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5
茶品的品质评估方法研究茶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饮料之一。
人们喜欢喝茶不仅仅因为它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是因为这种饮料可以令人心情愉悦。
茶树是一种复杂的植物,不同的品种和种植环境都会影响茶的口感和质量。
因此,了解茶的品质评估方法非常重要。
一、外观评估外观评估是评价茶品质量的第一步。
包括茶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等。
外观评估对于茶的质量和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都有很大的影响。
茶叶的形状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太残碎的茶叶可能表明采摘或处理工艺有问题。
颜色也是茶叶质量的指标之一。
茶叶颜色可以粗略地反映出茶叶的发酵程度和新鲜程度。
茶叶的新鲜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茶叶应该带有一种清新的香气。
二、口感评估茶叶的口感质量是茶叶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口感评估可以看做是茶叶的质量决定因素之一。
口感是人们对于滋味的感受,是对茶叶的口感特性的综合评价。
1.润滑度茶叶的润滑度是指茶汤在嘴里留下的感觉。
如果茶汤感到像藻酸一样粘稠的话,那说明茶汤的润滑度很高。
这个指标可以代表茶汤的浓度和沉淀度。
2.清爽度茶汤的清爽度是指茶汤入口后的清爽感觉,通常由于茶汤的苦度和甜度共同作用。
清爽度可以代表茶味的口感特点。
3.香气茶的香气是评估茶叶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香气可以使茶叶的口感更加丰富和复杂。
4.口感的持久度口感的持久度是茶叶质量评估的另一个指标。
茶汤应该有一个持久的口味,持续的时间应该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三、化学成分评估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儿茶素、茶黄素、黄酮类和生物碱等。
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会因为不同茶品的品种和种植环境而有所不同。
故而可以通过测试这些化学成分的数量来评估茶叶的品质。
1.多酚含量茶叶中的多酚含量与茶叶的品质成正比。
其中,儿茶素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多酚类成分。
2.咖啡因含量咖啡因是茶叶中的一种生物碱类化合物。
咖啡因含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有些茶品,比如绿茶,其咖啡因含量对茶味的质量和独特味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闽北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估研究摘要:随着乌龙茶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闽北乌龙茶加工工艺进行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质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对闽北乌龙茶加工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测和调控,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同时,本研究还结合传统的品质评估方法和先进的分析技术,对闽北乌龙茶的外观、香气、口感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在严格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闽北乌龙茶的品质得以显著提升,为乌龙茶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乌龙茶;加工工艺;质量控制引言乌龙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的传统中国茶叶,在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受欢迎程度。
对于闽北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的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估的研究,可以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并提升其竞争优势。
本研究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结合传统评估方法和先进技术,探索了关键节点的监测和调控,以及品质指标的综合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严格的质量控制使闽北乌龙茶的品质得以显著提升,为乌龙茶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指导。
1.闽北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1.1工艺步骤概述闽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炒青、干燥等步骤。
从茶树上采摘嫩叶,以确保原料新鲜且品质优良。
进行萎凋处理,将嫩叶放置于通风透气的环境中,让其水分逐渐减少。
进行揉捻,通过手工或机械揉捻,使茶叶释放出芳香物质,促进茶叶的发酵。
然后,进行发酵处理,将揉捻好的茶叶放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让茶叶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
进行炒青,利用高温快速杀青,停止茶叶内部的发酵过程。
进行干燥,将炒青好的茶叶进行烘干,以降低茶叶的含水量,并使其具备保存能力。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闽北乌龙茶展现出丰富的口感和香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1.2关键节点介绍闽北乌龙茶加工中的关键节点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和炒青等环节。
萎凋过程是将采摘的嫩叶放置于适当的环境中,使其水分逐渐减少,这一步骤的时间和条件决定了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场所,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对景区的评价,因此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服务质量、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景区游客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指服务提供者所提供服务的总体特性,或者说是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包括服务的物质、非物质方面,如服务的速度、准确度、便利性等方面。
在景区服务中,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因此,景区需要从服务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不断改进景区服务,创造更好的顾客体验,提高景区的竞争力。
三、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景区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的依据,是评估景区服务质量的核心。
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多个维度,包括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环境、员工素质、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
其中,景区基础设施通常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景区的整体评价,如停车场、售票厅等。
景区环境则包括了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景区内的风景、景区的整体结构等。
员工素质包括感知的态度、工作积极性等方面。
服务态度是指员工在服务中的礼仪、热情度、微笑等方面。
最后,服务效率是指景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处理游客投诉、解决游客问题的效率等。
