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7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单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1、声音的产生实验一、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气球、烧杯、水三、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注入半槽多水,敲击音叉,当听到清脆的声音时,迅速把音叉放入水槽中,会发现(水中有波纹,有水花溅出。
)说明:(音叉被敲击在振动,产生声音)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右手端起烧杯,距离水槽的上方适当的距离向水槽中倒水,听到(哗哗的流水的声音)。
而且发现水槽中冒出水泡,说明:(水在振动,产生声音)3、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口径部分,轻轻松开手指,让气球中的气体从口径中间慢慢跑出,这时我们能听到声音,感觉招手指发麻,说明(气体在振动产生声音)四、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注意事项:音叉敲响后要立即插入水中。
这样,实验现象才明显。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2、声音的传播实验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二、实验器材:小闹钟、塑料袋、水槽、小锤、小鼓、蜡烛、火柴等三、实验步骤:1、两生合作,在桌子各一方,用小锤敲击桌子,发现(声音能通过桌子传播过来)2、把闹钟调好,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铃声响起时,发现(铃声能通过水传出来)3、把两根蜡烛点燃,一只距离鼓近,一只距离鼓远,敲击小鼓,观察,发现(距离鼓近的蜡烛火苗晃动明显。
)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四、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3、木材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木材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不同的木材、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水槽等。
1、用燃烧的酒精灯烧木材,哪种木材更易燃烧?发现()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
二、实验材料:水、烧杯、小锤子、保鲜膜、塑料袋、水果。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水的沸腾a.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燃气灶上加热。
b.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凝固a.向水中慢慢加入冰块,搅拌均匀。
b.观察水随着温度的下降发生凝固的情况。
3.实验三:水的蒸发a.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加入一片保鲜膜覆盖。
b.观察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珠。
4.实验四:水的降雨a.将一个塑料袋围住一棵果树的树枝。
b.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一中,水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沸腾,形成水蒸汽。
2.实验二中,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逐渐凝固成冰块。
3.实验三中,水的一部分逐渐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保鲜膜上形成水珠。
4.实验四中,果树叶子的蒸腾作用使得水分蒸发,与塑料袋接触后凝结成水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形成水蒸汽。
2.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冰块。
3.水会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冷表面上形成水珠。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在与塑料袋接触后会在袋内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不仅可以以液态存在,还可以通过加热转化为水蒸汽,通过冷却转化为冰块。
同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也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实验,我能够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的转化过程,并加深了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此次实验还让我认识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这部分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并最终凝结在冷表面形成水珠。
这让我对水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我能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日期:(填写日期)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并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实验材料:
- 长型烧杯
- 水
- 水草(或其他植物)
- 遮光布
- 太阳光(或者白炽灯等人工光源)
实验步骤:
1. 在长型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 将水草(或其他植物)放入烧杯中。
3. 用遮光布完全遮盖烧杯,使植物处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下,并确保遮光布不漏光。
4. 将烧杯放置在充满阳光(或人工光源)的地方。
5. 观察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 在遮光布下,植物会变得憔悴,叶片颜色会变黄,并且停止
生长。
- 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植物会变得健康,叶片颜色鲜绿,并且保持正常生长。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来生长和存储能量。
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保持良好生长状态;而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植物会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停止生长,并且叶片变黄。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必需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我们应该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光照充足,以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
