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八县客家“四时食养”文化习俗
- 格式:pdf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5
汀州客家民系迁徙文化汀州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来自中原和北方,具体的说多源自黄河流域。
北人南迁入闽,早自秦代。
史载:“秦始皇开发岭南,衣冠八族入闽”。
汀州客民则始自晋唐,而以唐末至两宋则大批的客家先民迁徙入汀,以后延续至明清。
汉人与当地土著结合程度是各不相同,在迁徙的不同历史基础上,会带上若干不同的特质,即不同的文化特点。
入汀客家先民,把北方文化习俗保留下来,随着时代的推移,在迁徙过程中,形成南方文化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客家先民多是因避乱,避役求安生之地而入汀的。
这种“筚路蓝缕”的逃难生活,迫使这些南迁的客家先民凝结成具有较坚强抗御力的群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群体的聚结,以姓氏家族来维系,所以客家人重视族谱的编纂。
早在宋代已经风行修谱之举,客家人族谱是较完整的.被称为谱牒文化。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很典型,他们无论迁徙到哪里,人厅里挂着祖宗的绘像或祖宗谱系的牌位,或红纸写的祖宗谱系。
较大的宅第,人门挂有雕刻或油漆写的姓氏堂联。
一般的也贴上红纸的姓氏联。
如王姓“三槐新世第,两晋旧家风”、“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李姓“西陇望族,北海名流”、“龙门世德,柱史家声。
”刘姓“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陈姓“颍川世第,太傅家声”。
在春节还新挂姓氏堂名的灯笼。
这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的反映,这种宗族观念都是迁徙后形成的。
汀州城古代民居建筑特点,有的是中原士大夫庭院建筑形式,青砖风火过栋(防火)。
高大的平房,突出的长汀九厅十八井,还保留着中原建筑文化艺术的特色。
汀州过年的风俗有“蒸岁饭”,在饭甑上周围插筷子、蒜和一朵饭花。
现在中州和鄱阳湖一带还有筷子巷,这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中,不忘中原风俗的原因。
正月十五元宵节多数地方吃汤丸圆宵,而汀州城却吃焦春卷。
蒸岁饭、开大门、插筷子、煎春卷就是中州一带的风俗,形成了源于古代的迁徙文化客家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汀的风俗
长汀是福建省的一个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
福建乡村最重要的饮食习俗便是“客家饭”,作为客家人的长汀,也沿袭着这种习俗。
每当有客人来到时,家人们便会摆上一桌“客家饭”,面对丰盛的客家菜,人们一起放声欢笑,共享客家文化。
此外,在长汀,当地人也有更多娱乐活动。
七月初七每年都会举行民俗活动,称为“腊茶歌”。
当地人将制作数百个糕点节节寿,其中有清甜的蛋糕、椰子以及红豆沙等。
同时,他们还会唱起歌谣,将乡土之情歌唱出来,历久弥新。
长汀乡村的风俗使当地特色十分独特。
它不仅积极保护传统文化,而且能够融入新元素,助力乡村振兴。
长汀饮食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又被誉为“中国客家菜之乡”,历经千余年的发展,长汀客家菜形成了古今结合、南北结合、兼收并蓄、自成一格的风味体系,形成了多彩的长汀饮食文化。
长汀饮食文化具有历史性、独特性、多样性等特点,针对当前发展问题提出了加大长汀饮食文化研究力度、加强饮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饮食产品开发等意见和建议,以期长汀饮食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向全国,促进长汀县旅游经济的发展。
自古“民以食为天”。
学者高鸿先生曾称:“饮食文化是人类的一切文化之本。
”饮食之道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通过历史长河所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遗产,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人类文明的根基所在。
被誉为“中国客家菜之乡”的长汀,从唐至清,均为州、郡、路、府所在地,曾是闽、粤、赣“客家金三角”的经济文化中心,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如何弘扬长汀饮食文化,使长汀饮食文化能更好地走向全国,值得我们认真再思考。
一、饮食文化及中华饮食文化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饮食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要,不断丰富着自身内涵,饮食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饮食文化包含了食源、饮食加工技艺、饮食美学和饮食民俗等文化内涵,它已成为历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这两种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之一。