四、景区游客满意度景区游客满意度是指游客在景区游览中获得的旅游体验的程度,是对景区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景区游客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景区的市场竞争力。
一般来说,景区通过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游客对景区体验的满意度,才能留住游客,提高景区的收益和竞争力。
因此,景区需要不断评估景区服务质量,了解游客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其反馈信息进行相应改进,提高景区游客的满意度。
五、结语景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景区的声誉和口碑。
《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是指综合运用分析工具和方法,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一套技术体系。
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水质评价、土壤评价、植被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等几个方面。
首先,水质评价是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园生态系统的水质直接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通过对茶园附近地表水、地下水和茶叶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茶园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
同时,还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水质污染和茶园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次,土壤评价是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茶树生长在土壤中,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对茶园土壤的基本性质、肥力、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评估茶园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并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植被评价也是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园的植被状况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茶园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分布等指标的调查和分析,可以评估茶园植被的健康状况和恢复能力,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最后,生物多样性评价也是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茶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茶园中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和分析,可以评价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技术体系的应用可以为茶园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评估茶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茶园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关于建立茶叶综合评价标准的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茶叶的种类和品质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的茶叶综合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评价标准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茶叶,同时也能够促进茶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我在这里提出一些建立茶叶综合评价标准的建议。
茶叶综合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外观、香气、口感、色泽、产地、生长环境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都是评判一款茶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定。
比如外观可以包括茶叶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香气可以包括干茶香气和泡茶后的香气;口感可以包括茶叶的滋味、回甘等。
茶叶综合评价标准应该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进行细分。
目前市场上的茶叶种类繁多,每种茶叶都有其特有的品质特点。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种类茶叶的特点,并且区分开来进行评定,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每种茶叶的品质水平。
茶叶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吸收并借鉴国际茶叶评价标准,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国际茶叶市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评价标准,包括日本的「煎茶标准」、中国的「传统功夫茶品质评定标准」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国际标准,结合国内茶叶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国内茶叶行业的综合评价标准。
第四,茶叶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倡导开放、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权威机构或专业团体进行,参与者包括茶叶生产商、消费者、专业评价人士等。
评价过程应该公开透明,评价标准应该公布在公开的平台上,让消费者了解评价的依据和过程。
建立茶叶综合评价标准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也是中国的特产之一。
建立统一的茶叶综合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提升茶叶行业整体的品质水平,也有助于增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茶叶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共同合作,在制定茶叶综合评价标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茶叶行业的健康发展。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在生态茶园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作者:徐小凡胡启明来源:《南方农业·上》2023年第08期摘要生态茶园是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农业技术,实现茶园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科学化地构建和管理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生态系统,实现茶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量持续稳定、产品安全优质。
生态茶园概念强调生态环境优异性、茶园可持续发展、茶园物种间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必要建立一套更科学的、更具针对性的生态茶园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便合理地评价生态茶园环境质量,助推生态茶园循环利用率的提高,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
