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新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95.46 KB
- 文档页数:5
Zonghe Yanjiu♦综合研究|经颅聚焦超声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庄晓鹏刘佳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对国内外经颅聚焦超声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在经颅聚焦超声中常用的换能器类型、刺激参数与超声作用机理,并对经颅聚焦超声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颅聚焦超声;超声换能器;神经外科0引言大脑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系统,大脑区域的细胞结构和。
脑的往往与大脑的异常放电、神经元丢或神经的有。
神经与刺激是的方,可脑作并。
常神经调节与刺激方脑电刺激(DCS)、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对于DCS,其需要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将刺激器脑内,可能术并,刺激焦,了技术在神经外科域的进一应用。
TMS电应理,的能在大脑内应电流,使大脑中的神经元或轴突去tDCS的电电,电进入大脑,是TMS是-DCS,在大脑中的电是分,对大脑作用,现紧密的聚焦和对脑核团的刺激。
经颅聚焦超声因其无创伤、可对脑深部核团进行特异性刺激和双向可逆神经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己经开展多项动验和临床研究来证明该技术的性和安全性。
本文总结了在经颅聚焦超声中常用的超声换能器、刺激参数与作用机理,并对经颅聚焦超声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1超声换能器常用于经颅聚焦超声的换能器主要有单阵元聚焦换能器、阵列换能器和声全息透镜。
Samoudi等人了下丘脑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根据聚焦的深度和神经核团的大小,设计了一种单阵元聚焦换能器,相较于阵列换能器,对驱动电求,控电简单,成本低[1],该换能器现焦斑的电子转向和控,只能通过机械扫描的方式进行扫描移动。
同时,由于只一个阵元,所相控聚焦的方式补偿颅骨和软组织的相位畸变,进影响果。
Yang等人了实现更好的电子聚焦和更大的偏转角度,开发了一种可用于非人灵长类经颅聚焦超声的可扩展二维平面阵列凹。
Chaplin等人设计了一种磁共系统兼容的聚焦机阵列换能器,用向刺激的S1区域),在中,可通过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监测和引导。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过程中测温技术的研究进展刘正 侯树勋 任东风作者单位:100048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doi:10.3969/j.issn.1671-1971.2010.01.023高强度聚焦超声(h i g h i n t e n s i t y f o c u s e 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既能聚焦定位,又能瞬间产生高温的局部治疗肿瘤的高新技术,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非常看好的治疗手段[1-2]。
HIFU治疗过程中,焦区温度的有效实时监控可以使肿瘤组织精确有效地凝固,同时避免对皮肤等正常组织的伤害,是确保治疗安全高效的重要手段。
现有HIFU治疗温度的监控和测量方法主要有有损测温和无损测温两种方法。
有损测温在HIFU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损测温的仪器主要有微型热电偶针式测温法和微型热敏电阻测温法。
一、微型热电偶针式测温法微型热电偶针式测温法是将热偶探头置入人体内与被测组织接触,通过热平衡法测出温度。
龚忠兵等[3]用微型热电偶针测量HIFU下离体猪后腿肌肉组织的温度,结果表明焦域中心温度最高,远离焦域中心,温度快速下降。
Solomon等[4]采用多通道的电偶装置测量HIFU 辐照下兔肌肉组织的温升,其热电偶针的外径为125μm,采样频率为60Hz,获得了有关肌肉组织温度变化的三维温场图,并得到了治疗后组织温度维持在43℃以上的时间。
二、微型热敏电阻测温法微型热敏电阻测温法是将热敏电阻探头置入人体内,利用电阻半导体材料随温度变化特性测出温度的测量方法。
三、有损测温的缺点有损测温的缺点有:(1)微型热敏电阻测温法和微型热电偶针测温法都需要将测温针插入组织内,是一种有损伤的测温技术,失去了HIFU微创的优点。
(2)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有可能引起肿瘤细胞的转移等问题。
(3)HIFU声场与探针作用导致测量精度下降,测温针越多,对组织的热性能的影响越大。
(4)探针插入组织时难以准确定位,温度监控点少,无法精确得到整个焦域内的温度分布。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健康讲座-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技术在无创、精准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中的应用无创、微创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医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 (MR-guided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MRgHIFU) 是采用磁共振引导下的体外选择性破坏体内组织的一项新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对传统有创的外科手术而言,该革命性治疗手段被誉为未来新一代无创手术。
传统外科手术、甚至是微创的腔镜手术,均需要传统手术室内的麻醉及器械操作的过程,病人术后至少需要住院3-5天才能出院,还需要出院后长短不等的恢复时间(4-56天)才能正常生活、上班。
而MRgHIFU技术可以实现部分疾病的随治随走,无需住院,治疗后即可回家,第二天就照常上班,是无创、无离子辐射、可重复的个性化治疗手段。
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治疗系统于2004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2013年8月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累计全球20个国家、一百多家医院使用该设备,大约有10000名患者已接受治疗,证明的不良反应率仅为0.03%,远较传统的手术及腔镜手术低。
该技术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2011年度全球50大发明之一。
MRgHIFU目前临床应用治疗的疾病有子宫肌瘤及腺肌症,骨肿瘤(骨的原发及转移肿瘤),乳腺肿瘤,肝脏肿瘤、胰腺癌,前列腺癌、脑功能疾病等。
1. MRgHIFU原理:高强度聚焦超声通过将超声能量聚集于特定靶区并消融靶区组织,利用热效应和空化效应使聚焦焦点区域温度瞬间升高至65℃以上,发生凝固性坏死,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结合了高强度的聚焦超声波和实时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使用高强度的聚焦超声波无创地加热并破坏靶组织,而实时磁共振成像使医生能够识别并瞄准肿瘤,并提供相位成像,可对接受治疗的组织进行实时温度监测。
