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文艺创作影响较大的服饰
- 格式:doc
- 大小:568.00 KB
- 文档页数:10
欧洲的艺术风格与服饰欧洲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陆,自古以来一直以其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服饰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风格,到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再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华丽装饰,欧洲的艺术风格与服饰一直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服饰特点。
一、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古典主义,强调对人体的形态、比例和和谐的追求。
在服饰方面,古希腊男子通常穿着简单的长袍,而女子则穿着华丽的连衣裙,裙摆飘逸,强调曲线美。
古罗马时期的服饰则更加复杂,男子穿着长袍和披肩,女子穿着被称为托加的宽松长袍。
古典风格的艺术与服饰给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了欧洲艺术的重要基石。
二、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崇尚宗教与神秘主义,以其巨大的教堂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而闻名。
服饰方面,哥特式时期的男女服饰都强调垂直线条和尖角形状。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斗篷,而女子则穿着贴身的长袍和宽松的外袍。
这种风格在服饰上注重装饰,常常使用金丝绣和宝石等材料,展现出奢华的气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华丽装饰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时期,以其追求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而著称。
在这个时期,服饰逐渐多样化,注重个性和细节的表现。
男子通常穿着贴身的上衣和宽松的长裤,而女子则穿着蓬松的裙子和华丽的饰物。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服饰以其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巴洛克时期的奢华与浮华巴洛克时期是17至18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其奢华和浮华而闻名。
在服饰方面,男子穿着宽松的上衣和长裤,女子则穿着华丽的连衣裙和蓬松的宽裙。
装饰方面注重金属丝绣、宝石和珠宝等材料的运用,使服饰更加华丽。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与服饰充满了繁复的细节和装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奢靡和浮华。
总之,欧洲的艺术风格与服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融合。
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风格,到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华丽装饰和巴洛克时期的奢华与浮华,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服饰摘要: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和其它艺术一样呈现的是一种奇异、繁复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富丽堂皇的精神特质,它的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使其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宫廷贵族中得到大力提倡。
服装上最大的特色是强调繁多的服饰,大量使用华丽的纽扣、缠绕的丝带和蝴蝶结、花纹围绕的边饰鞋、手套、手袋、领带、领结,各种新鲜时尚纷至沓来,烘托出巴洛克时期的繁荣与精致。
巴洛克服饰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关键词:巴洛克荷兰风法国风服饰特点正文:一、荷兰风时代服饰1.1时代背景16世纪末,荷兰共和国诞生后,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17世纪,荷兰的呢绒业、麻织业、瓷器业、造船业和渔业十分发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先后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使荷兰的经济达到顶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的服饰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把自由活跃的设计风格传遍欧洲。
荷兰风样式的服饰把西班牙风格时期分解的衣服部件组合起来,从僵硬向柔和、从锐角向钝角。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三L”时代。
1.2特征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
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rabat),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
下面是长袜。
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把靴子上部翻过来,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
