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 格式:pdf
- 大小:91.72 KB
- 文档页数:4
禁忌语的社会变异浅析作者:徐佩来源:《西江文艺》2015年第02期【摘要】禁忌语是伴随着人们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心理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在生活中有很多现实表现,并且产生很大的影响。
伴随着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禁忌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社会变异。
无论是禁忌语的产生、影响还是变异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禁忌语;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禁忌‟在英文中为…taboo‟,这个词语源自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是…神圣不可接触的事‟或…要极端注意的事‟。
违反了这些…禁忌‟会遭受各种不同的惩罚,甚至包括死刑。
”[1]郭熙认为:“禁忌语是一个社会用来表达对一些据信是对它的成员有害的东西的不认同,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或者这些行为是违反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2]随着社会发展,禁忌不仅在古代有重要影响力,它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对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他们认为凡是代表祸、福的词语就是真正的祸福,因此对可能会招惹祸患的词语谨慎使用甚至避而不谈,生怕会触及神灵真的招惹来祸患。
禁忌语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人不断使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会有一些变异。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社会语言学把那些引起语言发生使用变化的社会因素看做“社会变量”。
[3]性别、年龄、阶级层次、行业等都是社会常变量,他们都会引起语言的社会变异。
根据这些变量,禁忌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也就是说,禁忌语在社会中会有一下几种变异。
一、由禁忌语使用者不同而引起的社会变异语言的使用者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使用效果。
年龄差异、性别不同、阶级层次差别往往会影响语言形式的发展。
这种变异对禁忌语也是一样的,往往由于使用者的社会差异导致禁忌语表现形式的不同。
1、禁忌语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同语言变异有关的社会变量多种多样,年龄作为一个非常直观的变量,是诸多变量中最重要的参数。
[3]在中国,有一句古话为“子不语父名,徒不言师讳”,足以说明这种现象。
Ξ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陈丛耘(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摘 要: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学术界有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教训说。
本文提出第五语言禁忌观,认为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语言禁忌的特征、功能和性质,语言禁忌的流变,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四个方面加以证明。
关键词:语言;禁忌;社会心理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60-04一、第五语言禁忌观的提出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四种看法:灵力说。
灵力即玛那(mana ),玛那是源于大洋州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的力量,汉语中的对译词是灵力。
灵力说认为,在禁忌的原始状态,事物有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由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崇敬感和畏惧感,于是就产生了禁忌。
欲望说。
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社会的人在心理上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这种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
仪式说。
禁忌是一种社会制约,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非理据性的社会规定性,包括禁忌在内,它虽然具有人为性,而一旦形成后就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威力传承下去。
教训说。
早期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而愚昧,对某种偶然的因素往往容易形成共同的误解,产生不良后果以致形成教训,因此禁忌由此产生。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禁忌作了不同的解释。
灵力说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
欲望说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缘起所作的界说。
仪式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由来所作的解释。
教训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禁忌的产生所作的说明。
它们虽各具影响力,但难免偏于一隅。
对禁忌的解释除了以上四种学说之外,还可以用“社会心理说”加以解释。
我们认为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来自语言禁忌特征、功能和性质的证明1.语言禁忌的特征危险性特征。
收稿日期:2007-04-27第一作者简介:姜美娜(1977- ),女,硕士研究生文章编号:1671-7996(2007)03-0066-02禁忌语的文化心理学透析姜美娜1 宋宝刚2(1.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2.青岛即墨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266200) 摘 要:语言禁忌是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和民俗民风的具体体现,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针对日常用语中的禁忌现象,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加以分析,以期对禁忌的研究加以心理学的扩充。
关键词:禁忌 语言 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语言禁忌作为禁忌中的一种,是指那些禁止说(写)出或禁止随便说(写)出某些话语(包括文字)。
人们对那些含有不吉利或不干净意思的名称和用语避之惟恐不及,以为只要避而不说或不听那些用语,就不会受到它们所表示的不吉利事物的伤害或不干净事物的影响了。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在语言中存在,并通过语言进入现实世界。
罗宾斯说:“语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
