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蛋鸡瘫痪症的病因及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77.13 KB
- 文档页数:2
鸡腿发软站不稳吃什么解决鸡瘫痪站不起来的原因
在饲养过程中,鸡常发生软脚、跛行、麻痹、蹲下不愿走动、腿爪变形和瘫痪等腿部疾患,达龙硬骨头主治家禽瘸腿瘫痪。
鸡的腿部疾患原因极为复杂。
腿病多数系某种疾病中的一项疾病,对此症我们只能姑且称之为“腿疾综合征”。
鸡群发生腿疾直接影响鸡群整齐性,是鸡群死淘率增高不可忽视的因素。
1、增强机体抵抗力
应激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抵抗力,从细节做起减少应激发生或降低应激强度。
如保持饲料卫生和营养全面平衡,合理饲喂。
保持饮水和饮水用具的清洁卫生;维持工作程序和光照程序稳定等。
2、消灭媒介昆虫
秋天仍是蚊、蝇、蠓等吸血昆虫繁殖的旺季,媒介昆虫的滋生繁殖会传播许多疫病,必须注意消灭媒介昆虫。
除用药物驱杀外,在鸡舍的窗户等开露部分上安装纱网,防止蚊、蝇、蠓的叮咬,减少疫病传播。
初产蛋鸡发生瘫痪怎么办
夏季,初产蛋鸡由于机体消耗增加,在营养供应不足、光照时间过长、气温较高等不良条件下,极易引发瘫痪。
1、临床的症状。
病鸡爪子弯曲,两腿发软,常呈侧卧姿势,两腿或单腿后伸,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糊状稀粪。
当环境温度超过29℃时,出现零星死亡,温度越高,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越高。
2.防治措施。
①鸡舍内加强通风换气,不要急于提高饲养密度,要设法增加鸡的采食量,尤其是鸡100日龄以后应及时提高饲料中各种维生素的含量。
②勤观察,发现病鸡及时隔离。
③鸡进入初产期要防止营养供给不足。
④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 AD3或鱼肝油。
⑤搞好鸡舍环境卫生和消毒。
⑥根据实际情况,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生素,防止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一起笼养蛋鸡瘫痪综合征的诊治韩芳;陈杰;陈永进【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2(000)021【总页数】2页(P87-88)【作者】韩芳;陈杰;陈永进【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兽医站;江苏省泗洪县兽医站;江苏省泗洪县兽医站【正文语种】中文作为基层兽医工作者,门诊时经常遇到笼养蛋鸡开产后产蛋率下降、瘫痪的病例,发病率高的可达6%,死亡率达2%~3%,造成的损失很明显。
人们通常把这类疾病统称笼养蛋鸡瘫痪综合征(Paralysis Syndrome of Cage Layer),又称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是笼养蛋鸡特别是高产蛋鸡极易发生的一种疾病。
在对养殖场户的鸡料配比调查中得知,笼养蛋鸡开产后瘫痪主要是由于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搭配不合理,钙磷代谢失调而造成骨质疏松的一种骨营养不良性疾病;此外维生素D3缺乏、日粮中脂肪缺乏、蛋白质含量偏低、饲料霉变,鸡的运动量不足等也能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生。
一、临床检查1.问诊。
江苏省泗洪县青阳镇一养殖户,共有笼养褐壳蛋鸡8000羽,23周龄,20周龄时开产,产前一直状态比较好,但经常在鸡群中出现瘫痪鸡只,产蛋率增加缓慢或下降,蛋壳褪色,沙壳蛋或软壳蛋增加,蛋的破损率增加,发病鸡只鸡冠发白,卧于笼中影响采食,如拿出室外阳光下任其采食,几小时后便可站立行走,2~3日即可康复,死亡多发生在夜里,如在夜里仔细观察鸡群,可见病鸡身体发抖,闭眼缩颈。
该病发病率在4.3%左右,而且整个鸡群状态不佳,产蛋率明显下降。
经询问得知,该养殖户使用的饲料全是自家配制的农家料,并且该鸡场以前也有此类疾病的发生,但没有这次发病明显。
2.临床症状。
母鸡在开产后约3~4周左右,病鸡先是产软壳蛋,随后常表现为精神委顿,嗜睡,体色、鸡冠苍白,站立困难,疲乏无力,严重不能站立,侧卧于笼底,以跗骨支撑,呈企鹅蹲坐状,甚至瘫痪,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鸡产蛋率下降,软壳蛋和裂纹蛋显著增加,合格蛋仅为60%~65%,孵化率降低,鸡常出现啄蛋癖。
鸡瘫痪,站不起来,鸡关节炎症的诊断与防治在家禽养殖过程中或在家禽屠宰过程中,常发现一些鸡只趾、跗关节存在肿胀现象,这些鸡只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存在的关节炎症往往会使其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增高,严重时也会造成一定死亡,给养鸡生产造成损失。