Vol.41No.1Jan.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经颅聚焦超声刺激治疗精神障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翟兆琳,刘登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早期精神病性障碍科,上海200030[摘要]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调控技术,具有无创安全、聚焦区域精准、穿透部位深、易兼容神经影像同步记录的优势。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已在治疗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脑肿瘤等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在精神科领域仍发展缓慢。
该文对经颅聚焦超声刺激治疗精神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该技术应用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关键词]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物理治疗;神经调控;精神障碍[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1.017[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ZHAI Zhao-lin,LIU Deng-tangDivision of Psychotic Disorders,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30,China[Abstract]As a non-invasive neuromodulation technique,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ty,high focused accuracy,deep penetration depth and easy compatibility with the synchronous recording of neuroimaging.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 has be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tremor,Parkinson's disease,brain tumors,etc.However,the progress in the area of psychiatry is still limited.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in its application and the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direction.[Key words]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tFUS);physiotherapy;neuromodulation;psychiatric disorders近年来兴起的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tFU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调控技术,相较于目前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44卷总目次第 44卷 第6期2023 年 11月Vol.44 No.6Nov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1):1针灸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与实践(陈晨,等)(1):4针灸调控自噬溶酶体通路治疗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卢珂佳,等)(1):10构建具有突触传递潜能的iPSC 源性抑制性神经网络组织(彭历芝,等)(1):18一种基于搭扣设计的可拆卸小鼠光学离焦性近视模型(唐湘华,等)(1):26MG53蛋白对小鼠阿霉素急性心肌毒性的影响及机制(卢维哲,等)(1):34电针对SNI 诱导疼痛抑郁模型大鼠海马AcH3/BDNF 的影响(李声,等)(1):44DNA 损伤修复基因FANCI 与肝癌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性(游莹,等)(1):51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全肠道菌群移植对回肠肠道微环境的影响(熊伟,等)(1):63卡格列净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超声评价(洪文娟,等)(1):7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基础LH 升高对IVF-ET 结局影响(赵伟娥,等)(1):78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等中心双引导复位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陈雪梅,等)(1):85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与持续硬膜外输注在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中效果的比较(莫晓飞,等)(1):93磁共振成像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鉴别良恶性病变应用价值(伏文皓,等)(1):99结构性MRI 测量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诊断价值(曾文婷,等)(1):106EZSCAN 风险评分在肾功能轻度损伤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沈国丽,等)(1):115Takotsubo 综合征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蒙媛丽,等)(1):122鼻咽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图像引导策略(何梦雪,等)(1):131广州市儿科医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蓝妍玲,等)(1):138单精子冷冻和常规冷冻对显微取精患者的胚胎培养及妊娠影响的比较(李婷婷,等)(1):1456种沙眼衣原体蛋白抗体在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中的表达及检测价值(刘明娜,等)(1):150中国中老年人慢病共病组合及其健康结局差异(张露文,等)(1):159主动脉窦瘤的超声特点与漏诊分析(范瑞,等)(1):169肺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陈海红,等)(1):175保留假体清创术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研究进展(穆文博,等)(2):181凝血相关指标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吴小宇,等)(2):188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膝上截肢术患者术后主客观满意度分析(杨晨辰,等)(2):198孕产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变异株的研究现状(高倩,等)(2):209二代测序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刘叶,等)(2):217基于贝叶斯Cox 