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天桥施工图设计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楼梯待建设条件允许后建设。
1.2 周边环境
1.2.1 周边建(构)筑物 大观路西北侧距离天桥梯脚 5.5m 处有一路口。桥位东西两侧为大片绿化带,东侧绿化带内分
根据管线探测收集的地下管线资料显示,大观路东侧有一既有暗渠平行于大观路从地下通过, 同时人行道下有部分电信、电力、路灯等管线通过。天桥桩基平面设计已根据现有管线资料,与 既有管线协调,原则是在保证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利用既有管线,对严重影响结构设 计、施工及使用功能的管线,需要与管线所属单位协商后予以改造迁移。天桥梯脚桩基与既有暗 渠外边线的最小净距为 0.4m,桩基施工时,在暗渠基础以上高度范围内采用钢护筒保护,保证桩 基施工不影响暗渠结构的安全。
1.6 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1) 意见: 人行天桥主桥 4X20mL 型布置局部过街绕行距离较远,建议补充“Y”型布置方 案进一步比选。 (2) 执行情况: 根据意见将人行天桥主桥改为 3X20m“L”型布置。
2、 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
2.1 设计规范
(1)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建设部第 190 号公告)CJJ 69-95 (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3)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4.3kN/m; 地震荷载:地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 0.10g(g 为重力加速度)。 雨篷顶限载:≤1.5kN/m。 (4) 自振频率:上部结构竖向自振频率≥3Hz。 (5) 坐标系统:广州市城建坐标系统。 (6) 高程系统:广州市城建高程系统。 (7) 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 年。 (8) 桥梁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9) 临时梯道及临时主墩设计使用年限:2 年。
根据道路总体设计,本标段的桥梁工程:一座人行天桥。 人行天桥位于大观路上,上跨大观路和新建的合景路立交 G 匝道。大观路为城市主干路,路 面宽度约 40m,其中中间绿化带宽度约 3m,人行道宽均为 5m,桥位处东西两侧均为为绿化带。原 新景大街和大观路交叉口处设有地面斑马线平面人行过街设施,随着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 改造工程及大观路快速化的实施,大观路地面过街设施将被取消,而大观路交通十分繁忙,因此, 根据道路的总体设计,在大观路上科学城标志附近设置人行天桥,满足人行过街需求。 天桥主桥呈“L”字型布置,2012 年 12 月施工图采用 3×20m 跨径组合的连续钢箱梁;2013 年 11 月,由于西侧征地困难,天桥西侧主桥及梯道近期难以实施,根据“关于黄石东、金穗路、 大观路出入口等三座天桥协调会会议纪要”(穗中交纪要[2013]115 号,二 0 一三年十月十五日), 对天桥做如下改动: 1. 上部钢箱梁由 3×20m 跨径组合连续钢箱梁调整为 1×20 简支钢箱梁+2×20m 连续钢箱梁; 2. Z2 轴桥墩尺寸作相应调整; 3. 西侧楼梯发生变化:因为西侧永久楼梯位置征地困难,西侧设置临时钢楼梯一道,西侧永
[2013]115 号,二 0 一三年十月十五日)
1.5 主要测设经过
(1) 2011 年 7 月 向市建委、萝岗区建环局、市项目办汇报方案,并作修改。 (2) 2011 年 7 月 完成方案报建图,报送规划局。 (3) 2011 年 8 月 根据规划局批复,分别报送市水务局、市地保办。 (4) 2011 年 10 月 收到市水务局、市地保办的批复,开展初步设计工作,并作地形图修测。 (5) 2011 年 11 月 完成初步设计文件。 (6) 2011 年 12 月 进行初步设计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完成了修改。 (7) 2012 年 12 月 完成施工图设计。
(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6)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7)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8)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9)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1)《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12)《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 722-2008 (13)《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39-2010 (1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临时梯道布设于西侧既有人行道内侧,采用单出口楼梯接地,单幅楼梯净宽 1.2m,总宽 1.5m (含栏杆),长度 23m,采用扩大基础。
1.4 设计依据