”①帕默尔指出:“获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
”②萨特甚至说“我就是语言”。
从符号学的角度讲,语言不仅是工具,它还表现着某种文化意蕴,或者说是某种文化的象征。
由此,我们说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它也与社会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本质上,它体现为一种间接的语言行为,是语言技巧性实际运用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层面上,它又是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和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
所以,研究“语言禁忌”,既可以深入探究语言的多纬度交际功能,又可以从中体悟到民族文化的心理。
前人的研究着重从语言禁忌产生的根源、特征、功能等方面来谈,本文试着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汉语日常用语中的禁忌现象做以下透析。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地避免使用“老”“病”“死”等表示不祥事物以及表示有关行为等不洁事物的语句。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1人类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往往都避开在宗教或现实意义上会带来冲撞、冒犯、不幸、灾难等联想的词句,而代之以含蓄的暗指或约定俗成的代称。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语言的禁忌”,而被代替的那些词语则谓之“禁忌语”。
我们知道,社会和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影响,禁忌语正是这种影响的产物。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社会状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
因而,它为语言中“禁忌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这个新的角度对禁忌语的形成和演变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禁忌语的起源和发展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是在劳动中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尚不发达时期,生产力十分落后,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大程度地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人对于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思考,在蒙昧中意识到某些自然现象与自己生存的神秘联系,而对其表现出莫名的恐俱与崇拜。
与此同时,在人类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已将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本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误以二者为一体。
从而,这些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或现象一样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表示死亡、灾难的字眼,以免招来灾祸。
这些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敬而远之”的字眼,就是最早的禁忌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能够越来越正确、详尽地解释自然事物,不再象祖先那样惧怕自然现象了。
而禁忌语则作为古老文化的传统和语言习惯得以保留。
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述,尽量避免对他为合理、情感的伤害,许多新的禁忌语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禁忌语的发展。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由于禁忌语表示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所以,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大多运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禁忌语,以免造成由于读者或听者感到被伤害或被冒犯而导致语言效果的失败。
由此说来,“死亡”以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则必须用委婉语来表达。
禁忌语的心理根源分析武汉第十一中学高二(7)班杨梦茜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产生禁忌语主要源于以下心理:1.迷信心理.随着封建社会及其等级制度的发展,“避上讳”的要求不断发展,以至出现了“避官讳”。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民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微贱,曾做过和尚和乞丐,他当了皇帝以后总怕别人提起,因此有一种变态的心理,只要一有人提到这两个词,哪怕只是相关的或者只是同音的,他都会认为是在影射自己。
例如常州蒋镇《贺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本是颂扬的话,却因为“生”和“僧”音近,就被认为是在讽刺皇帝当过和尚,因此受到了惩处。
现代社会的习俗中也有很多禁忌语。
例如岛渔民家里做客,不能说“翻”“沉”之类的词语,而某些地方的生意人则忌讳“干”“赊”“折”这些字眼。
仿佛这些词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说出来就会导致灾祸的降临。
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但即使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有时也需要避讳,例如去探望病人时,要避免说与“死”有关的话,因为这容易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刺激。
2. 尊重他人心理.诸如耳聋,眼瞎,脸麻,背驼,腿短,五官违常,肥瘦失宜。
如果彼此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或对方不够开朗大度,说话时对上述种种都应当避开,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间接表达式。
像亲属死亡,父母离异,婆媳不和,父子关系紧张,子女品德不端,晚年膝下茺凉,身有言这隐,患上不治之症,不是当事人主动提及,则不宜贸然询问。
3.娱乐心理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娱乐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所以人们非常讲究谴词造句,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喝酒过多,人们不说“喝醉了”,往往说“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马上联想到醉酒后的狼狈像。
谈论某人的体型,不说胖,而说“丰满”;不说瘦,而说“苗条”。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剑平+’,"%—-,江西瑞金市人。
’,*.年毕业于江西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和翻译。
