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Ξ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陈丛耘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摘 要: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学术界有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教训说。本文提出第五语

言禁忌观,认为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语言禁忌的特征、功能和性质,语言禁忌的流变,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四个方面加以证明。

关键词:语言;禁忌;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60-04

一、第五语言禁忌观的提出

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四种看法:

灵力说。灵力即玛那(mana ),玛那是源于大洋州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的力量,汉语中的对译词是灵力。灵力说认为,在禁忌的原始状态,事物有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由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崇敬感和畏惧感,于是就产生了禁忌。

欲望说。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社会的人在心理上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这种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仪式说。禁忌是一种社会制约,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非理据性的社会规定性,包括禁忌在内,它虽然具有人为性,而一旦形成后就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威力传承下去。

教训说。早期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而愚昧,对某种偶然的因素往往容易形成共同的误解,产生不良后果以致形成教训,因此禁忌由此产生。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禁忌作了不同的解释。灵力说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欲望说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缘起所作的界说。仪式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由来所作的解释。教训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禁忌的产生所作的说明。它们虽各具影响力,但难免偏于一隅。

对禁忌的解释除了以上四种学说之外,还可以用“社会心理说”加以解释。我们认为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来自语言禁忌特征、功能和性质的证明

1.语言禁忌的特征

危险性特征。大凡禁忌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与禁忌的事物所具有的灵力的大小成正比,灵力大的事物危险性就大,灵力小的事物危险性小,以人名的禁忌而言,冒犯皇名和冒犯父名,前者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皇上比家父具有的灵力要大得多。

惩罚性特征。违反禁忌者要受到惩罚,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由于远古的人类对自然力无法解释和思想愚昧,他们往往将违禁者受到的惩罚与鬼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在心理上认为惩罚的实施是由禁忌的事物用超人的神秘的灵力来完成的,如“现世报、身后报、来世报”之类反映因果报应的语词只是说明了惩罚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否认惩罚的心理存在。禁忌惩罚与犯忌触禁者所具备的反灵力能力的大小成反比,反灵力弱的受到的惩罚就重,反灵力强的受到的惩罚就轻,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可以是实体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形的。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决定于人们在心理上对灵力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又取决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赐福性特征。人们认为禁忌的事物不仅具有危险性和惩罚性,同时还存在着赐福性特征。禁忌的事物可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6N o.4Aug.2006Ξ收稿日期:2006-05-25

作者简介:陈丛耘(1957-),女,江苏通州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5级硕士研究生。

以是“不洁的”、“不祥的”,有些是“权威的”、“神圣的”,在它们面前遵循禁忌规范,就会逢凶化吉,不但会得到神灵的保佑,而且会得到神灵的赐福。

2.语言禁忌的功能

心理保护功能。禁忌就象警钟,提醒人们小心行事、避开危险和祸患,以求神灵赐福。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行进行导向,在个体教化行为规范的确立方面,通过禁忌社会让个体接受家风民约及社会伦理的教化,并通过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

心理满足功能。在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及不能清醒地认识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禁忌具有心理满足功能。言语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言语禁忌得以存在的心理原因。

社会整合功能。利用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禁忌体现着某种社会的凝聚力,起着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都说明了禁忌所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传递功能:

导向功能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人降生于禁忌社会后,社会就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行进行导向,在个体教化行为规范的确立方面,通过禁忌社会接受家风民约及社会伦理教化,并通过禁忌(包括言语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

调节功能是利用言语的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对图腾树的禁忌客观上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积极作用。在邻居办丧事的时候,禁忌大声吵闹或谈笑是为了和睦邻里关系。忌呼长者的名字、忌说假话是为了使得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准则可依。

传递功能,是由于语言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言语禁忌得以传递的心理原因,如东北满族年俗禁忌,就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希望,锅里的饺子熟了浮起来后,主人高声问道“小日子起来了吗?”家人要答“起来了!”于是全家人在心理满足中吃着年夜饭。语言禁忌的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同一文化模式内的成员通过禁忌教化,将前人传下来的禁忌作为示范,传递给后代来遵循和模仿。二是通过口授方式,通过神话、故事、谚语等种种形象的语言使禁忌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传递开来。三是由宗教的执行者和宗教职业者进行传递,他们往往是禁忌习俗最忠实的维护者和传授者,因为他们一直自认为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不可否认,民俗语言禁忌有时具有消极功能。民俗语言禁忌有时会成为恐惧、愚昧、迷信的产物。许多民族对妇女的禁忌,就降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太子可说:“我将来是天子,你们都要服从我!”而贫民的儿子这样说会招来杀身之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也体现在言语禁忌上。封建社会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汉语的语言禁忌带有消极的色彩。