风险比例回归的兰州市HIV 感染者/AIDS 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邵莉,等)(2):224宏基因组联合UPLC-Q-TOF-MS/MS 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肺炎的作用机制(李四菊,等)(2):232岭南火针通过调控Hippo-YAP 信号通路抑制白癜风模型小鼠黑素细胞凋亡(李晶晶,等)(2):244suPAR 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的作用(胡浩强,等)(2):25418F-FDG PET/CT 预测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林少春,等)(2):262基于集成磁共振成像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脑体积测量(候威锋,等)(2):271RBMS3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邢瑞丽,等)(2):277基于CT 影像特征预测COVID-19患者肺部病变进展(苏祝平,等)(2):286改良腋位透视法在肩锁关节脱位后方移位的术中应用(夏睿,等)(2):295单纯口服地屈孕酮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中的临床疗效(冯书梅,等)(2):302CO 2激光下切除声带任克氏间隙水肿并发声带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孙小龙,等)(2):310新生儿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测定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黄益础,等)(2):318小视野DWI 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定量评估中的价值(占颖莺,等)(2):326C 反应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青年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分析中的作用(李楠,等)(2):335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系统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李坚,等)(2):34210q24.3缺失导致全面性发育迟缓的诊断方法探讨(段远辉,等)(2):348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刘瑞平,等)(2):354瑞芬太尼下调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GIRK2的表达(罗国娅,等)(3):361成纤维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修复急性皮肤创面的比较(李锐阳,等)(3):369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通过调控CB2R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肖琳,等)(3):379酒精相关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刘春艳,等)(3):386皮下注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机械痛超敏的性别二态性(彭湘格,等)(3):395具核梭杆菌诱导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及XBP1高表达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意义(陈斯默,等)(3):403131I标记的肝癌核酸纳米火车的制备及生物分布研究(林雪,等)(3):416黄芩多糖通过调节JAK2/STAT3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改善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的炎症(马杰,等)(3):423酶消化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医学溺死硅藻检验中的应用(于慧潇,等)(3):430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关联(黄诗雅,等)(3):439RNA结合蛋白PTBP1与磷酸化-AXL共表达在骨肉瘤中的临床意义(李湘湘,等)(3):446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方法对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儿脑类淋巴系统改变的探讨(候威锋,等)(3):456人类水通道蛋白在不同径线卵泡的黄素化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郑泽桐,等)(3):462妊娠合并库欣综合征8例的临床分析(蔡诗琴,等)(3):471伴有酸中毒的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诊疗分析(劳国娟,等)(3):479腰椎间隙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合并阴沟肠杆菌的诊疗(程翰文,等)(3):485中国南方三个Hunter综合征家系的病因学研究(郑诗瑶,等)(3):490解冻单囊胚形态评分与早期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和活产的相关性(蔡小华,等)(3):497纳米炭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计宏立,等)(3):504自然杀伤细胞在神经胶质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孙士隆,等)(3):511从多组学角度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免疫相关特征(郑少毅,等)(3):519原发性失眠大脑默认网络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机制(杨静怡,等)(3):528组蛋白化学修饰与12/15-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的作用(罗婧,等)(3):534救人救国兼救世,医病医身更医心(4):541代谢性炎症反应与糖胖病的发生发展(陈燕铭)(4):544体质量与腰围对超重肥胖成年人平衡功能的影响(辛蔚,等)(4):551哺乳动物心肌代谢与心脏再生(谭静,等)(4):560儿童和青少年疫苗接种与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周托,等)(4):570 PANoptosis 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在致盲性眼病中的作用(李青青,等)(4):576抗磷脂综合征对女性不孕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的研究进展(郎曼凝,等)(4):582lncRNA与糖酵解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侯鑫睿,等)(4):587 