后,他的忠魂激起了钱塘江潮。
因此,人们把钱塘潮视为伍子胥的英勇精神的象征。
这一传说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伍子胥的敬仰之情,还为钱塘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伍子胥和钱塘潮的典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伍子胥的忠诚和勇敢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伍子胥毫不犹豫地为国家付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忠诚和勇敢精神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学习的。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钱塘潮这一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多种自然因素有关,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钱塘潮如此壮观。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好这一独特的景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伍子胥一夜白头的传说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发地点导语: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
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
平王因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欲杀伍奢并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
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
平王因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欲杀伍奢并令其招回其两个儿子。
伍子胥大哥为了救父回国,子胥逃走。
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子胥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
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
故事经过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
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
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生活常识分享。
河流的典故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在与河流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河流有关的成语、谚语或传说,往往蕴含着很有趣的地理知识。
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
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
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
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
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
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
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
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
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
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
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
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
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
【民间故事】钱王射潮从前有一个叫做钱王的人,他是一个十分贪心的人。
无论别人送给他多少财富,他都永远满足不了。
虽然他家里富得流油,但他仍然梦寐以求地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财富。
有一天,钱王听说了一个有关射箭的传说。
这个传说说,只要将箭射中潮水,就有机会得到一大笔财富。
钱王顿时为之心动,心想如果能射中潮水,那他的财富将会得到无限的增长。
于是,钱王带上了他的佣人,一起来到了大海。
当钱王看到巨大的海浪汹涌而来时,他才惊叹大自然的伟力。
这并不妨碍他继续积极备战。
钱王挥舞着他手中的弓箭,对着大海射去。
不论他如何努力,箭总是无法射中潮汐。
他尝试了好几次,甚至将位置移动到不同的地点,可结果仍然一样。
钱王十分苦恼,他问佣人:“我已经费尽了心血,却一直无法射中潮汐。
你说该怎么办呢?”佣人默默地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或许我们该尝试一种不同的方法。
”钱王疑惑地问道:“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佣人笑着回答:“其实,我认为射中潮汐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钱王奇怪地看着他,佣人继续解释:“潮汐代表着大海的力量和无穷的财富。
但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大海,享受它的景色和声音。
这难道不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吗?”钱王陷入了沉思。
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拥有的财富是那么的珍贵。
他常常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物,只顾着追逐更多的金钱和权力。
从那天开始,钱王开始慢慢改变自己。
他学会了欣赏大海的美丽,也开始与佣人和其他人建立起了真正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王发现,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财富的数量,而是财富的质量。
他意识到,金钱不能买来真正的幸福,贪婪只会让他变得更加贫穷。
最终,钱王成为了一个慷慨的人。
他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建立了学校和医院,为他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王这个民间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并不等于幸福。