汪华+’,/)—-,江西瑞昌人。
’,,!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曾剑平’,汪华’+’0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一-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
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礼俗。
禁忌与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有密切联系。
禁忌现象具有普遍性。
大到一个民族,小至一个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禁忌言行。
禁忌在英语中叫12344+塔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546726+汤加语-,意思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极其注意的事”。
对于禁忌这一文化现象,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塔布+禁忌-,就我们来看,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
塔布在波利尼西亚语中的反义词是86429,就是‘通俗的’或‘通常可接近的’意思。
所以塔布即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圣的人或物’在意义上和塔布便有些相同”。
禁忌的目的很多,“+’-达到直接的目的::0保护重要的人物———领袖、僧侣等———和使事物免于受到伤害。
;0保护弱小的———妇女、儿童和一般民众———不受领袖或僧侣的曼那+<262,一种神秘的力量-所伤害。
=0保护或避免危及生命的重要行为———生育、成人礼、婚姻和性机能———受到干扰。
>0保护一般人不受鬼神的愤怒或其一力量所伤害。
+%-禁忌可以防止一个人的财产、工具等被偷窃……”+《大英百科全书》-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第27卷第4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27 No.4 2006年7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uly 2006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心理基础臧永红(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湖南 益阳 413000)摘 要:禁忌语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根源。
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语言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和代用。
这一语言现象遵守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也遵循了社会学“面子”问题的需要,体现了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和可取消性原则。
关键词:禁忌语;合作原则;可推导性;可取消性中图分类号:H 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06)04–0095–03“禁忌”是英文taboo的音译,这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在汤加岛记录当地的禁忌现象时发现当地人主要在两方面使用禁忌现象: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二是受鄙视的贱物。
因而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也包括两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和代用。
语言的这一特殊使用有其特定的社会语言心理基础。
一、禁忌语的表现形式(一)语言的灵物崇拜原始时代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不发达,人们相信自然神力,迷信神教,认为某些言语,器物或行为会招致厄运或灾难,所以最初的禁忌都与宗教有关。
例如:汉语中人们行船时说了“翻(帆),陈(沉)”之类的谐音字而又不幸曾被言中。
哈萨克语中“火”是太阳在地球上的化身,是具有特殊力量的神,于是忌讳向火吐口水,用脚踏火,跳过火等。
英美等西方国家忌讳数字13,因为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是个主凶的数字,由此,饭店里没有13号房间,请客避免13人,重要活动避开每月的13号。
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God(神)、devil(魔鬼)、Christ(耶稣)等——是除了认真谈话时以外,不可以随便说出口的。
语言禁忌分析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宗教观念之一,原指被认为具有曼纳(指一种非人格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作用)而不可接触的人或事物。
后泛指为禁令或禁忌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 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 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言塔布, 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 ,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一、什么是语言禁忌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二、语言禁忌的特征和功能(一)语言禁忌的特征其一,语言禁忌具有民族性。
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民族心理不同所造成的。
比如回族语言中只用“壮”表示带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动物的肉,而忌用“肥”表示这个概念。
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食猪肉,肥会让人联想到猪肉,给人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心理上严格区别牛羊肉与猪肉的界限,就忌用“肥”字。
回族语言中禁忌“杀牛”、“杀鸡”、“杀羊”,而代之以“宰牛”、“宰鸡”、“宰羊”。
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高原一些地区,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而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
而汉人就没有这些禁忌。
论谐音禁忌的文化心理透视论文摘要: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行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谐音禁忌又是一种基于注意强化的心理而建构起来的修辞文本模式,它能够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并在“不随意注意”的导引下走向“随意注意”,从而加深对修辞文本的理解和印象。
论文关键词:语言谐音禁忌传统文化注意强化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塔布”(Taboo),它的本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由此转化为“禁止”和“抑制”,汉语中称之为“禁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中对此曾有过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禁忌是人类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习俗。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写到一个老魔头,他有一件法宝(葫芦),他叫一声某人的名字,如果那人答应了,这件法宝就会把他吸进葫芦里。
