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禾谷类黑穗病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711.50 KB
- 文档页数:22
办法2023-11-06CATALOGUE 目录•玉米丝黑穗病的基本概述•玉米丝黑穗病的传统防治方法•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新办法•玉米丝黑穗病的治疗方法•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建议01玉米丝黑穗病的基本概述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导致玉米减产和品质下降。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通过带菌的土壤、种子、肥料等途径传播,在玉米幼苗期侵染,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定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玉米植株的抗病性降低,如品种抗病性不强、土壤中菌源量多、气候条件适宜等。
病菌在土壤中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通过玉米幼苗的表皮或根系侵入,在玉米植株内生长发育并扩展,最终导致玉米果穗和雄穗受害。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果穗和雄穗上,受害果穗变短、变粗,基部膨大,内部充满黑粉状物,顶部稍尖,呈圆锥形。
受害雄穗则变短小或分枝极多,呈簇状,内部充满黑粉。
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物,易断。
02玉米丝黑穗病的传统防治方法选择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和深耕及时清除病残体通过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以及在种植前进行深耕,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030201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种子处理在种植前使用杀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土壤处理在玉米生长期间,使用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以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喷药防治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无毒等优点,可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增加有益菌群通过施用有益菌群的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数量,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03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新办法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选育抗病品种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抗性的品种。
探究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马国春赵越起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5期马国春1 赵越起2谷子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以及丰富人们饮食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作物的生长期间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谷子的产量以及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谷子的病虫害类型也随着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随之发生改变,另外,农药残留等因素也对谷子的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大了病虫害问题的防治难度。
一、谷子病害、虫害症状分析1、谷子病害其一是谷子黑穗病。
黑穗病主要发生于谷子出苗期,在结穗期出现症状,感染黑穗病的谷子具体表现为:谷穗短小,谷穗逐渐由灰绿色转变为灰色,导致谷穗始终呈直立状态,患病的谷穗颗粒较大,进入成熟期患有黑穗病的谷穗转变为黑粉菌瘿。
在冬季时附着在谷穗表面进入休眠期。
其二是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①烂芽。
幼芽出土前被侵染,扭转弯曲,变褐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烂芽多在菌量大、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病菌侵染时发生,少见。
②灰背。
从2叶期到抽穗前,病株叶片变黄绿色,略肥厚和卷曲,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叶背在空气潮湿时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
这一症状被称为“灰背”。
③白尖、枪杆、白发。
株高60厘米左右时,病株上部2~3片叶片不能展开,卷筒直立向上,叶片前端变为黄白色,称为“白尖”。
7~10天后,白尖变褐,枯干,直立于田间,形成“枪杆”。
以后心叶薄壁组织解体纵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
残留黄白色丝状物(维管束),卷曲如头发,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④看谷老。
有些病株能够抽穗,但穗子短缩肥肿,全部或局部畸形,颖片伸长变形成小叶状,有的卷曲成角状或尖针状,向外伸张,呈刺猬状,称为“看谷老”。
病穗变褐干枯,组织破裂,也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从发病症状、病原菌、病菌侵染、发病条件等方面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提出采取以选育和栽培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处理、加强栽培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head smut from the symptom,disease-producing germ,germ invaded,occurance condition and so on. It proposed the following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 to limit the occurrence of corn head smut: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y,medicament processing and enhancing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I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orn output and the quality,promot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increase income for the farmer.Key wordscorn head smut;law of the development;control measure玉米丝黑穗病是吉林省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栽培面积增加,种植大量感病品种及玉米连作,加上农民综合防治不当,使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逐年加重,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
氟唑环菌胺(Sedaxane)是由先正达发现、开发和生产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亦是其开发的专用种子处理剂中的第1个有效成分。
2011年在阿根廷首次上市品牌“Vibrance”便初露锋芒,荣获Agrow Award的“最佳植保新产品”奖,现已成为过亿美元的产品。
该化合物专利已于2023年2月到期,作为一款优秀的种子处理剂,值得关注。
01、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目前,全球上市的SDHI类杀菌剂有20余个。
其中,销售额过亿美元的产品包括氟唑环菌胺有6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三唑类杀菌剂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近10年的发展趋势看,SDHI 类杀菌剂的市场增长速度更快。