在家禽养殖过程中能够引起鸡只关节发生炎症问题的因素有多种,因此需要及时做好鉴别诊断和防治。
一、疾病诊断特点1.病毒性关节炎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以跗、趾关节肿大、腱鞘发炎、腓肠肌断裂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4-7周龄的鸡只。
剖检可看到跗关节肿胀、充血或有点状出血,关节腔内有淡黄色或血样渗出物,如存在继发感染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或干酪物。
感染早期可见附关节附近的腓肠肌肌腱明显水肿,后期可见其断裂和出血。
鸡瘫痪,站不起来,鸡关节炎症的诊断与防治鸡瘫痪,站不起来,鸡关节炎症的诊断与防治2.滑液囊支原体型关节炎滑液囊支原体性关节炎是由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关节发炎为主要症状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多发于4~16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
病鸡冠苍白,生长迟缓,羽毛松乱,继而跛行,跗关节及趾关节部肿胀,且有热感和波动感,且常伴有胸部囊肿。
剖检可见跗关节腔中有黏性或干酪样渗出物,龙骨下有化脓性积液,爪垫内有粘液性物质,气囊上有气泡样存在,常伴有脾、肝、肾的肿大。
鸡瘫痪,站不起来,鸡关节炎症的诊断与防治鸡瘫痪,站不起来,鸡关节炎症的诊断与防治3.鸡白痢型关节炎鸡白痢性关节炎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各种年龄鸡常发的一种关节型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多发于小日龄阶段的鸡只,发病鸡沉郁、缩头、翼下垂、消瘦、喜卧地,跗关节肿大,部分鸡只排黄绿色稀粪。
剖检可见跗关节充血、滑液囊高度扩张, 囊腔充满黄色粘稠液体。
另外还可见到心脏有白色结节,肝脏肿大、有黄白色坏死灶等症状。
4.鸡葡萄球菌型关节炎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多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关节出现炎症的传染病,病鸡呈一侧性或两侧性跛行,趾、跗关节肿胀、局部发热,按压肿胀部有积液、波动感,病鸡喜卧、饮食困难,拉黄白稀粪。
导致鸡腿软腿瘸的原因小鸡瘫痪站不起来的原因小鸡站不起来了怎么治疗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会有养殖户在反馈,我家有几只鸡突然瘫痪了,站不起来了,还有的鸡走起来一跛一跛的,出现这些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鸡为什么会瘫痪,引起鸡瘫痪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鸡腿软症1. 缺乏营养物质鸡群中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D,初期会出现鸡群食欲下降,不能站立,生长缓慢、骨骼畸形等症状,后期会发展为瘫痪、两腿外翻或卧地、无法站立、行走;鸡群中缺乏锰元素、胆碱、叶酸、尼克酸等物质时,会引起鸡腿关节肿大、脱腱,腿部向外弯曲、变形。
2. 抗生素使用不当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或某些大剂量药物,导致机体钙质结合无法被吸收,患软骨症,发生鸡瘫痪的现象。
二、鸡病引起瘫痪1. 新城疫多发生在25日龄之后的肉鸡鸡群,感染非典型新城疫,发病初期病鸡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渐渐加重,出现吭哧、怪叫、甩鼻、嗉囊膨胀、脖子瘫软,神经侵害造成瘫痪。
发病原因多为免疫程序不到位引发后期疾病,或饮水水源不清洁、卫生。
2 滑液囊支原体多发于4-12周龄的鸡群,病鸡感染关节、鸡爪肿胀,跛行,食欲、饮欲下降。
剖检病变为发病关节内有粘稠脓性渗出物。
3.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多发于23月龄的鸡群,病鸡初期表现为走路不稳、低头、斜倾,慢慢发展为一侧、两侧腿麻痹、瘫痪,双腿大撇叉姿势。
4. 病毒性关节炎多发生在4-7周龄的鸡群,病鸡表现为跛行、小腿肌腱肿胀甚至断裂、皮下出血,关节肿胀呈暗红色。
发病原因多为鸡舍感染病毒、种鸡感染、鸡舍湿度大等。
. 5. 肠毒综合征多发于10-20日龄的鸡群,病鸡表现为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排白色稀粪便、过料、西红柿样粪便,初期病鸡两腿瘫痪、卧地不动,后期疯跑、尖叫、瘫痪死亡。
