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5_GSM与GPRS移动台主呼与被呼叫过程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4.88 KB
- 文档页数:3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是实现通信的基础。
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解调三个过程。
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模拟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完成。
调制过程将产生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回原始信号。
2.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移动通信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主要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纠错码等。
三、实验内容1. 信号传输实验通过实验设备产生信号,并进行调制和解调操作。
观察信号的变化和传输效果,了解调制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2. 信道编码实验使用信道编码器对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输和解码。
观察编码前后信号的差异,了解信道编码的作用和效果。
3. 通信质量测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通信质量测试,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测试结果评估通信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信道干扰、调制方式等。
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增强信号强度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 信道编码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采用适当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3. 通信质量测试是评估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信号强度、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质量问题。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湘潭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6-GSM及GPRS移动台短消息发送及接收实验第一篇:湘潭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6-GSM及GPRS移动台短消息发送及接收实验实验四、GSM/GPRS移动台短消息发送及接收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SMS短消息服务的基本知识,了解GSM系统短消息发送和接收流程。
二、基本原理1、短消息业务分类短消息业务与语音传输及传真一样,同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用网络提供的主要电信业务,它通过无线控制信道进行传输,经短消息业务中心完成存储和转发,每个短消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40个字节。
在短消息的可靠传递基础上,GSM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给目前以提供话音业务为主的GSM移动通信网络带来新的生机。
SMS信息容量小,信息表现形式单一。
GSM PhaseⅡ+ 所规范的增强型短信业务(EMS Enhanced Message Services)将多个SMS 通道联合使用,可以发送十余倍于短信的信息,使短信业务从传送文本扩展到传送黑白图片、简单动画或铃声下载,但其承载的信息量还是极有限的。
在GSM网(G网)引入GPRS分组承载通道后,SMS 可以分流到GPRS承载通道上,加大了SMS的信息容量,降低了信令信道的负荷。
短消息业务包括移动台之间点对点短消息业务和小区广播式短消息业务。
点对点短消息(Point to Point Short Message)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的信令信道传送简短文字信息的业务。
在移动台空闲期间利用GSM 网的无线独立专用信道(SDCCH);在通话期间利用慢速伴随信道(SACCH)收/发短消息,故在移动台空闲或通话期间均可收/发短消息。
最大消息长度为140字节。
点对点的短消息服务可以实现双向计费性传送。
它提供的服务方向可以是固定用户接向移动用户,或者相反。
固定用户不必关注移动用户所在的位置。
短消息服务必然导致短消息服务器的出现,它们是短消息服务中心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re)或服务中心SC(Service Centre)。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一无线多点组网一、实验步骤1、组建树型网络组建5个节点的树形网络,阐述组建的过程。
2、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并记录路由信息,最后,进行组播和广播,观察其特点。
二、实验过程1、组建树型网络(1).网络1A、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自身地址:00:37:16:00:A5:46B、查找设备C、建立连接组网假设参加组网的共有5个BT设备,称为a、b、c、d、e。
首先由一个设备(例如b)发起查询,如果找到多个设备,则任选其二(例如d、e)主动与其建链。
在这个阶段,b、d、e构成一个微微网,b为主设备(M),d、e为从设备(S)。
注意在微微网中对处于激活状态的从设备的个数限制为2;而某个设备一旦成为从设备(即d、e),它就不能再被其它设备发现,也不能查询其它设备或与其它设备建链。
再由另外一个设备(a)发起查询,查询到设备b和设备c,再主动链接。
(1).网络1组建的网络图(1)(2)网络2同理,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然后查找设备,再建立连接。
由地址为00:37:16:00:A5:42的节点连接00:37:16:00:A5:46和00:37:16:00:A5:43,再由00:37:16:00:A5:47连接00:37:16:00:A5:42和00:37:16:00:A5:45,最后组成网络。
组建的网络图(2)2.进行数据传输(1)点对点发送信息例如,对于组建的网络2.图中显示的是:00:37:16:00:A5:4A对00:37:16:00:A5:43的路由,途中经过了00:37:16:00:A5:47,00:37:16:00:A5:42由此可见,简单拓扑结构,路由具有唯一性。
