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制对中国古建屋顶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9
凸显等级制的中国古建筑礼乐文化标志-快乐老头的日志-网易博客凸显等级制的中国古建筑礼乐文化标志(一)礼:等级“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
在中国,“礼”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为其他任何民族所无。
其他民族的“礼”,一般不出礼俗、礼仪、礼貌的范畴。
而中国的“礼”则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名。
在中国古代,“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皇权的根本。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创制于西周,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大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
《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
”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
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这些规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种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这样才能“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齐上下、夫妇有所。
”礼的内涵:等级:政治概念——忠——国家“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观念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
孝:道德对中国人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
百行孝为先。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丁忧。
孝廉。
忠:岳飞等级与伦理的关系:孝慈则忠。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人们普遍相信“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宗法制:宗法是由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系统,到阶级社会已经演化为一种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是政权、族权的统一体。
通过扩大家族统治,加强血缘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极其严格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
家国同构。
(二)乐:周乐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制礼作乐”,既重视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又不忽视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乐。
由礼及乐的思想在建筑上也有表现,即在固守礼的原则的基础上,强调建筑的美感和韵味。
(三)影响礼的影响:“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体量、装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礼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灵魂,是解读中国古典建筑不可或缺的钥匙。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作者:程瑶张慎成秦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程瑶,张慎成,秦琼(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关键词:礼制文化;建筑形态;等级制度;礼制秩序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4-02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以“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关系”为主要人伦关系的各个社会领域中.“明伦理”则意味着明确、确定、遵守这种伦理关系,并将它规范化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便成了建筑师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样,伦理化及秩序化在社会中产生的普及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促进,这样,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制化与秩序化则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古代民众把对“礼制”的寄托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可以在建筑外在形式看出人们对礼制思想的执著.人们在对礼制的解读体现在建筑上面,可以深刻的领会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进而探究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本文即从城市形态、民居空间、建筑式样与装饰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礼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1 城市建筑形态布局体现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布置所遵循的“礼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君王居住的宫殿位置设计在都城的中央,宫殿设计的庄严而奢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p23)这即是说,在古代建造城池,都城中必须以宫城居中,因为这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同时,以君王居住点作为整个都城的坐标点,其次在旁树立其他建筑物,从方位上看,都城的左前方放置祖庙,都城的右前方设置社稷坛;我们都知道祖庙是象征着家族和血缘,众所周知社稷代表的就是国家的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意思就是说以宫城的坐标为设计原点,都城的外前方设置为朝,都城的后方设置为市.其次是贸易集市则,相对来说占地面积也比较小,所以置于整个王城北部“卑位”.百姓做居住的民居则分布在宫城外围,同宫城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不能在方位及位置上上超过宫城一步,又要在平面布置上起到簇拥宫城的作用.十分明显,古代的礼制在建筑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君王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以此作为参考,然后进行其他建筑的方位指定,在这里,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取得了统一,建筑等级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有严格的区别和对应,统治阶级的建筑在方位上和地位等级上超越其他任何建筑类型,可以说,这种城市形态的建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礼制思想反应.总之,通过设计方位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在民间也按照如此来区分穷富之间的区别,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大特征,对于礼制的体现十分的明显,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严格限定约,也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2 普通民宅的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体现礼制思想古语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2](p124)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根本就是“谨夫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规范男性女性居家之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宅建筑的建造的原则为“辨内外”,也就是对室内外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同时要求民众行为举止应该符合不同的环境氛围.