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纵隔管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844.00 KB
- 文档页数:12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
二、操作要点1、连接吸引装置,使用前检查吸引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管,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
3、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
4、保持管道密闭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5、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循环稳定后取半卧位。
6、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及24h累积引流量。
7、引流装置定时更换,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有外渗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8、床旁备血管钳。
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心包、纵膈引流的目的、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时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或打折、受压等措施。
四、注意事项1、术后当日每30~60min挤压引流管1次,若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防止堵塞;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一般1.5~2.0kPa。
2、手术当日2~3h引流管内出现大量鲜红色的血性液体,如成人>300ml /h,小儿>4ml×体重(kg)/h,且无减少趋势,及时通知医生。
3、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4、发现引流出大量血性液或引流管被较多的血块堵塞,应立即通知医生。
5、患者下床活动时,须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返流。
6、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心悸,伤口渗液及出血,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概念】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及大血管根部的网状结构,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两部分。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以纵隔胸膜为界,上方达胸廓上口,下方至膈肌。
【护理措施】1.观察(1)定时准确地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观察有无凝血块;渗出血液较多时,应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动态观察引流量变化。
(2)患者术后引流液偏多,要通知医生。
如果持续3小时成人超过300ml/h无减少趋势,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3)如果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经挤压引流管无效,且伴有心率快、血压低、脉压差小、中性静脉压升高、尿量少,末梢凉、精神差者,应考虑心包压塞的可能。
(4)定时拍摄胸片,了解胸腔或纵隔内的渗出液潴留情况。
2.管理(1)将心包、纵隔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瓶,引流瓶必须低于患者胸腔。
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在搬动患者时不可高举瓶子,以免瓶内液体流入胸腔。
(2)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脱出、扭曲或打折。
应保持引流瓶的水封瓶状态,当引流瓶破损应及时更换。
(3)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动作,以利于呼吸及引流。
(4)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
应用止血药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
(5)保持引流管和引流瓶的无菌,引流管进皮肤处要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6)引流管的长波管下端应在水面下2~5cm,使胸腔保持一定的负压。
在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两把止血钳将引流管夹紧,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7)心包、纵隔无积液,且引流液逐渐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每日小于50ml即可拔管。
拔管时首先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用力屏气将管拔出,用凡士林纱布的敷料覆盖切口。
超过48小时拔管要给予缝合引流口。
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韩会敏【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进行心包纵隔引流,对引流管进行观察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60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患儿在手术后均进行心包纵膈引流,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患儿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引流管合并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引流管进行严密地观察、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引流管合并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36【总页数】2页(P170-171)【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纵膈引流管;护理【作者】韩会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先天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孕妇在孕育胎儿3个月内,胎儿的心脏、大血管的形成受到阻碍,进而局部形成异常的解剖结构,或者胎儿在出生后特定的时间内需要闭合的血液通道未闭合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育不良、心功能不全、发绀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命、生活质量[1]。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后需要心包纵隔引流,对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的研究报告结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确诊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所有的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后心包纵膈引流。
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平均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4±1.6)岁。
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护理发表时间:2016-03-16T14:16:30.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欧阳利芬[导读]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本文是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案例,通过对该病例的护理个案进行探讨,总结护理措施,即加强管道维护,出入量管理,保护性隔离,营养支持,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湖北武汉 430022摘要:本文是一例心包剥脱术后长期留置纵膈引流管的案例,通过对该病例的护理个案进行探讨,总结护理措施,即加强管道维护,出入量管理,保护性隔离,营养支持,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包剥脱术;纵隔引流管;管道护理心包剥脱术常用于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累及心包壁层及脏层的慢性炎症过程。
引起心包纤维化及增厚,限制心脏的舒张活动,从而降低心脏功能,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1]。
剥离纤维钙化的心包。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男年龄:34岁入院日期:15.08.01患者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水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并倒地,无大小便失禁,不伴大汗、恶心、呕吐等不适,2分钟后自行好转,无后遗症。
一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再发一次,持续约数秒,倒地后被人扶起,无后遗症。
行心脏彩超示:双房扩大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心包稍厚、回声增强心律不齐。
心电图示:1.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反应2.T波改变。