(2)组播与广播1. 广播:由任何一个节点设备向网络内的所有其他节点发送同一消息,观察其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数据交换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的路由过程与两个节点间数据单播的过程有何不同。
实验一、GSM通信系统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将正交调制及解调的单元实验串起来,让学生建立起GSM通信系统的概念,了解GSM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2、 实验内容1、搭建GSM数据通信系统。
2、观察GSM通信系统各部分信号。
3、 基本原理由于GSM是一个全数字系统,话音和不同速率数据的传输都要进行数字化处理。
为了将源数据转换为最终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出去,需要经过几个连续的过程。
相反,在接收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反过程来重现原始数据。
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描述。
信源端的主要工作有1、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用于改善传输质量,克服各种干扰因素对信号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它是以增加比特降低信息量为代价的。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是在原始数据上附加一些冗余比特信息,增加的这些比特是通过某种约定从圆熟数据中经计算产生的,接收端的解码过程利用这些冗余的比特来检测误码并尽可能的纠正误码。
如果收到的数据经过同样的计算所得的冗余比特同收到的不一样时,我们就可以确定传输有误。
根据传输模式不同,在无线传输中使用了不同的码型。
GSM使用的编码方式主要有块卷积码、纠错循环码、奇偶码。
块卷积码主要用于纠错,当解调器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时,可以产生十分有效的纠错结果,纠错循环码主要用于检测和纠正成组出现的误码,通常和块卷积码混合使用,用于捕捉和纠正遗漏的组误差。
奇偶码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最简单的检测误码的方法。
2、交织在移动通信中这种变参的信道上,比特差错通常是成串发生的。
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
但是,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差错串时才有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望找到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开的方法,即一条消息的相继比特以非相继的方式被发送,使突发差错信道变为离散信道。
这样,即使出现差错,也仅是单个或者很短的比特出现错误,也不会导致整个突发脉冲甚至消息块都无法被解码,这时可再用信道编码的纠错功能来纠正差错,恢复原来的消息,这种方法就是交织技术。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性能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重要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示波器、计算机等。
移动通信实验箱是核心设备,集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各个模块,能够模拟不同的通信场景和参数设置。
三、实验原理(一)信号传输在移动通信中,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电磁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携带了信息。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衰减、干扰、多径效应等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二)调制解调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三)信道编码为了提高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Turbo 码等。
信道编码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四)多址接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需要同时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
多址接入技术用于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常见的多址接入方式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一)信号传输特性测试1、连接实验设备,设置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产生一个正弦波信号。
2、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的发射模块将信号发送出去,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条件下,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信号幅度和波形变化。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信号传输的衰减特性和障碍物对信号的影响。
(二)调制解调实验1、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的调制方式(如 AM、FM、PM),输入一个数字或模拟信号。
2、观察调制后的信号频谱和波形,分析调制方式对信号频谱和带宽的影响。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验证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GSM移动终端开机后接入网络进入工作状态的全过程;2、掌握GSM移动终端开机入网位置登记的信令过程;3、掌握GSM移动终端关机离开网络的信令过程。
4、了解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的作用及其实现。
5、掌握VLR内部位置更新的信令过程及其对MSC/VLR参数列表的影响。
6、掌握跨VLR位置更新的信令过程及其对MSC/VLR参数列表、HLR参数列表的影响。
二、预备知识1、GSM移动终端开机搜索网络的过程;2、GSM移动终端同基站建立RR连接的信令过程;3、GSM移动终端开机入网时IMSI附着的信令;4、GSM移动终端关机时IMSI分离涉及到的信令。
