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4.86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如下:
一、知识梳理
1. 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
古代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等文明成果。
2. 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
里斯河),创造了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果。
3.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和
恒河文明,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4.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地中海地区,包括克里特岛、迈锡
尼等地,创造了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神等文明成果。
二、重点知识点
1.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
象征。
2. 古巴比伦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 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初是用来计数牛的。
4. 古希腊人创造了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
三、文化拓展
1. 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是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它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这些文明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和交流,例如楔形文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以及希腊神话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 这些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一、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十四课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历,并为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为七年级学生,必须要认真学习历史必背知识点十四课。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一、古代文明1. 《史记》所记载的“三皇五帝”与“夏商西周”的基本情况,以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和历史贡献。
2. 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华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情况,如文明起源、社会生活、科技水平等。
二、古代希腊1. 希腊的朝代分期和特点,其中包括米诺斯文明、古希腊野蛮时代、古典时期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
2. 古希腊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包括民主制度、雅典学派、古典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三、古代罗马1.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包括各自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军事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2. 古罗马文化和艺术,包括古罗马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的内容。
四、中国古代史1. 周朝的分期和特点,以及周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秦朝和秦始皇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想、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五、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和起因,包括汉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问题。
2. 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人物,如魏国、蜀国、吴国、曹操、关羽、刘备等。
六、唐朝和宋朝1. 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唐朝的盛世和衰落过程。
2. 宋朝的分期和特点,包括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七、元代和明清时期1. 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明朝和清朝的分期和特点,包括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的十四课,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更好地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历史课笔记:七年级上册第14课这节历史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古代的第一个大帝国——中国的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一、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兴起:秦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自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时,中国的七个诸侯国已经被他征服。
2.秦国的统一: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统一了中国。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像推行法律合一、修筑长城、修建大型工程等。
二、秦朝的特点1.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统治的稳定,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法家思想:秦国崇尚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使社会秩序得到了规范和稳定。
3.地方行政:秦朝设立了郡县制,各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司法权由中央集权的国家直接掌握。
4.建设工程: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如修建长城、修筑宫殿、修建陵墓等。
三、秦朝的成就1.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实行了小篆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标准,使得交流和贸易更加方便。
2.土地制度的改革:秦朝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调配和管理。
3.道路修筑和交通发展:秦朝修筑了大量的道路,提高了交通的便利程度。
4.农业的发展:秦朝推行农业技术,改进农具,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四、秦末的动乱和秦朝的衰亡1.强秦政策的失败: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强秦政策,使得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农民起义:秦朝后期,农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陈胜吴广的起义。
3.内外交困:秦朝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秦始皇病逝后,秦朝很快就解体。
五、对秦朝的评价1.积极的一面:秦朝的建立,使得中国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国力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初一历史第14课笔记一、导入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交流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二、重点知识1. 丝绸之路的概念和范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包括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2. 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路线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今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这条路线全长7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陆路交通线之一。
3.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泉州等城市。
这条路线通过海上航行,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交流之一。
三、难点知识1. 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需要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贸易、文化、科技、宗教等多个方面。
需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以及丝绸之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一、中世纪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1. 农业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农业主要以自然耕作和轮作为主要方式,耕作农具主要有犁和耙,而播种农具主要是手工业者使用的撒种器。
中世纪的农业还使用了化肥,这些化肥主要是由厩肥、堆肥和农田积肥组成。
2. 手工业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手工业主要包括丝绸和纺织业、陶瓷业、金属加工等,这些手工业不仅在农村得到普及,也在城市中兴起。
手工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二、中世纪欧洲的商业和城市1. 商业的繁荣在中世纪欧洲,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商品被迅速流通,商人从各地收集商品,再将其分销到不同地区,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蓬勃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商业还催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比如合资经营、信用交易等。
2. 城市的兴盛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兴盛,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成为了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商人和金融家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成为了中世纪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欧洲的交通和通讯1. 交通的便利中世纪欧洲的交通便利度明显提高,一方面是由于道路的不断修建和改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些都为商品的迅速流通提供了保障。
2. 通讯的频繁中世纪欧洲的通讯频繁度明显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信使的不断增多和邮局的不断设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字的广泛传播和出版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教育1. 文化的繁荣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于书籍的不断翻译和出版,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为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土壤。
2. 教育的普及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不断设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这些都为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教育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五、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和道德1. 宗教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对民众的影响十分巨大,大部分民众都笃信基督教,宗教活动也成为了中世纪欧洲的一大特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西域:甘肃和以西、(今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通西域:①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夹击。
②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同西城各国的友好往来。
*3、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为的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张骞的精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5、“丝绸之路”:路线:从出发,经过、今地区,通向、,到达。
作用:沟通,促进了的交流。
6、海上丝绸之路:从出发,最远到达。
7、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
意义:今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汉明帝时,经营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派甘英出使,甘英只到达波斯湾。
开辟了从西域到西亚的道路。
第15课:两汉科技文化*1、造纸术:①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中国早期的用麻造的纸。
②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③东汉时候,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
④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医学: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
①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编了体操“”。
②张仲景写成《》。
后世尊称他为。
*3、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起源于,西汉末年经传入我国。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兴起于。
创始人是、张陵。
尊老子和黄帝。
*4、《史记》:西汉著,记述从到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16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2、官渡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与,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与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5、三国的生产情况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初一历史14课初一历史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背景:明朝前期,国势强盛,积极遣使下西洋,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概况: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他招募军队,亲自训练,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连续九战九捷,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影响: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居住权: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评价:澳门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