简而言之,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
(引自王学泰)而中华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方面,深厚广博。
客家宴客大菜在福建客家地区,各纯客县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宴客大菜。
长汀古称汀州,是海内外闻名的客家首府,早在宋代便已成为闽刷喷边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经济的繁荣带来饮食文化的开展,长汀菜在福建客家菜中赫赫有名。
2021年,长汀被命名为“ 客家菜之乡〞、“福建美食名城〞,享有“吃在长汀〞的美誉。
鸡是客家地区宴客必上的大菜,各地“白切鸡〞、“盐焗鸡〞等名目繁多,但最负盛名的要数长汀的“白斩河田鸡〞了。
选用的是产自长汀县河田镇的“ 名鸡〞河田鸡,加客家米酒烹制而成,皮黄脆,肉白嫩,味极香,是海内外人士到长汀必尝的一道菜,可谓“不吃河田鸡不算到长汀〞麒麟脱胎〞也是长汀名菜之一,它的俗名是“猪肚包狗仔〞,烹调工序较为繁杂。
狗要用刚满月的乳狗,宰杀乳狗和洗净猪肚很费工夫,接着要将狗肉加香料、米酒翻炒后,填人猪肚内用线将猪肚密密缝好,放人盆内,加鸡汤,撤人胡椒粉和精盐,加盖,旺火蒸两小时。
然后拆去缝线,附刀上席。
当客人举刀切开猪肚时,“麒麟〞便“脱胎〞了。
毗连长汀的连城县,饮食文化与长汀不分伯仲,2021年连城被饭店协会授予“ 客家美食名城〞称号,其辖下的新泉镇被授予“ 客家美食名镇〞称号。
新泉是明、清、民国时期周边各县往来的中心点和商业集散地。
商业的兴盛,促进了饮食效劳业的开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新泉美食。
清末,新泉的酒店、豆腐店、饮食店就达2021,吸引了四面八方过境官宦、客商在此食宿。
时至今日,在319国道边上的新泉各大小饭店仍是过往旅客途中吃饭的首选,很多人为了中途能在新泉吃饭而特意改变出发时间。
“溪鱼焖豆腐〞是人们在新泉吃饭必点的一道菜。
新泉水质好,出产的豆腐特别鲜嫩,河鱼也特别的鲜甜。
切成小方块的白嫩豆腐下锅,加人大骨汤和上等酱油、食盐,焖煨5分钟后,放人已煎至淡黄色的小鱼,再加人葱白、姜汁、味精,以淀粉勾芡,稍焖后起锅装盘,撒些葱花,一盘味道鲜美的“溪鱼焖豆腐〞便做好了。
它香嫩清甜,鱼滑爽口,上桌常被一抢而光。
汀州--海内外客家人的“麦加圣地”2008-05-29 16:01 来源:长汀网编辑:贺晨曦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
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BR>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
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
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
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
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
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
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
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
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
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
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
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
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
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
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汀州留得住的乡愁河田鸡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第50期■■本刊记者郑景顺实习记者黄闻君走进村民玉兰的家里,还没进门就闻到扑鼻而来的阵阵香味,客家人热情好客地请我们上桌,中间的河田鸡让我们垂涎三尺。
玉兰介绍,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
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吃着自家养的河田鸡是劳作辛苦一年的长汀先民最大的满足。