p53及EGFR与头颈部鳞癌放疗抵抗的关系(代永杰,等)(4):596幽门螺杆菌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刘晋阳,等)(4):601鞘内注射2R, 6R-HNK缓解雌性小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刘安然,等)(4):607激活TGR5缓解肾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纤维化损伤(李蒙,等)(4):617兴奋性hiPSC源性类神经网络组织的构建(苏琪淞,等)(4):625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高通量突变文库的构建(陈勇,等)(4):634肌球蛋白重链7基因来源的miR-208b-3p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张梦珍,等)(4):642红景天苷调控miRNA-1343-3p/MAP3K6/MMP24信号分子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田雨,等)(4):651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原发灶切除后前哨淋巴结的价值(马清梅,等)(4):663MRI动脉期强化模式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预后(陈美成,等)(4):66818q缺失综合征产前诊断方法(马莉,等)(4):677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后黄斑血流的变化(张汝婷,等)(4):684睡眠相关性痛性勃起患者与正常男性夜间勃起功能的差异(胡海兵,等)(4):6912019~2021年某肿瘤专科医院院内感染情况分析(黄丽华,等)(4):697不同受精方式对第六天囊胚解冻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刘燕,等)(4):704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头皮皮脂腺癌的基因分析(郑奔容,等)(4):712Ⅱ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44卷总目次Ivan de Araujo团队揭示GLP-1如何通过肠脑轴神经环路调控机体行为和生理学效应(张通,等)(4):718我国登革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阮倩倩,等)(5):721非维生素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实验室监测及特殊人群使用(应华波,等)(5):728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介导的炎症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刘纯飞,等)(5):735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的研究进展(张帅,等)(5):741我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政策制度现状与展望(赵添羽,等)(5):750ATM失活诱导GADD45α依赖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吴森斌,等)(5):758甘草素对去卵巢APP/PS1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耿清华,等)(5):768孤独症儿童日常执行功能与其核心症状及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关联(刘锦明,等)(5):776丁香酚增强MSCs对肝星状细胞炎性活化的抑制作用(吴逐宇,等)(5):784长链非编码RNA GAPLINC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表型的影响(莫碧瑶,等)(5):792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调节SphK1/S1P信号通路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李思阳,等)(5):801后新冠疫情时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李元昊,等)(5):809乳酸脱氢酶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邱文瀚,等)(5):816斑块对基于CTA虚拟计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影响(陈柳丹,等)(5):823罕见完全性易位型18-三体的产前遗传学诊断及溯源分析(叶燕绸,等)(5):830白细胞过滤器对红细悬液中血小板的去除效率(刘浩强,等)(5):835心肌灌注分型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骆炳政,等)(5):840基于环保型样本释放剂联合超声波在病理组织切片制备中的应用价值(吴燕杏,等)(5):847西藏察雅县3~7岁儿童营养状况分析(郭蕾,等)(5):854表观弥散系数对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评估(曾雪伟,等)(5):863智能髋关节超声技术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中的应用(徐英,等)(5):870新疫情防控形势下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及分析(吴悦,等)(5):878三阴性乳腺癌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黄家良,等)(5):886新疆地区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性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王涵,等)(5):893建设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思考(吴忠道,等)(6):901人工智能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复发及预后预测研究进展(程兆瑞,等)(6):903胆汁酸影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朱俐燕,等)(6):910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王耀民,等)(6):915乌帕替尼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樊慧丰,等)(6):925磷酸二酯酶5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翟庆娴,等)(6):931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在复杂染色体重排中的应用(何姝婧,等)(6):943基于特征解构策略识别与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相关的急性期特征(刘迎,等)(6):949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减少滤泡B细胞比例预防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糖尿病(郭义文,等)(6):958卵巢癌腹腔转移工具细胞的构建及其应用(万里舟,等)(6):965基于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挖掘新型抗诺卡氏菌药物靶点(黎尔彤,等)(6):