在今人看来,这样的故事已披上了一层浓重的神话色彩,但在古人看来,这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依附在人的名字上的,因此,要把灾祸降于这个人,只需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或者再加上某些必要的东西——例如他的生年,再加以某些特殊的处理——例如用符咒作难他,灾难就会降临此人。
由此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人名或者说一种特定的语言就成为与实在事物相对应的一种符号,对符号的诅咒作难就等同于对对应事物的诅咒作难,语言,具有了一种神力,在人类的发展演化中成为一种让人恐惧又被人崇拜的对象,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产生了语言禁忌。
人们禁忌某些语音,甚至不愿发出或听到某些与被禁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导致了谐音禁忌的产生。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心理学认为,回避行为就是人们有意识地避免那些不愿接受,甚至厌恶的事件或事物在自己面前出现或将它降至次要地位,从而避免或减少不利刺激的行为。
汉语中的语言禁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人们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人际交流。
但自语言形成之日起,语言就已经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而成为风俗的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在通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听到“灯下不说鬼,进山不说狼”、“一语成谶”的说法,就反映出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完全同一的效应关系的思想。
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汉语言中的语言禁忌多是消极的。
本文将汉语中的语言禁忌的几大类并简析如下:1称谓禁忌1.1长辈禁忌在中国,称谓禁忌根源于社会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尊祖敬宗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特别忌讳直呼长辈的名字。
汉族说与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等。
这类称谓可明示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
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
1.2同辈禁忌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
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
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等。
我国有些地方的人结婚生过孩子后,别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称为“某某他爹”、“某某他妈”。
汉族也有类似的习俗。
甚至一结婚,一成家,就改了称呼。
论语言禁忌——以客家话为例之探讨(th ?o lu ?n ngi ên c ?u)客家汇曾琼慧忌讳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文化现象,最早的忌讳,是在原始人的无知与支配下产生的,表现为神秘型的禁忌①。
而趋吉避凶更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若是此心理反映在语言上,这时各国或各地方言的言语禁忌或委婉表达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本文透过英语、汉语、客方言中的语言禁忌现象,了解其异同之处,以及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一、语言禁忌之定义与起源( 一) 定义语言禁忌也称为语讳,是民俗语言中特殊的组成成分,在形式结构和使用规则上都与一般的语言文字成分有很多不同,语言禁忌是一种躲避行为,避免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禁忌的结果,导致委婉语的产生;破除禁忌的结果则产生了粗俗语、詈语等②。
语言本来是与劳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
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很不理解的时代和环境里,语言往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与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相关。
于是语言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幻想。
人们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
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在语言文化中,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习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
而研究语言禁忌和委婉语对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二) 起源1、西方语言禁忌最初显然是从塔布(Taboo 或Tabu) 产生的,塔布则是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ook) 到南太平洋东加(Tonga) 群岛,与那里的居民接触时,发现他们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允许作特定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 妇女) 或某些人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称为"塔布" ,后来此名词被广泛使用在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文化研究上。
作者: 陆杨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20-122页
主题词: 认知;禁忌语;委婉语;原型
摘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属于同一基本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即“原型”)和非典型成员(即“边缘成员”)。
禁忌语具有该类范畴的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在概念上更具凸显性,更易引发人们较高的认同率,使人们产生较为敏感、激烈的认知心理反映;与其对应的委婉说法则具有较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且其边缘属性易与临近范畴属性相交叉,人们对此产生的认同率较低,引起人们的认知反映较模糊,产生的不快也较少。
而且,人们使用委婉语时,会凸显不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带有个体差异的认知心理意象。