实验记录报告单(一)实验课题:太阳和影子实验目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过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呈半圆周状,竹篾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手电筒代表太阳;小标杆代表地球上产生影子的物体。
把手电筒挂在竹篾上,把小标杆放在竹篾下正中心,沿着竹篾自东向西移动开着灯的手电筒,看竹篾中央小标杆的影子变化。
注意:电筒在竹篾上的位置保持不变;手电筒始终照在小标杆上。
实验现象:发现手电筒的方向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手电筒在两边影子长,手电筒在中央影子短。
实验结论: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是正好相反的,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关系:太阳高度高,影子短,太阳高度低,影子长。
(二)实验课题:昼夜交替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过程: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固定手电筒,在地球仪上任选一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个昼夜的时间约是24 小时。
(三)实验课题: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当三个小孔成一直线时,用手电筒从一端向另一端照射,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当三个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用手电筒从一端向另一端照射,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课题:小孔成像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探究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纸盒、铝箔纸、透明纸、蜡烛、小钉子、胶布。
实验过程: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用透明纸蒙住纸盒的另一面。
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移动纸盒,直到能在透明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注意:做小孔成像的小孔不宜大,直径一般在1毫米左右。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实验课题:制作潜望镜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潜望镜,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日实做一个生态瓶验名称实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验目的实塑料桶、沙子、水草、浮萍、小鱼、小虾、田螺等。
验器材第 1 页1 、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份; 2、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 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者 域水; 3、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4、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5、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 入表中。
各种动植物正常生活。
生态瓶内的生物生活良好。
第 2 页步骤 与 方 法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或者 结 果 实 验 结果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日实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验名称实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验目的实长方形卡纸、夹子、电筒。
验器材第 3 页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硬币。
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步之间间隔 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向来线上。
骤2、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 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打与孔的卡纸作为屏。
3、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方筒的光射直进小孔。
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法4、把第二或者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者向右挪移5厘米。
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观1、在 3 中,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纸屏上的电筒光。
察2、在 4 中,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也没看到。
到的现象或者结第 4 页果实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验结果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日实认识光的反射验名称实让学生解,反射光线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验目的实电筒、平面镜、书。
第 5 页第 6 页材1、打开电筒的开关, 让光从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 光是怎 样照亮书的?2、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 把书立起来, 怎样让手电筒的光 照射到书上?3、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 怎样才干电筒光照亮书后面的玩 具?法观 1、光是直接照亮书的。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实验名称等信息缺失,需要补充完整。
同时,第四段实验步骤中的勾码数量应该为4个,而非3个。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纸板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底板1块,手电筒1把。
实验步骤:1.将3张有孔纸板竖立在桌面上,每张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2.在最后一张纸板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打孔的纸板作为屏。
3.将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纸板前一定距离,让光射直进小孔。
观察屏上是否有光斑。
4.将第二张纸板向左或向右移动2-3厘米左右。
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屏上是否有光斑。
观察到的现象:当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照射到屏上;如果有其中一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光就照射到屏上。