3.语言禁忌的性质

先验的性质。禁忌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是心理的产物,禁忌的本质是不依靠经验就先将某种事物说成是危险的,这种先验性既有警示作用,又具有传承的强迫性和盲目性。

消极的性质。避凶趋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有关婚姻、饮食、渔猎的禁忌具有优化人种、保持卫生、维护生态平衡等积极作用,但禁忌是以制止和抑制的方式去回避、退让、妥协、屈服。

迷信性质。迷信是指盲目而笃诚的信仰,缺少理据性的理解。人们对禁忌的事物所产生的灵力盲目迷信,盲目传承,缺乏理据性。禁忌的迷信性质使得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定禁忌中愚昧落后的成分,具有心理的盲目性。

民族性。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独特的特色,言语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必然要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的社会结构、民族的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说言语禁忌具有民族性。

阶级性。言语禁忌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往往利用言语禁忌来愚弄人民,言语禁忌成了维护统治阶级需要的重要手段,如对封建君王之名要避以国讳,对朝代名、部族名、图腾名的禁忌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共同性。各民族的言语禁忌在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相似因素,这是各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的缘故,人类共同经历过的原始采集、原始渔猎,原始畜牧和农业等,必然会导致相同或相近的言语禁忌。

宗教性。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有自己的禁忌规范,宗教信仰的16第4期 陈丛耘: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2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6卷

多样性也决定了言语禁忌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语言禁忌是一种民俗形态,它崇信心灵感应,它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导向起作用,一切禁忌都是建立在预知基础上的,预知分为兆示和占验,兆示和占验反映了一种心意,犯忌触禁后所采用的仪式、法术、祈祷,也是消除心理顾虑的手段。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心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禁忌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心理学中可以称之为“塔布心理效应”。语言禁忌作为禁忌的一种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由于人们对自然力的未知,以至于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言与语言所代表的事物有着必然的联系,语言就是客观事物的化身,语言能降祸也能除灾,对犯忌触讳的语言,人们不是弃而不用,而是用其它语言表达方式来代用,主要的代用方式是避讳和婉曲。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禁忌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三、来自语言禁忌流变的证明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早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就开始了,在未知而神秘的大自然面前,“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马克思语)。人们在深深依恋大自然的同时又深受自然力的威慑,人们便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自然,企求自然力来避凶降吉,想象的结果便产生了灵魂的观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此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认为在远古时代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原始人的思维、感觉以及梦中景象有关,人们最初信仰和崇拜精灵,认为各种现象包括语言现象都是精灵变化所致。他们对语言产生神奇的幻想,同时也萌生出崇拜或恐惧感,语言有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致于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即把表示祸福的词语看成是祸福本身,因此在言语生活中,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因此,言语禁忌就这样产生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曾使用“商品拜物教”一语,“拜物教”是指某些民族把无生命的东西当作崇拜对象,认为它具有神秘的超人的力量。灵物崇拜是人类不理解自然而产生的,如为什么会死人?为什么会地震?为什么会打雷闪电?火山为什么会爆发?洪水为什么会泛滥?干旱为什么会发生?日月为什么会全蚀?对自然力的不理解使人类产生了恐惧,恐惧导致了迷信,迷信引起了灵物崇拜。《圣经?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其实,应该说“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人们所创造的神是一种偶像,偶像赋予人们以神秘超人的力量,这便是偶像的灵物崇拜。

在不知语言为何物的遥远的古代,语言被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语言的灵物崇拜也就产生了。在中外神话和小说中,人们赋予语言以各种神奇的力量,《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用话语来叩开石门。祝英台对着梁山伯的坟墓祷告之后,山伯墓在雷雨中裂开。唐僧念着咒语收紧了孙悟空头上的金箍。老魔头叫着孙行者的名字,悟空答应一声便被吸进了葫芦。

语言禁忌来源于一种神秘的力量,英语中称mana(玛纳),这种玛纳依靠自然的或直接的方式附着在语言上,语言禁忌作为社会心理现象,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习俗中,旧中国的一些地方,“寻人启事”中的“人”常常倒写着,否则所要寻找的人会越走越远。在农村我们偶尔还会看到“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在小说中曾描绘远航的旅行者在甲板上发现了“冰冻的词语”,这些词语象一粒粒五彩缤纷的冰雹,人们拾起时立刻发出悦耳的声音并在手中溶化,语言力量的超人与神秘可见一斑。