974紫云英苷抑制APP/PS1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王姝涵,等)(6):9832型糖尿病患者骨保护素和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郑奔容,等)(6):991威胁视力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罗瑾,等)(6):999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分析预测膀胱癌的病理分化(孔令敏,等)(6):1008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评估(郭丽旭,等)(6):1016肺癌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杜伟伟,等)(6):1022双胎绒毛膜性、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不一致程度与新生儿结局分析(李姝,等)(6):1030类鼻疽肺炎的临床特征与CT影像学表现(麦盛始,等)(6):1038左室长轴应变在鉴别心脏淀粉样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应用价值(冯日清,等)(6):1046妊娠期附件扭转手术治疗病例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祝彩霞,等)(6):1053影响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分析(王茜,等)(6):1060某肿瘤专科医院职工肺癌患病情况分析(叶慧珍,等)(6):1068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桂强军,等)(6):1075Ⅲ第 44卷第6期2023 年11月Vol.44 No.6Nov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数字和字母1型糖尿病(6):958 2R,6R-羟化去甲氯胺酮(4):607 2型大麻素受体(3):379 2型糖尿病(6):991 2型糖尿病(6):999 10q24.3缺失(2):348 12/15-脂氧化酶(3):534 18q缺失综合征(4):677 APP/PS1小鼠(6):983 CNNM2基因(2):348 CO2激光(2):310 COVID-19(2):286 CT三维重建定位法(6):1016 C反应蛋白(2):335 Fanconi贫血补充组I(1):51 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3):361 G-显带核型(5):830 HE染色(5):847 Hippo-YAP信号通路(2):244 Hunter综合征(3):490 IDS基因(3):490 IL-17(3):423 IL-23(3):423 JAK2/STAT3通路(3):423 LASSO(6):949 MDM2(5):847 MG53(1):34 miR-208b-3p(4):642 MRI(1):106 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6):991 NOD小鼠p53(4):596 PET/CT(2):262 RBMS3(2):277 rpoB(4):634 SCN4A基因(3):479 SUFU基因(2):348 suPAR(2):254 Takeda G蛋白耦联受体(4):617Takotsubo综合征(1):122 TGF-β(3):534 TRIM8基因(2):348 T淋巴细胞(6):910 VDAC1(5):735 X盒结合蛋白1(3):403 X线计算机(6):1038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1):18A阿尔茨海默病(5):768阿尔兹海默病(1):63阿克曼氏菌(3):379阿霉素心肌毒性(1):34艾杜糖-2-硫酸酯酶(3):490艾灸(1):10艾滋病(2):224奥密克戎(2):209 B白癜风(2):244白细胞过滤器(5):835白细胞介素(6):910白细胞升高(6):1053摆尾误差(1):131斑块(5):823保留假体(2):181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5):741贝叶斯Cox回归模型(2):224背根神经节(3):361背根神经节(4):607鼻咽癌(1):131表观扩散系数(2):326表观弥散系数(5):86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596表型(1):26伯霍尔德杆菌(6):1038不孕(4):582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C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1):71残余误差(1):85差异(4):691差异表达(4):651产后抑郁(6):1075产前诊断(5):830肠道菌群(2):232肠道菌群(5):768肠-脑轴(4):718肠易激综合征(3):379超低出生体质量儿(6):106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2):232超声波(5):847超声检查(5):870超声心动描记术(1):169超声心动图(6):1046超声造影(1):71超声造影(4):663超重肥胖(4):544超重肥胖(4):551成本-效果比(2):302成纤维细胞(3):369成纤维样滑膜细胞(5):792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1):93出生胎龄(6):1030出生体质量不一致(6):1030储存时间(5):835创伤性颅脑损伤(6):949磁共振成像(1):99磁共振成像(2):271磁共振成像(2):326磁共振成像(4):668磁共振成像(5):863磁共振成像(6):1008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5):863催乳素(6):1075长链非编码RNA(4):587长链非编码RNA(5):792D大脑皮质(6):983代谢记忆(3):534代谢性炎症(4):544代谢重编程(4):560代谢组学(2):232单侧输尿管结扎术(6):931单精子冷冻(1):145单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对侧肾摘除(4):617胆汁酸(6):910蛋白酶K(3):430地理信息系统(1):159地塞米松(2):232登革热(5):721低钾型周期性瘫痪(3):479第6天囊胚(4):704癫痫(4):570癫痫发作(4):570电针(1):44凋亡(1):34凋亡(4):576凋亡(6):983定量分析(5):823动脉期强化模式(4):668动物(1):26冻融胚胎移植(2):302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3):446多囊卵巢综合征(1):78多重耐药菌(4):697多组学分析(3):519E儿科医生(1):138儿童(2):271儿童(3):456儿童(4):570儿童(5):854F发病机制(6):925发热(6):1038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5):870法医病理学(3):430犯罪行为特征(3):386泛凋亡(4):576泛基因组学(6):974Ⅴ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方法学(1):4放疗抵抗(4):596放射性碘标记(3):416非维生素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5):728肺癌(6):1022肺癌(6):1068肺部真菌感染(6):1022肺毛霉菌病(1):175肺炎(2):232肺炎(6):1038肺炎克雷伯菌(3):485分辨率(6):1016分化(6):1008分类树算法(2):310分娩镇痛(6):1075分析(