1.3女子服饰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
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全坦露到胸口。
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边。
袖子仍是女装造型的重点,上大下小一节节地箍起来,或宽袖或半袖,袖的上半截常有裂口装饰,而下半截多为一层层的装饰花边,袖口处露出里面的白色衬衣。
1.4男子服饰我记得一本书上这样形容巴洛克服饰: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
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
汇报人:日期:西方服饰简介古罗马服饰以豪华和炫耀为特点,如托加( toga)、斗篷( pallium)等,反映了古罗马帝国的强大和繁荣。
古代西方服饰的起源古罗马服饰古希腊服饰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中世纪西方服饰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人体美和自然美,男装逐渐变得宽大,女装逐渐贴身,如长袍( robes)、背心( waistcoats)等。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服装开始变得标准化和普及化,如西装( suits)、衬衫( shirts)等。
同时,流行起了运动装、休闲装等新型服装。
现代西方服饰的演变男装女装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服饰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的服饰强调豪华和壮观,男装以紧身、挺拔为主,女装则以巨大的褶皱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这种风格的服饰常用金银丝线和宝石点缀。
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服饰则更注重柔和、轻盈和精致的元素。
男装常采用柔软的面料和宽松的设计,而女装则以细致的褶皱、蕾丝和花朵等装饰为主。
工业革命后的服饰变革流行服饰时尚设计师装饰艺术运动随着爵士乐的兴起,时尚风格更加自由、奔放,强调个性和舒适度。
爵士时代20年代的时尚20世纪初的时尚变革50年代的时尚60年代的时尚70年代的时尚030201二战后的时尚发展80年代的时尚90年代的时尚21世纪的时尚现代时尚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西方服饰在色彩运用上通常比较鲜明,喜欢使用对比色和饱和度高的颜色。
同时,一些经典的颜色组合如黑与白、红与绿等也经常被使用。
图案设计西方服饰的图案设计通常比较复杂,喜欢使用各种花卉、动物和抽象的几何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增加了服饰的美感,也表达了设计师的个性和情感。
色彩运用色彩与图案的设计VS面料与质感的选择面料选择质感表现款式与剪裁的特点款式设计剪裁特点西方服饰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01艺术与工艺02象征与符号03文化交流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如西方设计师常从东方文化中汲取灵感。
华丽的美——巴洛克服装风格巴洛克流行于17世纪的欧洲,以法国为中心,强调服饰的宏伟华丽的特点,注重服装造型,色彩绚丽夸张,极尽奢华之能事。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巴洛克初指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后来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服装风格,统称为巴洛克服装。
就这样,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于是就造就了巴洛克服饰。
也是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
法语:BAROQUE。
原意:不圆的,畸形的珍珠,有不规则的,不整齐的,强烈的动感。
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
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这里介绍一下其他的一些服装风格形式,维多利亚风: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正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哥特式服饰:受建筑影响较大,其服饰上的特点是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
欧洲艺术风格服饰(服装史)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
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
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
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
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
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文艺复兴的服装史名词解释:1、拉夫领:流行于16~17世纪初期的白色褶饰花边立领。
男女皆用。
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一个服饰配件。
是独立制作可以拆卸的部件。
来协助西班牙风时代塑造人工贵族样式。
文艺复兴个时期的服装特点。
意大利服装的特色是从面料开始的,人们尽量展示精美的面料,因此在衣服的形制上尽量展开。
出现宽大的平面。
或整理成规则的褶。
另一大特色是各个局部都可见白色的亚麻内衣。
一方面是配色的需要; 一方面身体运动机能的需要。