实验结论:光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二)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认识弹簧测力计实验目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正确使用测力计。
实验器材:1N/2.5N/5N测力计、钩码1个。
实验步骤:1.出示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标出示意图。
2.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步骤:1)检查是否具有弹性;2)指针调零;3)测量读数,视线与指针保持水平;4)使用后,指针归零。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测力计、塑料袋、材料包。
实验步骤: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的物体放入袋中。
4.读取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差距玻璃珠。
1N。
1.2N。
0.2N塑料块。
3N。
2.8N。
0.2N橡皮擦。
0.5N。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体积,学习体积的概念并掌握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容积瓶、水桶、测量器具(标尺或量杯)、实验物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物体。
2. 将容积瓶放在水桶内,确保容积瓶的口部完全浸入水中。
3. 使用标尺或量杯等工具,测量容积瓶内的水的初始体积,记录下来。
4. 将实验物体轻放入容积瓶中,确保物体完全浸入水中且不发生水溅出。
5. 再次测量容积瓶内的水的体积,记录下来。
6. 计算实验物体的体积,即为实验物体后的容积减去实验物体前的容积。
实验结果:
实验物体前的水体积:XX ml
实验物体后的水体积:XX ml
实验物体的体积:(实验物体后的水体积 - 实验物体前的水体积)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容积瓶和测量器具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容积瓶内水的体积来计算得出。
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来测量其他的物体的体积。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物体的体积,增加了我们对体积概念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使用容积瓶和测量器具进行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保证实验物体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我们要继续通过实验和实践,提高我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种子发芽实验(一)1. 实验目的。
探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
2. 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塑料盒、纸巾、水、冰箱、常温环境(如室内桌面)3. 实验步骤。
- 在两个塑料盒内分别铺上相同层数的湿润纸巾。
- 在每个塑料盒内放入相同数量(例如10颗)的绿豆种子。
- 将其中一个塑料盒放在冰箱里(低温环境),另一个放在常温的室内桌面。
-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个盒子里种子的发芽情况,持续观察一周。
4. 实验记录。
观察日期冰箱内种子(低温)常温种子。
第1天无变化无变化。
第2天无变化部分种子开始膨胀。
第3天无变化更多种子膨胀,有个别露白。
第4天无变化大部分种子露白,少数开始发芽。
第5天无变化多数种子发芽,长出小根。
第6天无变化发芽种子继续生长,根变长,有子叶出现。
第7天无变化多数种子长出嫩叶。
5. 实验结论。
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环境(如冰箱内的温度)不利于绿豆种子发芽。
二、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
1. 实验目的。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实验材料。
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硬纸板(孔在同一直线上)、蜡烛、弯曲的塑料吸管。
3. 实验步骤。
- 将三张带孔的硬纸板平行放置,孔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一端放置点燃的蜡烛。
- 用手电筒在另一端对着孔照射,观察光能否通过孔照亮蜡烛。
- 然后将中间的硬纸板稍微移动,使孔不再同一直线上,再次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
- 把弯曲的塑料吸管一端对准手电筒,从另一端观察光是否能通过吸管传播。
4.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三张硬纸板孔在同一直线时用手电筒照射光能够通过孔照亮蜡烛。
三张硬纸板孔不在同一直线时用手电筒照射光不能通过孔照亮蜡烛。
用弯曲吸管让手电筒光通过光不能通过弯曲的吸管传播。
5. 实验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实验名称:土壤中有什么?1. 实验目的。
探究土壤的成分。
2. 实验材料。
土壤样本、放大镜、烧杯、水、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温度对物体状态的影响,了解温度的变化对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盖子、热水、铁夹子。
三、实验步骤1.将烧杯放在桌面上,测量室温。
2.使用铁夹子将温度计固定在烧杯的上方,确保温度计的底端没有接触到烧杯。
3.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待冰块融化后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4.将盖子盖在烧杯上后,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5.将盖子取下,继续倒入热水至烧杯约80%的容量,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6.等待一段时间,再次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四、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约为20°C左右。
2.冰块融化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逐渐上升,达到0°C,然后稳定在0°C左右。
3.在盖子完全闭合的情况下,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温度计的温度迅速上升,显示的温度逐渐增加。
4.盖子取下后,继续倒入热水,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再次上升,但增加的速度较之前慢,温度也没有之前那么高。
5.几分钟后,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趋于稳定。
五、实验分析1.在室温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较稳定,在20°C左右。
这个温度是人体感知最舒适的温度之一。
2.冰块融化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稳定在0°C左右。
这是水的冰点温度,表示水从固态到液态的状态变化。
3.在盖子完全关闭的情况下,热水倒入烧杯,温度计的温度迅速上升。
这说明固体的温度会被加热,分子运动加快。