5):809分枝杆菌(4):634分子靶向药物(6):915分子分型(2):217辅助化疗(5):886辅助生殖(6):943附件扭转(6):1053复合带瓣血管(5):741复杂染色体重排(6):943腹腔转移(6):965腹痛(6):1053G改良腋位片(2):295甘草素(5):768肝癌(1):51肝癌(3):416肝内胆管细胞癌(4):668肝细胞癌(6):903肝细胞癌(6):915肝纤维化(5):784肝星状细胞(5):784干扰素(6):910高密度影(6):1016高尿酸血症(5):893睾酮(5):893根部重塑(5):741工作压力(1):138功能(2):198功能损害(3):528共病(1):159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发(5):758构建(6):965孤独症核心症状(5):776孤独症谱系障碍(5):776骨保护素(6):991骨肉瘤(3):446骨髓抑制(5):886关节假体周围感染(2):188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5):823冠状动脉功能学(5):823冠状动脉疾病(5):840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6):943广州(5):878硅藻(3):430过氧化物酶试验(2):318H核磁共振成像(3):456核心基因(6):974黑素细胞(2):244红景天苷(4):651红细胞悬液(5):835宏基因组二代测序(1):175后新冠疫情(5):809后移(2):295滑膜增生(5):792坏死性凋亡(4):576环保(5):847I 患病率(6):1068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4):684黄芩多糖(3):423黄素化颗粒细胞(3):462黄体生成素(1):78黄体支持(2):302灰质(2):271回肠肠道微环境(1):63活产率(3):497活产率(4):704J基因表达调控(5):816Ⅵ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激活素受体1B(4):712极坐标(2):29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7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456急性期(6):949疾病进展(2):286疾病模型(1):2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5):809疾病组合(1):159脊髓(3):361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1):106计算机断层扫描(2):286技术(6):903家庭亲密度(3):439家庭适应性(3):439家系报道(3):479假体周围感染(2):198间充质干细胞(3):369间充质干细胞(6):958肩锁关节脱位(2):295建设(6):901健康损失(1):159鉴别诊断(3):48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3):39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4):607焦亡(4):576教育基地(6):901拮抗剂方案(1):78结肠肠道微环境(1):63结直肠癌(3):504近距离用眼(4):684近视(1):26近视(4):684进展(5):741经济负担(5):721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系统术(2):34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840酒精中毒(3):386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2):254巨噬细胞(3):395巨噬细胞(5):784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395具核梭杆菌(3):403卷积神经网络(3):430绝经(5):768K卡格列净(1):71康复(2):354科学家精神(6):901可利用胚胎率(1):145克罗恩病(6):925库欣综合征(3):471溃疡性结肠炎(3):423L类鼻疽(6):1038类风湿关节炎(5):792类淋巴系统(3):456类神经网络组织(4):625离职意愿(5):809立德树人(6):901利福平耐药(4):634联合治疗(6):915疗效(6):925列线图(2):286列线图(6):1022列线图(6):999临床表现(2):209临床病理特征(2):277临床妊娠率(1):145临床试验(3):511临床特点(6):1053临床特征(1):175临床研究(1):4临床应用(1):99临床应用(2):217临床应用(5):728淋巴结(3):504磷酸二酯酶(6):931岭南火针(2):244流行病学负担(5):721漏诊(1):169滤泡B细胞(6):958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4):704卵巢癌(6):965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1):99卵巢-附件肿块(1):99卵泡生长(3):462Ⅶ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卵泡液(3):462螺旋断层放疗(1):131M满意度(2):198慢性病(1):159慢性完全闭塞(5):840门诊病人(5):87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262免疫(4):544免疫检查点(1):51免疫浸润(1):51免疫特征(3):519免疫应答(6):910免疫治疗(3):511免疫治疗(3):5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847模型(6):1022默认网络(3):528N纳米火车(3):416纳米孔测序(6):943纳米炭(3):504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1):71男性(5):893男性不育(4):601囊胚形态(3):497脑脊液(2):271脑结构测量(1):10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44内脏高敏(3):379内质网应激(3):403内质网应激(6):931溺死(3):430尿路上皮(6):1008凝血相关指标(2):188诺卡氏菌(6):974P膀胱肿瘤(6):1008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6):943贫血(5):854平衡功能(4):551平衡易位(5):830剖宫产(1):93葡萄糖调节蛋白78(3):403Q前哨淋巴结(4):663羟基喜树碱脂质体(5):801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信号通路(5):801切片(5):847青年人(2):335青少年(4):570清创术(2):181驱动基因(4):712去细胞视神经(4):625全肠道菌群移植(1):63全面性发育迟缓(2):348全外显子组测序(4):712R二代测序(2):217人工关节(2):181人工智能(3):430人工智能(6):90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5):784人诱导多能干细胞(1):18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4):625认知功能障碍(5):735妊娠(2):209妊娠(3):471妊娠并发症(3):471妊娠结局(2):302妊娠结局(3):471妊娠结局(6):1053妊娠率(4):704日常生活能力(6):949绒毛膜性(6):1030乳杆菌属(5):768乳酸生成(5):816乳酸脱氢酶A(5):816乳腺癌(1):85乳腺癌(4):663Ⅷ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瑞芬太尼(3):361 