针对目前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重点收集整理了应用在茶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综合分析法),总结了生态茶园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指标不易选择、相关数据主观性较强),展望了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在提升生态茶园综合效益、推动数字化茶园发展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态茶园;环境质量评价;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5.025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茶叶种植国,茶产业作为我国特色种植业之一,产值已达到了千亿元规模。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国,拥有长达千年的种植、饮茶历史[1]。
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茶园面积有330.784万hm2,产量达到了316.4万t[2],干毛茶内销总额达到2 928.14亿元[3];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为239.75万t,内销总额达3 395.27亿元,形成了千亿规模的产业链。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茶叶作为特色产业单独列出,意味着茶产业受到国家的重视,茶產业发展乘势而上,进入新阶段。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求,导致国内很多茶园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减少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减弱了茶园土壤肥力,不利于茶园生态效益的延续[4]。
茶厂茶叶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前言: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直接被人饮用的饮料,茶叶的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结合最近爆出的茶叶农残超标事件,茶叶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方面的措施尤为必要。
作为龙头企业,茶厂要树立起一个茶叶质量安全的标杆,以消费者利益为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上去获得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主要从茶园管理、鲜叶处理、茶叶初加工、茶叶产品清洁等几个方面调查分析茶厂的管理体系及施行的具体措施。
茶厂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和实施这一质量管理体系,会使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更趋完善,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均以身作则,互相信任,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1.茶厂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信息1.1茶园管理方面茶厂茶园3500亩左右,地处海拔580米的山上,远离市区、土壤呈酸性、气候环境优良、适宜种植茶树。
茶园专业管理人员一人,据其介绍,茶园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制度,茶园管理大都依据经验进行,包括除草、杀虫、鲜叶采摘等。
除草方面主要靠喷施“草干灵”、“死得快”等除草剂,幼年茶园不喷施除草剂而采用人工除草。
茶园病虫主要有尺蠖类和螨类,除虫一般茶园喷施农药,一年平均喷施3—4次;无公害茶园用黄板除虫。
因所用农药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低毒农药,而非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茶树禁用农药,故其成品茶中农药残留量理应符合国家标准,但要得出确切结论还要去国家认可的正规部门去检测。
对茶叶喷施农药主要喷在茶树新梢部位,鲜叶采摘也是这个部位;新梢纤薄柔嫩,叶片单位重量的表面积比其他作物要大;在喷药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树的农药残留量要比其他作物要高。
茶树一年要采摘多次,高峰期喷施农药次数也较多,农药来不及降解就有可能采摘,且采摘后的鲜叶未经过清洗即进入加工流程。
所有的这些步骤都为茶叶的农药残留埋下了隐患。
茶厂在农药的喷施方面没有建立具体的喷施标准,应多增加管理人员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适时适量喷施农药,保证加工成的茶叶绿色健康对人体无害。
茶叶基地绩效管理制度一、前言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料,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为了提高茶叶基地的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针对茶叶基地绩效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茶叶基地绩效管理的概念与意义绩效管理是一种通过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进行对接、控制与激励,以实现整体绩效提升的管理方式。
茶叶基地绩效管理即是通过对茶叶基地的生产、经营、研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评估,以提高茶叶基地的综合绩效水平。
茶叶基地绩效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实现对茶叶基地各项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 激励员工积极性: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惩机制,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绩效水平;3. 风险防范: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茶叶基地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4. 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提升茶叶基地的整体竞争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三、茶叶基地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1. 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茶叶基地绩效评估体系是制定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包括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分配、评估方法等内容。
在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合理确定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囊括茶叶基地的生产、销售、研发、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确定指标时可以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发展趋势。
- 确定指标权重。
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和贡献度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 设定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式,可以根据茶叶基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 绩效目标的设定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是实现绩效管理的关键。
在设定绩效目标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目标具体明确。