发病原因多为球虫、病毒、细菌、霉菌毒素等感染。
三、饲养管理不到位鸡舍环境条件不良、通风不良、垫料更换不勤、卫生工作不到位,这些都是可能引起鸡腿部问题或造成瘫痪的原因。
笼养蛋鸡瘫痪症及其防治笼养蛋鸡瘫痪症又称鸡骨质疏松症或蛋鸡疲劳症,是当前集约化商品蛋鸡生产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工艺性疾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高峰期或高产的鸡群,以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紊乱为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和腱韧带结构损伤,以及蛋壳形成紊乱。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间较多发,发病率达15%以上,死亡率可达5%~9%。
此病发生还具有群发性,常给养鸡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病因1.1鸡日粮中钙含量不足蛋鸡开产前2周,钙吸收旺盛,沉积加强。
若此时缺钙,会使骨骼内针状钙形成不足,则骨髓发育不良,鸡开产后容易引起发病。
1.2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钙磷是决定蛋壳脆性和弹性的主要矿物质元素。
饲料中缺钙或磷含量过高时,均会使钙磷比例失调,而影响蛋壳的形成和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最后造成鸡体内钙磷代谢障碍而引发本病。
实践证明,一般产蛋鸡日粮中的钙含量应达到3.2%~3.5%,有效磷要达到0.5%为宜,而产蛋高峰期间日粮中钙磷比例以5~6∶1为宜。
1.3缺乏维生素D3产蛋鸡缺乏维生素D3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液中钙磷浓度下降,钙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积,使成骨作用发生障碍,造成骨盐再溶解而发生鸡瘫痪症。
1.4鸡群运动不足由于鸡只运动不足,可导致肌肉兴奋性降低,而出现肌肉松弛、麻痹,钙磷代谢减弱,则造成骨质疏松,严重时发生瘫痪而致病。
1.5光照不足和应激反应由于光照减少,鸡体内的维生素D3含量减少,从而发生体内钙磷代谢功能障碍;另外,高温、严寒、疾病、捕捉、噪声、喂药、疫苗接种、光照和饲料突然改变等应激均能造成生理机解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异常,造成钙磷代谢功能紊乱,也常引起鸡群发病。
2症状病鸡先是产软壳蛋,随后常表现为精神委顿,嗜睡,体色、鸡冠苍白,站立困难,疲乏无力,严重时不能站立,侧卧于笼底,以跗骨支撑,呈企鹅蹲坐状,甚至瘫痪;鸡产蛋率下降,软壳蛋和裂纹蛋显著增加,合格蛋下降60%~65%,孵化率低。
蛋鸡瘫痪的原因分析
1、蛋鸡瘫痪发病原因
1.鸡饲料多以单纯玉米为主,导致微量元素缺乏。
2.感染球虫及日粮中钙、磷、铁及植物酸盐含量过多,影响对锰的吸收。
3.胆碱、盐酸、维生素D、维生素B2、维生素B12不足时,鸡对锰的需求量增加。
4.日粮中维生素B1和胱氨酸增多时,能抑制对胆碱的吸收。
5.当日粮中蛋氨酸、维生素B12和叶酸不足时,对胆碱需求量增加。
6.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能抑制胆碱在体内合成。
2、蛋鸡瘫痪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1.患佝偻病时无肌腱滑脱现象。
2.缺锌时也可以生骨短症,但无肌腱滑脱现象。
3.维生素B2缺乏时趾爪卷缩瘫痪,以膝盖关节着地行走,无肌腱滑脱现象。
4.患马立克病为坐骨神经增粗。
蛋鸡瘫痪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最近陆续接到蛋鸡客户的出诊电话,也在电话中询问了一些问题现简单总结如下:
在产蛋高峰前后母鸡变跛并不愿站立,患病母鸡通常退至笼的后部又因为懒于饮水和采食,可能因缺水或饥饿而发生死亡。
通常将早期跛足的笼养母鸡拿到地面上平养,都能完全恢复。
输卵管中通常有一个部分钙化的蛋,卵巢上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黄。
诊断思路:
瘫鸡现象增多一般有3个原因:
1、笼养环境;
2、高产;
3、各种疾病引起(新城疫、细菌等)。
由于笼养环境导致运动不足;高产鸡群瘫鸡往往是由于钙的供应不当所致。
如饲喂缺钙、磷、VD3饲料的鸡在产蛋高峰时会出现瘫鸡,然而出现瘫鸡问题的最大原因是疫病问题。
侵害神经系统的因素(如大肠杆菌毒素、新城疫、梭菌毒素等),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与瘫鸡类似的现象。
如温和型新城疫,往往表现为翅膀麻痹、腿脚麻痹,蹲伏拉绿色稀便,不吃不喝,外观表现为瘫鸡,解剖症状可以看到胃肠内没有饲料。