Ξ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陈丛耘(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摘 要: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学术界有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教训说。
本文提出第五语言禁忌观,认为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语言禁忌的特征、功能和性质,语言禁忌的流变,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四个方面加以证明。
关键词:语言;禁忌;社会心理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60-04一、第五语言禁忌观的提出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四种看法:灵力说。
灵力即玛那(mana ),玛那是源于大洋州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的力量,汉语中的对译词是灵力。
灵力说认为,在禁忌的原始状态,事物有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由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崇敬感和畏惧感,于是就产生了禁忌。
欲望说。
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社会的人在心理上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这种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
仪式说。
禁忌是一种社会制约,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非理据性的社会规定性,包括禁忌在内,它虽然具有人为性,而一旦形成后就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威力传承下去。
教训说。
早期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而愚昧,对某种偶然的因素往往容易形成共同的误解,产生不良后果以致形成教训,因此禁忌由此产生。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禁忌作了不同的解释。
灵力说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
欲望说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缘起所作的界说。
仪式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由来所作的解释。
教训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禁忌的产生所作的说明。
它们虽各具影响力,但难免偏于一隅。
对禁忌的解释除了以上四种学说之外,还可以用“社会心理说”加以解释。
我们认为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来自语言禁忌特征、功能和性质的证明1.语言禁忌的特征危险性特征。
大凡禁忌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与禁忌的事物所具有的灵力的大小成正比,灵力大的事物危险性就大,灵力小的事物危险性小,以人名的禁忌而言,冒犯皇名和冒犯父名,前者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皇上比家父具有的灵力要大得多。
惩罚性特征。
违反禁忌者要受到惩罚,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
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由于远古的人类对自然力无法解释和思想愚昧,他们往往将违禁者受到的惩罚与鬼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在心理上认为惩罚的实施是由禁忌的事物用超人的神秘的灵力来完成的,如“现世报、身后报、来世报”之类反映因果报应的语词只是说明了惩罚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否认惩罚的心理存在。
禁忌惩罚与犯忌触禁者所具备的反灵力能力的大小成反比,反灵力弱的受到的惩罚就重,反灵力强的受到的惩罚就轻,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可以是实体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形的。
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决定于人们在心理上对灵力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又取决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赐福性特征。
人们认为禁忌的事物不仅具有危险性和惩罚性,同时还存在着赐福性特征。
禁忌的事物可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6N o.4Aug.2006Ξ收稿日期:2006-05-25作者简介:陈丛耘(1957-),女,江苏通州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5级硕士研究生。
以是“不洁的”、“不祥的”,有些是“权威的”、“神圣的”,在它们面前遵循禁忌规范,就会逢凶化吉,不但会得到神灵的保佑,而且会得到神灵的赐福。
2.语言禁忌的功能心理保护功能。
禁忌就象警钟,提醒人们小心行事、避开危险和祸患,以求神灵赐福。
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行进行导向,在个体教化行为规范的确立方面,通过禁忌社会让个体接受家风民约及社会伦理的教化,并通过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
心理满足功能。
在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及不能清醒地认识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禁忌具有心理满足功能。
言语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言语禁忌得以存在的心理原因。
社会整合功能。
利用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协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
禁忌体现着某种社会的凝聚力,起着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都说明了禁忌所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传递功能:导向功能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人降生于禁忌社会后,社会就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行进行导向,在个体教化行为规范的确立方面,通过禁忌社会接受家风民约及社会伦理教化,并通过禁忌(包括言语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调节功能是利用言语的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对图腾树的禁忌客观上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积极作用。
在邻居办丧事的时候,禁忌大声吵闹或谈笑是为了和睦邻里关系。
忌呼长者的名字、忌说假话是为了使得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准则可依。
传递功能,是由于语言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言语禁忌得以传递的心理原因,如东北满族年俗禁忌,就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希望,锅里的饺子熟了浮起来后,主人高声问道“小日子起来了吗?”家人要答“起来了!”于是全家人在心理满足中吃着年夜饭。