5、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进行移动性管理。
6、VLR内部的位置更新的原理及其信令流程。
7、跨VLR位置更新的原理及其信令流程。
三、实验仪器1、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台式计算机一台;四、实验步骤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
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
在主界面上双击“开机登陆”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界面上的“初始化”键。
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
3、点击界面上“查看参数列表”键,观察MS参数列表,可以查看到本MS对应的IMSI。
再根据此IMSI去观察MSC/VLR中同本MS的IMSI相同的那条记录,可以看到在“是否附着”一栏中,目前的状态为“未附着”。
4、点击界面上的“开机”开机键,观察消息框中显示的开机的信令过程。
开机信令过程若正常结束,会弹出对话框“开机过程完成,已经完成IMSI附着,手机处于空闲状态”。
这时,再次观察MSC/VLR列表,可以看到同本MS的IMSI相同的那条记录中“是否附着”一栏,目前的状态变为“已附着”。
5、到目前为止,正常的开机过程结束,紧接着点击界面上的“关机”键,观察消息框中显示的关机信令过程。
关机信令过程若正常结束,会弹出对话框“关机结束”。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
1.引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究移动通信原理,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2.实验设备和材料
●移动通信设备终端
●基站接入控制器
●移动通信网络
●电脑和相关软件
3.实验步骤
3.1 设置实验环境
●连接移动通信设备终端和基站接入控制器
●打开电脑并安装相关软件
3.2 进行信号传输测试
●在终端设备上输入指定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点名称(APN)
●通过基站接入控制器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
●在终端设备上发送数据,观察数据的传输情况
3.3 进行通话测试
●在终端设备上拨打方式号码
●观察呼叫成功率和通话质量
3.4 进行短信发送测试
●在终端设备上发送短信
●观察短信发送成功率和传输时间
4.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移动通信原理下的信号传输、通话、短信发送等方面的表现和性能。
5.实验总结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移动通信原理的理解。
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快速、稳定地进行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附件:
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名称,移动通信网络中用于识别终端设备的标识符。
●基站接入控制器:移动通信网络中用于处理终端设备与网络之间的通信和控制的设备。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实验箱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 )相连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1-2,它将图1-1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图1-2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绳电话系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涉及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
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实际上,通常为TDMA/FDMA 及CDMA/FDMA 混合多址方式)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
在图1-2中,BS 、MS 实际选用基于FDMA 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电话,EX 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 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实验箱(SDT ),构成一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按照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并连接设备,就构成了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 (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 (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3 )
学校:安徽大学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
学号:
实验三GSM/GPRS移动台主呼及被呼叫过程实验
一、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IMEI、IMSI号,主呼、被呼过程现象。
实验记录数据:IMEI号:866333025061760
IMSI号:460026569026081
主呼过程现象:在GSM试验箱上按“手机主叫”键,“手机主叫”闪烁,同时显示“请用手机拨号”,用手机拨号,并按“发送”键,如果GSM试验箱连接成功,试验箱上会显示手机的IMSI和IMEI码,以及手机所拨的号码,可以进行通话。
被呼过程现象:在手机入网和GSM试验箱处于同步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试验箱主界面按“基站主叫”键,如果与手机连接正常,则显示手机的IMSI和IMEI码,当手机接听电话时,试验箱上“通话射频测试”字样闪烁,表明处于通话状态,当要结束通化时,可以按“基站挂机”或“手机挂机”。
2、手机发信机技术指标及测试曲线、典型参数等。
技术指标:信道:40
频率:898.0MHz
功率控制:+33dBm
平均:3
峰值:6KHz -0.0dB
典型参数:由M1:+200KHz -35.9dB和M2:+250KHz -38.9dB可知,信号带宽为50KHz。
测试曲线如下:
主呼频谱测试