解决方案:
预产期的钙水平往往被认为是预防瘫鸡的关键。
见第一个蛋前2周更换2%钙的预产日粮到5%产蛋率是恰当的。
补充良好的钙源,如用贝壳代替1/2的石粉。
颗粒状钙占钙源的2/3。
切实作好产蛋高峰前期一些重要疾病的预防,如新城疫、大肠杆菌感染等。
笼养蛋鸡瘫痪又称笼养蛋鸡疲劳症或笼养鸡骨质疏松症,美国称该病为产蛋鸡猝死症,是笼养蛋鸡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以腿软、麻痹、易骨折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高峰期或高产蛋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发病最多。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日粮中钙、磷和V D3含量不足及环境条件有关。
该病具有群发性,防治不当常常给蛋鸡生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笔者结合实际生产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探索适宜的措施来预防本病的发生。
1病
因
1.1
日粮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失调
由于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钙磷代谢旺盛,对
钙磷的需要量大。
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蛋鸡通过消化道吸收的钙质不能满足产蛋需要时,鸡就会用自身骨骼的钙来满足产蛋的需要和维持血钙水平,使成骨作用发生障碍,引起骨质疏松、质脆,导致笼养蛋鸡瘫痪。
同时钙磷供给不足,会造成血钙暂时性过低,导致血液酸中毒。
而血液磷暂时性过低,会导致血液碱中毒。
血液酸中毒、碱中毒均可导致明显的神经中枢和外周神经机能障碍,严重者引起瘫痪,甚至死亡。
日粮中磷过少,则钙的沉积受到影响;磷过高,会减少钙吸收,并阻碍碳酸钙的形成。
1.2日粮中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产蛋鸡日粮中矿物质比例不合理,会造成钙
磷吸收障碍。
许多二价金属元素间存在拮抗作用,例如饲料中锰、锌、铁等过高可抑制钙的吸收;含草酸盐过多的饲料也能抑制钙的吸收。
日粮中缺
乏维生素,尤其是V D3则会导致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液中钙磷浓度下降,钙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积,使成骨作用发生障碍,造成骨盐再溶解而发生鸡瘫痪症。
铜缺乏可引起鸡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增加。
有研究发现,在家禽中V A 的添加量超过20000IU/kg 就会影响骨骼灰质的沉积。
V E 过量时会影响骨的形成,饲喂过量的V E 明显提高鸡的跗关节畸形发病率。
1.3缺乏运动
由于笼养蛋鸡,活动空间狭小,饲养密度大而
导致运动不足,笼养蛋鸡长期站立不能舒适的蹲
伏和休息,相对于地面平养鸡群来说体质较弱,骨骼发育不完善,肌肉兴奋性降低,从而出现肌肉松弛、麻痹、钙磷代谢减弱,则造成骨质疏松,严重时发生瘫痪。
1.4饲养管理不当
夏季气温高,鸡的采食量减少,相应摄取的营
养物质量也减少,如果未能及时调整日粮中钙磷的浓度,很容易造成鸡只钙磷的摄入量减少,从而导致机体钙磷代谢功能紊乱。
光照不足会导致鸡体内的V D 含量减少,从而发生体内钙磷代谢功能障碍。
饲养密度过大,采食时容易造成鸡只压踏,促进本病的发生。
另外,疫苗接种、捕捉、噪声、光照和饲料突然改变等应激均能造成鸡只生理机能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异常,造成钙磷代谢功能紊乱,引起鸡群发病。
1.5其它因素
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等疫病可导致笼养蛋鸡
瘫痪。
此外,肝脏疾病以及各种细菌和寄生虫病引起的肠道炎症均可影响机体对钙、磷以及V D 的吸收,从而促进本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
收稿日期:2009-10-2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008B090500250)**通讯作者,E-mail :shining@
笼养蛋鸡瘫痪症的病因及防治*
代雪立,宋晓琳,肖敏华,周
泉,石达友,郭世宁**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病鸡出现精神不振、嗜睡,产蛋率降低,产软壳蛋、破壳蛋率增加,种蛋的孵化率下降;病鸡出现啄蛋癖,双腿软弱无力,站立困难,严重时不能站立,病鸡常伏于笼底,以飞节或尾部支撑身体,喙、爪变软易弯曲。