女服饰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被称为Robe(罗布), 特征:. 领口开得很大,呈或v 形或一字形. 高腰身. 衣长及地. 莲藕袖. 裁剪上下分离佩兹利纹样:佩兹利纹发祥于克什米尔,因此也叫克什米尔纹样。
18世纪初期,苏格兰西南部城市的毛织行业采用大机器生产,大量采用这种纹样制成的羊毛披肩、头巾、围巾销往世界各地。
世人就此将克什米尔纹样误称为佩兹利纹样。
由于它使用流畅的涡线构成,所以又叫涡漩纹样。
由于这种纹样很久前就在西亚与欧洲广泛应用。
所以,国外有人认为它出自土耳其。
佩兹利纹在我国被叫做火腿纹;日本人称为勾玉或曲玉纹样。
非洲人则称其为芒果或腰果纹样。
另外一种说法是佩兹利纹杨源自印度对生命树的信仰,说它是圣树菩提树叶子的造型,还有说是巴旦杏内核的造型,也有人叫它巴旦姆纹样。
有的则认为它是受松果球或无花果的截面的启示而产生的造型。
不管它的起源如何,佩兹利纹样式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民族纹样。
它作为最适于表现古典形式而成为最受喜爱的纹样。
德意志风格主要的特色是Slash(斯拉修),裂口装饰德意志风时代,男服出现变化,普尔波万改用英语称呼,称Doublet (达布利特)下半身的服装也有改变,在肖斯外面穿上了短裤Breeches(布里齐兹),上面有cod piece(科多佩斯)的装饰,借此表现雄性的力量。
女服初期模仿意大利。
后来在领口处出现立领的装饰叫做Koller (科拉)女子服装重心放在身体下半部,为求得下身的庞大化,常使用多层穿用亚麻内裙的方法。
欧洲服饰史上两大风格流行分析一、洛可可服饰形成原因:1. 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
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2.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源于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沙龙。
沙龙是当时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名流等人活动的重要集中处,主要在贵族的府邸里进行,这使得建筑的室内装饰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沙龙成为洛可可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3.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
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
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
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
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
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
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服饰特点:女子服饰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
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
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
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纵观西洋服装的发展,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服装一旦产生就会发展到一个极致,并走向反歧途美的方向,请举例说明。
紧身胸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服装简介紧身胸衣文艺复兴之后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服装。
紧身胸衣(corset)是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风女装(1550-1620)。
自文艺复兴以来,在紧身胸衣流行的三百多年中,为了获得妖娆的身段,许多贵族家的少女在母亲的监督下,从小有计划地长期进行束腰活动。
发展历史古希腊罗马时期,妇女以自然为美,宗教阴影在欧洲的笼罩,人们对女性美避而不谈,不可能出现紧身胸衣这种服装。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反对封建神学权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
在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对服装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服以细腰身的装束美而著称,为了突出身体的曲线美,通过紧身胸衣和裙撑这两者的组合对比来完成细腰身的造型,从而让坚硬的紧身胸衣和庞大的裙撑开始时兴起来。
性别差异的强调和夸张是这时期的主要特点。
巴洛克时期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充满生气和动感,气势雄伟,非常强调装饰性。
17 世纪后半叶,女服中出现了表面极富装饰性的紧身胸衣——苛尔·巴莱耐。
西班牙风女装在使用法勤盖尔(一种原始的裙撑)夸张下半身的同时,在上半身使用束腰的紧身胸衣“巴斯克依”(嵌有鲸须的无袖紧身胴衣)来整形,腰被勒得很细,胸也被包在倒三角形巴斯克依奴里面。
到16世纪,紧身胸衣具有了完备的形制,成为一种塑造女性胸腰部位立体造型的独立部件。
这时期的紧身衣在腰部嵌入了许多鲸须,缝线从腰向胸呈放射状扇形张开。
到18世纪的巴洛克时代,包括男服在内都时兴细腰身,紧身胸衣和裙撑再次流行并达到极盛,在新古典主义时代,女装造型变得简练和朴素,紧身胸衣和裙撑曾一度被解除,同时腰线提高至乳下。