4.盖子取下后继续倒入热水,温度计的温度再次上升,但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
这是因为热量传导由于外界的温度较低而减慢。
5.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说明热量正在逐渐散失,物体的温度正在趋于稳定。
六、实验结论1.温度对物体状态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2.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物质的性质,比如温度的升高会使物质膨胀,温度的降低会使物质收缩。
3.在本实验中,室温下物体呈固态,冰块融化后物体呈液态,加热后物体呈气态。
实验名称: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调节植物所处的环境温度,观察并研究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温度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机制。
实验器材:-相同品种的植物幼苗(如豌豆或小麦)-温度调节设备(如恒温箱或温度计)-相同大小的花盆-泥土或培养土-水壶或喷雾器-手套或实验器皿实验步骤:1.准备相同品种的植物幼苗,并将它们分别种在相同大小的花盆中的泥土或培养土中。
2.设置三组实验条件,分别是常温组(温度保持在25°C)、高温组(温度保持在35°C)和低温组(温度保持在15°C)。
3.将常温组的花盆放在室内保持常温下,高温组的花盆放在恒温箱或玻璃温室内,低温组的花盆放在冷藏箱中。
4.每天浇水,保持花盆内的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多的水分。
5.每组实验每天定时测量和记录植物生长的数据,包括植物的高度、茎叶的数量和颜色等等。
6.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并对比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得出以下结论:1.高温环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花盆内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或焦枯。
2.低温环境也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植物发育较慢,茎长短,叶片颜色发黄。
3.常温环境对植物生长最有利,花盆内的植物生长快速,茎叶翠绿健康。
结论及讨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常温环境最适宜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高温和低温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植物生长过程中,温度会影响植物细胞的代谢活动、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
在实验中,我们只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同样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如光照、水分、土壤质量等等。
因此,在进行植物生长实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总之,了解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活特征,也能为农业生产和植物栽培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科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五年级上册时间班次实验组别实验者实验名称:种子发芽对比实验(一)实验目的: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种子(绿豆,黄豆等)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观察到的现象:种子发芽的条件是( )缺一不可。
实验结论:1科学实验报告单2五年级上册班次时间实验组别实验者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的实验实验目的:绿豆种子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东西:绿豆三粒、塑料杯、餐巾纸、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塑料杯当花盆,各放入同样的三颗绿豆种子,然后加入适量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等它发芽2.过了两天,绿豆芽长出来了,将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客厅里,观察一星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3.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阐发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绿豆芽的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45茎绿色,叶也是绿色。
45茎白色,叶嫩黄色。
细长粗壮实验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窥察到的现象:绿豆芽的生长需要()。
实验结论:2科学实验敷陈单3五年级上册时间班次实验者实验组别实验名称:光和影实验目的:影子照射的目标与什么有关?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长方体木块3块实验步骤: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翻开手电筒开关,从分歧位置映照。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间隔不一样),翻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翻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窥察到的现象:影子的是非和()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斜射的水平越大,影子就()影子的大小和()有关,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时,影子就大;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时,影子就小。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材料1. 透明玻璃杯2. 自来水3. 化学试剂:碘酒、红茶袋、小苏打、食盐、白醋4. 毛巾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水的透明性实验-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倒入一半的自来水。
- 观察玻璃杯中的水是否透明,记录下观察结果。
- 将少量的小苏打加入玻璃杯中的水中,搅拌均匀,再次观察。
2. 实验二:水的溶解性实验- 在另一个透明玻璃杯中倒入一半的自来水。
- 加入一小勺食盐,搅拌均匀。
- 观察食盐是否完全溶解,记录下观察结果并思考。
3. 实验三:水的吸附性实验-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倒入一半的自来水。
- 将一只红茶袋放入玻璃杯中的水中,观察一段时间。
- 观察红茶袋是否改变颜色,记录下观察结果并总结。
4. 实验四:水的酸碱性实验-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倒入一半的自来水。
- 加入几滴白醋,观察水的变化。
- 然后加入几滴碘酒,再次观察水的变化。
- 记录下观察结果并尝试解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水的透明性实验在正常情况下,水是透明的。