严重时,鸡只发生骨折或瘫痪于笼中,不能自行采食和饮水,极度消瘦、嗉囊空虚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若及时将病鸡移至地面精心饲养,有部分病鸡会自然康复。
3剖检症状
病死鸡鸡冠、髯呈暗紫色,鸡毛蓬乱,肌肉苍
白柔软,胸肌处有陈旧伤痕;胫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骨质疏松变脆易断裂,胸骨变软弯曲,肋骨和两腿骨骼及关节变形;在胸骨和肋骨的结合部位增生形成串珠状;部分鸡在剖检时可发现鸡翅骨骨折、胫骨、股骨的自发性骨折,其断面有大量凝固的血块;血液稀薄,凝固不良;急性死亡的鸡,其输卵管或泄殖腔内有成形蛋。
4综合预防措施
4.1
及时补充钙磷,调整钙磷比例
开产时日粮钙含量不宜过高,因过量的钙可
影响甲状旁腺的机能,影响调节钙磷代谢。
在新母鸡开产后,不要急于进入产蛋高峰,防止消耗体内过多的钙。
蛋鸡开产前1~2周在饲料中增加贝壳粉,使钙水平保持在3%以上。
一般产蛋鸡日粮中的钙含量应达到3.2%~3.5%,有效磷要达到
0.4%~0.5%,日粮中钙磷比例以3~5∶1才能满足产
蛋鸡的生理需要。
饲料中的含钙量应随采食量变化而变化。
如夏季天气炎热,鸡的采食量减少,应适当增加饲料中钙的含量,同时还应注意钙磷比例和维生素的补充。
4.2正确合理地配制日粮
在配制日粮时,不但要考虑鸡只的营养需求,
同时要注意营养成分间的拮抗作用和各种营养成分的生物有效性。
根据鸡群的产蛋情况调整日粮中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满足鸡只产蛋的需要。
V D 有助钙、磷的吸收及在骨骼中沉积,同时还是产蛋和成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V D 不足可导致机体矿物质代谢紊乱。
正常情况下,蛋鸡对
V D3需要水平为每天1500~2500IU/kg 饲料。
饲料
中添加的钙磷、矿物质、维生素质量要有保证,防止饲料在堆放过程中受日晒、雨淋、发酵产热或贮存时间过久而发生酸败变质。
4.3促进鸡群运动
可以采取平养和笼养相结合的方法:蛋鸡在
上笼之前实行平养,自由运动,增加内部器官的发育,增强体质;上笼日龄不要过早,在17~18周龄为宜,上笼后经过2~3周的适应过程,可正常开产。
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鸡只的体质,又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
同时鸡笼尺寸要根据鸡的品种而定,鸡笼支撑坡度要适宜,支撑坡度不当使鸡容易发生站立疲劳而造成骨折,增加发病的机率。
4.4加强饲养管理
适宜的鸡舍环境是鸡只健康产蛋的保证。
要
保证鸡舍安静,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保证鸡只每天的光照时间在14~16h ;降低饲养密度,调整夜间光照时间,深夜光照1h 使鸡只能饮水,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减少鸡只死亡;在夏季炎热季节,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保持舍内空气流通,供给充足清凉的饮水;严冬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4.5做好疾病预防
保持鸡舍、饮水和饲喂用具清洁,要定期消
毒,同时做好日常的防疫工作;夏季是寄生虫病的高发期,因此要进行定期驱虫;每个月饲料中加入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严格控制肠道疾病,对蛋鸡敏感的药物要慎用,对于腹泻病例应及时确诊,进行有效治疗。
5治疗
发生本病时要及时进行全面诊断,查明病因,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的笼养蛋鸡瘫痪,应调整饲料中钙磷的含量,及时将瘫痪病鸡转移到宽松的笼内或地面饲养,在饲料中添加V A 和V D3粉,让其自由采食和饮水连喂1周,后腿麻痹症状即可消失。
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含量不足或过多而导致的笼养蛋鸡瘫痪,应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其在日粮中的比例。
如饲料中V D3含量不足,导致的鸡只发病,除了给病鸡肌肉注射V D 外
,每日补充日光浴2~3h ,康复后再放入笼中饲养。
某些疾病因素导致的笼养蛋鸡瘫痪,应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导致的肠道疾病,应结合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菌剂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