有乙肝病史。
1.2病情和转归患者于2015.08.12 在全麻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包剥脱术”,术后纵隔引流量持续偏多,早期为暗红色血性液体并可见组织分泌物,后期为亮黄色澄清组织液,约400-750ml/天。
共带管24天,反复检查引流液常规、生化结果提示渗出液、漏出液、乳糜性三种特征均有,不支持肿瘤和结核表现。
送检引流液找结核杆菌均阴性,送外院检查引流液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定量结果阴性。
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给那些做完心脏手术的病人,在胸腔内安个“管子”,把多余的液体引流出去。
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其实呢,就是帮着病人排除体内不该有的积液,避免各种并发症。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心脏一个“呼吸空间”,让它不至于被“水淹”了。
那这种引流管的护理,怎么做才是对的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要记住,心包纵隔引流管并不是个“装饰品”。
它可不是为了好看,随便挂在那里就行了。
它的作用可大着呢!比如排除手术后心包积液,减少心脏压迫,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
所以,这个引流管,得好好“照顾”,不是随便丢在那里就算了。
护理时,咱们得随时观察它的工作情况。
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液,流了多少,液体颜色是清亮的还是浑浊的,都是护理过程中的关键。
就像是个警觉的小侦探,一旦发现问题,立马处理。
千万别掉以轻心!我想大家都知道,病人手术后不能动太多,尤其是胸部。
咱们得确保病人的姿势舒适,但也得避免压到引流管。
你得时不时调整下床单、枕头,保证引流管的畅通,不能因为不小心压到它,影响了引流效果。
记住,管子是不能弯曲的,得保持它“直溜溜”的,像个大兵一样站立在那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再说了,引流管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走个过场”。
每天都得仔细检查,尤其是在清晨,病人刚醒来时,要特别注意。
你想,刚睡醒,身体最放松,所有的积液可能都“憋”在心脏周围,正是最关键的时刻。
所以,这个时候要查看引流量,看看是不是正常,量多不多,颜色如何。
要是颜色不对,比如变得特别红,可能就意味着出血了;要是液体浑浊,可能是感染了。
好啦,再补充一个细节,大家可得小心,不是所有液体都能随便倒掉的。
千万别心急,一定要根据医生的指示来处理这些液体。
别觉得它没什么大不了,万一因为不对劲的液体被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引发一连串麻烦。
要是病人心情不好,或者有些小情绪,也要特别留心。
因为有的病人在术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看到引流管连接在自己身体上的时候,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心包、纵隔、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1、应采取半卧位,床长头抬高30度,以利胸腔引流。
2、维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因注意以下几点:
(1)水封瓶应在病人胸部引流切口处以下60~100cm妥善放置。
(2)水封瓶中的长管应在液面下3~4cm ,在液面处做一标志,以准确记录术后引流量。
(3)观察水封瓶与引流管连接的玻璃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此水柱应随病人呼吸上下波动,如水柱不动应及时处理。
3、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每30~60min挤压一次,挤压时一手捏住折叠的下段,另一手用力挤压引流管上端,由上而下依次挤压,以保持通常,由其应用纤维蛋白原、立止血等药物后,更应注意此操作,防止引流不畅。
4、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搬运病人,需用两把止血钳夹闭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倒流,引起逆行感染。
向病人解释术后咳嗽的重要性,鼓励病人适当咳嗽,并指导咳嗽时应如何用力以减少疼痛的方法。
5、拔管时注意事项:
(1) 胸腔内已无积气积液,胸部透视肺完全复张,才可拔管。
(2) 拔管后,注意观察引流口有无渗出,病人有无呼吸困、气胸等,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浅谈心脏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本文主要探讨心脏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措施,选取2014年2月~5月我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正确挤压引流管,为患者恢复健康创建条件,从而有效预防心包压塞和纵隔偏移等并发症的发生。
由此可见,运用正确的引流管挤压和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能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患者顺利出院。
标签:心脏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手术后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排除心包和纵隔内的渗血、渗液,对于预防心包压塞和纵隔移位而引起的并发症意义重大,并且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2月~5月我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65例,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45例,瓣膜置换术35例,冠脉搭桥术10例,主动脉夹层10例,其他10例,术后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0天。
2 护理2.1 引流管放置方法患者在手术后一般都是半卧位,这利于进行引流,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压迫引流管。
通常来说,心脏手术后行前纵隔引流管、开胸手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一般在3~4天。
虽然半卧位比较容易引流,然而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肺不张及下肢静脉血栓,同时由于引流管大多为重力引流,因而经常变动体位利于引流液的排出,并且还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当患者体位为坐位或者改变体位时,引流液会从引流管中流出。
2.2 挤压引流管的方法从引流管接近皮肤处开始双手交替挤压引流管,借管腔变窄变扁所产生的负压吸出引流液,因此一定要保持引流管道的密闭性。
定时挤压引流管,一般术后5 h内每隔15~30 min挤压一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妥善固定引流管,做好标记,班班交接,防止滑脱和移位。
严密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出血量>100 mL/h,颜色为鲜红色,其中有血凝块存在,并且会伴有脉搏增快症状,这提示可能已经发生活动性出血,这时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哎呀,说起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这可真是个需要细致入微、精心照料的事儿。
先来讲讲我曾经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吧。
有一次,病房里来了一位刚做完心包纵隔手术的患者,叫老张。
老张看上去有些紧张和不安,毕竟身上插着这么一根引流管,心里总是没底。
我们护理人员接手后,第一步就是要确保引流管的妥善固定。
这就好比给一棵小树苗绑好支架,不能让它歪了倒了。
引流管得用合适的胶布或者固定装置,稳稳地贴在患者的皮肤上,既不能太紧让患者难受,也不能太松导致管子滑落。
就像老张,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固定得不太合适,他稍微一动,管子就有点移位,把他吓得够呛。
接下来,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那是重中之重。
这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能告诉我们患者内部的情况。
如果引流液是鲜红色,而且量还比较大,那可能就意味着有出血的危险。
有一回,老张的引流液颜色突然变深,量也增多了,我们赶紧报告医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才避免了问题的恶化。
还有啊,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那是必须的。
这就像家里的下水道,要是堵了可就麻烦大了。
我们得时不时地挤压一下管子,防止血块或者纤维蛋白沉积堵塞。
记得有一次,我正准备给老张挤压管子,他还紧张地问我:“护士,会不会疼啊?”我笑着安慰他:“别担心,老张,就像轻轻给您按摩一下。
”同时,要注意防止感染。
这就像是给伤口穿上一层防护服,得保持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每天给老张消毒的时候,我都会特别小心,动作轻柔,生怕弄疼了他。
另外,患者和家属的教育也不能少。
得让他们知道怎么保护好这根引流管,比如翻身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度牵拉。
老张的家属一开始不太懂,有次不小心拉了一下管子,把老张疼得直皱眉。
我赶紧过去重新处理,并耐心地给他们又讲了一遍注意事项。
总之,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可真是个细致活。
从固定到观察,从保持通畅到预防感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就像照顾一个娇嫩的宝宝,需要我们付出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患者顺利康复,就像老张,在我们精心的护理下,最终拔掉了引流管,开开心心地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