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309.88 KB
- 文档页数:2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简介*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吃饱和性脂肪酸的食物。
1.2、忌吃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物。
忌吃食物:糕点:目前我国的糕点一般都含有氢化植物油,对心血管的损伤很大应禁忌。
可自己用花生油制作糕点,可食用。
牛油:不饱和程度高,容易加重心血管的炎症,降低心血管官腔的直径。
换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鱼肉。
饮食适宜:1.1、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1.2、宜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1.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宜吃食物:茶籽油:茶籽油含有不饱和的氨基酸,有利于血管壁饱和脂肪酸的清除,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血管炎的恢复。
50g每顿,炒菜食用。
瓜子油:葵花籽提取的油脂,不饱和程度高,营养价值高,有利于机体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50g,与菜同炒食用。
茭白:维生素含量高,且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血管壁具有一定的轻刷作用。
200-300g与肉同炒后食用。
2、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头臂干型患者注意起卧缓慢,防止头部缺血;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肢体动脉闭塞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
2.2、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予以积极地抗感染、抗风湿及抗结核等治疗。
大动脉炎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系统治疗,不得突然减药或自行停止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2.3、大动脉炎患者如长期服用激素,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水钠潴留、糖尿病、骨质疏松、低钾血症、褥疮、股骨头坏死等,还应注意有无腹疼、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2.4、注意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发热患者应做到每日4次体温测试。
多发性大动脉炎全攻略*导读: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闭塞性炎症。
又称主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Takayasu病等。
……[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原作用不肯定。
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年青女性。
女与男之比约8:1。
[病理]病理变化主要是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
基本病变为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伴有圆形细胞浸润,而以增生性病变为主。
常累及动脉全层,内膜和外膜显著增厚,中层弹力纤维变性和纤维化,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常合并有血栓形成。
动脉壁中层破坏严重者可形成局限性动脉瘤和狭窄后扩张。
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大、中分支,分支开口处常最严重。
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90%);颈动脉(45%);椎动脉(25%)和肾动脉(20%)。
常为多发性,约84%患者病变侵犯2支以上动脉。
可分两个阶段:初始的活动期和后期血管闭塞期。
一、活动期约3/4的患者于青少年时发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关节痛和疲乏等。
病变动脉处可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
活动期症状可自行隐退,经过长短不等的隐匿期后出现大动脉及分支闭塞的症状和体征。
二、血管闭塞期狭窄病变血管处可有血管杂音和震颤,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临床上根据血管受累部位可分为三型:(一)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病变主要位于主动脉弓和头臂血管。
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堵塞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视觉障碍等,严重者可有晕厥。
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听得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
眼底视网膜贫血。
当锁骨下动脉受累时,可出现患肢无力、麻木和冷感,活动后间歇性肢体疼痛。
患侧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是为无脉症。
(二)主-肾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特别是肾动脉。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名Takayasu's动脉炎,以往又称无脉症、不典型性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高安病等。
本病好发于女性,据文献统计,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7~8,发病年龄以15~30岁多见。
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处动脉,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锥动脉19%,髂动脉16%,颅内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
近年发现肺动脉受累可达45%。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曾被考虑的可能因素有风湿性疾病(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结核病或梅毒)、遗传因素、雌激素等。
发病机制亦不清楚。
近来认为可能是感染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所致。
在患者血液中α、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增高、血中抗大动脉抗体阳性,提示本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大动脉炎为大动脉全层性炎症,呈阶段性分布,早期是动脉周围炎及动脉外膜炎,以后向血管中膜及内膜发展,受累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及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或伴有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破坏和断裂以及内膜增生、水肿,滋养血管增生、肉芽肿形成,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并可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或伴有动脉狭窄段后的动脉异常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病变动脉可有侧支形成。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儿童以高血压、瓣膜反流、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点。
据统计,儿童出现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沉升高表现,提示大动脉炎可能性为62%。
成年人一般可分为无脉前期(包括Ⅰ期:血管炎前期、Ⅱ期:血管炎渗出期)和无脉期(Ⅲ期:纤维化期)。
无脉前期主要为非特异症状,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出汗、皮肤苍白、头晕、头痛、关节痛、肌痛等;无脉期以肢体或器官缺血的症状和体症为主要表现。
根据动脉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1.头臂动脉型病变累及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无名动脉,临床上出现上肢易疲劳,有疼痛、发麻或发凉感,咀嚼时面部肌肉疼痛,情绪易激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易惊厥、视力减退和一过性黑朦;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双上肢收缩压相差>2.67kPa(20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并发症*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1. 多发性大动脉炎吃什么好2.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包括疾病活动期炎症表现和受累动脉的血流阻塞引起的症状。
发热、全身不适、易疲劳、体重下降、多汗、食欲下降或恶心呕吐等是疾病活动期的表现。
少数患者在发病初期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并发症血管炎和管腔狭窄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局部脉搏减弱或消失,双侧肢体脉搏不对称,血压(指收缩压)大于10mmHg (1.33kPa),血管杂音以及脏器缺血的表现。
颈部和上肢血管受累比下肢多见。
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及大动脉缩窄程度不同而差异较人。
33%~76%的患者出现高血压。
6%~16%出现心脏的缺血或梗死。
7%~55%出现主动脉瓣反流。
11%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出现二尖瓣反流。
神经系统的表现主要取决于主动脉弓的4条供养头颅的动脉及其分支的受累程度,常见症状有头晕、晕厥、头痛、短暂局部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除非高血压脑病,否则很少出现癫痫发作。
30%的病人影响视力,8%的病人出现暂时性失明,少数病人出现永久性单侧眼睛失明,失明原因包括白内障、虹膜炎、肯光眼等。
约8%~18%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出现皮肤损害,最常见的皮肤表现是雷诺现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
雷诺现象主要见于肢体血管损害者;结节性红斑多见于急性期;坏疽性脓皮病由血管纤维化和闭塞所致。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1、多发性大动脉炎吃什么好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在坏死期间患者应给予高营养及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适量。
2、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以免伤脾化湿。
