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7
高三地理一讲义轮总复习课件地图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地图》节。
本节主要内容有: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地图的绘制、地图的运用。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图的基本种类、地图的阅读和运用。
难点:地图的绘制过程。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地图样品、绘图工具。
学生准备:笔记本、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地图的种类: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地图的特点。
2. 地图的阅读:教师讲解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图例、坐标轴等,并通过实际地图样品进行讲解。
3. 地图的绘制:教师讲解地图的绘制过程,包括数据收集、绘图软件选择、地图编绘等。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道地图阅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根据地形图判断某地的海拔高度。
四、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目:根据气候图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
五、地图绘制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图绘制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实践题目:绘制一幅简单的学校周边交通图。
六、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的重点板书设计,包括地图的种类、阅读方法和绘制过程。
七、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家乡的自然地图,并简要介绍地图中的主要地理特征。
2. 答案: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地图》节。
本节主要内容有: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地图的绘制、地图的运用。
在这些内容中,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是重点,而地图的绘制则是难点。
1. 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的符号。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将地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第1讲必备基础知识——地图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以地图为载体,考查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
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难度系数在0.5左右一、地图三要素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1)等高(深)线:在地图上海拔(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3)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特征含义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同图等距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闭合曲线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疏缓密陡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凸低为高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凸高为低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高于高值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①海拔高于200米,而②海拔低于100米低于低值三、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该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考的三大应用1.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判断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判断判断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差异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光照差异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2.判断河流水系、水文特征3.区位选择(1)利用地形图选点点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水库坝址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港口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气象站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宿营地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航空港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有适当的距离等特别提醒地质灾害判断:①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段容易出现滑坡灾害。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地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地图部分。
教材使用《高中地理》课本,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地图与地理信息”,内容涉及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2. 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类地图,提取地理信息,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地球仪。
2. 学具:学生地图、尺子、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地理信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地理地图。
2. 知识回顾:回顾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给出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城市的交通线路规划,让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找出最佳路线。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阅读和分析地图,提取地理信息,并结合例题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地图阅读和分析的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阅读地图,描述我国某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
(2)分析地图,说明某地区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阅读分析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运用地图解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区域地理地图的知识,提高地理素养,为高考地理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地图阅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提取地理信息与解决问题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地图基本知识掌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生活实际应用一、地图阅读与分析1. 地图的构成:地图由、图例、比例尺、方向、图形等要素组成。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材,主要针对地图知识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识别与应用”,详细内容涉及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类型、地图的读取与使用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地图读取与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
3.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读取与分析方法,地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类型的识别,地图的使用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图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地图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地图的基本要素:介绍地图的、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2)地图的类型:讲解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地图等。
(3)地图的读取与分析:以实例讲解地图的读取方法,分析地图信息。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地图分析:提供一组地图,让学生分析地图中的地理信息。
4. 例题讲解:结合高考题型,讲解地图知识在考试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地图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识别与应用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类型地图的读取与分析2. 地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提供一张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分析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
提供一张城市交通图,让学生分析城市交通布局。
2. 答案:(1)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例、比例尺、方向等,它们分别表示地图的名称、地图内容的分类、地图上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值、地图的朝向等。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2024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材,主要涉及地图章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分类、地图的投影方式、地图的识别和运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及用途。
2. 培养学生掌握地图投影方式,理解地球表面与地图之间的转换关系。
3. 提高学生识别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为地理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投影方式及其转换关系。
教学重点:地图的分类、识别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各类地图(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地图练习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理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认识到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地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用途。
(2)地图投影方式及其转换关系。
(3)地图的识别和运用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地图的识别和应用技巧。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指定地点,并分析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分类及用途2. 地图投影方式3. 地图识别和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分类及其用途。
(2)比较地图投影方式的异同。
(3)在地图上标出我国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答案:(1)地图的分类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用途主要包括地理研究、军事、旅游等。
(2)地图投影方式有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投影面和地球表面的形状、位置关系。