个个吃得赞不绝口,听着玉兰说关于河田鸡的故事。
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家养肥的阉公鸡宰杀,并将鸡血洒在草纸上供祭祀先祖用,以此祈求全家来年兴旺。
祭祀过的公鸡是每年年夜饭必备菜肴,更是款待亲戚好友的佳品。
而河田鸡也随着客家菜的流行在更多的美食爱好者心中留下印记。
无论是被养在唐明皇两宫的鸡坊中,有李白赋诗“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的威武气势;还是色香味俱全端上餐桌供人大快朵颐的长盛不衰,河田鸡正日益成为汀州的品牌形象,圆了不少追寻者口福梦,同时,还承载起了不少农户发家致富的重任。
据介绍,1964 年河田鸡在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名鸡评比中,从体型、体重、骁勇、毛色、肉质五项鉴定中评为世界名鸡第二名。
近几年来,“长汀河田鸡”商标荣膺“最具成长力商标”称号,这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地理标志商标。
记者了解到,2015 年长汀县河田鸡养殖规模达500 多万羽,实现产值2.5 亿多元,带动河田鸡标准化养殖户2000 多户,为养殖户增加收入5000 多万元,形成了河田、四都、大同、策武、古城、铁长、南山、濯田、童坊等9 个河田鸡养殖重点乡镇,河田鸡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已成为长汀县农村受欢迎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并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的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扩大。
说到市场、前景,龙岩市农业局产业科黄玉莲科长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受国际上流行返璞归真、重归自然、注重营养的影响,人们对肉鸡的口感、风味、营养、肉质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加上饲料添加剂引起大家的普遍担忧,人们对速生快长、低质廉价的快大鸡的需求日趋下降,将目光投向天然放养的肉鸡,对这种生长较慢、品质较优、价格相对较高的优质黄鸡的需求日趋旺盛,从目前市场上看,宾馆、饭店大部分使用家养黄鸡,人们逢年过节也都喜欢去农贸市场购买农村的家养黄鸡。
第35卷第1期 2017年2月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Vol.35 No.1February2017客家研究汀州八县客家“四时食养”文化习俗马亮静,黄春信(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汀州八县客家“顺应四时”,粗、野、素、杂的饮食特点,实现了维系生命和保持健康的和 谐统一。
是客家先民遵循自然规律,传承正统中原文明的文化特质的典范。
关键词:汀州八县;客家饮食文化习俗;“四时食养”;平衡膳食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7)02-0031-05汀州八县是指民国以前闽西、闽西北八个纯客家县,涵盖现今福建省龙岩市的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和三明市的清流、宁化、归化(现名为明溪)等8个县级行政区。
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中,该地区是客家人的核心聚集区与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相对封闭的自然风貌,强烈的“祖根”意 识,汀州八县客家人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厚历史底蕴的客家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承传着唐宋及 以前中原汉文化的精髓,也得到了当地土著文化的滋养,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 是其中的食养文化习俗十分注重“寓医于食”,将我国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辩证论治”的养生观 贯穿于日常饮食之中,讲究顺应时令季节的变迁,用“药食同源”的各种应季食物“调摄四时”,主动调节自 然与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达到丰富饮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之功效。
这种以“食物代替药物”“厨房代 替药房”的“四时食养”文化习俗,用“和之美”的方式调适季节的偏颇、地域的偏颇和个体体质的偏颇,不 仅在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匮乏的旧时汀州八县弥足珍贵,而且在当下克服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和顺 应自然、回归天然、延年益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时食养”习俗形成的人文地理背景(一) 历史文化渊源汀州八县客家“四时食养”文化习俗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极古。