洛克克时代女装的形式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洛可可时代的紧身胸衣在嵌入鲸须的数量和方向上要比巴洛克时期更为突出。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文艺复兴是西方知识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指从1350—1550年在意大利形成的、源于对古典、特别是对古希腊罗马雕塑和建筑的兴趣而持续发展成的一场规模宏大、涉及广泛、并在16世纪上半叶传至北欧的文化、思想、艺术和科技运动。
西洋服装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大约是14世纪到16世纪,服装展示出与中世纪传统的割裂。
现实生活的影响,超越了宗教成见的阴霾,服装成为社会身份、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层出现,渴望向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
这个时期由于快捷的交通运输,大大加快了时尚的传播速度;纺织业正欣欣向荣;裁缝同业工会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海外贸易带来奢侈的服饰配件;自我意识的增长使个人的偏好融入时装;建筑艺术也试图在裁剪中得到回应和遵循——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奢侈品代言的丝绸,不吝成为富庶阶层的用料首选,这时期的丝绸服装以尊贵的血统更彰显出时代梦想的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发展有三个阶段。
分别是意大利式时期、德意志式时期、西班牙时期。
意大利式时期。
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立领,披肩式。
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
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总的来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丝绸服饰,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料自给,纹样端丽,织物风格偏向厚重;二是造型夸张,尤以西班牙风格最为极端,填充、束身、撑垫等塑形手法广泛使用;三是装饰繁复,多刺绣、切缝和金银珠宝,总体风格浓重奢华;四是品种多样,从礼服长袍、帽子头饰到手绢丝袜,应有尽有。
不过,尽管这种华丽的服装满足了当时富有阶层的需求和理想,也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劳动和智慧,却总是被道德家们所诟病。
西方对文艺创作影响较大的服饰
如果一个时代的历史风云莫测、烟波四起、英才济济,那么这个时代的服饰必然也称为日后文艺作品中常用的元素。
如果这个时代太过遥远,我们只能凭借文学作品来揣摩,如果文学作品对当时的描述比较富有传奇色彩,那么那个时代的服装对于我们也同样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们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兴趣或许就来自于他们的神话、史诗和哲学。
我看着希腊罗马神话中浪漫的爱情故事的时侯,总爱幻想着那简单而流畅的基同流水一般的垂下;克拉米斯随风飘飏,使战场上的英雄们更加英勇洒脱;哲学家们则身着希玛申,儒雅的集会交谈。
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服饰总是缕缕出现在电影和动漫中。
古代北欧对于动漫和电影艺术创作者总是具有无限的魅力。
因为北欧神话传说中有着许许多多独特的元素,比如说吟游诗人、精灵、侏儒等。
这个寒冷的国度中我们总是看到穿着温暖而质朴。
较为粗狂的装扮让他们流露出自然美,披散着头发的吟游诗人总是流露出飘逸清秀的美感。
长衣外面套着毛皮的背心,腰间系着宽皮带,腿上长裤外边用皮革带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缠绕着,戴着无指手套和无檐帽,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北欧战士,应当也是大家心中的经典形象了吧。
侏儒和精灵更是常常出现在各色文艺作品中,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但是总是不影响我们认出他们。
在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和亚瑟王圆桌武士的故事总是吸引着大家,于是骑士的形象和服装也就称为了经典,我们在魔幻动漫或者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身骑飞马的骑士战胜魔怪营救公主或者拯救世界。
十七世纪的荷兰骑士服十分盛行,基本上我们也都有印象。
我想这有一部分原因是海盗黄金的三十年。
荷兰作为航海业发达的国家,在被英国打败之前应当是辉煌一时。
荷兰的服装较为简单舒适,大翻领的衬衫,宽松便捷的灯笼裤,身披短斗篷或者短大衣,头戴帽檐宽大而上翻的浅顶软帽。
呵呵,是不是有一点点海盗们不羁的感觉呢?虽然当时的海盗服装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考究,但是必然受到荷兰服装的很大影响,他们的穿着应当是更加狂放和结实耐用的。
同样的道理,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等时期的服装也经常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因为这些时候的历史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光是那些名人传记就读也读不完。
二战军装的影响尤其大,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喜爱。
经典架空题材动漫中的服装元素
电影中的服装往往是非常写实和考究的,而动漫则不同。
一个好的漫画家,或者一个优秀的动画人物设计师同时必须也是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
动漫中的架空题材非常多,所以服装的创作空间也十分自由。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夸张的艺术中,人物还一定要穿上过于符合现实标准的服装吗?如果如果星际牛仔穿成西部牛仔的服装会不会十
分怪异?如果把火影忍者中的服装设计成一码黑色的忍者服装,岂不是也很无趣?