四、评价郑和下西洋航海特点:时间早,历时长久,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取得和平外交和友好交流的成就。
与西方航海家的比较:与欧洲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等大航海时代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开拓殖民地,也不带有侵略性质,而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以及进行海外贸易的需求。
这种和平交往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利益,也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
它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评价戚继光抗倭历史地位:戚继光抗倭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和军事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必背重点
张骞通西域通西
域过
程
汉朝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项目第一次第二次
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的交流联系
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
往来
丝绸之路陆上
丝绸
之路
概况
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
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
丝绸
之路
向东山东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
向西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
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
卡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西域
都护
府的
设置
班超
经营
西域
①73年,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
在西域期间,他派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②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③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要点第14课一、匈奴的兴起——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生活:生活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
2、统一: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经济发展:①畜牧业:兴旺发达。
②铁器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③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
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1、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①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
②概况:时间公元前119年,将领卫青、霍去病,主要战役漠北战役。
③结果: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和——昭君出塞①背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与汉订立和好盟约。
②时间: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③意义: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5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范围:指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地方。
2、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3、过程: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西行途中被扣留10年。
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4、结果: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
职责:总管西域事务。
设置的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影响: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交通,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
②路线: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汉朝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有何变化?说明原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以下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的内容笔记整理: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的思想、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也促进了思想上的统一。
汉朝则重视文化教育,提倡“仁义礼智信”,使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1、思想方面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集权”思想,儒家的“仁政”、“礼治”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艺术方面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也非常显著。
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陶俑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此外,汉朝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文学方面秦汉时期的文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例如,《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之一,作者司马迁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此外,《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影响秦汉时期的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思想、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朝代所沿用和发展。
最后,秦汉时期的文化也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影响,例如汉字的传播对于东亚地区的影响等。
四、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丰富多样,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文化成就和文化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14课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七年级历史上的14个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
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和周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一个政治中心,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2. 周朝的分封制和封建制度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把王国领土分封给诸侯,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这种制度发展到春秋时期逐渐演变成封建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和复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并且思想文化领域也非常繁荣,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对文字的标准化和对法律的规范化。
5. 汉朝的兴盛和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经济、文化和科技都相当发达。
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最为兴盛的时期,但是后期由于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外族侵略而导致衰落。
6. 三国时期的兵家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这个时期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南方的文化更为繁荣。
7.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的高峰。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方面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
8. 元朝的统治和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朝代,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统治时期。
元朝时期,蒙古文化和汉文化融合,产生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如元曲、元杂剧和元画等。
9. 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标志着元朝时期的结束。
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和艺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明代绘画、明代小说和明朝科技等。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主要讲述了印度教和佛教两种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这两种宗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本文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雅利安人时期。
雅利安人最初信奉的是一种称为“吠陀”(Veda)的宗教,后来吠陀演变为了众多教派和宗教形态,其中包括了印度教。
印度教信奉多神教,认为世界上存在无数神明,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神明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他们代表着创造、毁灭和保护。
此外,印度教还强调轮回转生和业力因果,认为人们的一生受到前世和今世行为的影响。
二、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缘起于释迦牟尼的思想和教义。
释迦牟尼是印度一个王子,他因为关注人类的苦难和痛苦,离开王子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出家人,并提出了“四谛、八正道”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强调“无我”思想和破除“生死轮回”的重要性,信奉人可以通过修行和证悟来超越轮回,获得涅槃。
三、印度教和佛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印度教以多神教的信仰体系,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与出生背景相关。
而佛教则以“众生平等”为理念,反对社会等级制度。
此外,印度教和佛教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印度教的瑜伽、印度舞蹈等,以及佛教的佛塔建筑和佛教艺术。
四、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如禅宗、华严宗等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种宗教,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七年级历史第14课的知识点,包括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它们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这些都是了解东亚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了解人类宗教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作为初中历史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历史14课是七年级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起源、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明起源在学习历史14课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
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还处于狩猎采集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各种古代文明也逐渐形成,如远古蒙古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等。
二、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文明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文化。
1.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氏族部落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等多个历史时期。
其中以商朝和西周时期的文明为代表。
商朝时期,殷商王朝的鼎盛时期,繁荣的商业、制度完善的宗教文化等都是商朝的特色。
而西周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
周公制定的封建制度为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氏族部落制度、奴隶制制度、封建制度、民主制度等多个历史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主为核心,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千年不变、契约精神和重视家族。
3.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样是长久而漫长的。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还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发明,这些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是指人类历史上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
在世界古代史中,最为重要的有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1.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涵盖了文艺、哲学、科学、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
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
(1)山东朝鲜、日本
(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3)班勇出使西域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