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2、掌握把两个算式结合成一个算式的方法:先定位,在替换3、混合运算的应用学习重难点重难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及应用一、混合运算1、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脱式计算。
439+46×7 248÷4×18 67×(96÷6) 25×17-1202、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450-175)÷5 (315-345)÷3 574÷(125-118) 948-13×523、在里填上“<”、“>”或“=”。
246÷3 492÷6 240÷5 246÷6 600÷4 700÷50.2 0.02 0.41 0.14 3.5 3.47 1.2 0.981.4 1.36 1.08 0.99 3.58 3.54 7.01 7.10二、读题、列式计算。
1、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2、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3、64的14倍减去522,差是多少?4、748与116的和是8的多少倍?5、25乘5除225的商,积是多少?6、6个752比5172少多少?三、将下面的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先定位、在替换1、45+60=105 105÷3 算式:2、78+12=90 90×6 算式:3、78—12=66 66×9 算式:4、178+12=190 190÷10 算式:5、128—62=66 6 ×66 算式:6、13+62=75 886÷75算式:四、应用题1. 商店有4筐苹果,每筐55千克,已经卖出1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苹果?2.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3.每盒粉笔1元3角4分,每瓶墨水6角2分,学校买了6盒粉笔5瓶墨水,共花多少钱?4.有篮球9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8倍,足球和篮球共有多少个?5.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50本,平均分给4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多少本?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0米长的路,如果他来回走2趟共行多少米?7.王老师买排球用了40元,买篮球用的钱数是排球的3倍。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带答案(最新)一、口算1、直接写出得数。
700-280= 18⨯3= 60⨯2= 27÷9=84÷2= 240÷6= 12×4= 13×4=32-19= 8+45= 100÷5= 25+25=2、口算.440÷4= 32×3= 48÷4= 540÷9=120×3= 480÷2= 39÷3= 560÷8=620÷2= 660÷2= 640÷8= 0÷91=3、直接写得数.145+255= 350-80= 407+593=576-345= 689+147≈ 987-219≈185+211≈ 968-388≈ 81÷9=48÷6= 6+4×6= 21÷3×7=4、直接写出得数960÷3 = 420÷7 = 300÷6 = 800÷4 =20×70 = 11×60 = 30×33 = 0÷5 =5、直接写得数.240÷2= 69÷3= 7×80= 11×50= 40×22= 380×0= 21×4= 9×200= 23×30= 300÷5÷6=二、竖式计算1、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862÷= 5766÷= 8407÷= ★7045÷=2、用竖式计算.(后三题验算)(1)304÷4 (2)695÷5 (3)492÷3 (4)70×43 (5)32×48 (6)33×113、列竖式计算,带※要验算.32×18= 56×29= ※324÷6= ※923÷5=4、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冀教版数学三上《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和运用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掌握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目。
教学重点:1.混合运算的概念及其运算顺序。
2.运算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1.同时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2.解决复杂混合运算题目时的运算顺序和步骤。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个包含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题目集。
2.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互动,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混合运算吗?对于混合运算,你们有什么了解?2.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知识,并解释这些运算在混合运算中是如何结合使用的。
讲解(20分钟):1.向学生介绍混合运算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2.详细解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乘法和除法优先于加法和减法,从左向右计算。
3.向学生举例说明混合运算中的运算法则,如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
练习(30分钟):1.在黑板上出示一些混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一起解题。
2.每道题目解答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3.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拓展(20分钟):1.准备一些较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解题。
2.鼓励学生找出运算的顺序和步骤,强调解题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总结(10分钟):1.教师概括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混合运算题目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
3.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使用混合运算的例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将混合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练习,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混合运算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注重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冀教版三年及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1.认识万以内的数(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用“0”占位。
(2)万以内数的组成: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是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注:填空题---问是一个数是()位数的时候括号里的答案必须大写,问一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千组成的时候括号里的答案必须小写。
】2.认识一万(1)万是比千大的计数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
(2)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0个一百是一万。
(3)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是(万位)。
(4)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5)最小的五位数与最大的四位数差(1)。
(6)一个数最高位是百位,是(三位数)。
最高为上是千位,这个数是(四位数)。
最高位是万位,那么这个数是(五位数)。
【注意:问几位数必须要大写。
】(7)100张纸大约(1厘米)厚,1万张同样的纸大约是(100厘米),也就是大约(1米)厚。
(8)最小的四位数至少加上(9)个千才能成为五位数。
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不同则位数越多这个数就越大,位数越少这个数就越小。
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最高位上大的那个数字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依次类推。
4.近似数(1)定义: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者(整千)的数就是准确数的近似数。
【注:与实际完全相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与实际数字比较接近,但不完全符合的数称之为近似数】(2)“≈”叫做(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个,近似的标准不同,近似的结果也就不同。
(4)近似数可能比准确数大,也可能比准确数小。
5.估算(1)先把算式中的数看成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大估、中估或者小估。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内容: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训练带答案(必考题)一、口算1、直接写得数。
6546+= 4328-= 15070+= 37090-= 800180-= 97202+≈ 300101-≈ 701407-≈2、口算.88÷4= 500÷5= 420÷7= 84÷4= 0÷5= 93÷3= 3200÷4= 0×125= 600÷6= 810÷9= 150÷5= 540÷9=3、直接写得数。
30×40= 0.5+0.9= 150÷5= 18×5= 500÷5= 270÷9= 3.4-0.7= 0÷9= 13×3= 1-0.1= 280÷7= 90×3=4、口算。
240+80= 4×180= 20×5= 125×8= 103×9= 400-280= 600×5= 710-540= 45×0= 208×8=1-59= 22+55= 5266-= 1122+= 12133--=5、直接写出得数.14×6= 25×8= 100×7= 240×6= 121×4= 308×5= 999×0= 16×9+100=二、竖式计算1、用竖式计算。
(带★的要验算)①★1684÷= ②1632⨯= ③4364÷=④★4088÷= ⑤8199÷= ⑥9067⨯=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69÷4= 207×6= 7×68= 349×2= ※801÷3= ※680÷4=3、列竖式计算.78÷9 68÷7 42÷5 39÷64、列竖式计算。
3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感悟为切入点,把知识层层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
注重审题,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以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
教学例题时,对两种不同计算过程,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运算顺序都正确,使学生明白:求的时候不分先后,两边可以分两次计算,也可同时计算,但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单一些。
