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议摘要: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开发规模有增无减,这势必给矿产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资源开发对策建议一、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影响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类型较为复杂,依据问题性质将矿山环境问题划分为:“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表现出如下特征:1.“三废”污染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
1.1固体废弃物污染。
我国是个矿业大国,目前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5%,特别是采煤业居世界首位,国有重点煤矿堆积山累计1500余座,仅碎石一项约有30亿吨,且其中有300余座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有害毒气和热辐射,污染大气产生酸雨,损害作物生长,污染地下水源,危害矿区及人身健康。
1.2废液污染。
矿山生产中的许多生产工艺过程都需要用水,需要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其中以采矿、选矿用水量较多,危害最为严重。
全国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量约为3.6亿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0%,但处理率仅有4.23%,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处理率低,污染危害严重,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露天矿、尾矿、碎石等废弃物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1.3气体污染。
我国每年约有50~60亿m3煤层瓦斯逸散于大气,井下抽排放高浓度瓦斯6亿m3,其中3亿m3放空不能利用(瓦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CO2的20~60倍,因其作用强烈,具有致灾快的特点);煤炭全行业3万余台工业锅炉、窖炉,年燃煤4450万吨,年排二氧化硫57万吨;矿区粉尘排放,污染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损害矿区矿工及居民的身体健康。
2.对地形的影响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弃,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2.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在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深海矿产资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并非毫无代价,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深海,是地球上最神秘和未被充分探索的领域之一。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
这些矿产资源中包含着铜、镍、钴、锰等对现代工业至关重要的金属元素。
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有望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但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可能给深海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会直接破坏海底的地貌和生态系统。
在开采过程中,巨大的采掘设备会刮擦、翻动海底的沉积物和岩石,摧毁海底的山脉、峡谷等独特地貌。
这些地貌可能是许多深海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例如,多金属结核通常分布在深海平原上,而这里是一些稀有生物的家园。
一旦这些结核被大规模采集,海底的生态平衡将被打破,许多生物可能会失去它们的生存空间,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其次,开采活动会引发大量的沉积物悬浮。
这些悬浮的沉积物会随着海流扩散,覆盖大面积的海底,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觅食。
此外,沉积物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释放到海水中,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毒害。
悬浮的沉积物还会降低海水的透明度,影响海洋中光线的传播,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再者,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废弃物如果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其中的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将会对海洋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可能会在海洋食物链中积累和传递,最终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除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还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间接影响。
深海中储存着大量的碳,而开采活动可能会干扰这些碳的储存和循环。
例如,破坏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层可能导致甲烷气体的释放,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其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远大于二氧化碳。
此外,开采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浅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1.微妙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人类的资源开发史就是半部人类发展史。
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时刻都需要资源——空气资源、水资源、食物资源、文化教育资源......一个地区利用资源的水平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发展的程度,反过来一个地区利用资源的方式也会深远的影响这个地区的环境。
纵观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人类的生活完全依赖自然的恩赐,生活与生产资料完全取自自然,人类利用资源的水平想当低下,生存生存与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强烈制约。
此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农业社会阶段:这一阶段,人类衣食主要依靠栽培作物、饲养家畜家禽,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因而,耕作环境好的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成为人口密集区。
此阶段人类活动已开始对环境产生影响,但仅仅表现在局部和生态破坏方面,影响强度不大。
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和交通条件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地区大都是煤、水、铁矿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此阶段,人类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抗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
人定胜天的思潮在工业发达的地区风行。
伴随着这种思潮,人类开始了对环境前所未有的改造,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为破坏。
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影响下降,以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资源开始被人类所广泛利用。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进一步降低。
此阶段,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工业也不再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
同时,由于先前不考虑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环境影响,人们开始了反思与行动。
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开始在人类社会中广泛传播。
2.这个能“跨越”吗?E.阿克曼把技术、人口、资源结合起来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划分出了五种类型—美国型、欧洲型、巴西型、埃及型、沙漠或极地型。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
虽然一些国家的矿产资源已经基本得到开发利用,但是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待开发利用。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环境影响和风险。
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其环境影响和风险进行评估。
一、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1.矿产资源开采对土地使用的影响矿山开采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业区、存储、运输和维修设施等,这些活动将导致土地变形和改变其原始用途,并使土地和土壤表面失去水分,无法清洗。
此外,矿山排放物可能对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
2.水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活动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影响。
矿山废水、处理废水和排出废水的溶出物,可增加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数量,对局部和远程水系统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地下水质,危害周边居民和环境水生物等。