我们可以发现,动漫中的服装通常有两种情况:或者一部漫画中的人物使用多种历史和地域的服装元素,让他们共同组成一组和谐而有对比的服装。
或者是大体采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服装,却在其中有许多细节上的改变,使其既符合内容大的环境,又更能符合当代的审美习惯。
《五星物语》应当说是将各个历史地域中的服装元素结合起来的典范,简直如同现代的服装设计师的手笔。
《十二国记》是架空的历史题材。
虽然是架空题材,但是基本借用了古代中国的各种元素作为背景素材。
官吏制度出自《周礼》,大臣被称作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配乐也是典型的中国风,并且使用中国古代乐器演奏,服装设定自然也是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银河英雄传说》是架空历史和战争题材的,因此制服和军装是最为必要的。
由于原作者创作小说的时候,帝国势力方面许多地理名词、人物姓名等都使用了德国的,因此在做成动画和漫画的时候,帝国方面的配乐经常采用瓦格纳,军队的制服也参考了二战时期德国最为经典的党卫军黑色军装,另外为了衬托将领的英俊威武,还借用了俄国的带穗肩章。
或许有人会觉得他们在细节上不是那么相似,不过仔细看就会觉得有很多共同之处:黑色军装有着与其他军装完全不同的冷酷与性感,与身体紧密贴合的裁剪,腰部的皮带显出男性干练精壮的腰身。
统帅时常披挂的白色斗篷正如德国军官经常披一件黑色大衣一样,尽显潇洒与威仪。
以骑士盔甲作为压轴是从一开始决定好的,因为太多动漫中出现骑士时代的服装元素了。
著名的魔幻题材漫画《剑风传奇》中就是以骑士盔甲为主,而且格斯和格里弗斯的服装也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格里弗斯身上鳞片状金属构成的盔甲应当是汲取了一些中国古代盔甲的元素,应当是为了衬托他的超凡脱俗以及纤细俊美。
现实中骑士盔甲的华丽程度丝毫不逊于漫画当中,而且也有很多不同种类。
神话题材的动漫《圣斗士星矢》中的圣衣也从骑士装中获得灵感,因此才有了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各种圣衣。
基本上格斗漫画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受到骑士服装的影响。
综述——服装元素在动漫中的应用
想要创作动漫,研究服装历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我们知道了各个历史和地域服装的异同以及特色之后,选取所需用到动漫作品中,会让作品显得和谐统一,并且在虚构的历史环境中创造出一份独特的历史沉淀感与厚重感,进而吸引我们的视觉与感觉。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就是如此吧。
虽然初看的人不会太过留心作品的服装设定的细节,但是如果做的人没有设想充分,观众们马上就会敏锐地感觉到。
当然,他们不会觉得是服装设定的不够好,而是觉得氛围渲染的不到位,没有理想的将他们带入动漫所设定的虚构世界以及作品氛围中。
当然,这种整体风格的设定只是作为一部作品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是大的基调。
而每个人的服装又能体现出这个人的性格,如何设定服饰就更加需要细致的考量。
如果加上一个像独眼海盗般的黑色眼罩是否可以凸显人物的凶狠性格或者神秘身世?如果身上装饰着十字架是否可以标明人物的信仰?服装的色彩如果是白色或者银色是否能增添人
物的华丽以及暗示人物纤细的性格?设定黑色的服装会不会让人有一种恐惧或者孤僻的感觉?
总之,正是动漫中服装的随意性,更加让创作者有了发挥创作的余地。
我们甚至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中建立一套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审美体系,其中拥有一切我们喜爱的服装元素:骑士、海盗、斗篷、军装等等。
在动漫中,服装就如同一门无声的语言。
它告诉了观众作品的感觉和基调,告诉了观众作品人物的出身及性格,还告诉了观众创作者对于服装及历史的审美趣味。
其实在历史中和现实中,服装又何尝不是一种语言?我们天天在读,在说,在看,甚至可以通过它去交流。
一个人的服装或许就是自己最外在的语言,什么都不需要说,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对方的性格和气质。
研究服装史则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哪些不同的性格和审美,我认为这也算得上是研究服装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骑士图文详解》
《追踪亚瑟王的脚印》(安徽教育出版社)参考动画、漫画:
《五星物语》
《十二国记》
《银河英雄传说》
《剑风传奇》
《圣斗士星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