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消费函数(简单)
- 格式:ppt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七章国民收进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一、名词解释消费函数--指反映消费支出与碍事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短期消费函数函数关系式。
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碍事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进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进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随着收进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然而消费的增加不及收进的增加多。
收进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喊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要是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进/那么c=c(y),表示消费是收进的函数。
储蓄函数--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全然分析工具之一。
由于在研究国民收进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进的碍事,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进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般讲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进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收进增加,储蓄也增加;收进减少,储蓄也减少。
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
设s代表储蓄,y代表收进,那么储蓄函数的公式为s=s(y)投资乘数--在有效需求缺乏,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能够被利用的情况下,投进一笔投资能够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进的增加,因而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进变化关系的理论。
税收乘数--用来反映税收变动与其引起的国民收进变动的倍数的关系。
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进减少〔或增加〕的倍数。
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进的一种扣除,税收上下会碍事到投资并进而碍事到国民收进。
税收变动与国民收进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进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进减少。
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
税收乘数又指收进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进的碍事;另一种是税收尽对量变动对总收进的碍事。
政府购置乘数--所谓政府购置支出乘数,是指收进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置支出变动的比率。
以△g表示政府支出的变动,kg表示政府〔购置〕支出乘数,那么:kg=△y/△g=1/(1-β)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进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讲是国民收进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消费函数公式消费函数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消费者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
消费函数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预测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以及评估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消费函数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C = f(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
消费函数描述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收入水平。
消费函数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正斜率:消费函数通常具有正斜率,即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这意味着收入增加时,消费者愿意花费更多的钱购买商品和服务。
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函数的斜率递减,即消费支出随着收入增加的速度递减。
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花费的金额会逐渐减少。
3. 收入消费曲线:消费函数可以用来绘制收入消费曲线,该曲线表明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支出。
收入消费曲线通常是上升的,并且斜率递减。
消费函数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1. 收入预测:通过分析消费函数,可以预测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支出。
这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市场需求非常重要。
2. 价格变动分析:消费函数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通过观察消费函数的斜率变化,可以评估价格变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3. 政策评估:消费函数可以用来评估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分析消费函数,可以评估提高个人所得税率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4. 储蓄率分析:消费函数可以帮助分析个人的储蓄行为。
通过比较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额,可以评估个人的储蓄率。
消费函数的研究对于理解消费者行为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市场需求、评估政策效果,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因此,消费函数是经济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概念。
通过深入研究消费函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并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消费函数是描述消费者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的函数。
消费函数名词解释消费函数是经济学里涉及消费者理论的基本概念,它是一个研究家庭消费行为的理论解释,它描述了家庭决定消费量(消费水平)的决策方程。
它指出,不同的家庭在消费函数上会有不同的反应,而且它也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消费函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是由于消费者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下的偏好、决定消费方案的规则和经济因素等内在因素而引起的。
消费函数是消费者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消费者理论中消费者行为的核心部分,消费者在做消费决策时,会考虑主观因素(如社会风尚、家庭习惯等)和客观因素(如收益、通货膨胀率、行业规则等)。
它描述了家庭收入、支出、收益等概念的变化规律。
消费函数的确定影响着家庭消费行为,它是消费者理论中消费行为的最核心部分,用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这个函数之所以是重要的,在于它揭示了家庭消费行为所受到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假定消费函数可以表示消费者行为,可以有效地预测和控制经济体中家庭消费行为,从而稳定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消费函数的两个主要类型是Marshall-Lerner函数和Keynes-Friedman函数。
Marshall-Lerner函数包括家庭消费函数,消费函数表示了家庭收入、信贷总额、支出、财富、债务、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与消费量的关系。
Keynes-Friedman函数包括收入-消费函数、存量-消费函数、债务-消费函数、价格-消费函数等,这些函数描述了家庭收入、支出、财富结构、价格水平等因素与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是消费者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揭示了消费者行为的内在机制,为政府制定消费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理解消费函数,可以预测和解释家庭消费行为,进而为政府制定明智的消费政策提供指导。
完善消费函数,可以加强政府对家庭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干预,以促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消费函数是经济学里与消费者理论息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家庭决定消费量的决策方程,分析消费函数有助于理解家庭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消费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消费函数”的名词解释
“消费函数”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描述消费行为与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
它用于描述个体或家庭在特定时间段内根据其收入和其他因素来做出消费决策的模型。
消费函数通常表示为C = f(Y),其中C代表消费支出,Y代表可支配收入。
该函数表达了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即人们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的金额。
消费函数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或其他形式的函数。
线性消费函数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成正比。
非线性消费函数则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可能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等经济现象。
消费函数的研究对于经济学和个人理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消费者行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政策效果等。
对个人而言,了解自己的消费函数可以帮助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规划个人预算和财务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函数是一个理论模型,对个体和整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概括和描述,并不代表每个人的具体消费行为。