语言灵物崇拜发展到极端便产生了符咒。符是书面语的物神化,美国人阿?比尔斯在他的《恶魔的词典》中收集了一个由一连串的字母组成的倒三角形,据说是民间用来治牙痛的符。咒是口头语的物神化,在旧社会,每当灾难降临时,老太太们往往口中念念有词:“喃呒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世观音菩萨”,她们念着咒语祈求菩萨保驾消灾。《白蛇传》中法海和尚念咒语使水漫金山。电影《人生》中,巧珍失恋后卧床不起,他父亲咒骂:“高家林这王八羔子不得好死!”巧珍连忙制止:“你不要咒他”。这些都说明语言在人们的心理上似乎有一种超人的魔力。

四、来自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的证明

对犯忌触讳和不便直言的事物,人们往往用其它言语表达方式———避讳和婉曲来代用,影响语言禁忌和代用的社会心理是多层面的,如焦虑、恐惧、害羞、羞怯、群体心理定势等。

1.焦虑和恐惧心理

当有清晰的危险近在眼前时会产生恐惧,当危险朦胧不清时会让人焦虑,在言语禁忌中,相当多的情况是

来自于人们对语言所代表的危险物、不洁物、不祥物的焦虑和恐惧。由于远古的愚昧和近代的迷信,人们往往将语言与语言所代表的事物等同起来,或者认为语言与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心理上对犯忌触讳的事物产生焦虑感和恐惧感,进而发展到用避讳和委婉的方法来代替使人焦虑和恐惧的言语。

焦虑的产生是由于语言所代表的危险不甚明确,但又象会来临,同时,人们对该危险产生无力抗拒感,因而在精神上持警戒态度。语言所代表的某些事物所存在的危险不为人们所认知,人们便产生了焦虑感并设法在言语活动中逃避这些危险的语言。如纳西人每年祭天时要说黑话,是由于很古的时候纳西族祖先用黑话商量军机大事蒙骗敌人,从而免遭敌人的杀戳,今天的纳西人对祭天不说黑话的危险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只知道不说黑话,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感觉,这源于对祭天黑话力量的未知,或源于对祖先的敬重,违背这一禁忌,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感。

恐惧会引起两种反应:一是恐惧控制反应,即产生控制恐惧的心理和行为,或者是产生回避的想法和行为。二是抗衡反应,产生这种反应的人承认并正视威胁的存在,采取可以免于威胁的手段和方法。言语禁忌和由此引起的代用现象均与这两种反应有关。

语言中产生的恐惧现象不外乎两种:

一是慑服于语言的神秘威力。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讲过一个故事:在纽西兰有位僧王吃完饭后将残肴留在路旁,一位饥饿了的奴隶吃下这些残肴,这时一位旁观者告诉他:“这是僧王的食物。”奴隶听后开始全身痉挛,胃部剧烈绞痛,当晚便死去。

二是由于恐惧而产生回避,用其他言语形式来代用。在语言生活中这两种情形常常表现为语言的灵物崇拜和因语言的禁忌而产生的言语代用。文革语言可以作为最好不过的例证,在文革中,语言的灵物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革命性的语言具有超人的力量,对革命语言的拜物教导致了现代政治迷信。对于领袖的语言,则被奉为“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领袖的语录是“最高指示”,领袖的名字不能分两行来写。对走资派可以用“砸烂狗头”来诅咒,走资派的姓名可以倒写,还打上红叉叉,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象“跳舞”,“超短裙”等都成了黑色的语汇而遭到禁忌,总之,对个人的崇拜和对“革命语言”的恐惧,造就了绝无仅有的文革符咒。

2.害羞与羞怯心理

害羞是隐藏有极隐秘的事,主要是与性有关,以及非道德的行为而又不便宣之于口的态度,这是欲求不能满足而先加以压抑时的情感。而羞怯是在人前开不得口,见生人就有抗拒感,它或者来源于自卑,或来源于因危险而引起的焦虑,或源于情绪的过敏。人们对性器官和性生活语汇的禁忌与回避大概源于害羞心理,《梁祝》中“十八相送”一场戏里祝英台的话白和唱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向梁兄吐露爱意概由害羞心理所致。而羞怯是由于对外界的不适应而在言语交际中采用回避和代用的方法,对人名的忌讳、对图腾的忌讳可能与因危险而引起的焦虑有关。

3.群体心理定势

人在语言社会中生活,会遵循该社会群体的语言习惯,习惯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养成的,它不经意志的驱使,当一个人养成某种习惯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人们认为对犯忌触讳的事物在言语中应予禁忌,即使要表达这些事物,也应充分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而使用相应的表达方法,如果应避不避,该讳不讳,这种不得体的言语表达会影响语言的心理沟通,人们长期以来对言语禁忌和言语代用形成反复的言语审美活动,从而形成关于言语禁忌的群体心理定势,并以此来影响或左右言语活动。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人们对“不祥的”或“神圣的”事物都存在着灵物崇拜心理,每当碰到犯忌触讳的事物,人们总是采用避讳的方式。每当碰到难以启口的事物,总是用婉曲的方式来表述。