客家先民“衣冠避难,多所萃止”,[1]从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开始到宋高宗南渡的多批次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原住地一中原地区的先 进文化,一次次为汀州八县客家地区的食养文化发展注人了富有活力的新鲜血液。
从商代的汤液到周朝 的“食医”,从《黄帝内经》到《金匮要略》,从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到宋《肘急备后方》等诸多医学经典和散 见其中的中国传统养生观等,都对汀州八县客家地区的食养文化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
中国传统养生观认为四季寒暑变迁导致的“风、寒、暑、湿、燥、火”等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饮食的调节应顺应四时。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2]20“故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 视”。
[2]276在此影响下,“医食同源”“食疗胜于药疗”“四时食养”等观点已然深植于汀州八县客家食养生文 化之中,并成为其文化基因。
(二)自然气候条件汀州八县分别地处闽西和闽西北,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 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降雨丰沛。
但山地垂直气候变化较大,降雨季节分布不均,秋后昼夜温差大。
《汀收稿日期:2016-06-12 Doi:10.16813/35-1286/g4.2017.02.006作者简介:马亮静,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客家文化、儿童文学创作。
31州府志》记载:“率多岚瘴,故燥湿杂揉,寒燠靡常,大都恒燠鲜寒,冰雪罕见”;“或一日暄凉顿别,所云:日中常有四时天是也,二、八为甚”。
“每岁正月多阴雨”,春夏之交,霉雨蒸郁”,“七、八月亦多阴雨和,重阳 以后,各以其风雨占冬及来岁所宜”。
“岚气尤盛,…或有微霜,朝凉昼燠,候多不正,行旅患之”。
[3]94-95针 对“四时”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汀州八县客家人趋利避害,主动调节四时饮食,用偏颇的饮食方式“中和”偏颇的时令变化,以规避时令疫毒等邪而致病的因素。
他们或祛风散寒、或润燥降火、或通络祛湿、或除烦 消暑。
诸如“不时不食”“夏至食(吃)狗,满山走(跑)了不会累”“冬至食(吃)鸡,一冬晤(不)怕冷”等民 谚和“春羊、夏狗、秋鸭、冬鸡”等食养文化习俗代代相传,由此逐渐形成了饮食与季节时令变化相一致的 “四时食养”文化习俗。
(三)社会经济条件唐宋年间,前后约500年左右的时间里,汀州人口数量高速增长。
其主因是中原地区相对动荡,导致 客家先民的批次南迁,并在相对安定的汀州八县等地不断生殖繁衍。
南迁的客家先民带来了先进的中原 文化,生产力水平较之原住民要高很多。
耕读教化,逐渐改变了当地“几疑非人所居”(清杨澜《临汀汇 考》)的落后状况。
但是,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产出极为有限,加之“舟车 不通而商贾窒,农罕以耕稼自力,……是以积贮有限,服用无华”。
[4]汀州八县寻常人家产出不足,积蓄有 限,根本无法维持日常厚脂肥膏的精细饮食。
所以,汀州八县的食养文化习俗不可能以厚脂肥膏为主 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粗、野、素、杂”就成了当地“四时食养”文化习俗的必然选择。
综上可知,汀州八县“四时食养”文化习俗的源头在唐宋及前代的中原地区,并在相对封闭山区得到 有效承传。
在与艰苦自然条件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客家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遵循中华传统养生文 化的指引,与当地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不断“磨合”,适时、适度地调节时令食尚。
他们“在文化上并非抱 残守缺,死守着中原文化,而是很好地利用原有文化的优势,适应新的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创造了更为辉 煌的新文化”,[5]他们整合汀州八县当地土著的食养探索,利用已知的食物(含药食同源的药物)的性味知 识和生活实践,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磨砺,摸索出了大量调适季节偏颇、地域偏颇、个体体质偏 颇的饮食方法,积累了丰富的食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四时食养”文化习俗。