3.对生态环境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时会产生大量废渣、废弃物和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气体、溶液和悬浮物。
这些物质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粉尘、气体、辐射和噪声都会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影响。
二、矿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评估1.天然环境的变化矿山开采本身会导致土地、水等天然环境的改变。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对影响进行评估,以及采取避免或减缓影响的措施。
2.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矿山开采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评估矿山开采风险时,需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确定开采的可行性。
3.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评估通常可以使用风险评估矩阵工具进行。
风险评估矩阵将不同影响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视化,帮助评估者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4.风险管理在进行矿山开采前,需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应急计划,以减轻风险,随时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
结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评估矿床的潜在影响,制定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帮助开采者引入可持续性的开采方法,以确保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产生长期影响,而且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研究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其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在获取矿产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开采活动本身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
在露天开采中,需要大面积剥离表土和岩石,这不仅导致土地的丧失,还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地下开采则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周边的农田、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其次,矿产资源的加工和冶炼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废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会加剧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废渣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其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再者,矿产资源开发还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会遭到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为了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规划和决策阶段,应充分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预测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同时,合理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布局,避免在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进行开采。
在开采过程中,推广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
例如,采用充填开采技术可以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采用湿式作业可以降低粉尘污染。
加强对开采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对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应建立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
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废气经过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废渣进行安全填埋或综合利用。
谈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地质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分析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地质;影响;措施;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土壤、水质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开发矿产资源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矿产开发的地质灾害问题1. 1 矿井涌( 突) 水这种地质灾害在煤矿采区和开采金属矿床的城市均发育, 引发的灾情常很严重。
近年来全国许多矿山特别是煤矿都发生过突水或突泥事故, 有的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发生在各矿山城市的矿井涌( 突) 水爆发性强, 常不易预测, 涌水量大, 且含大量泥沙, 危害性大。
1. 2 采空区塌陷及地面沉降采空区塌陷是由地下矿层和岩石被大规模采空后, 顶板岩石依次向下脱离所致。
安徽省淮北市和淮南市目前已形成的塌陷面积达170 km2, 采空区塌陷产生大面积塌陷和积水, 毁坏公路、农田和建筑物, 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地面沉降在各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部分地区的沉降范围较大, 沉降幅度最大超过 1 m。
矿区地面沉降主要是由采矿排水产生地下水漏斗引起的, 降落漏斗常因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差异和岩层导水性的各向异性, 在平面上发育不均匀。
1. 3 采矿诱发地震这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地下型人工诱发灾害。
它包括由采矿或抽水采矿引起的冲击地震和陷落地震,以及岩爆、煤爆等灾害。
采矿往往需辅之以爆破、开掘井巷等, 当岩体( 山体) 受到突然冲击, 土石崩落、地层滑动或陷落, 矿井坍塌、洞穴发育地段发生塌陷等,均可引起冲击地震, 造成危害。
在采空区范围内, 如有断裂通过, 沿断裂形成的应力突然释放, 产生大量的能量, 也可能导致地震。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分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其开发利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
1. 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
- 首先,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如铁矿石、煤炭和石油等,它们广泛应用于钢铁、建筑、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 其次,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方面,矿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提高国家财政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矿产资源开发,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2.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 首先,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采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等问题。
此外,废弃矿山对于土地的再利用也是一个长期问题。
- 其次,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矿山排放的废水和尾矿渣滓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会污染周边的水体,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用水安全。
- 此外,矿产资源开发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矿山作业所产生的煤尘、矿尘等物质会影响空气质量,给周边居民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3. 预防和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为了预防和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关键举措可以采取:- 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在开发过程中,要优化矿石开采工艺,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同时,推广绿色矿山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 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监督,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倡导企业履行环境责任。
- 引导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布局。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如何减少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利用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矿产资源的采掘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石、尾矿和粉尘等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对土壤、植被和水源造成污染。