(3)请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课后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地图的历史发展,了解地图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三地理一讲义轮总复习课件地图一、教学内容1. 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与地图》;2. 必修二第六章《区域地理》;3. 必修三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投影、各类地图的判读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提高地图阅读和运用能力;2. 掌握地图的投影原理,了解不同投影的特点;3. 学会分析各类地图信息,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投影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各类地图的判读与应用、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投影设备、地球仪;2. 学具:各类地图、尺子、量角器、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信息,提出问题:“如何从地图上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2. 知识回顾:讲解地图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分类,回顾地图投影原理。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判读和应用。
4. 随堂练习:分发地图练习题,学生现场操作,提高地图应用能力。
5.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讲解GIS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展示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实际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投影原理及其分类;(2)分析地图上的地理信息,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3)了解GIS的基本功能,举例说明GIS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地图投影原理: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转换为平面上的直线。
分类: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2)我国地理位置特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纬度较广,东西经度差异较大。
(3)GIS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
应用举例: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地图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2)鼓励学生利用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分析和地图制作;(3)组织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三地理教材,主要针对地图知识进行第一轮复习。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地图的识别与应用”的第二节“地图的表示方法”和第三节“地图的实用技能”。
详细内容涉及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地图的绘制和读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在地图中的应用,提高地图阅读能力。
2. 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3.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图的绘制和读图技巧。
重点: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应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册、地球仪、挂图、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地图练习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城市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地图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知识讲解(20分钟)(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
(3)地图的绘制和读图技巧。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地图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地图三要素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地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享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 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
3. 地图的绘制和读图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在地图中的应用。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特点。
(3)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并标注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 答案:(1)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
它们在地图中的应用有:帮助读者了解地图的精确度、确定地图上的位置和识别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
(2)不同类型的地图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交通图、政区图、人口分布图等。
2024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材,主要涉及地图的相关知识。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地图的识别与应用”,内容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类型、地图的投影、地形图的识别、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
2. 学会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提高地图阅读与分析能力。
3. 能够运用地形图识别地形,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投影原理、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类型及其应用、地图阅读与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挂图、地球仪、投影仪、白板、板擦、激光笔。
2. 学具:地图册、笔记本、彩色笔、尺子、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地图的基本要素:介绍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本要素。
(2)地图的类型:讲解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不同类型的地图。
(3)地图投影:阐述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展示常见地图投影的特点。
(4)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教授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识别地形。
3. 实践情景引入:发放地图册,让学生分组讨论,识别和分析实际地图。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2.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3. 地图投影原理常见投影4. 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地形符号地形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2)举例说明地图的投影原理及其应用。
(3)分析地形图,描述某一地区的地形特点。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地图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材,主要针对地图知识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地图的识别与应用”,详细内容涉及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种类、地图的投影方式以及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各类地图;2. 了解不同种类的地图及其应用场景,提高地图识别能力;3. 掌握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投影方式对地图形状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图投影原理及其对地图形状的影响。
重点: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投影仪、各类地图、地球仪;2. 学具:笔记本、笔、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图投影仪展示我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地图上的地理事物。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方向。
并结合实际地图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高考真题为例,讲解地图投影原理及其在实际地图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图的优缺点,并在地图上标出指定地点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方向;2.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3. 地图投影方式: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4. 地图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图三要素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对地图投影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节课将继续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图在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应用,提高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图投影原理及其对地图形状的影响;2. 教学重点: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 例题讲解:以高考真题为例,讲解地图投影原理及其在实际地图中的应用;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图的优缺点;5. 作业设计:分析地图投影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在地图上标出指定地点的位置。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地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教材的区域地理部分,重点围绕地图的阅读与分析。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地理学与地图”的第2节“地图的使用”,详细内容涉及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不同类型的地图(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以及地图在实际应用中的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在地图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解读各类地图信息,并能够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和地理推理。
3. 提高学生将地图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判断以及图例的理解;地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的识别与运用;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挂图、地球仪、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学具:学生用地图、尺子、量角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特色地图,引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好奇心,导入区域地理的学习。
展示“长江经济带地图”和“黄土高原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区域差异。
2. 知识讲解:介绍地图的三要素及其重要性。
解析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通过实例讲解地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分组活动:学生根据提供的地图,识别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课堂练习:选取典型地图,让学生练习解读地图信息。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逐步解答,强调地图信息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地图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2.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3. 地图应用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2. 答案:位置关系判断:学生需结合地图比例尺和方向进行推理。
地形特征描述:答案应包含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