实际的消费行为可能受到个人偏好、文化背景、收入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定义和作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个人和家庭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这两个函数是经济学家对人们行为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消费和储蓄决策。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描述了个人或家庭在给定收入水平下所愿意消费的金额。
它是一个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通常以C表示。
消费函数可以写作C = c(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后的收入),c(Y)表示一个关于可支配收入的特定函数。
消费函数的定义一般来说,消费函数可以被描述为线性、非线性或阶段性。
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形式是线性消费函数,可以写作C = a + bY,其中a表示固定消费(即在没有收入时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支出),b表示边际倾向消费(即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金额)。
消费函数的作用消费函数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
它对于理解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个人储蓄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增长: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分析消费函数,可以了解到当收入增加时,个人和家庭如何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
这对于预测和评估经济增长的潜力非常重要。
2.财政政策:消费函数对财政政策也有重要影响。
当政府通过减税或提高社会福利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时,消费函数可以帮助预测这些措施对整体消费支出的影响。
3.储蓄决策:消费函数还能够提供关于个人储蓄决策的信息。
通过观察边际倾向消费参数b,可以了解到当收入增加时个人储蓄的变化情况。
这对于个人和家庭做出储蓄决策以实现长期财务目标非常有帮助。
消费函数的工作方式消费函数描述了个人或家庭在给定收入水平下所愿意进行的消费支出。
它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总结和抽象人们的消费行为。
消费函数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和研究,收集大量个人或家庭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数据。
2.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经济学家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的数学形式来描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来描述个体或家庭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
消费函数通常被表示为一种数学模型,它展示了个体或家庭在可支配收入不同情况下消费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函数也被用来预测整个经济体系中消费支出的变化。
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C=f(Y)其中,C代表个体或家庭的消费支出,Y代表可支配收入,f表示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的形式会根据个体或家庭的偏好、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函数通常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会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但并非线性关系。
•价格水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替代效应: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其他替代品而减少该商品的消费。
•边际效用:消费函数也考虑了消费者对商品边际效用的变化,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常常出现。
消费函数的非线性关系消费函数通常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这是由于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例如,边际消费倾向可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即所谓的边际倾向递减。
此外,消费函数在考虑到需求曲线的情况下也可能呈现出弯曲的特点。
消费函数的预测作用消费函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通过研究和分析消费函数,经济学家可以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消费支出进行预测,从而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相应的决策。
结语消费函数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乎个体或家庭的消费行为,也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消费者的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消费函数名词解释消费函数是指描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它是一种数学方程,用来描述人们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的决策行为。
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为C = f(Y),其中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f(Y)表示消费的函数关系。
消费函数的解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消费倾向:消费函数中的斜率称为消费倾向(MPC,Margin Propensity to Consume)。
它表示了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消费增加的幅度。
如果消费倾向是0.7,意味着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消费增加0.7单位。
消费倾向是消费函数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人们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2. 储蓄倾向:储蓄倾向(MPS,Margin Propensity to Save)是指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储蓄增加的幅度。
储蓄倾向等于1减去消费倾向。
如果消费倾向是0.7,那么储蓄倾向就是0.3。
储蓄倾向是消费函数的补充参数,它与消费倾向形成互补关系。
3.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消费增加的额外值。
它是消费倾向的导数,表示了消费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的变化率。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表明消费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
4. 自由消费:自由消费是指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人们的消费行为。
它等于收入减去储蓄。
自由消费与收入成正相关,即收入增加,自由消费也会增加。
5. 基本消费:基本消费是指在零收入的情况下,人们的最低生活消费。
它是消费函数中的截距项(c)。
消费函数的解释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消费的自我调整机制和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消费函数是一种理论模型,用来描述和解释人们对收入变动的消费行为,对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研究消费函数,可以了解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消费经济学》第七章第一节讲义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一、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
其中心是消费倾向递减论。
绝对收入假定,由凯恩斯提出,其中心思想是消费倾向递减。
什么是消费倾向呢?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与此对应,储蓄倾向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与此相关的还有两个概念,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绝对收入假定”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的变化。
举例说明:一个人的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如下。
消费函数一.含义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
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
二.消费函数模型演变过程及分析1.消费函数这一概念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
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将消费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a)——是指不受收入影响以及本能消费需要所形成的消费。
引致消费()——就是指受收入因素和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所形成的消费。
它等于:。
设: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收入。
总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即Ct=a+bYt,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
a>0表示短期内无论个人有无收入都要消费;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0<dCt/dYt=b<1,d2Ct/dY2t<0,即: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正数,且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公式为:APC=Ct/Yt=a/Yt+b,由于a>0,Yt>0,显然,b<APC=Ct/Yt=a/Yt+b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2.二战后:式中C t表示t期消费,Y t表示t期收入,C t-1表示上期(t-1期)消费;α,β,γ为参数。
这一消费函数的最后一项可以解释为消费的惯性影响,也可以解释为持久收入的影响。
3.经上式递推推导出:此式表明,消费是过去历年收入的函数。
4.短期消费函数:C t = b+ b1Yt+ b2C(t–1) + μt t=1,2,......,T其中,C t− 1为第t-1期的消费支出。
5.持久收入假说:函数形式为:Ct=cPYt(1)Ct为现期消费,PYt为现期持久收入,c为现期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持久收入是持久收入假说的核心,弗里德曼认为,一定时期的持久收入是在过去的持久收入基础上形成的,现期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影响持久收入。
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