参考文献:

〔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

〔2〕吴宝良,马飞.中国民间禁忌与传说〔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3〕佛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 〕.扬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朱天顺.原始宗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5〕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孙汝建.汉语语用学探索〔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6第4期 陈丛耘: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2.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3.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4.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2.心理现象可分为()和人格两大类。 1.性格 2.心理过程 3.情绪情感 4.需要 3.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1.味觉 2.运动觉 3.平衡觉 4.机体觉 4.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下列各项中,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刺激物是:()。 1.口水 2.铃声 3.食物 4.灯光 5.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4.动力定型 6.皮亚杰的认知研究所采用的临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实验法 7.不能够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1.边听讲边做笔记 2.自言自语 3.边吃完饭边看书 4.自拉自唱 8.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3.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个体早期的想象大部分是()。 1.幻想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空想 10.很多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而()则难于适应,因为它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对禁忌的产生、类别、意义和功能,以及禁忌语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禁忌现象在西方受到更多社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影响力的著作有D 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 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国对禁忌现象的研究比西方较晚。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第一次涉及“塔布”, 1983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专门论述了语言禁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语言禁忌现象的研究兴趣浓厚,出版了多本论述禁忌语的专著。2005年,万建中在他的《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一书中对禁忌的起源、本质、种类、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第三章第二小节介绍了语言禁忌,他从不吉利词语的禁忌、破财词语的禁忌、猥亵词语禁忌以及对语言禁忌者的嘲笑四个方面入手,书中关于汉语语言禁忌的例子丰富,通俗易懂。这本著作为我们研究中英禁忌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主要着眼于跨文化知识及相关基础理论,这些书籍也是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如胡文仲主编的《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和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他们分别对中英禁忌习俗,禁忌语以及委婉语进行了比较。在中英禁忌的对比研究中,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如王君的“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作者认为英汉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隐私观念、宗教和亵渎语几个方面。而后他又论述了产生这些禁忌语的原因,作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禁忌语的产生归因于宗教信仰、地位等级和自我心理联想,每一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用实时性的例子论证了其原因。 总结 我国虽然已出版过多部关于禁忌语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对禁忌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其中包括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在对禁忌语进行英

销售人员的十个语言禁忌

一、忌犹豫 你的声音实际上起到度量你是否自信的作用。说话时声音颤动或犹豫,客户会理解成客服人员缺乏底气或者言不由衷。 二、忌过于温和 避免声音过于温和,以至于让人觉得有气无力。 三、忌声音过高 过高的声音往往令客服人员显得缺乏涵养,表现出一种压倒或胁迫他人的气势。尤其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声音超出这种场合需要的话,则看起来好像已经失去理智。如果只是喊着要大家听的话,估计没有人愿意听的。 四、忌尾音过低 客户本来听得很好,可到了一句话的结尾或关键处,客服人员的声音近乎消失了,这使得说出的句子听起来很不完整。 五、忌语调中含有刺耳的成分 谈话中大部分的情感因素是由客服人员说话时的语调体现出来的。当客服人员处于消极状态时,如果将不良情绪一股脑地倾倒在要表达的信息中,客户会将它想得比客服人员的本意要糟得多。 六、忌咬文嚼字 客服人员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单个词语组合起来的,有意识的“咬文嚼字”会让语速自然减慢。 七、忌偶尔的停顿 面对客户最忌讳慌张。讲话前停顿下来思考思考,花点时间调节呼吸,都有助于客服人员更好地表达信息。不要急匆匆地向前赶或者在思考的时候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停顿有助于调整语速,集中思想,清楚地阐释信息。 八、忌“连珠炮” 当客服人员讲话的语速远远超过客户时,会让客户认为是过于激动,急于求成。 九、忌慢条斯理 与讲得过快相反的一种误用,就是讲得过慢,用别人说三句话的时间说一句话,这样会

导致客户对所讲内容失去耐性。 十、忌过多的语气词 常见的语气词有:嗯、好的、你知道......表达信息时偶尔偶尔使用这些词并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如果频繁使用,就会分散客户的注意力,让人怀疑究竟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 你说了几句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你说了几句? 很多父母常常觉得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只要孩子听话乖乖去执行,父母就安心了。其实,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容易踏入以下七个不益孩子成长的禁区,父母必须注意了,小心自己的言行踩到“禁区”会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1、居高临下 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要害分析: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 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绝对否定 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4、言过其实 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 禁忌语言:“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越南语中的禁忌 (1)