被呼频谱测试。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环境下进行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2. 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习配置和调试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实验设备与材料移动通信实验设备电脑数据线移动通信网络模拟软件4. 实验内容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5. 实验步骤5.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在实验室内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包括基站、接入网、核心网等设备,并连接电源和数据线。
5.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使用电脑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并通过网络配置工具进行设备的初始化和参数配置。
5.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在配置完成后,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信号传输、数据传输等。
5.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6.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试,移动通信网络正常工作,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一些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网络配置。
7.本实验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和进行实验测试,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性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8.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网络配置技术。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移动通信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某某出版社,2008.[2] 无线通信技术导论,某某出版社,2010.致谢感谢实验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和鼓励!。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学院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学生姓名日期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连续,观察呼叫连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以下简称综测仪)及示波器观察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实验报告内容1.画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网络结构方框图,给出系统功能,并说明它是如何由常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保持基本特征不变条件下合理简化而来。
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移动台能与有线电话或其他移动台通话(或传输数据等信息)。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主、被呼用户才可能建立话路,进入通话:(1)被呼用户空闲;(2)主、被呼用户之间至少有一条空闲路径。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2.总结主呼方从摘机、拨号、通话到挂机的各个阶段听到那些信号音。
主呼方摘机时听到的信号音为:拨号音主呼方拨号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回铃音主呼方通话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对方的答音主呼方挂机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忙音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 SDT : 实验箱 SDT MS BS EX TEL TEL3.由实验结果回答,有线电话挂机时用户线是处于开路状态吗?开路。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移动通信期末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本实验通过观察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了解其外观、按键、屏幕等组成部分;(2)观察GSM基站,了解其外观、天线、设备室等组成部分;(3)分析GSM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过程,理解其基本功能。
2. 信号调制解调实验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软件,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验证调制解调效果;(3)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AM、GMSK)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白噪声信道的特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白噪声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信噪比的变化;(3)研究多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了解其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4.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OFDM仿真软件,模拟OFDM调制解调过程,分析其性能;(2)研究DSSS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抗干扰能力;(3)分析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通过观察GSM手机和基站,我们了解了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GSM手机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显示屏等部分组成,基站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 确定移动通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注:移动通信的发展背