2、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假定收入一定,消费的数量还取决于消费倾向的大小,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简称为APC )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用C 表示消费,用Y 表示收入,则APC= C/Y(2)边际消费倾向(简称MPC )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如以dC代表消费增量,以dY代表收入增量,则,MPC=dC/dY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消费曲线的含义和表示消费曲线是表示消费数量和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用图表示为:线性消费函数的含义和表示:C=a+bY在公式中,a 表示自主消费,b 表示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大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
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
假定收入一定,储蓄的大小还取决于储蓄倾向的大小,储蓄倾向是指在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储蓄倾向(APS )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S=S/Y (S 表示储蓄)。
边际储蓄倾向(MPS )是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MPS=DS/DY.储蓄曲线如图:E 为收支相抵,此时储蓄为零,E 的右边为负储蓄|OB|=a,E 的右边储蓄为正。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全部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为消费的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 MPC+MPS=1 第二节投资函数(一)投资的概念投资是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一、名词解释消费函数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b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b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 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b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 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储蓄函数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
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
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
投资乘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研究投资变化与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当总投资增加是,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K倍,K即投资乘数,用来表示投资的增加会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支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函数这一概念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
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函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假说及相应的函数式。
消费函数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之中。
西方的宏观经济模型通常把消费函数作为其核心方程之一。
中国学术界从80年代开始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将消费函数纳入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中。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第三篇中,专门讨论了有关消费函数的理论。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同收入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C=f(Y)式中,C为消费,Y为收入,f表示消费关系。
凯恩斯认为主要有八个主观因素影响人们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建立准备金,以防预料不到的变化;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作准备,如年老、子女教育等等;出于一种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而需要存钱;牺牲目前的消费,赚取投资收益;即使心目中不一定有什么用途,也想存钱来维持个人的“独立感”;把存钱作为投资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把存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纯粹的吝啬,以至节俭到不合理的程度。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这些主观因素在短期内变化缓慢,而可视为稳定因素。
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仅有上述主观因素,还有六个客观因素:工资单位的变化;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距的变化;财产的货币价值意想不到的变化;利息率的变化;政策的变化,主要指所得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变化;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在凯恩斯看来,除了第一个因素以外,其余五个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对消费支出影响甚微。
由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之中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
消费函数公式消费函数是经济学中常用的模型之一,用于描述人们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
它是通过分析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和特征的。
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C = f(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
这个函数表明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即收入的变化会影响消费支出的变化。
消费函数可以通过经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方法来估计和推导。
消费函数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在面对不同收入水平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配和支出。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当收入较低时,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是首要考虑的,因此他们会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房和教育等。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他们会开始考虑一些非基本需求,如旅游、娱乐等消费。
但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也就是说,他们对额外收入的消费倾向会减弱。
这是因为当收入较高时,消费者已经满足了大部分的需求,所以他们对额外收入的消费欲望会降低。
除了收入之外,消费函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利率、物价水平、金融市场状况等。
例如,当利率较低时,消费者倾向于增加借贷消费,从而增加消费支出;而当利率较高时,消费者倾向于减少借贷消费,从而减少消费支出。
此外,物价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当物价上涨时,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他们可能会减少消费支出;而物价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他们可能会增加消费支出。
在实际应用中,消费函数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制定市场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提高就业水平等手段来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刺激消费支出,促进经济增长。
而企业则可以根据消费函数的特征来制定产品定价和市场推广策略,以满足消费者不同收入水平下的需求。
消费函数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它通过分析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消费者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决策规律。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第一、二节是要说明在假设总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第一节是一种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不考虑总供给和货币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引入货币因素,说明货币、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说明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原理。
通过本章教学,要掌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总供给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总需求曲线的含义;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教学难点:乘数的计算;IS曲线;LM曲线;IS-LM 曲线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注意:(1)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2)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
仅计算本年度产品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以前产出。
在某一年转手的以前建成的房屋的交易中房屋的价值不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在这一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是该年的劳务,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3)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 goods :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在以后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经过一些制造或加工过程,但还没有达到最终产品阶段的产品。
许多产品既可作为最终产品又可作为中间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劳务。
(5)按照市场价格计算。
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GDP的缺陷:(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