摘要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禁忌现象。禁忌现象包括行为禁忌和语言禁忌。本文笔者主要研究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论述语言禁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论文的内容包括三章: 第一章:主要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禁忌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研究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节日的语言禁忌(以语言禁忌在春节和在情人节为例)。 2.不同场合的若干语言禁忌(如婚礼、生日、吃饭)。 3.性别的语言禁忌。 4.年龄的语言禁忌。 5.职业的语言禁忌。 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研究,概括总结越南语中语言禁忌的若干特点。同时,初步把汉语与越南语进行对比,得出两国语言禁忌的异同。 语言禁忌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并没有对越南语中的所有的语言禁忌进行研究,不过通过对越南日常生活当中相当普遍的语言禁忌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越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特点。 前言 0.1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研究现状 语言禁忌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还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语言禁忌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如此,在越南从来没有人把这个课题系统地研究过。即使有,也只是报纸、书本上的零碎、肤浅的短文。比如:阮光凯先生在《越南人的风俗习惯一习俗和禁忌》中谈及一些禁忌现象,不过主要是行为禁忌,语言禁忌很少谈到。即使谈到了,也只是单纯的描述而缺乏分析,缺少解释或者与其他的语言进行对比。基于这个事实,也为了填补这项空白,笔者决定收集、综合越南多方面有关的资料,对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进行研究。 0.2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问题。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禁忌。由于时间有限,才识短浅,本文只研究越南

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称呼方面、生理及两性语言方面、动物及鬼的称呼方面和汉语谐音方面的禁忌。 关键词:马来语汉语语言禁忌异同 一、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某些话题产生“回避”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表现在他们会不情愿,甚至不敢随便提起这类型的话题与词汇,而刻意回避,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神圣的或是神奇的。而有一部分话题在用语言表达后则会令人感到非常难堪;甚至被认为是不堪入耳的。类似这样的话题往往只限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禁忌”。 《说文解字》对“禁”与“忌”的解释分别为:“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马来语“tabu”(禁忌)则翻译为“某些被禁止谈论的事和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禁忌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于禁忌的分类,《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所禁忌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将禁忌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由此可见,禁忌已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特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对于语言禁忌的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一、社会学与语言研究;二、语言禁忌及文化心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色彩;三、语言禁忌与语言系统的研究;四、语言禁忌及语用。马来语语言禁忌与汉语语言禁忌的研究,语言禁忌的成因研究等比较研究篇章则不多,仅有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泰汉语言禁忌的研究等。 二、马汉语言禁忌的相同之处 马来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都存在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称呼禁忌 在马来语中,对于宗教师、皇室成员或是一些受人敬仰的职位(如医生、教师等)都不允许直呼其名。马来西亚现任苏丹的首脑本名为“abdul halim mu'adzam shah”(阿卜杜勒?哈利姆)。在书面语中直接使用或是直接称呼是不被允许的;在口语表达方面,马来西亚国民会称呼他为“sultan abdul halim”或是“tuanku abdul halim”(苏丹端姑?阿卜杜勒?哈利姆)。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为了避免与帝皇或是长辈名称相同而使用他字更替。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政”字在当时是需要避讳的,所以民间将“正月”改为“元月”或是“端月”,也有人将声调从去声“zhèng”改为从阴声“zhēng”。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年轻人称呼长辈都不允许直呼其名。“doktor muhammad”(莫哈默医生)“cikgu chen”(陈老师)等称呼被认为是对长辈最基本的礼貌称谓。 (二)生理及两性语言禁忌 马来语和汉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而且彼此的阶层特点也非常鲜明。马来语及汉语口语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说“dia sudah mati”(他死了),而是委婉地说成“dia sudah meninggal dunia”(他去世了)。对于正义的死亡则以“berkorban”(牺牲、捐躯等)来替代。人们认为,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如果不委婉地表达,不仅对死者不尊重,也是没礼貌的行为。 关于性及身体部位方面,中国人对于这类话题也很避讳,这在马来群体中也是一样的。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关于女性的身体部位是不宜在公众场合直说的。所以,对于身体部位一般都会以另一个名称替代。下面举例说明关于女性身体部位的语言禁忌: 女性身体部位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