在我国,传统民宅布局多数属于庭院式对称布置组合,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就较为多样化,有小型的一进式,同时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多进式.这种空间布置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民宅以南北为轴,左右对称式布局,建筑的东南方位是民宅的正门,在门的内部设置影壁,可以遮挡一部分视线,可以起到保护主人隐私.建筑的前院放置倒座,是为了提供给客人和仆役的地方.从二门内进入院内,可以看见堂屋,堂屋的位置是要在中轴线上朝南,是为了提供给长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还会设置供奉祖先的地方以及主人会客的地方.这些的设置都是十分严密的.传统的民宅中东西厢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围墙或廊道需要与厢房联合在一起,当家主人的地位层次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两院内院或外院.两院之间有花门作为分界,同时还要起到秩序的维持,四合院的门内和门外,分别形成了内院和外院,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外院去的,同时要求宾客也不能到达内院去.利用此空间布置所构建的的空间秩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住宅是比较大的规模,在古代是四合院都是建筑在一起的.同时设计的也十分严格都是以轴线对称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中十分明显的体现着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层次,在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布局,也很像家族礼仪的布局,用着它特殊的方式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进行了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对建筑在空间是的影响,极大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中家庭地位关系的层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对居住空间的营造,因此,传统的存在使得我国古代民宅建筑的建造有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反应了中国古人的礼制观念意识.3 建筑结构、式样及内外装饰体现礼制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和装饰体现出的社会等级是何等的严格.在唐代就规定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七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三间两架.六品官员或者是七品以下的客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房屋不能超过一间两架.在宋代也曾这样规定过:天下的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可修建的器宇非凡,屋邸还有店铺都要在建筑在离街道近的地方,不可以在房屋上绘制朱漆梁柱窗扇雕铸柱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对于建筑的设计的样式还是装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可以随便搭建,迫于礼制秩序,普通百姓或是官员都必须遵循.中国的古代建筑结构是独有的,能够标志出我国传统建筑等级层次的是斗拱以其组合的繁简的设计.从宋代开始,建筑开始以斗拱为建筑材料,大小直接决定着建筑房屋主人的地位.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曾规定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规定,“材”决定着建筑的等级,不同建筑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料进行施工.同时也因为这样,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从建筑内外装饰来看,首先在颜色的使用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主体支配地位的色彩均有不同内容,要用建筑自身反映社会等级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秦规定了只有皇宫的柱子能用红色,其他诸侯的殿的柱子严格规定只能用黑色,建筑柱子青色的是大夫,建筑柱子是黄色的是士.在汉代尊崇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规定在皇宫内流行穿戴的黄色衣帽是根据传说中的黄帝;从唐代以来,帝王专用色彩确定为黄色.其次在装饰图案的使用上,作为建筑重要的装饰图案,自清代以后,彩画按形式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和玺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内的装饰还有坛庙的主殿、堂门等装饰;第二位的旋子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庙宇、官衙的主殿;而用于园林和一般住宅建筑的彩画,多采用苏式彩画,等级是最低的.在图案及材料的运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明代:“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中堂、后堂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桶彩绘施,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厅堂无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黑油兽锡环.六至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4 结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下,中国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到了现在,没有突破传统事物的勇气和想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融合现代的想法,用新时代的想法去设计中国的建筑,也要具有中国的传统的特色,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中国式的建筑,而放眼当前,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建筑还要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礼制文化不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应该抓住的是其秩序与和谐的本质内涵,也只有详加分析我国的传统建筑的功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还要考察在传统建筑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参考文献:〔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王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J].中外建筑,2004.〔3〕梁爽.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J].山西建筑,2007.〔4〕(宋)李诫,王海燕注译.《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标签:古代建筑;礼制;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1、“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伦理”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涉及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即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2、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的礼制文化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
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礼制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布局和空间划分方面。
古代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建筑物划分为前后、左右两个空间。
比如宫殿、庙宇等建筑通常由正殿、前庭、殿堂、大门、配殿等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含义。
这种空间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其次,建筑形式和装饰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神龛、华表、琉璃瓦、飞翘檐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意象。