贪婪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贫穷,而真正的幸福则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感激和对他人的帮助。
相比于追求无尽的物质财富,拥有一颗宽厚的心和真正的亲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潮神伍子胥神话故事【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伍子胥的背景和身份2.伍子胥与潮神的传说3.伍子胥如何成为潮神4.潮神伍子胥的祭祀和影响正文(篇1)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潮神伍子胥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大臣,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死后被封为神。
据传说,伍子胥曾与潮神有过一段传说。
相传,在吴国时期,潮水经常侵袭沿海地区,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伍子胥听说了这件事,便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他向潮神发出了挑战,表示如果潮神能够战胜他,他就承认潮神的统治。
然而,潮神并没有战胜伍子胥,因此,伍子胥成为了潮神。
成为潮神后,伍子胥开始保护沿海地区的人民,他通过各种方式来减轻潮水的侵袭,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开始祭祀潮神伍子胥,希望他能够保佑沿海地区的人民平安。
潮神伍子胥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沿海地区,他的传说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神伍子胥逐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重要神祇,他的祭祀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展开。
目录(篇2)1.伍子胥的背景和身份2.潮神的传说和特征3.伍子胥与潮神的相遇和互动4.潮神对伍子胥的帮助和影响5.伍子胥对潮神的感激和回报6.故事的意义和启示正文(篇2)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潮神伍子胥的神话故事就是一则极具代表性的传说。
伍子胥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是吴国公子光之子,后因家族仇恨,逃离吴国,投奔了楚国。
在逃离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的艰辛和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潮神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信仰中的一个神祇,他掌管着潮汐和海洋,是渔民和海员的守护神。
潮神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威武霸气,骑着一条大鱼,手持一把利剑,能够呼风唤雨,驱邪避难。
据传,伍子胥在逃离吴国的途中,曾经遇到过潮神。
当时的伍子胥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感到前途茫茫,不知道未来该如何选择。
五年级咏潮
《咏潮》全诗内容如下:
怒气号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诗中:
1、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2、“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3、“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4、“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赏析: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
时间。
伍子胥与钱塘潮的传说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父伍奢为楚国大夫,平王在位时为太傅,辅太子建。
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伍奢,子胥之兄子尚也同时被害。
伍子胥不甘俯首就擒出逃投郑,当时,太子建亦至郑,但郑认为太子有图谋郑国之意,故杀之。
伍子胥出于无奈,再次出逃,民间有关伍子胥两次出逃的传说很多。
伍子胥过今安徽昭关(含山县北小岘山)时,急得一夜之间满头青丝变成银发的传说流传甚广,而在富春江留下的遗迹却鲜为人知。
传说有一天,伍子胥来到富春江边,见江中有渔船,船上有一渔翁,伍子胥便招呼他过来,让他将自己摆渡过去,渔翁边歌边渡,到了对岸,见子胥面有饥色,便让他藏在芦苇丛中,回家为其取食。
子胥方出。
子胥吃完麦饭、鲍鱼羹,喝足酒后,欲将自己所佩的白金剑送给渔翁以作报答,老翁拒不接受,问其尊姓大名,也不回答。
子胥万分感慨,只好辞行,未出几步,忽听江中有声,回头一看,小船已翻,渔翁投江自尽。
如今,在七里泷岸边有一石碑,上刻“子胥渡”三个醒目的大字。
后人还把他当时住过的村称为胥村,把大畈溪称为胥溪,汇入富春江处称为胥口。
此外,这一带还有胥源、胥岭、胥岭洞等与伍子胥有关的遗迹。
伍子胥在桐庐境内的一座山上,得知自己已到吴国,脱离险境时,不禁拔剑高歌:
剑光灿灿兮生清风,
仰天长歌兮震长空,
员兮员兮脱樊笼!
边歌边舞,歌声响彻云霄。
后人把这座山称为歌舞岭。
传说伍子胥虎背熊腰,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一幅豪刚之气。
吴王阖闾(阖)招贤纳士,知人善任,以仁义而闻名于诸侯,得知伍子胥智勇双全,便召见。
吴王问其治国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强守备,广积粮和充实兵库的主张,深得吴王赏识而委以重任。
阖闾不仅起用伍子胥,而且又用白喜、孙子,于公元前506年灭楚。
这时楚平王已死,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并挖其目。
有人批评子胥做得过头,子胥说:“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
在伍子胥的全力举荐下,阖闾立夫差为太子。
然而,夫差即位后却远君子而亲小人,起用嚭为太宰,对其言听计从。
伍子胥屡谏不从,反被诬有夺权纂位之心。
伍子胥认为,历史上,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今夫差要杀自己,与桀、纣何异。
夫差得知子胥怨恨他,便赐剑令其自刎。
越王勾践听说夫差不听子胥劝告,反将其赐死,并探知吴国当时国库空虚,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伍子胥临终时嘱咐其子:“抉吾目悬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以鱼皮裹吾尸投于江,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
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被抛入江中,钱塘江涌潮由此而生,涌潮时,人们还能见到子胥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