—94—2004年5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2004第11卷第3期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1 No.3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吕效东(北京新亚研修学院,北京100085)摘要:语言禁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言禁忌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传统进一步强化了语言魔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语言禁忌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符号功能的认识,大脑的联想机制强化了汉语中以谐音为主要联想基础的语言禁忌的形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禁忌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语言禁忌;语言符号;联想机制;社会文化;社会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4)02-0094-04语言禁忌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迷信现象,但是它与通常所指的信仰神仙、鬼怪、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等的迷信现象有很大的不同。语言的“魔力”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无处不在。“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将语言的魔力夸张到极致的思想意识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在当代科学思想已经大为普及的情况下,尽管大多数人对说神弄鬼之类的迷信活动已经失去了兴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还会小心翼翼,以免触犯某些不该触犯的东西。即便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无神论者也会受到语言禁忌的影响。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语言的“魔力”,但是他必须尊重全社会对语言“魔力”的畏惧心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触犯语言禁忌,否则将受到整个社会的排斥。鲁迅(《野草·立论》)笔下那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客人在别人家的孩子满月的时候说出了一句大实话:“这孩子将来要死的”,结果遭到了大家一顿合力的痛打。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严重地触犯了语言禁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人说话特别不中听。通常来说“不中听”并不是说的话内容不对,而是说话的方式方法、遣词造句有问题,具体分析起来往往也是犯了听话人的忌讳。比如,一个人就怕别人说他胖,可是偏偏就有人说“你怎么好像又胖了一点”,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关心,而这种关心所能带来的大概是听话者的满腔怨愤。语言禁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有些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以至于我们并不认识到这是一种禁忌的表现。比如对于西方人对自己的父辈、祖辈直呼其名的作法,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很新鲜,但至少在中国人相聚的场合,如果一个中国孩子对自己的长辈这样做的话,即便不立刻被大人斥责的话,也一定会让在场的人摇头叹息,认定这个孩子实在是太缺乏家教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观念强力冲击下,一些父母对孩子们的“性解放”行为能够容忍,对称呼这样的事情却不能释然于心呢?应该说,这是“家讳”这种古老的禁忌习俗遗留至今造成的心理影响。中国古老的家族礼法规定在日常言谈或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父、祖及所有长辈的名字,这就叫家讳。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就是这种习俗的表现。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这种“避讳”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所以在著《史记》过程中就忌用“谈”字,苏东坡祖父名“序”,为避祖讳,他给人作序时一律用“叙”字;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提到母亲的名讳“敏”字时,总是说成“密”。这种习俗不仅表现在家庭生活中,收稿日期:2003-12-10作者简介:吕效东(1963-),男,北京新亚研修学院教师。—95—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更是突出,如果犯了皇家的名讳是欺君大罪,甚至会带来灭门之灾;政府官员也把自己的名讳看作不可触犯的禁区,因此出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政治笑话。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家讳礼法甚至得到政府律法的保护,唐代律法就有这样的规定:凡所居官职名称犯父、祖名讳的,可以申请改任其它职务。忌言长辈名讳只是诸多语言禁忌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语言禁忌现象,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已经淡化了许多,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中国人不习惯直呼自己长辈姓名是长期以来家讳禁忌习俗的影响。除了称谓方面的禁忌之外,岁数、属相也是一种普遍的禁忌内容。很多地方流行提前一年给老人过整数寿诞的做法,起因可能是想借用这种方式迷惑阎王小鬼,帮助老人跨过整数这个坎。由于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许多地方的老人不过这两个生日,甚至在寿诞之日连这两个数字也