二、客家“四时食养”习俗的特点(一)尚礼尚礼是汀州八县客家“四时食养”习俗的文化印记。
无论是家庭日常饮食,还是红白喜事会餐或有客 人来的家常宴会,客家人都非常讲究礼仪。
座位的安排、菜品的摆放、饮酒、喝汤、夹菜、吃饭等所有的饮食 活动都有一个大的“礼”字。
“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思想。
”[6]师长、来宾坐“主桌”、坐“上座”。
有客人来,家中女性一般不上桌。
桌心菜也就是主菜一般摆放在靠近“上座”的位置,以方便 主宾食用。
新上桌的菜品,不能随意动用,须待主宾动筷了方能食用。
夹菜不能乱挑,更不能翻个碗朝天。
一次不能夹得太多,更不能站起来夹。
鸡胸肉、肝胗之类多肉软烂的要夹给长辈食用,以示尊敬。
斟酒要 先来宾,先长辈,后他人,且不能斟得过满,但给人盛饭要满。
敬酒也是先敬客人与长辈。
还有不能过饱、过食,不可狂吃自己爱吃的东西。
最能体现汀州八县客家饮食礼仪的莫过于喜宴,如结婚喜宴,其程序一 般如下:首先是给来宾安排坐位,第一位是新娘家的送嫁郎,第二位是新郎母亲娘家的长辈,然后根据亲疏 尊长安排其他来客的座席,并且男女宾客的座席是分开安排。
而新郎新娘一般不安排座席,但上完6道菜 后,要一桌一桌地给来宾敬酒,来宾喝了之后都会递上祝福的斟酒红包。
新郎新娘敬完酒,新郎家的父兄 叔伯都会出来一一敬酒,以示欢愉和尊敬。
汀州八县客家饮食文化的尚礼习俗还体现在敬神崇祖上。
逢 年过节,杀猪宰鸡、蒸酒作豆腐做板,当地人都会先敬神敬祖,才能食用。
此外,过年节,在亲戚间常用食物 相互馈赠送礼。
比如,正月送年糕,寓意步步高;端午送粽子,寓意安康如意;中秋送月饼,寓意美满团圆;重阳送糍粑,寓意长辈健康长寿;新舍乔迁送豆腐,寓意生活富裕;等等。
这些送食物的礼仪都透射出衣冠 南渡的客家先民“忘食也不敢忘本”、客家人祈求幸福生活的传统价值观。
尚礼的饮食习俗根在以《礼记》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并且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深受两宋程朱理学的影响。
尚礼对于四时食养 是极为有益的。
在当地客家人眼中,饮食不仅是果腹的行为,更是他们表达心情,传递愿景,沟通心灵乃至32神灵的工具,最终达到养生的途径。
它通过人们的“克己”,将饮食秩序内化为规矩,调节了饮食过程中的 “出界”行为,使当地客家人“四时”的“食”都“立于礼”致于“养”,做到饮食有节,食养有序。
尚礼的饮食 传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规范着汀州八县客家“四时食养”文化习俗的秩序,透射出的是独特的 客家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饮食四季分明与不时不食据《八闽通志•食货》记载:汀州产出的食物有谷之属5种,蔬菜、瓜果及草药63种,还有肉食数十种。
而据康熙版《连城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的时令蔬菜、瓜果及草药更是多达123种,鱼类也有24种,品类十 分丰富。
受气候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适时节种植是当地的传统,这些主副食产出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使汀 州八县的饮食习俗在整体上呈现一个与季节变化相一致的动态均衡状态。
如:“早芥由今秋至明春可常 食,为一年蔬类最长久之菜。
…茄,形长色紫,为夏日常食蔬类,秋茄闻有毒,宜少食。
…萝卜头即芜菁。
形圆如碗,生在地面,…冬末采食”。
[7]汀州八县的物产四季分明,这是当地饮食四季分明的物质前提。
考 察汀州八县客家人的“四季菜单”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芽菜类,一般在春季或初夏采摘;食茎叶的,常 常在嫩时食用,因为此时食用木质素少,口感脆嫩;块茎类,在秋冬时节收获,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食果 者,不选未熟之果;食花者,采自含苞待放之时。
当地人所谓“端午螃蟹空壳子,夏至鲫鱼虚架子”,说的就 是饮食不能违逆时气之常。
如,端午节有一时菜黄瓜脍黄鳝,就是汀州八县“应四时”食尚的一个典型。
农历五月正是当地黄瓜的丰产期,这时的黄瓜清脆爽口,鲜嫩多汁。
这时的黄鳝正处在雌雄性逆转期,肉嫩肥美,营养价值高。
两者脍制在一齐,是时鲜和时蔬的强强联手,不仅味道鲜美,口感软糯,而且有补中 养血,治虚耗劳损之功效。
因为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口感及营养成分有所区别,耕读持家的汀州八县 客家人遵循《论语•乡党第十》“不时不食”的饮食养生法则。
一年四季,他们都能根据时令节气及出产的 相应食物安排合理的膳食。
他们的“四季菜单”是“时食”,少有“悻逆时节”的不合理膳食。
各种应季食材 组合而成的“四季食单”填充了汀州八县客家人的餐桌,由此造就了当地“应四时”和“不时不食”的独特饮 食习俗与风尚。
(三) 粗、野、素、杂“汀地瘠多山”,[3]124“常用物产,原堪自给。
迩来时局变乱,民利未兴,致物产常呈供不应求状态”。
[7]56可见汀州八县虽然民勤耕作,但山多地少的现实及时局的动荡,导致田地里的产出和养殖的家禽 家畜不敷民众食用,人们只得靠山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