不过,SDHI类杀菌剂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开发摸索期。
Uniroyal于1961年推出萎锈灵,是第一款杂环酰胺结构的SDHI 类杀菌剂,仅被用作种子处理防治禾谷类黑穗病、锈病,对一些主要真菌病害的疗效有限,因此不被开发商重视。
在近四十年内SDHI在杀菌谱和防效方面都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直到巴斯夫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发现SDHI 类产品有杀菌广谱性的潜力和优良防效,并于2003年推出一款吡啶酰胺结构SDHI类产品啶酰菌胺,作为第一个广谱型SDHI类杀菌剂,该产品对葡萄孢属、链格孢属和核盘菌属有优良防效,仅用2年时间就步入上亿美元产品之列,至此SDHI类杀菌剂开始受到行业的特别关注;随后先正达也紧跟研发的步伐,并于2011年推出新型吡唑酰胺结构的SDHI类产品氟唑环菌胺,该产品一经推出便盘活了种子处理市场,随后先正达开发了一系列氟唑环菌胺的复配产品,促成了其在种子处理剂领域的领先地位。
氟唑环菌胺同其他SDHI类杀菌剂一样,是病原菌呼吸作用抑制剂,通过结合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Ⅱ,抑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糖缺失,阻碍了病原菌的能量源ATP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而使菌体死亡。
氟唑环菌胺是一款广谱的专用种子处理剂,保护作用为主,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内吸性,该产品能从种子渗透到周围的土壤,从而对种子、根系和茎基部形成一个保护圈。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黑穗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抵御病原菌的侵袭。
2. 合理轮作:将小麦合理地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病害预测:病害预测可以预防小麦黑穗病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4. 田间管理:留意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及时修剪、收割和清场,保持田间整洁。
5. 化学防治:在小麦成抗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但注意使用药剂的类型和剂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6.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微生物和有益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拟革属真菌等微生物防治,或引入天敌昆虫进行控制。
7. 种植结构调整:将小麦与其他作物交错种植,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黑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也叫黑粉病、瘤黑粉病和灰包病。
玉米丝黑粉病也叫“乌玉米”和“哑玉米”。
在我国,这两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也可并发,但两种疾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情况各不相同。
本文对这两种疾病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传播途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根据这两种疾病各自的特征,给出了各自的防控方法和策略,为玉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玉米;黑穗病;丝黑穗病;防治对策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山东地区的种植面积非常大。
由于玉米生长环境比较特殊,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气候潮湿或者是施肥不当,都很容易造成玉米出现黑穗病和丝黑穗病。
这两种病害都属于真菌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甚至是绝收。
所以有必要对这两种病害进行防治。
玉米黑穗病又叫棒腐病,是山东地区玉米产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该病害。
1.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特点首先,玉米黑穗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穗部,导致玉米出现黑穗、黑棒和黑粉等症状,并且会造成玉米的减产。
玉米黑穗病在发病初期会在苞叶内产生一些灰黑色的小颗粒,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这些小颗粒会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变为黑粉。
病粒在玉米灌浆后会开裂,里面就是黑褐色的粉末。
因此该病害又被称为棒腐病。
其次,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在发病初期会在玉米花内产生一些小黑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这些小黑点就会变成黑色。
随后小黑点开始慢慢变大,最后变成像一个黑芝麻一样的东西。
该病害一般发病较早且发病比较严重,当玉米棒出现病穗后,病穗就会慢慢枯死。
但是该病害一般不会造成玉米绝收。
此外,这两种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如果不及时防治这两种病害,那么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09年第11期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
在我国大部分玉米生产地区普遍发生。
最明显的症状是从玉米第4~5叶期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1~4条,最终使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
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l~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
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雌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2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iana)。
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
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
侵染温限15~ 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
感病品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
病原菌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早播和种子萌发后出现的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发病植株不清除,带菌粪月巴施人田间,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
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
如何防治水稻稻粒黑粉病症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病原Tilletiabarclayana(Bref.)Sacc.etSyd.称狼尾草腥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异名:Neovossiahorrida(Tak.)Padw.etAzmatKahn.孢子堆生在寄主子房里,被颖壳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坏,产生黑粉。
厚垣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大小25-32×23-30(μm),表面密布齿状突起,无色至近无色,顶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弯曲,高2.5-4(μm);担孢子线状,无色无隔膜,大小38-55×1.8(μm);次生小孢子膜肠状,大小10-14×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
种子带菌随播种进入稻田和土壤带菌是主要菌源。