浅谈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2009年6月第28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un .2009V o.l 28N o .6 收稿日期:2009-03-22 作者简介:于晓梅(1959-),女,黑龙江依兰人,副教授,从事中外文学和英语基础教学法研究。 浅谈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于晓梅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150001)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禁忌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交际的各个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对英汉禁忌语异同的比较可见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英汉语言;禁忌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 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6-0112-02 一、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 1 死亡。在一般禁忌语中,典型的莫过于对 死亡 现象的禁忌[1]。人的生病死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对 死 的说法予以回避禁忌,人们不愿意直接提到它,而是采用委婉语的方式来表达。英语中委婉说法为:to go to a better w orld ;t o go to sleep ;to be no m ore ,to jo i n the g rea tm a j o rity ,etc .而在汉语中表达 死亡 的委婉语,通常有: 逝世 、 去世 、 病故 、 升天 、 亡故 、 寿终 、 心脏停止跳动 等。 2 咒语。许多语言都忌讳使用诅咒、骂人的话。英汉语也不例外。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因而受到社会严格限制。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常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如Jesus Chr i st ,H o l y M ary ,G od da m n 等;还有一些骂人的话与性或性器官有关,如fuck ,da mn ,sh it ,cock 等四个字母的词(four-letter wo rds);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常说这些话的人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人,会令人不快、甚至会使人感到厌恶[2]。 3 病残。病残也是普遍禁忌的。中英语言中人们都避免直说,常用一些委婉的语言来谈论致命的疾病。如人们用C .C 代替癌症(cancer);用a slow l earner 代替愚笨的学生(a stup i d student);用the hand i capped 代替跛子t he crippled 等。汉语也类似,用 残疾人 来代替 残废人 。艾滋病被冠以社会疾病(soc ial disease)。如果一个人疯了,就称他脑子有问题(so ft i n head)或是不在状态(no t a ll there);用menta l case(精神病患者)insane(疯子);用heart cond i tion 代替heart d i sease(心脏病)。在疾病方面,中国人使用的委婉语相对较少。只是一般不在病人面前提及较严重的病,但会让病人的家属知道详情并且直言不讳。 4 性。在英汉语中,避免直接使用与性和排泄有关的 词。在中国,性的问题历来是禁区,不得不谈到性器官时,要用 那个 、 下部 等词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要用 房事 、 同床 等代替。虽然西方对性的问题比较开放,但也不轻易露骨地谈论 性 (sex)和 性行为 。西方人常用 m ake love 、 sleep t oge t her 、 have re lati on 等来代替性行为。 5 称谓。称谓作为人类社会中标示个体的一种符号。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禁忌,但表达方式不同。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神圣而不可侵犯。不仅 皇 字成了禁忌字,就连皇帝的名字、甚至皇帝名字的同音或同形字都在禁忌之列。 汉语中姓名忌讳与英语姓名忌讳颇有相似之处。汉语名字避忌,常采用易字法,多改用同音、近音字或同义、近义字;英语也大同小异,例如:将G od 说成H ot ,go lly ,G odfrey 等,或者说成t he Lo rd ;又将Jesus Christ 说成Caesa r s C rutch 等等。 6 生理。在一些人们不愿意面对或不好意思直接说的事情的表达中,中英文都会使用委婉语,表达方式也有相似之处。在西方,如果一个女人很胖,人们不说She is fat .而说成She i s a proble m figure .She is a sty lishly stou t .或者说She is p l easantl y p l u m p .用s li m ,sl ender 代替bonny 。中国人表达胖,男的用 发福 或者说 壮实 、 魁梧 ,女的可用 丰满 、 饱满 、 丰腴 等。中国人说女人瘦,用 苗条 、 修长 ,而男人瘦 精干 、 干练 。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不雅、不洁之事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如厕所、大小便等方面的委婉语都是人们出于共同的羞耻感及求雅避俗的心理产生的。英语中厕所的委婉语有:po w der room (化妆室)、conven ience (方便去处)、cloak room (存衣室)、to ilet(盥洗间)等。以上词语英国人用的多些,而bathroom (浴室)、restroom (休息室)、m en /m en s(男士房间)、 112

中国语言禁忌

Linguistic Taboo Either in English or in Chinese culture, disease, death, and physical disability may horrify people. So people don’t like to mention these directly in conversation. Therefore, they are considered taboo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death is viewed as “departing”. In English, we can find many euphemisms for death, such as “go”, “depart”, “depart from this world”, “go to a better world”, “go the ways of all flesh”, “pass away” etc. In Chinese, we also can find similar euphemisms: “去了”, “离开了我们”, “辞世”, “去见马克思了”, “归西”,“升天”, “上路”etc.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death is compared to “sleeping”, “sleep”in English correspond to “正寝”,“长眠”,or“永眠”in Chinese. Words denoting terrible disease are also sources of horror. In Englis h, people don’t like to talk about terrible disease or disease related to sexual organs directly. For instance, they use “V.D” instead of “veneral disease”; use “big C”, “long disease”, or ”terminal illness” to replace “cancer”. Abbreviations are often used to alleviate the shocking effect. For instance, SARS is used to substitute the terrible nam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In Chinese, when we talk to a patient, we may say “你今天不舒服,别上班了”.Here, we use “不舒服”instead of “病”. As a soldier, we may say “挂彩了”instead of “伤”. Mental illnesses are thought not to be mentioned directly. For example, when referring to a mental illness, we just say “a little eccentric”or “a little confused”. Either in Chinese or Western, people have sympathy for one’s phy sical disability. If someone looks ugly, we will say she/he looks plain/ordinary and we won’t use the word “fat” to describe a man. We only use “heavily set” or “on the heavy side”. If a girl is thin, we won’t use skinny. We just say slender, and when we refer to a crippled, we will say, “physically handicapped”. In Chinese, if one is deaf, we will say “耳朵背”, “耳朵有点不好”, “说话得近点”. In English, it is called “hard of hearing”. In both cultures, people think that certain parts of the body and the excretion of body cannot be mentioned in daily conversations. They are often considered taboos. For example, in English, there are so many euphemisms for lavatory, such as “washroom”, “restroom”, “bathroom”, “comfort station”. If they want to go to lavatory, they will say: “go to the bathroom”, “do their business”, “answer nature’s call”. In Chinese, “厕所”is always avoided in public occasion, one may say :“去一号”or“去方便一下”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an is a universal and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in the society. And its reflection on language is sexist language.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traces of sexist language. Unless one is careful enough with his/her speech, one may easily offend others unconsciously. In China, under the control of strict hierarchy feudal society, the females were regarded inferior. They depend on male and were dominated by male. Sothe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 against women is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which is inevitably reflected in Chinese. For example, the sayings “妇人之见”, “头发长见识短”, “男子汉不和妇人一般见识”, “长舌妇”, etc, reflect the pejorative attitude toward women.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derogatory titles for women, such as “贱人”, “泼妇”, “母老虎”, “母夜叉”, “娘儿们”,“悍妇”etc. In Chinese, there is also racist language. For example, “using “蒙古大夫”for an incompetent doctors; using “小鬼子”for Japanese. “洋鬼子”,“大鼻子”for westerners.”[16] Most of these words are derogatory. It shows off that Chinese is more superior than other racial or ethic groups. Having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taboo culture。Language and culture rely on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Languages are formed and develop under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Linguistic taboo is a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restricted and influenced by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Some words are prohibited in English; some words are banned in Chinese and some

