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夜雨寄北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一、夜雨寄北原文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三、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一一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一一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一一第一句;盼望团聚一一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雨寄北》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并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经典名句的含义和意境。
(2)体会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以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夜雨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里,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夜雨寄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身处异乡、思念亲人的处境,为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君问归期未有期”中“期”的含义,“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巴山夜雨”的凄凉氛围。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点明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秀《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夜雨寄北》教案关于《夜雨寄北》教案《夜雨寄北》教案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XX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XX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XX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XX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夜雨寄北教案设计】《夜雨寄北》教案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 、“期” 。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 ,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 ,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
“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 ___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2、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那 ___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
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一。
“窗”见证勤学苦读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
“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
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
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
“窗”体现丰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
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
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
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这是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和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翼。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叫着豪情,而蓦地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乾坤”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辈子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展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2、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1、请大家翻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
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方面来理解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体验。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理解。
2. 诗歌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歌全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朗读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夜雨寄北》,提问:“夜雨”和“寄北”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全班交流:诗人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意象表达的?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2)分析诗人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雨声,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之处。
6. 朗读与背诵(1)分组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全班一起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7.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诗人的情感。
(2)强调诗歌的字词理解、意境分析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雨寄北》。
(2)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读后感。
教学成果展示《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吉林松花江中学蒋艳梅《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蒋艳梅吉林松花江中学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
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
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
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
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
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
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
“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三)何当共剪西窗烛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
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
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一)唐诗素描“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
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游子吟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
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
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
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夜雨寄北点亮灯,展开家书。
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
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
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
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
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
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
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
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板书设计:夜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雨孤寂凄凉寄深切怀念北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设计意图:以清晰的结构图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