绩效目标应该能够量化和可衡量,以便员工和管理者清晰地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
摘要:信息化水平测度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潮州单丛茶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提出潮州市单丛茶产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
该体系侧重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信息资源丰裕度、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因素,紧密结合潮州市单丛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能进行历史时期的指标数据对比,体现了科学性、可比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单丛茶;潮州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254-03a case study in chaozhou 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ea industrylin xua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00, china)1 引言我国是世界产茶和消费大国。
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茶业信息服务的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研究合适的茶业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是业界热点[1]。
虽然部分产茶大省已开展了茶产业信息化的研究和行动。
但总体上,茶产业的信息化集中于销售环节,表现形式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企业网站等,在产和供环节还缺少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支持,如erp、scm和pdm等,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主要通过行业平台和公共知识平台提供,但资源量太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凤凰单丛茶(phoenix tea)原产自潮州市凤凰镇,1982 年被评为国家历史名茶之一,1995年凤凰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4]。
单丛茶产业是潮州市支柱产业,目前茶园面积达到16.8万亩,茶叶年产量2.8万吨,茶叶年产值25亿元[2]。
单丛茶产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乌龙茶凤凰单丛茶》与《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茶》标准。
茶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作者:叶伟娇李自强高水练余文权罗博仁杨江帆来源:《福建农业学报》2019年第11期摘要:【目的】随着茶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产业分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迫切需要通过茶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茶园流转提供价值评估参考依据,推进茶园经营的规模化和茶产业服务规模化。
【方法】参考林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从气象、土壤、地形地貌、茶树质量、茶园结构与安全5个方面设计了茶园质量27个评价指标,利用专家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专业理论和专家意见,制定二级指标评分参考标准,最终获得茶园质量总分公式。
【结果】(1)5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211、0.3800、0.0607、0.2211、0.1171;(2)指标隶属关系分析表明一级指标与茶园质量、二级指标与其一级指标间均有较高的隶属度。
【结论】本研究的茶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在茶园流转时聘请专家参照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带入公式计算茶园质量的总分,为评估茶园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384(2019)11-1347-080 引言【研究意义】茶产业的生产发展面临着茶园细碎化[1]和劳动力短缺[2]等问题。
面对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学者们提出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加快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3],加快茶园管理的机械化[1],增加茶园基地规模和聚集度[4]。
茶园经营规模化和茶产业服务规模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茶园经营规模化有利于改进茶农的生产方式,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效率,减少综合成本的投人。
茶产业服务规模化一方面能够促进茶园的精细化管理,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酸化等现象,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生产经营主体的成本,提高茶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茶园流转是实现茶园经营规模化和茶产业服务规模化的基础,其中,以茶园质量为依据的價值评估是茶园流转的核心工作之一。
【前人研究进展】当前国内外关于茶园质量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研究气象、土壤等方面与茶叶质量和产量的关系。
如利用量化的天气参数预测茶叶产量[5]、茶叶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6-7],茶园土壤的耕作方式[8]对茶叶产量的影响等。
另一部分是通过适宜性分析划分茶园种植、生态的适宜性。
如利用GIS技术划分种植适宜区[9]、构建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0]、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1]。
【本研究切入点】这些研究大部分从影响茶叶质量和产量的角度研究茶园质量,论述茶树种植的适宜性,较少将茶园作为主体研究其质量与价值。
由于茶园总面积大,单个主体小而散等特殊性,有必要对其质量进行评价。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借鉴耕地质量评价和林地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茶园质量的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茶园质量评价体系。
以期在给茶园流转时的价值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加快实现茶园经营规模化和茶产业服务规模化的同时,为茶园制定合理的规划和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构建1.1 理论基础中国农业部在“2008年耕地调查和质量评估技术规定”中将耕地质量定义为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耕地环境质量两方面。
Karlen[12]、张康健[13]等认为林地质量是指自然主导因子(如气候、水文、土壤等)综合作用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优劣程度,侧重反映出在一定林地投人和利用水平下的林地生产力。
关于茶园质量尚未见明确的概念界定,参考上述林地质量和耕地质量的定义,结合茶园的特性,可将茶园质量定义为气候、土壤、地形等主导因子综合作用影响茶树生长的环境优劣程度,和凝聚人类劳动所形成的茶树质量或茶园结构优劣水平,侧重反映茶园生产力和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