(1)《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 (2)广州天河、科学城相关规划资料 (3) 广州地铁 21 号线规划资料 (4)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检测中心《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旧桥外观检测 及静动载试验报告 》,2012 年 4 月 (5)市发改委《关于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项目立项的复函》穗发改【2011】 59 号 (6)市规划局《关于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的复函》穗 规函【2011】5550 号 (7)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处路口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评审工作的报告》 穗建科办【2011】219 号 (8)广州市水务局《关于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排水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的
17.53~19.63m。场区沿线主要为绿化带及果园,周边分布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较为便利。 3.1.2 地层岩性
据钻探资料,场区主要揭露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全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4al)、 上更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3al)及残积层(Qel),基岩为燕山晚期第一阶段(ηγ53-1)花岗岩。 现根据场地岩土层的成因、岩性和状态自上而下划分为:
3、 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
审定:魏立新
审核:桂晓明
校核:周天喜
编制:汪传智
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第二标段 第二册 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图号:Q2-S1-1-02A-3/17
3.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场区位于广州市东北部,属珠江三角洲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地势较为平坦,标高一般为
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第二标段 第二册 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图号:Q2-S1-1-02A-1/17
设计说明
布有科学城标志。 1.2.2 地下管线
1、 概述
1.1 工程背景
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位于广州天河区和萝岗区交界处,西起广深高速大观路 出入口,东至光谱西路~光宝路交叉口,北至大观路~光谱西路交叉口,南接大观路。本工程的 建设将打通合景路~大观路的瓶颈,实现市区经环城高速、广深高速与科学城的快速连接。本工 程共分为五个标段,本册图纸为第二标段的桥隧工程。
审定:魏立新
审核:桂晓明
校核:周天喜
编制:汪传智
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第二标段 第二册 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Leabharlann Baidu
图号:Q2-S1-1-02A-2/17
复函》穗水函【2012】803 号 (9)市地保办《关于广深高速公路大观路出入口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有关意见的复函》穗铁
地保【2012】64 号 (10) “关于黄石东、金穗路、大观路出入口等三座天桥协调会会议纪要”(穗中交纪要
2.2 技术标准
(1) 净空要求:桥下车行道范围不小于 5m,人行道范围不小于 2.5m,桥上人行净空不小于 2.5m。 (2) 梯(坡)道及平台:梯道坡度不得大于 1:12;梯道休息平台 2m。 (3) 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主桥按 4.7kPa,梯道按 4.65kPa; 花槽荷载:种植土、给排水管件、植物等外加荷载单侧总重主桥单侧≤5.0 kN/m,梯道单侧≤
Fzk1、Fzk3、Fzk6、Gzk1、Tzk1~Tzk3 及 Tzk5~Tzk6),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分布。浅灰色、灰黄色、 灰白色,饱和,松散,颗粒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粘性土。层顶埋深 2.90~10.80m,层厚 0.55~3.55m, 平均 1.51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14 次,N=6.0~10.0 击,平均 9.2 击。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①1 杂填土:揭露场区部分地段,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杂色、褐灰色,松散,主要由粘性 土、碎石及建筑垃圾等组成,硬质物含量一般为 20~65%,局部含量较高,达 90%,该层大部分 地段顶部 0.00-0.20m 为砼路面。该层直接出露地表,层厚 1.20~5.30m,平均 3.07m。统计标准 贯入试验 4 次,N=4.0~7.0 击,平均 5.5 击。 ①2 素填土:揭露场区大部分地段,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灰黄色、褐灰色、红褐色,松散, 主要由粘性土、中粗砂及碎石组成。部分地段顶部 0.00~0.20m 为砼路面。该层大部分地段直接 出露于地表,层顶埋深 0.00~3.00m,层厚 0.50~4.80m,平均 2.70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4 次, N=4.0~7.0 击,平均 5.5 击。 2、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4al) ②1 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揭露于场区部分地段(钻孔 Dzk1~Dzk2、Dzk8~Dzk9、Dzk15、 Dzk17、Dzk19、Fzk3~Fzk8、Gzk1、Qzk2~Qzk6 及 Tzk1~Tzk2),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分布。灰黑色、 深灰色,饱和,流塑,含有机质,具臭味,局部夹薄层状粉细砂,局部见腐木。该层以淤泥、淤 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地段相变为淤泥质粘土、泥炭土。层顶埋深 2.10~7.30m,层厚 0.30~ 5.70m,平均 2.05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9 次,N=1.0~2.0 击,平均 1.5 击。 ②2 粉质粘土:揭露于绝大部分地段,呈层状连续分布。浅灰色、灰黄色、灰白色,可塑, 土质较均匀,局部砂感强烈。层顶埋深 1.70~10.50m,层厚 0.50~7.10m,平均 2.62m。统计标 准贯入试验 29 次,N=4.0~12.0 击,平均 6.6 击。 ②3 粉、细砂:揭露于场区部分地段(钻孔 Dzk1~Dzk2、Dzk6~Dzk7、Dzk10~Dzk13、Dzk15~Dzk18、
1.3 建设规模及工程内容
本天桥主桥平面按“L”字型布置,主桥净宽为 3.5m 和 2.5m,总宽分别为 5.0m 和 3.8m(含 花槽),总长度为 60 米,西侧梯道采用双出口楼梯接地,单幅楼梯净宽为 2.5m,总宽度 3.8m(含 花槽),长度为 23 米,北侧和南侧均采用单出口梯道接地,梯道长分别为 21.2m 和 22.6m。
②4 中、粗砂:揭露于场区部分地段(钻孔 Dzk1~Dzk2、Dzk7、Dzk16~ Dzk18、Dzk15~Dzk18、Fzk2~Fzk5、Fzk7~Fzk8、Qzk1~Qzk6 及 Tzk7),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分 布。浅灰色、灰白色、灰黄色,饱和,松散,局部稍密,颗粒不均匀,局部含少量粘性土。层顶 埋深 3.00~12.10m,层厚 0.50~3.30m,平均 1.58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20 次,N=4.0~15.0 击, 平均 10.7 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3al) ③1 粉质粘土:揭露于场区大部分地段,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主要呈花斑色、灰黄色、浅 灰色,可塑,土质一般较均匀,局部具砂感。层顶埋深 6.50~16.20m,层厚 0.60~7.50m,平均 3.00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41 次,N=5.0~15.0 击,平均 9.4 击。 ③2 粉、细砂:揭露于钻孔 Dzk1~Dzk2、Dzk6、Fzk2、Qzk5 及 Tzk3,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分 布。灰黄色、浅灰色,饱和,稍密,局部中密,粒径较均匀,含少量粘性土。层顶埋深 10.70~ 15.90m,层厚 1.00~4.00m,平均 1.83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4 次,N=10.0~18.0 击,平均 15.7 击。 ③3 中、粗砂:揭露于场区大部分地段,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灰白色、灰黄色、浅灰色, 饱和,稍密~中密,粒径不均匀,含少量石英砾石和粘性土。层顶埋深 7.15~17.40m,层厚 0.45~ 6.70m,平均 2.17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4 次,N=9.0~29.0 击,平均 17.7 击。 ③4 卵石:仅揭露于钻孔 Dzk7、Dzk9~Dzk10 及 Fzk5~Fzk6,呈透镜状分布。灰白色、灰黄色, 饱和,中密,卵石含量约为 50~70%,粒径多为 1~4cm,呈亚圆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石英质。层 顶埋深 11.90~19.40m,层厚 0.55~1.85m,平均 1.40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2 次,N=11.0~18.0 击,平均 14.6 击。 4、残积层(Qel) 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岩性为砂质粘性土,褐黄色、褐灰色,遇水易软化崩解。根据其状态 可划分为: ④1 可塑状砂质粘性土:揭露于钻孔 Dzk9、Fzk4、Fzk6、Tzk3、Tzk5 及 Tzk8,呈透镜状分 布。可塑。层顶埋深 15.20~20.60m,层厚 1.90~5.90m,平均 3.32m。统计标准贯入试验 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