当小苏打加入水中时,水会变得浑浊,不再透明。
这是因为小苏打中的气体释放出来形成了气泡,导致水变浑浊。
2. 实验二:水的溶解性实验食盐可以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
这是因为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够将物质分子分散在其中而不产生沉淀。
3. 实验三:水的吸附性实验红茶袋在水中会逐渐释放出茶色素,使水变得深黄色。
这是因为红茶袋中的茶聚集在一起,在水中散发出颜色。
4. 实验四:水的酸碱性实验白醋具有酸性,加入水中后,水变得略微酸性。
而碘酒具有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加入水中后,如果水呈现黄褐色即为酸性,如果呈现紫黑色即为碱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水在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但当加入小苏打后会变得浑浊。
2. 水具有很好的溶解性,能够将物质溶解在其中。
3. 水可以吸附茶色素,使水变得呈现颜色。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水的沸腾点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沸腾点。
实验原理:水的沸腾点是指水在常压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沸腾点时,水开始沸腾。
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计时器。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水面要低于烧杯边缘。
2.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下来。
3.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开始加热。
4.观察水的变化,当水开始冒泡时,启动计时器。
5.继续观察水的变化,当水开始沸腾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此时的时间。
6.在水开始沸腾的状态下继续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7.当水完全蒸发时,关闭火源。
实验数据记录:
初始温度:______
开始冒泡时间:______秒
开始沸腾时间:______秒
完全蒸发时间:______秒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水的沸腾点是______摄氏度,并且在水开始沸腾后,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实验分析和总结:
在实验中,水开始冒泡和沸腾的时间并不一致,这是因为水的沸腾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温度,它与环境的压力和纯度等因素也有关系。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了解到了水的沸腾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同时也掌握了进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避免烧伤和意外发生。
实验延伸: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液体的沸腾点有何不同,通过比较不同液体的沸腾点来研究其物理性质差异。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实验题目:水的状态变化和凝聚作用实验目的:1.了解水的三个状态:液态、固态、气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探究水的凝聚作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和器材:1.水:500毫升2.透明杯子:3个3.冰块:2块4.热水:500毫升5.温度计:1支6.湿毛巾:1条7.盐:适量实验步骤:实验一:水的状态变化1.将一个透明杯里装满150毫升冷水。
2.将一个透明杯里装满150毫升热水。
3.将一个透明杯里放置空置不用。
实验二:水的凝聚作用1.将一只杯子放在桌上,并将湿毛巾盖在杯子上,然后观察5分钟。
2.将另一只杯子倒出一些水,并添加一小勺盐,搅拌均匀,然后将湿毛巾盖在杯子上,观察5分钟。
实验记录:实验一:水的状态变化实验材料:冷水、热水、透明杯子、温度计观察结果:1.冷水:温度为10摄氏度,水呈液态。
2.热水:温度为60摄氏度,水呈液态。
3.空置的杯子:温度随室温变化,水呈液态。
实验结论: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会凝固成冰;当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呈现液态;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成蒸汽。
实验二:水的凝聚作用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湿毛巾、盐观察结果:1.杯子上的湿毛巾:观察5分钟后,杯子上的湿毛巾上出现了水珠。
2.放了一小勺盐的水杯上的湿毛巾:观察5分钟后,湿毛巾上的水珠更多。
实验结论: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湿毛巾具有吸湿的特性,当湿度大于一定程度时,湿毛巾可以起到凝聚水珠的作用。
2.盐可以吸湿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所以加入盐的水杯上的湿毛巾上的水珠更多。
实验应用:凝聚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1.在干燥的环境中放置盐,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起到保湿的作用。
2.浴室常常出现水汽凝结在镜子上的现象,这是因为热水产生的蒸汽在与镜子上的冷凝水接触时,会发生凝聚作用,所以我们需要用毛巾擦拭镜面。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
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形状以及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
1. 大小不同的石块、木块、铁块若干。
2. 水槽、水、盐水、食用油。
3. 天平、量筒。
四、实验步骤。
(一)探究物体沉浮与重量的关系。
1. 选择三个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铁块(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1号最轻,3号最重)。
2. 将水槽中装入适量的水。
3. 依次将1号、2号、3号铁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记录。
(二)探究物体沉浮与体积的关系。
1. 选择三个重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木块(分别标记为A号、B号、C号,A号体积最小,C号体积最大)。
2. 把水槽中的水调整到合适的水位。
3. 逐个将A号、B号、C号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沉浮状态。
(三)探究物体沉浮与形状的关系。
1. 取一块橡皮泥,先把它捏成实心球体,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
2. 把橡皮泥捏成空心的船型,再次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
(四)探究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 用量筒量取相同体积的水、盐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中。
2. 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石块。