家长禁忌语言

家长禁忌语言 1居高临下 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要害分析: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映,最后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 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时幼儿,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语”,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着许幽默感。 3绝对否定 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批评孩子时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4言过其实 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玩具,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会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有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的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5人身攻击 禁忌语言:你胖得象头猪,你蠢的象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智力再愚钝的孩子在也会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着“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6威胁恐吓 禁忌语言: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 禁忌语言:“你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待会儿再说” 要害分析:孩子从这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兴趣,他们并不把我当心肝宝贝.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讲解学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2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3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4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5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6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7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8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9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0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 11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 12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3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4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5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16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7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18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19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20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2 时政漫画看美国社会 23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24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25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 26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27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28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29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0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2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 3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34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3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36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37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38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39 Comment on American Film-Television Culture Invasion 40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41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42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Ξ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陈丛耘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摘 要: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学术界有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教训说。本文提出第五语 言禁忌观,认为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语言禁忌的特征、功能和性质,语言禁忌的流变,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四个方面加以证明。 关键词:语言;禁忌;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60-04 一、第五语言禁忌观的提出 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四种看法: 灵力说。灵力即玛那(mana ),玛那是源于大洋州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的力量,汉语中的对译词是灵力。灵力说认为,在禁忌的原始状态,事物有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由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崇敬感和畏惧感,于是就产生了禁忌。 欲望说。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社会的人在心理上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这种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仪式说。禁忌是一种社会制约,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非理据性的社会规定性,包括禁忌在内,它虽然具有人为性,而一旦形成后就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威力传承下去。 教训说。早期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而愚昧,对某种偶然的因素往往容易形成共同的误解,产生不良后果以致形成教训,因此禁忌由此产生。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禁忌作了不同的解释。灵力说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欲望说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缘起所作的界说。仪式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由来所作的解释。教训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禁忌的产生所作的说明。它们虽各具影响力,但难免偏于一隅。 对禁忌的解释除了以上四种学说之外,还可以用“社会心理说”加以解释。我们认为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来自语言禁忌特征、功能和性质的证明 1.语言禁忌的特征 危险性特征。大凡禁忌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与禁忌的事物所具有的灵力的大小成正比,灵力大的事物危险性就大,灵力小的事物危险性小,以人名的禁忌而言,冒犯皇名和冒犯父名,前者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皇上比家父具有的灵力要大得多。 惩罚性特征。违反禁忌者要受到惩罚,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由于远古的人类对自然力无法解释和思想愚昧,他们往往将违禁者受到的惩罚与鬼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在心理上认为惩罚的实施是由禁忌的事物用超人的神秘的灵力来完成的,如“现世报、身后报、来世报”之类反映因果报应的语词只是说明了惩罚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否认惩罚的心理存在。禁忌惩罚与犯忌触禁者所具备的反灵力能力的大小成反比,反灵力弱的受到的惩罚就重,反灵力强的受到的惩罚就轻,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可以是实体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形的。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决定于人们在心理上对灵力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又取决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赐福性特征。人们认为禁忌的事物不仅具有危险性和惩罚性,同时还存在着赐福性特征。禁忌的事物可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6N o.4Aug.2006Ξ收稿日期:2006-05-25 作者简介:陈丛耘(1957-),女,江苏通州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5级硕士研究生。

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英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 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3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4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5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6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7 从电影《伴你高飞》看美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8 浅析《红字》中的森林意象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0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1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12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3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 14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5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 16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 17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18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0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21 美国人对枪支管制的态度的文化根源 22 T 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23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24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 2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26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7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 28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29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30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