S三阴性乳腺癌(5):886沙眼衣原体(1):150沙眼衣原体抗体(1):150筛查(5):870伤口愈合(3):369上皮性卵巢癌(2):277身高(5):854深度学习(5):870神经病理性疼痛(4):607神经胶质瘤(3):511神经网络组织(1):18神经影像(3):528神经元(6):983神经元凋亡(5):758肾病综合征(1):71肾功能损伤(1):115肾细胞癌(5):816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115肾脏纤维化(4):617肾脏纤维化(6):931生物安全管理(5):750生物标志物(4):587生物分布(3):416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蛋白45α(5):758声带粘连(2):310石胆酸(4):617实践(6):901实验室监测(5):728食管鳞癌(3):403食管鳞状细胞癌(3):519适配体(3):41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335手术治疗(3):504受精率(1):145受体酪氨酸激酶(3):446输卵管性不孕(1):150输血不良反应(2):335数学模型(5):721双侧声带任克氏间隙水肿(2):310双胎(6):1030双引导复位(1):85水通道蛋白(3):46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5):735睡眠相关性(4):691司法精神病学(3):386思考(6):901死亡(2):224死亡(6):1060溯源分析(5):830索拉非尼(6):915T调控机制(4):651糖代谢(5):816糖酵解(4):587糖酵解(5):816糖尿病肾病(3):534糖胖病(4):544疼痛(1):44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1):85体层摄影术(6):1038体外受精-胚胎移植(3):497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582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704体质量(4):551条件培养基(5):784痛觉超敏(3):395痛觉过敏(3):361痛性勃起(4):691头皮皮脂腺癌(4):712突变(3):479突变(4):712突变文库(4):634突触(4):625W瓦博格效应(5):816外骨骼机器人(2):354外泌体(3):369危险因素(1):122危险因素(2):335危险因素(5):886危险因素(5):893危险因素(6):1022Ⅸ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危重疾病评分(6):1060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999微小RNA(4):642微小RNA(4):651胃癌细胞(4):651胃外疾病(4):601文献综述(3):519乌帕替尼(6):925无标记(1):85无创产前筛查(4):677无创筛查技术(1):115X西藏(5):854膝上截肢术(2):198细胞增殖(5):792细胞增殖(5):816下肢(2):354显微取精术(1):145现状(5):750线粒体自噬(5):735消化道肿瘤(4):587消减蛋白质组学(6):974消融(5):863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2):326小鼠(1):26小鼠(6):931效率(5):835心肌成纤维细胞(4):642心肌灌注(5):840心肌声学造影(5):840心肌损伤与修复(4):560心肌细胞能量代谢(4):560心肌纤维化(4):642心肌纤维化(5):801心肌应变(6):1046心理健康(1):138心力衰竭(5):801心脏淀粉样变(6):1046心脏功能(1):34心脏再生(4):560新生儿黄疸(2):318新生儿结局(6):1030新突变(3):490新型冠状病毒(2):209新型冠状病毒(5):878刑事责任能力(3):386兴奋性神经元(4):625性别二态性(3):395性腺功能减退症(5):893学龄期儿童(5):776学龄前儿童(3):439血红蛋白(5):854血浆纤维蛋白原(2):188血流储备分数(5):823血清学数据(5):721血清游离胆红素(2):318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497血栓栓塞(5):728血糖(6):958血小板去除(5):835Y受体酪氨酸激酶(3):446炎症小体(5):735炎症因子(2):342眼眶异物(6):1016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6):1016厌食(4):718氧化应激(2):244样本释放剂(5):847腰椎功能(2):342腰椎间盘突出症(2):342腰椎间隙感染(3):485腰围(4):551药物安全性(6):925药物靶点(6):974医院获得性感染(5):878胰岛素抵抗(5):893胰高血糖样肽-1(4):718遗传咨询(4):677乙酰化蛋白(1):44乙型肝炎疫苗(6):910抑郁(1):44易位型18-三体(5):830疫苗接种(4):570阴沟肠杆菌(3):485阴茎勃起(4):691Ⅹ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饮食行为(3):439应用(2):354婴儿(5):870荧光素酶(6):965营养不良(5):854影响因素(1):138影响因素(2):224影响因素(5):809影响因素(6):1060影响因素(6):999影像引导放射治疗(1):131影像组学(6):903硬膜外(1):93优质胚胎率(1):145幽门螺杆菌(4):601右美托咪定(6):1075预测(6):1060预测(6):903预测模型(2):262预测模型(2):310预测模型(5):886预测模型(6):949预测模型(6):999预防与控制(4):697预后(1):175预后(2):277预后(3):403预后(4):668原发性失眠(3):528院内感染(4):697孕周(6):1053运动阻滞(1):93Z内脏高敏(3):379早期筛查(6):1068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6):965展望(5):750针刺(1):10针灸(1):4真实世界研究(1):4诊断(1):106诊断(1):175诊断(2):188诊断(6):1046诊断(6):903镇痛(1):93政策制度(5):750执行功能(5):776直方图(6):1008职业健康(6):1068指南(6):915治疗(2):209治疗(4):587治疗响应(2):262致盲性眼病(4):576中枢神经系统(3):456中心性肥胖(4):551中医理论(1):63中轴型脊柱关节炎(2):326肿瘤患者(4):697主动脉瓣再植入(5):741主动脉窦瘤(1):169住院病人(5):878住院死亡(1):122注意缺陷-多动(5):776转录因子Dp1(4):712转录组测序(5):758锥形束CT(1):85紫云英苷(6):983自动测量(5):870自然分娩(6):1075自然杀伤细胞(3):511自然周期(2):302自噬(1):34自噬溶酶体通路(1):10子宫肌瘤(5):863子宫内膜癌(2):217足细胞(2):254组蛋白化学修饰(3):534组织病理学(6):903左室肥厚(6):1046左室舒张功能障碍(6):991Ⅺ。
第 44卷第5期2023 年9月Vol.44 No.5Sept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表观弥散系数对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评估曾雪伟,周守国,黄耀渠,王梓华,何亚男,黄华仪,王娟(佛山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56例接受MRgFUS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后和6月后的MRI及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病灶ADC值与肌瘤的体积,症状严重评分(SSS)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评分的相关性。