【素材积累】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摘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70页、71页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提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本课时主要是让同学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利用直观图形帮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同一问题,思考出发点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将三步计算的算式改为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2、出示课件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想想你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生1:一共买了多少保温桶和垃圾箱?生2:保温桶贵还是垃圾箱贵,它们差多少钱?生3:学校一共花了多少钱?生4:……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通过事件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例5的情景图)师我们若把前面的事件加上条件,你能解决兔博士的问题吗?生1:6个班一共花多少钱,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其实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6个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头脑很灵活,思路很清晰。
那你们能帮兔博士解决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结果。
生1:65×6=390(元)17×6=102(元)390+102=492(元)生2:65+17=82(元)82×6=492(元)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生1:65×6求的是6个保温杯多少钱?17×6表示6个垃圾箱多少钱?390+102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65+17表示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花多少钱?82×6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正确。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内容: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P60~P61)教材分析: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复铺垫:1、口算: 100-94 32+28 58-34 60X6 4X6+2X739÷3 24÷8 24X2 27÷3 100-40X22、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30X5-100 79-40÷4 (12+24)÷9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情境问题:1、师生谈话,引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掌握了这些计算的本领,我们才能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小主人。
比如“购买日常用品” ——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
每个保温桶65元,每个垃圾桶17元。
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相机贴示图片与价钱)2、学生尝试自主解决:指名完整口述所给信息和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
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1、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65X6 =17X6 = 65+17=390+102= 82X6=【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解题思路的空间】2、结合板书,鼓励学生将分步的几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70页、71页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提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本课时主要是让同学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利用直观图形帮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同一问题,思考出发点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难点:将三步计算的算式改为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30×5-100 79-40÷4 (12+24)÷92、出示课件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想想你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生1:一共买了多少保温桶和垃圾箱?生2:保温桶贵还是垃圾箱贵,它们差多少钱?生3:学校一共花了多少钱?生4:……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通过事件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例5的情景图)师我们若把前面的事件加上条件,你能解决兔博士的问题吗?生1:6个班一共花多少钱,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其实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6个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头脑很灵活,思路很清晰.那你们能帮兔博士解决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结果。
生1:65×6=390(元)17×6=102(元)390+102=492(元)生2:65+17=82(元)82×6=492(元)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生1:65×6求的是6个保温杯多少钱?17×6表示6个垃圾箱多少钱?390+102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65+17表示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花多少钱?82×6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正确。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
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全班交流。
(3)多层练习,深化认识。
(4)反思回顾,交流总结。
下面,我将对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全班交流”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一环节是新知的形成过程,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独立尝试。
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取“一个保温桶65元、一个垃圾桶17元,学校为每个班各配置一套,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这个信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此时要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第二步: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当大部分学生做完后,老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肯定学生的做法,并板书出教材中的方法。
交流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交流分步解答,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解题方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65×6=390(元) 65+17=82(元)
17×6=102(元)82×6=492(元)
390+102=492(元)
教师接着指出,“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一个算式来解答的,非常好,其他同学能不能把自己的分步计算也改写成一个算式呢”,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鼓励学生将三个算式或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教师提示:只改写算式,不进行计算。
在改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改写情况,并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做法:
65×6+17×6 (65+17)×6 65+17×6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并说出它的运算顺序。
特别针对第三个算式问问学生,你的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是否一致,通过说运算顺序,学生会发现自己是想要先算65与17的和,但列出的算式却是先算17与6的乘积,追问学生:怎么做才能先算65与17的和,让学生明白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所以,我们的算式应该在这里加上括号。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错误算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与反思中,准确把握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
第三步:让学生自主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学生对第一个综合算式可能会有两种解法:
65×6+17×6
=390+17×6
=390+102
=492(元)
65×6+17×6
=390+102
=492(元)
学生通过观察及比较,发现第二种解决方法更简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两步乘法运算可以同时进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拓展练习。
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为“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列出的算式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方式:
分步解答:
(1)65×6=390(元)(2)65-17=48(元)
17×6=102(元)48×6=288(元)
390-102=288(元)
综合算式:
(3)(65-17)×6
=48×6
=288(元)
(4)65×6-17×6
=390-102
=288(元)
全班交流时,重点交流三步混合运算65×6-17×6 的计算顺序。
最后再一次总结、归纳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相信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实际运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