少吃精制糖、白面、腌制食品,牛、羊,猪肉以及饱和脂肪的食物;尽可能不进食海产品(鱼、虾、蟹)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葱、姜、蒜等);少食油腻性食物;勿饱食;不吃或少吃芹菜、黄花菜、香菇等增强光敏感或促进免疫功能的食物。
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依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消失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镇静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
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因作用不愿定。
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年青女性,发病年龄5-45岁,男女之比约1:8。
病因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疾病病因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所造成,此外,空气、脂肪、癌栓以及导管折断等异物也能成为栓子。
栓子的主要来源如下: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的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②血管源性,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
③医源性,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等。
其中以心源性为最常见。
栓子可随直流冲入脑部、内脏和肢体动脉。
一般停留在动脉分叉处。
在四周动脉栓塞中,下肢较上肢多见,依次为股总动脉、髂总动脉、奈动脉和腹主动分叉部位;在亡肢,依次为肱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主要病理变化有: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峻缺血后6-12小时,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肉及神经功能丢失。
症状多发性大动脉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症状体征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痛苦、感觉特别、麻痹、无脉和苍白。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3T15:14:33.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李莉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疾病控制中心 1558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61-02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有很多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十分关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效果。
下面我们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向患者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呈多发性,常发于年轻女性,以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可致动脉瘤。
本病名称繁多,如:无脉症、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现多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大动脉炎。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该病多为年轻女性,处在求学、婚恋阶段,心理压力大,思想顾虑较多,加强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向病人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命体征监测该病俗称“无脉症”,可有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某一动脉或同时多个动脉、一侧或两侧搏动减弱或消失,故护士在测量脉搏时,脉搏消失或不易触及,可选择适当部位,或者测量心率,测量血压时,可选择下肢部位,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3.患肢血运观察观察有无下肢供血不足症状如下肢发凉、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药物护理对高血压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
对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遵医嘱逐日逐次递减激素类药物,防止发生反跳。
5.改善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给予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血、血浆,补充多种氨基酸等,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适应能力。
6.安全护理该病可有头昏、眩晕、黑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现象,以及行走无力等,可发生摔倒或者坠床,护士应增强安全护理意识,指导家属留陪,告知病人勿单独活动,防止意外发生。
7.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与活动指导病人将上肢平放,避免头部、肩颈部、上肢剧烈活动,避免关节过度屈曲,以免压迫和扭曲皮下隧道中的人工血管,以及防止增加伤口张力,导致血管吻合口破裂。
3.病情观察
(1)病人意识和瞳孔情况:病人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定时观察瞳孔变化,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
(2)有无神经损伤:颈部手术后应观察有无声音嘶哑、伸舌偏斜、呼吸困难,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或血肿压迫。
(3)肾功能情况:行肾动脉重建术后,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肾功能检查情况。
(4)患肢血运: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尺、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伤口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定时更换敷料。
4.疼痛护理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5.药物护理使用人工血管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十分重要,以防止感染导致血管移植失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出血倾向。
6.饮食护理给予静脉营养,肠蠕动恢复后可指导进流食,避免过冷过热,从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
7.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并将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脱落、扭曲。
长度要适宜,应方便病人翻身、坐起。
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定时更换引流袋。
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了解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如引流袋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的血性液体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脑缺血性损伤:手术中对侧支的破坏、血栓、栓塞等原因均可造成脑缺血。
移植血管长度修剪适当尤为重要,以免当颈部转动时移植物扭曲,造成血供减少和血栓形成。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有条件者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
(2)脑过量灌注及脑水肿、脑出血:脑血管重建后,由于脑血流量突然增加,可引起脑过量灌注综合征,病人可有兴奋、欣快、头痛、性格反常等表现,大部分在数周后消失,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水肿、脑出血。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移植血管阻塞:移植血管直径太细、太长、扭曲,吻合口过小或缝合不当,移植血管受压等均可造成旁路阻塞。
术前选择直径大小、修剪长度适宜的人工血管,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及尺、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4)出血:出血常与手术操作有关,如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松脱、血管缝合不良引起的吻合口漏血,以及人工血管网孔漏血、抗凝药物应用剂量过大等。
均可引起出血。
少量出血时,可采用局部压迫,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或停用抗凝药物。
当出血较多时,应及时手术探查止血。
要密切观察病人脉搏、血压,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淤斑、淤血、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尤其对放置引流管的病人,应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5)血栓形成:血管手术后,组织和血管损伤是必然的,组织损伤后释放凝血活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后病人卧床,导致血流缓慢。
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另外,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的扭曲、远侧血管输出道狭窄、阻塞等也是血栓形
成的重要因素。
怀疑有血栓形成时,可行血管彩超或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扩管等治疗,同时应协助并鼓励病人功能锻炼,进行床上肌肉收缩活动,以及早期下床活动。
(6)感染:感染可引起血管移植失败、吻合口闭塞或破裂出血、切口不愈合、局部月肿形成甚至败血症。
术后应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做好空气、物品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冯友贤.血管外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74 375.
[2] Audet P,Therasse E,Oliva V L,et al.Infrarenal aortic stenosis:long term clinical and hemodynamic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J]. Radiology,1998, 209(2):357.
[3] 黄连军,戴汝平,曾筝,等 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症胸腹主动脉狭窄[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