景和应用情况)
1.2 确定实验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注:例如:了解移动通信网
络的架构和原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法等)
二、实验装置与材料
2.1 实验所用的移动通信设备和器材(注:例如:方式、基站、天线等)
2.2 实验所需的其他材料和工具(注:例如:电源、连接线等)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注:例如: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实验
原理等)
3.2 实验所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注:例如:确定实验测量参数、设置实验场景等)
3.3 实验中涉及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注:例如:使用仪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使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测量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注:例如: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处理)
4.2 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解释(注:例如:绘制图表、计算指标等)
4.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注:例如:与理论值的比较、不确定度分析等)
五、实验结论
5.1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注:例如: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得出建议等)
5.2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注:例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的思路和方向等)
六、参考文献
6.1 实验所用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6.2 引用文献的格式和标注方式(注:例如:APA格式、IEEE 格式等)
七、附录
7.1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注:例如:实验数据原始记录、实验设备的图片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法律名词1:注释1(注:例如:法律名词解释)
2. 法律名词2:注释2(注:例如:yyy法律名词解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实验项目名称GSM模块配置/设备呼叫/设备短信收发学院: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指导教师:报告人:学号:班级: 1实验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教务处制实验目的与要求:GSM模块配置1. 了解GSM模块的特点; 2. 了解配置GSM模块的AT命令。
GSM 设备短信收发1.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业务的组成结构;2. 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收发的过程; 3. 熟悉短消息的数据格式; 4. 熟悉GSM模块进行短信收发的AT命令。
GSM 设备呼叫1.了解GSM网络中话音呼叫的过程; 2. 熟悉用本移动实验箱作为主叫和被叫用户进行语音呼叫;3.熟悉GSM模块进行语音呼叫的AT命令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内容:GSM模块配置:1、GSM模块测试(无需插入SIM卡)2、GSM通信速率设置(例:修改GSM模块速率为9600bps)3、GSM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数字或字符模式4、GSM模块命令结果码控制5、GSM模块命令回显模式6、保存设置7、版本信息GSM设备短信收发:1.收发短信的准备(1)在PC机上收发短信(2)设置GSM 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为字符模式;(3)设置短消息中心(4)设置短信存储区域2.用AT命令控制GSM接收短信过程如下(1)GSM模块接收短消息(2)用TEXT模式读取短消息(3)用PDU模式读取短消息(4)删除短消息3.用AT命令控制GSM 发送短信过程如下(1)用TEXT模式发送英文短消息(2)用PDU模式发送中文短消息4.用配套软件发送短信(中文,英文,中英文混合)GSM设备呼叫:(一)在移动实验箱上进行呼叫(二)在PC机上进行呼叫(1)主叫呼叫和挂机实验:(2)被叫接续实验:(3)GSM模块作为被叫,可以进行摘机和挂机数据处理分析:1、GSM模块测试(无需插入SIM卡)2、GSM通信速率设置(例:修改GSM模块速率为9600bps)深圳大学学生实验报告用纸实验结论:指导教师批阅意见: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备注: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传递了信息和推动了社会发展。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所参与的一次移动通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基于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2.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SM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GSM系统由移动台(Mobile Station)、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和网络子系统(Network Subsystem,NSS)组成。
移动台包括手机和SIM卡,BSS包括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和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NSS包括移动服务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和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搭建实验环境。