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温水中浸10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5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
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
水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相率高,发病重。
此外雨水多或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加重该病发生。
在杂交制种不同组合中,存在着母本内外颖最终不能闭合的现象,称作开颖。
开颖率高的组合,如献优63,开颖率高达30%-40%,则发病率高。
品种间发病率高低差异较大,汕优63第一年制种田,病穗率高达92%,病粒率25.19%。
青稞黑穗病防治方法
青稞黑穗病防治方法
一、病原菌
青稞黑穗病是由拗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植物病害。
二、病害发生条件
1.温度:22~28℃时,青稞黑穗病发病性最强。
2.水分:需要较多的水分,长时间的湿润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病害症状
1.叶片上出现黑色点状斑点,斑点呈锯齿形,斑点边缘有淡褐色边缘。
2.采收后会出现穗粒变黑,芒片变褐,造成穗粒变少或穗粒走货,大大影响粮食品质。
四、防治措施
1.增加施肥量,保持良好的土壤肥力。
2.减少肥力,水分过多的土壤上不要种植青稞。
3.增加施药次数,在发病初期及病情严重时喷施对病菌有效的除草剂。
4.及时除草,促进穗粒发芽,增加穗粒重量,改善品质。
5.冬季施用化学除草剂,清除植株的体表病菌,以减少春季发病面积。
6.掌握病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测病情,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小麦黑穗病控制实施方案小麦黑穗病是由黑穗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黑穗病,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小麦黑穗病的控制提出一套实施方案,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病害监测与预警。
1.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情况及时报告。
2.根据气象条件和病害发生规律,建立小麦黑穗病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田间管理。
1.合理密植小麦,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害传播。
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害菌源。
3.采用轮作种植,避免连作,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三、化学防治。
1.选用对小麦黑穗病有效的化学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
2.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避免药害和药害菌株的产生。
四、生物防治。
1.选用对小麦黑穗病有一定防治效果的生物制剂,如拮抗菌剂等。
2.合理施用生物制剂,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五、耕作措施。
1.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2.及时翻耕,培土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六、科学种植。
1.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选择种植地点,避免低洼潮湿地块,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七、害虫防治。
1.加强害虫监测,及时发现害虫危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合理使用杀虫剂,防止害虫传播小麦黑穗病。
八、宣传教育。
1.加强对小麦黑穗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
2.定期开展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术水平。
以上就是小麦黑穗病的控制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情况,灵活调整措施,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小麦黑穗病,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何桂华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属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
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是玉米的重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由于该病的病菌是在玉米出芽时开始侵入,玉米播种后气温低,出苗慢,很容易造成该病的大面积发生危害。
对发生玉米丝黑穗病的田块,要尽早掰下发病的雌穗和雄穗或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者烧毁,以降低田间病源菌量,减轻明年防治压力。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何桂华
【作者单位】674205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方春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2.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3.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4.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
5.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播种前预防玉米顶腐病和禾谷类黑穗病
谭国奉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近几年,玉米顶腐病在建平县普遍发生。
并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目前
该病已成为影响建平县玉米产业的主要病害。
禾谷类黑穗病虽经种子包衣、拌种等防治措施。
近几年未普遍严重发生.但在建平县每年都有严重发生地块,也是粮食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害。
因上述两种病害都是土传病害。
都需要播前进行预防,否则,一旦发病无救治药剂,会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总页数】1页(P27)
【作者】谭国奉
【作者单位】建平县朱碌科镇农业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米顶腐病和鞘腐病致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2.玉米顶腐病与疯顶病典型特征及防控技术辨析
3.玉米顶腐病和禾谷类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4.玉米顶腐病的发生
与预防5.5种药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薏米黑穗病防治技巧
佚名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薏米又名薏仁、六谷米等,属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食药兼用植物,也是我国古老的食药皆佳的粮种之一,其果仁具利尿、安神、健脾等功效。
薏米的营养价值较高,含蛋白质13.7%、脂肪5.4%、碳水化合物64.7%,所含蛋
白质远比米、面高;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且比例接近人体需要;脂肪中
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所含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无机盐也十分可观。
此外,薏米还含有药用价值很高的薏醇和β-γ两种谷甾醇,这些特殊成分也是薏米
具有防癌作用的奥秘所在。
【总页数】1页(P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薏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薏米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3.薏米黑穗病防治技术
4.薏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5.薏米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