比如神龛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它代表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庇佑。
而华表则代表着尊贵和荣耀,它们通常会出现在重要场所的入口处,用于彰显建筑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对联、屏风等也常常被用来彰显建筑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再次,色彩和意象方面。
传统建筑中常常采用红、黄、绿、蓝等鲜明的颜色,这些颜色不仅对建筑本身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符号密切相关。
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热情,常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雕花和装饰物上,强调建筑物与人的和谐和祝福。
另外,建筑中常常出现以龙、凤、麒麟、螭虎等神兽为主题的雕塑和画像,这些神兽寓意着权力、尊贵和荣耀,也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重要的意象之一最后,建筑功能与使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中注重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合适场所,体现了社会生活与礼制规范的统一、宫殿和庙宇主要供奉神灵和举办重大礼仪活动,它们通过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展示了宫廷威严和神圣庄重。
而民居和祠堂则更注重家庭生活和祭祀活动,打造出有利于亲子亲友交流和尊卑有序的空间环境。
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和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和礼制。
综上所述,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礼制文化在建筑色彩中的体现作者:赵梦蝶吴婷婷来源:《牡丹》2018年第21期历经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强调社会的秩序性。
礼制包含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其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
受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在潜移默化中,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与布局逐渐被赋予等级色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建筑立面装饰等。
受礼制文化影响,建筑色彩展现出等级森严、体系沿革的特点。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不同的文化作用影响下,建筑色彩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构成绚丽、丰富多彩的建筑色彩体系。
一、礼制发展历史沿革“礼”不仅仅限定于一般意义的文明礼貌,而是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基础。
“礼者天地之序”其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
“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秩序,其职能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
在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对于宫室建筑有着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制约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规模、装修等,成为影响中国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元代“华凤轮没、彝道倾颓”的社会礼俗为明朝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反面教材,因此朱元璋参考前代礼仪制度,结合社会现状加以改进。
元代的礼制带有浓厚的蒙古色彩,严重威胁明朝政权的合法性。
因此,明代开始进行礼制变革,这也是对周汉唐宋的礼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礼”有时可看作为“饰”,“饰”也被贯以“礼”的内容。
建筑的造型、建筑色彩、建筑装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礼仪等级观念的影响,礼仪等级观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思想主题,并通过规范空间秩序、建筑形态及建筑装饰得以表达。
二、礼制在建筑色彩中的体现(一)等级制度与柱子色彩在有关柱子色彩的记载中,最高等级是朱红色柱子,其他等级柱子的色彩也会有变化。
明清时期,不同等级的王公贵族府邸的柱子有明确的颜色规定。
据《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君主的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其他官员只能用黄色。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120035202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收稿日期:2008212212作者简介:项岩松(19752),女,助理馆员,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天津 300380项岩松摘 要:阐述了礼的含义,深入探讨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指出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礼制,古建筑,等级制度,影响中图分类号:TU 2092文献标识码:A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礼”为基本框架,也就是用制度规范各类等级,它很自然地渗透在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营造中,因而建筑中的一切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其观”,还为了“辨贵贱”,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成为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其在古代建筑中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1 城制等级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一轨为八尺),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七轨,野涂(都城道路)宽五轨。
摘要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形式受到了礼制的影响。
而礼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等级制度,屋顶作为传统建筑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更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象征着等级制度。
在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加强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关键词礼制;屋顶形式;等级制度
正文
中国古代艺匠利用木构架结构的特点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屋顶,又利用丰富的装饰手法锻造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除了使房屋躯体具有艺术的外观形象外,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等级性。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
屋顶则是这三段式中外形尺度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突出、最显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
同时屋顶往往也能从它的形式上表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形成受到了礼制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房屋建筑的产生是人类生存斗争的产物、以利弊害的工具。
然而中国建筑文化艺术是在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而儒家、道家、释家的历史文化作为其中的精髓,更是对建筑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最高指导思想。
而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礼
看作是一切行为的规矩准绳。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君主专政的封建制度成为