在耕地评价指标选取上,农肖肖等[14]认为社会经济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耕地立地条件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共同影响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应该反映耕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的优劣[15]。
熊昌盛等[16]选取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林木状况、社会经济条件4个方面12个因子评价林地质量。
而在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中,主要通过指数导向曲线法和专家评分法选取影响林地质量的土壤、坡向、交通区位等因子进行综合性评价[17]。
1.2 评价指标选择评估茶园质量指标的选择应该关注茶园潜在生产力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茶园的地形、气象和土壤等因素。
本研究基于耕地质量评价与林地质量评价的指标选取以及前人的研究,结合茶学、茶业经济管理、茶园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根据主导性原则、可量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选取评价指标。
1.2.1 气象气象决定作物的生长地点和潜在产量[5]。
气象条件对茶树的生长环境有显著影响,尤其是温度,光照,水分和气体[18]。
茶树喜温怕光,研究发现,年平均相对湿度、极端最高气温、年活动积温、日照时间和平均气温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6]。
茶树怕涝却喜湿,茶树适宜栽培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必须在1000mm以上,而过多的暴雨天气,易引起表土冲刷,对茶树生长不利[18]。
因此,在气象因素中,选取≥10℃的活动积温,年平均日照时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作为评价茶园质量的主要指标。
1.2.2 土壤在林地质量评价中,一般选取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地退化作为评价林地质量的土壤评价指标[16]。
对茶园而言,土壤质地影响着茶树根系的空间分布和生长,土层厚度主要影响茶树长势。
而土壤肥力是茶树汲取营养的主要来源,茶园土壤管理的措施基本为保持土壤的肥力[19]。
茶树是喜酸嫌钙的植物,茶树生长的地区土壤pH值不宜过高。
因此,选取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pH值作为土壤中影响茶园质量的主要指标。
1.2.3 地形地貌地貌、坡向、坡度、坡位是林地质量评价中主要的地形地貌指标[16]。
对茶园而言,坡度、坡向、海拔等因子通过气象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
除此之外,水源的污染情况直接影响着茶树的重金属含量,水源的灌溉便利程度影响着茶园的后期管理和经济投人。
茶园选址要求生态环境要好,远离污染源。
四周的森林一方面能够形成阻隔带,阻挡大气污染源,另一方面有利于茶园的小气候,增加茶园的微生物种群数量。
因此,选取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水源情况、远离污染源、四周(含梯壁)植被覆盖率作为地形地貌中影响茶园质量的主要指标。
1.2.4茶树质量林地质量评价体系中,一般选择闭郁度、平均胸径、龄组等评价林木质量[16]对茶园而言,茶叶产量、鲜叶质量、树龄、茶树品种等因子直接影响着茶园的质量与收益。
不同茶树品种在发芽迟早、生长快漫、内含品质成分等方面有较大差异[1s1,只种植单一品种,不利于降低种植风险,以及茶园在产量、品质、抗逆性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综合效应的提高[20]。
同一片茶树种植区域的品种纯正度影响着茶园的后期管理、采摘和成茶品质。
因此,选取茶树品种、品种纯正度、品种结构、年均单产、树龄、鲜叶质量作为茶树质量中影响茶园质量的主要指标。
1.2.5茶园结构与安全茶树是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前期建设的工作基础影响后期的茶叶产出[18l0茶园的规模、梯层等高情况、梯壁结构强度、道路情况都需要前期大量的经济投人且后期较难改变,对茶园质量与收益具有重要影响。
无公害、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等相关认证的茶园都是按照国家要求生产无公害、无污染产品的茶园,对于茶园茶叶质量有较高的保证。
因此,选取茶园规模、茶园梯层等高、梯壁结构强度、道路情况、茶园认证作为茶园结构与安全中影响茶园质量的主要指标。
1.2.6否定项近年来,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被提到重点位置。
茶园鲜叶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大气的污染、土壤的污染、农药污染和化肥的污染等[2]],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茶叶中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22]。
考虑市场对茶叶质量与安全的要求,根据茶叶鲜叶安全健康标准,设定空气污染指数、土壤污染负荷指数以及农药或除草剂残留3个否定项。
3项监测超出国家标准,茶园直接评为最低分茶园。
综上所述,根据茶园质量的指标选择,从茶园价值评估的角度,以茶园质量评价作为目标层,将评价指标作为准则层(以下称一级指标),将各准则层细分为指标层(以下称二级指标),构建茶园质量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指标与代码如图1所示,并根据模型设计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
1.3二级指标评分标准根据选定的二级指标,查阅相关的书籍文献,将得分参考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特性分别设立分数区间,并根据客观性原则以及茶园发展可能性,初步形成二级指标得分参考指标。
结合20名专家意见以及茶园实地勘测试评分反馈修改,最终形成27个二级指标得分参考体系(表1),并对3个否定项指标进行条件限定:空气污染指数检测超过150、土壤单项污染负荷指数检测≥1、农药或除草剂残留检测其中一项超出国家标准,以上否定项满足一项直接定为最低级茶园。
表1中土壤肥力评分标准区间必须满足3项及以上;坡向评分考虑到同一茶园同时存在阴面与阳面,限定其为阳面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百分比;品种纯正度为同一片茶树种植区域品种的纯正程度;鲜叶质量评价参照供制成最适茶类花色的鲜叶质量级别评判;茶园规模以茶园集中面积进行评分。
1.4 茶园质量评价模型根据二级指标评分参考标准评出分数,将得到的分数乘以其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后,加总乘以各对应一级指标权重可得茶园质量总分。
计算公式如下(式1)。
式中:P为茶园质量评价总分数,A1~A5分别表示茶园质量评价一级指标中的气象、土壤、地形地貌、茶树质量、茶园结构与安全的权重,B1~B5分别表示茶园质量评价中隶属于一级指标的各二级指标权重,C1~C5分别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n为各二级指标个数。
1.5 数据来源评价权重数据由发出的145份问卷所得,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达91%。
问卷对象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茶学专家,湖北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考科学院等茶叶相关研究所职员,以及福建八马有限公司、福州仙逸来茶业有限公司、泉州盛世三和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管理者及名下茶园管理者。
问卷按职称和职业技能级别分为4个等级,其中初级职称、初级工、中级工5名,占问卷的3.8%;中级职称、高级工、技師22名,占总数的16.6%;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66名,占比50%;正高级职称人数39名,占比29.5%。
1.6 数据处理首先采用SPSS 24.0对132份有效问卷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信效度分析。
结果显示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为0.962,且各指标系数均大于0.7,本量表信度可靠;在结构效度检验中KMO检验值为0.883>0.600,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291.478,显著性概率(Sig)为0.00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