我们使用了一台计算机作为MSC,通过连接BSC和BTS来模拟GSM系统。
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配置网络参数,并进行必要的调试。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首先,我们测试了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
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操作,我们验证了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接着,我们对通信系统进行了负载测试。
通过增加并发用户数和通信量,我们测试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量。
同时,我们还对通信质量进行了评估,包括信号强度、通话质量等指标。
最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改进建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移动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量与并发用户数和通信量密切相关。
实验三、GSM/GPRS 移动台主呼及被呼叫过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GSM 用户主呼和被呼的接续过程。
二 、基本原理
任何一个移动通信系统,其网络运行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支持该移动通信系统业务的正常运行,即需实现各移动用户之间及移动用户与本地核心网用户之间建立正常通信。
这就包含支持呼叫建立和释放、寻呼、信道分配和释放等呼叫处理过程,并能支持补充业务的激活、去激活及登记和删除等业务操作。
图26-1 移动台呼叫处理状态图
1、移动用户主呼
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起呼叫的接续过程如图26-2所示。
图26-2移动用户主呼时的连接过程
挂机接入信道证实 空闲切换操作
移动台(MS )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 )”上,向基站(BS )发出“信道请求”信息,若BS 接收成功,就给这个MS 分配一个“专用控制信道”,即在“准许接入信道(AGCH )”上,向MS 发出“立即分配”指令。
MS 在发起呼叫的同时,设置一定时器,在规定的时间内
可重复呼叫,如果按照预定的次数重复呼叫后,仍收不到BS 的应答,则放弃这次呼叫。
MS 收到“立即分配”信令后,利用分配的专用控制信道(DCCH )与BS 建立起指令链路,经BS 向MSC (移动交换中心)发送“业务请求”信息。
MSC 向VLR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发送“开始接入请求”应答信令。
VLR 收到后,经MSC 和BS 向MS 发出“鉴权请求”,其中包含一随机数(RAND ),MS 按鉴权算法A3进行处理后,向MSC 发回“鉴权”响应信息。
若鉴权通过,承认此MS 的合法性,VLR 就给MSC 发送“置密模式”信息,由MSC 经BS 向MS 发送“置密模式”指令。
MS 收到并完成置密后,要向MSC 发送“置密模式完成”的响应信息。
经鉴权、置密完成后,VLR 向MSC 才作出“开始接入请求”应答。
为了保护IMSI (移动用户识别码)不被监听或盗用,VLR 将给MS 分配一个新的TMSI (临时用户识别码),其分配过程如图中虚线所示。
`
接着,MS 向MSC 发出“建立呼叫请求”,MSC 收到后,向VLR 发出指令,要求它传送建立呼叫所需的信息。
如果成功,MSC 即向MS 发送“呼叫开始”指令,并向BS 发出分配无线业务信息的“信道指配”信令。
如果BS 有空闲的业务信道(TCH ),即向MS 发出“信道指配”指令,当MS 得到业务信道时,向BS 和MSC 发送“信道指配完成”的信息。
MSC 在无线链路和地面有线链路建立后,把呼叫接续到固定网络,并和被呼叫的固定用户建立连接,然后给MS 发送回铃音。
被呼叫的用户摘机后,MSC 向BS 和MS 发送“连接”指令,待MS 发回“连接”确认后,即转入通信状态,从而完成了MS 呼叫固定用户的整个接续过程。
2、移动用户被呼
固定用户向移动用户发起呼叫的接续过程如图26-3所示。
图26-3移动用户被呼叫时的接线过程
当固定用户向移动用户拨出呼叫号码后,固定网络把呼叫接续到就近的移动交换中心,此移动交换中心在网络中起到入口的作用,记作GMSC 。
GMSC 即向相应的HLR (原籍用户位置寄存器)查询路由信息,HLR 在其保存的用户位置数据库中,查出被呼MS
所在的地
区,并向该区VLR查询该MS漫游号码(MSRN),VLR把该MS的(MSRN)送到HLR,并转发给查询路由信息的GMSC。
GMSC即把呼叫接续到被呼MS所在地区的移动交换中心,记作VMSC。
由VMSC向该VLR查询有关的“呼叫参数”,获得成功后,再向相关的基站(BS)发出“寻呼请求”。
基站控制器(BSC)根据MS所在的小区,确定所用的收发台(BTS),在寻呼信道(PCH)上发送此“寻呼请求”信息。
MS在收到寻呼请求信息后,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向BS发送“信道请求”,由BS分配专用控制信道(DCCH),即在公用控制信道(CCCH)上给MS发送“立即指配”信令。
MS利用分配到的DCCH与BS建立起信令链路,然后向VMSC发回“寻呼”响应。
VMSC接到MS的“寻呼响应”后,向VLR发送“开始接入请求”,接着启动常规的“鉴权”和“置密模式”的过程。
之后,VLR即向VMSC发回“开始接入应答”和“完成呼叫”的请求。
VMSC向BS及MS发送“呼叫建立”的信令。
被呼MS收到此信令后,向BS和VMSC发回“呼叫证实”信息,表明MS已可进入通信状态。
VMSC收到MS的“呼叫证实”信息后,向BS发出信道“指配请求”,要求BS给MS 分配无线“业务信道”(TCH)。
接着,MS向BS及VMSC发回“指配完成”响应和回铃音,于是VMSC向固定用户发送“连接完成”信息。
被呼移动用户摘机时,向VMSC发送“连接”信息。
VMSC向主呼用户发送“拨号应答”信息,并向MS发送“连接”确认信息。
至此,完成了固定用户呼叫移动用户的整个接续过程。
除去两种常用呼叫的接续过程外,还有移动台呼叫另一移动台的接续过程,这里不再介绍。
三、实验步骤
1、硬件连接。
在操作之前需要进行硬件连接:
a、连接计算机串口跟GSM/GPRS模块串口;
b、连接好GSM/GPRS模块天线;
c、在GSM/GPRS模块的SIM卡座上插入SIM卡;
d、在GSM/GPRS模块上接好话筒跟耳机;
e、检查无误后接上5V稳压电源,模块通电。
2、运行移动实验系统程序,选择与模块连接的端口后连接设备,点击“话路
通信”按钮,打开下拉菜单,点击“模拟移动电话”项,打开模拟通话窗口。
按模拟通话界面上的按键进行拨号,如输入号码有误,按“清除”键清除,输
入号码完毕后按“呼叫”键,输入号码完毕后按“呼叫”键,即可等待对方通话。
通
话完毕后按“挂机”键挂机。
接听电话时,按“接听”键即可接听来电,通话完毕后按“挂机”键挂机。
点击查看模拟通话窗口。
四、实验结果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