主要的政体形式,其宣扬的伦理等级观念也成为重要
的政治观念的一部分。
而建筑一向被誉为“石头的史
书”,在它身上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其中包括着各个时
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
“礼”的意识自然浸透到古代
建筑形式中去。
儒家学说一向把“儒家流者,盖出于
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作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所谓的政治于人伦关
系,正所谓礼为天下之序。
图一:屋顶形式
所谓的以礼为天下之序,实质是用“礼”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礼”被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传统建筑艺术当然也少不了,而且这种“礼”制在官式建筑中规定严格,具体到建筑方位布局、功能、结构、形式、色彩、装饰等方向都存在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甚至都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违反者要受到处分。
所以“礼”制在传统建筑中主要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屋顶作为传统建筑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更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象征着等级制度。
由于等级制度的出现,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制度分为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平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这四种是等级制最明显的。
这种等级制度看似与屋顶无关又让人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把建筑的屋顶比喻成建筑的帽子,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就像不同身份的人戴的不同样式的帽子,有大礼帽、小礼帽、军帽、官帽、睡帽等,不同形式的屋顶标示着不同的等级。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
庑殿式屋顶的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古老,庑殿顶具体形式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形成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样式。
庑殿顶在《考工记》中被称为“四阿”顶,这种形式的屋顶是中国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因此一般也只有用于宫殿、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
如北京故宫三大殿的首殿太和殿。
图二:庑殿屋顶图三:庑殿顶
太和殿是皇上直接使用的宫殿,在我国传统宫殿建筑中等级为最高,建筑规
模也是最宏伟壮观。
太和殿是皇上召见大臣、行使权力的重要场所,凡皇帝登基大典、婚礼、册立皇后、命令出征,以及春节、冬至等节日的庆典活动均在这里举行,因此太和殿的意义不言而喻,是宫殿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
它是皇权的象
征,屋顶形式自然也就是庑殿顶,且为重
檐庑殿顶,《礼记》中有曾记载“礼,
有以多为贵,有以太(大)为贵;有以高
为贵;有以文为贵”,太和殿建筑正是封建
帝王至高至贵的礼制思想的全面体现。
之所以庑殿顶能成为等级最高的屋
顶形式,正是因为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
响。
图四:太和殿
歇山顶是紧随庑殿顶后的较有品位的高级屋顶形式,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屋顶。
歇山顶的屋面结构比较复杂,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一共有九条屋脊,所以在宋代的时候也成为“九脊顶”。
一般用于宫殿建筑或庙宇建筑中比重要建筑稍次的一些建筑,根据建筑的情况,可以做成单檐或重檐的形式。
例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
图五:歇山屋顶图六:歇山顶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
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它便是一座重
檐歇山顶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保和殿在明代的时候是皇上换礼服的地
方,逢册立皇后、皇太子颁诏时,百官上
表笺称贺,皇上先到保和殿穿戴礼服,去
太和殿接受朝贺,然后再回保和殿换下礼
服。
到清代时太和殿是
元旦及其他节日举行宴会和进士殿试的
地方。
由此可见太和殿在故宫建筑群中仅
次于太和殿,也较为重要,因此采用了歇
山顶,体现出了它的等仅次于庑殿顶。
图七:保和殿
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规定了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分,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制定了建筑的等级制度,而劳动的先民们在建筑的实践中对建筑形式又产生了多方面的考虑,总是尽量做到使人易懂。
普通百姓有普通百姓的屋顶形式,鬼神有鬼神的屋顶形式,尊贵建筑更有其特别的屋顶形式,这样是一般人一望建筑便知此建筑是庙、衙门,还是住宅等。
悬山顶等级次于歇山顶,其形象特征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的屋顶,屋面分前后两坡,屋面在到达左右两侧山墙时挑出檐,悬架于山墙之上,形成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出檐的形式。
悬山顶一般用在官员的宅第建筑中,在后来的一些民居建筑中运用也较为广泛。
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于悬山顶。
例如浙江民居等。
由于礼制的规定,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作为官员也只能用悬山顶,不能触犯尊卑等级。
图八:悬山屋顶图九:悬山顶
图十:浙江民居图十一:云南丽江古城
硬山顶级别较低,它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与悬山顶的主要区别在于左右的屋檐与两侧的山墙平齐,即左右两侧没有出檐。
这种屋顶形式俗语比较朴素的屋顶风格。
硬山顶出现的较晚,是在砖大量使用时而产生的,明清两代时主要运用在民居建筑中,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北方则多硬山顶。
例如山东民居古建筑。
图十二:硬山屋顶图十三:硬山顶
图十四:安徽宏村图十五:山东民居
假如没有封建礼制等级制度也就不会有屋顶形式的等级,也许什么样的屋顶好看、实用大家就会建造这样的屋顶,就不会有宫殿、庙宇、官员、居民等屋顶类别之分,单从屋顶外观也就区分不出形式、用途、等级等。
正是受到礼制的影响,礼成为古代中国人民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等级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追求。
屋顶的形式正是受这种礼制制度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正是这种等级的差别才区分出了人身份的不同等级,从某种意义上加强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礼制的等级制度对屋顶形式的影响有好的一面,让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能够有规律的按等级划分为几种,能够体现出等级制。
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
由于等级制度的森严,一般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居所,只能按照规定的等级制度建造。
在古代历朝中也有因建造居所屋顶违反规定致祸的。
《唐律》中曾规定建舍违令者杖一百,并强制拆除或改建,模仿宫殿形式建者会闯杀身之祸。
南宋的秦桧曾以此罪名陷害张浚。
由此可见这种等级制度的严厉性,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局限性,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建造房屋,否则一代违反规定,就会给自己乃至全家带来杀身之祸,可见当时这种等级制度的残酷性。
由此可见礼制对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是受到了礼制的影响,屋顶的形式才能有规律的按照等级制度分类,形成不同的形式。
此论文中,我只重点把礼制对四种屋顶形式的影响做了较深的分析,屋顶的形式还有很多,例如攒尖顶、卷棚顶、平顶等,在这里不能全都一一细说。
礼制对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影响也还有很深远的内容,我所分析的也许并不全面,但这是我所能理解和认识最深刻的了,希望以后认识在不断提高中,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
《解读中国古代建筑》
《屋名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