3. 先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其沉浮状态;然后取出石块擦干,放入盐水中,观察记录;最后再将石块放入食用油中,观察记录。
五、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
(一)物体沉浮与重量的关系。
铁块编号重量(克)沉浮情况。
1号10沉。
2号20沉。
3号30沉。
(二)物体沉浮与体积的关系。
木块编号体积(立方厘米)沉浮情况。
A号10浮。
B号20浮。
C号30浮。
(三)物体沉浮与形状的关系。
橡皮泥形状沉浮情况。
实心球体沉。
空心船型浮。
(四)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液体种类石块沉浮情况。
水沉。
盐水浮。
食用油沉。
六、实验结论。
1. 当物体的体积相同时,改变物体的重量,在同种液体(水)中,较重的物体和较轻的物体都下沉,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重量对沉浮影响不大(对于铁块这种密度大于水的物体而言)。
五年级上册第1课小苗的诞生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实验报告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材料和工具:蚕豆或菜豆、绿豆种子、盘子、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
我的猜想:种子萌发需要以下条件。
实验方法和步骤:l、2、3、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五年级上册第4课根和茎根和茎的作用实验报告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材料和工具:植物各种形态的根、茎的标本、野蒿或豆苗、小瓶、烧杯、植物油、红墨水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一:认识植物的根实验二:根的作用l、我的猜想:2、实验验证:选择一棵生长茁壮,根部明显,茎较细的植物,把根部的土洗净;在纸板上开一小孔;在瓶内装上红色水,把植物的根浸入瓶内水中,在瓶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用线做一标记,记下瓶内水位;把装着植物的瓶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中午、傍晚各观察一次,记录瓶内水平的变化及植物茎叶的变化。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根的作用实验三:茎的作用l、我的猜想:2、实验验证:在瓶内装上红色水,把新剪下来的带叶青菜的茎插入水中,把瓶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大约lO分钟后观察芹菜的茎有什么现象;把芹菜茎切断,观察横切面是什么样的;过一会儿,在横切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茎的作用五年级上册第13课冷水和热水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报告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材料和工具: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烧杯、锥形瓶、铁架台、纸板、记录表。
我的猜想: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一:手指对温度的感觉我的猜想:实验方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二:测量水温的变化我的猜想:实验验证:(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实验结论:五年级上册第14课传热比赛热在物体中的传递实验报告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材料和工具:铁架台、粗金属丝、酒精灯、水杯、铝勺、金属片、金属杯、金属棒、塑料棒、橡胶棒、木头棒、塑料勺、木勺、蜡烛、凡士林、酒精灯、热水、小木棍、豆子、小球。
我的猜想:热是传递的。
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结论:热能从温物体传向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的部分传到温度的部分。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
实验内容:根据小组的讨论确定研究的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条件,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并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我们的实验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实验方法:我们邀请小组和我们进行相同的实验。
实验组条件:
对照组条件:
实验结论: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
实验步骤(一):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
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实验步骤(二):再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
打开盒盖观察,作好记录。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内容:用不同数量的镜子照射温度计,看看光的强弱变化和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把我们的数据记录在下表:
从数据中分析,光的强弱和温度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1:物体的颜色吸热
实验内容:记录在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纸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
我们的发现:
实验名称2:阳光的直射、斜射与吸热
试验内容: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与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记录下它们的温度变化情况:
我们的发现: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关系
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填写下面的表格: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是力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是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填写下面的表格: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姓名:组号:班级:
实验名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填写下面的表格: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实验记录
我们的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
实验名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填写下面表格:
摩擦力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
我们的发现: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