语言禁忌的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同一文化模式内的成员通过禁忌教化,将前人传下来的禁忌作为示范,传递给后代来遵循和模仿。
二是通过口授方式,通过神话、故事、谚语等种种形象的语言使禁忌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传递开来。
三是由宗教的执行者和宗教职业者进行传递,他们往往是禁忌习俗最忠实的维护者和传授者,因为他们一直自认为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不可否认,民俗语言禁忌有时具有消极功能。
民俗语言禁忌有时会成为恐惧、愚昧、迷信的产物。
许多民族对妇女的禁忌,就降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太子可说:“我将来是天子,你们都要服从我!”而贫民的儿子这样说会招来杀身之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也体现在言语禁忌上。
封建社会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汉语的语言禁忌带有消极的色彩。
3.语言禁忌的性质先验的性质。
禁忌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是心理的产物,禁忌的本质是不依靠经验就先将某种事物说成是危险的,这种先验性既有警示作用,又具有传承的强迫性和盲目性。
消极的性质。
避凶趋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有关婚姻、饮食、渔猎的禁忌具有优化人种、保持卫生、维护生态平衡等积极作用,但禁忌是以制止和抑制的方式去回避、退让、妥协、屈服。
迷信性质。
迷信是指盲目而笃诚的信仰,缺少理据性的理解。
人们对禁忌的事物所产生的灵力盲目迷信,盲目传承,缺乏理据性。
禁忌的迷信性质使得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定禁忌中愚昧落后的成分,具有心理的盲目性。
民族性。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独特的特色,言语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必然要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的社会结构、民族的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说言语禁忌具有民族性。
阶级性。
言语禁忌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往往利用言语禁忌来愚弄人民,言语禁忌成了维护统治阶级需要的重要手段,如对封建君王之名要避以国讳,对朝代名、部族名、图腾名的禁忌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共同性。
各民族的言语禁忌在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相似因素,这是各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的缘故,人类共同经历过的原始采集、原始渔猎,原始畜牧和农业等,必然会导致相同或相近的言语禁忌。
宗教性。
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有自己的禁忌规范,宗教信仰的16第4期 陈丛耘: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2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6卷多样性也决定了言语禁忌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语言禁忌是一种民俗形态,它崇信心灵感应,它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导向起作用,一切禁忌都是建立在预知基础上的,预知分为兆示和占验,兆示和占验反映了一种心意,犯忌触禁后所采用的仪式、法术、祈祷,也是消除心理顾虑的手段。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心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禁忌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心理学中可以称之为“塔布心理效应”。
语言禁忌作为禁忌的一种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由于人们对自然力的未知,以至于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言与语言所代表的事物有着必然的联系,语言就是客观事物的化身,语言能降祸也能除灾,对犯忌触讳的语言,人们不是弃而不用,而是用其它语言表达方式来代用,主要的代用方式是避讳和婉曲。
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禁忌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三、来自语言禁忌流变的证明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早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就开始了,在未知而神秘的大自然面前,“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马克思语)。
人们在深深依恋大自然的同时又深受自然力的威慑,人们便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自然,企求自然力来避凶降吉,想象的结果便产生了灵魂的观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此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认为在远古时代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原始人的思维、感觉以及梦中景象有关,人们最初信仰和崇拜精灵,认为各种现象包括语言现象都是精灵变化所致。
他们对语言产生神奇的幻想,同时也萌生出崇拜或恐惧感,语言有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致于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即把表示祸福的词语看成是祸福本身,因此在言语生活中,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
因此,言语禁忌就这样产生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曾使用“商品拜物教”一语,“拜物教”是指某些民族把无生命的东西当作崇拜对象,认为它具有神秘的超人的力量。
灵物崇拜是人类不理解自然而产生的,如为什么会死人?为什么会地震?为什么会打雷闪电?火山为什么会爆发?洪水为什么会泛滥?干旱为什么会发生?日月为什么会全蚀?对自然力的不理解使人类产生了恐惧,恐惧导致了迷信,迷信引起了灵物崇拜。
《圣经・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其实,应该说“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人们所创造的神是一种偶像,偶像赋予人们以神秘超人的力量,这便是偶像的灵物崇拜。
在不知语言为何物的遥远的古代,语言被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
人们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语言的灵物崇拜也就产生了。
在中外神话和小说中,人们赋予语言以各种神奇的力量,《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用话语来叩开石门。
祝英台对着梁山伯的坟墓祷告之后,山伯墓在雷雨中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