使用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进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病灶ADC值[(1.11±0.13)、(1.84±0.09)、(2.12±0.24),×10-3/(mm2/s)]、肌瘤体积(102±35.30、56.70±18.88、46.93±18.99,cm3),SSS(36.73±11.74、21.77±10.21、17.66±9.30)和UFS-QOL(59.05±17.48、76.54±16.50、82.46±12.37)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7.837,73.589,53.976和37.606,P值均<0.05)。
ADC值与肌瘤体积、SSS呈负相关,与UFS-QOL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630和0.592,P值均<0.05)。
临床新技术新项目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我是××医院的××,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医院最新的临床新技术和新项目研究进展。
本次汇报主题为“××医院临床新技术新项目汇报”,内容涉及了我院最新研发的临床新技术和新项目,并分享了相关项目的研究进展、应用效果与临床应用前景等。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项目,这些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医疗水平,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我院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同时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团队进行新技术的研发。
二、新技术部分1. 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MRI):我院最新引进的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影像显示方面进行了突破性改进。
相较于传统MRI,该技术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更清晰地显示患者的器官及病灶部位。
这一技术的引入,使得我院在神经外科、肿瘤科、心脏科等领域的研究和诊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基因测序技术: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的引入为临床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我院与合作单位合作,共同推进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的临床应用。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可以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
3. 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将人脑活动与外部设备进行接口连接的技术,通过人脑活动的解读,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我院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旨在帮助患有运动障碍或截肢患者重建运动功能。
该技术的引入将为这部分患者带来福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新项目部分1. 综合型诊疗中心建设:我院新设立了综合型诊疗中心,旨在提供一种集治疗、康复、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病患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诊疗服务。
聚焦超声消融技术临床管理与应用要求1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开展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surgery,FUAS)的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的规范主要是基于以下文件。
聚焦超声消融手术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20年版)3 术语和定义3.1 聚焦超声消融手术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surgery,FUAS),是指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系统进行的消融治疗技术,也称之为聚焦超声消融(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FUA)。
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的良好穿透性,在监控影像的引导下,将超声换能器(治疗头)在人体外产生的超声波精准聚焦于体内病灶靶点,通过将机械效应转化为热效应、空化效应,使病灶产生凝固性坏死,从而可实现非侵入性消融病灶的目的,坏死组织最终可逐渐被吸收或瘢痕化。
3.2 声通道声通道是指治疗超声波所经过的路径。
3.3 疗前预定位根据不同适应证,病灶的不同位置,患者取不同体位,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设备的机载监控超声对拟手术病灶进行检查,明确病灶三维径线,同时确定病灶与周围结构组织的毗邻关系,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影像特征和声通道安全性等。
3.4 超声换能器(治疗头)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中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并将其聚焦的装置。
4 基本要求4.1 人员要求4.1.1 主要技术人员(a)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与应用聚焦超声消融技术相关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b)具有5年以上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c)接受了聚焦超声消融技术系统培训,即必须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的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培训基地或中心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4.1.2 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治疗的还包括有临床经验的影像医师,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必要时需麻醉医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