其次,采矿活动还会大量消耗水资源,对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大规模采矿会导致地表沉降、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地表和地下设施带来威胁。
除此之外,矿产资源开采对大气环境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矿井排放的尾气和粉尘会导致空气污染,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面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首先,应加强环境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其次,应推广绿色采矿技术和装备,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和环保水平。
绿色采矿技术包括水力喷射和电力爆破等低碳、无污染的采矿方法,绿色采矿装备包括节能环保的采矿设备和工具。
这些技术和装备可以降低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另外,应积极推动矿业生态化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矿区,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已经退役的矿山,可以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将其转变为绿色旅游景区或生态农业基地,实现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此外,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来实现。
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应鼓励矿产资源行业加强科研力量,推动新材料、新工艺和高效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中,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带来环境的影响,给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这种影响。
首先,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
大规模的开挖和爆破会损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和沙化。
此外,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导致水源的耗竭和污染。
这些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其次,矿产资源开发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露天煤矿的开采会产生大量的煤尘和有害气体排放,对周围的空气质量产生污染。
类似地,金属矿山的加工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水,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
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此外,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许多矿产资源的开采往往需要破坏植被和动物的栖息地。
由于野生动植物对于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旦其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就会受到威胁。
很多矿业开发项目所处的地区都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这样的开发会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然而,尽管矿产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
首先,矿业公司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监管和审查,确保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保护方面达到标准。
此外,社会大众也应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企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之,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破坏、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然而,通过加强环保意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加强监管和审查,我们可以减少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在注重矿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一些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控制矿产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环境问题影响
中图分类号:df4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类型较为复杂,依据问题性质将矿山环境问题划分为:“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表现出如下特征:
1.“三废”污染
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
(1)固体废弃物污染。
我国是个矿业大国,目前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5%,特别是采煤业居世界首位,国有重点煤矿堆积山累计1500余座,仅碎石一项约有30亿吨,且其中有300余座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有害毒气和热辐射,污染大气产生酸雨,损害作物生长,污染地下水源,危害矿区及人身健康。
(2)废液污染。
矿山生产中的许多生产工艺过程都需要用水,需要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其中以采矿、选矿用水量较多,危害最为严重。
全国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量约为3.6亿吨,占全国工业
总排放量的10%,但处理率仅有4.23%,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处理率低,污染危害严重,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露天矿、尾矿、碎石等废弃物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3)气体污染。
我国每年约有50-60亿m3煤层瓦斯逸散于大气,井下抽排放高浓度瓦斯6亿m3,其中3亿m3放空不能利用(瓦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co2的20-60倍,因其作用强烈,具有致灾快的特点);煤炭全行业3万余台工业锅炉、窖炉,年燃煤4450万吨,年排二氧化硫57万吨;矿区粉尘排放,污染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损害矿区矿工及居民的身体健康。
2.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弃,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
(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当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大时,应力变化超过阈值,岩层就会产生塌陷,从而在采矿区上方形成塌陷区。
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的建筑物(房屋、管道、公路、桥梁等)变形乃至破坏;
(2)引起生态条件突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突变。
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塌陷区被地下水浸满,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原有的陆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3)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为大面积塌陷区积水蒸发和热容作用使空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幅度减缓;
3.矿产资源开发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全国因采矿而破坏的森林面积已达106万公顷。
据调查,矿山开发占用林地面积最多的四个省区依次为黑龙江、四川、山西和江西。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居136位。
矿山开发占用、破坏林地不容忽视。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1.认清形势,增强环保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我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法》也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
”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应进一步认清形势,树立矿产资源保护与节约集
约利用意识,全面认识、理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首长问责制相挂钩的行政制度,确保环境法制意识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2.强化矿山“三废”灾害认识,变废为宝
矿山“三废”灾害应强化。
矿山废弃物的致灾作用从根本上说一般并不复杂,有时甚至对外行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有的灾害
却是有一定隐蔽性,人们对其防治意识淡薄。
比如尾矿坝溃决、矸
石山滑坡。
我国煤矿、铁矿等矸石、尾矿的治理工作经多年实践,已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
因此,说到低“三废”灾害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是国家政策、法规、决策者、行政长官各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学问题而非单纯技术问题。
矿山“三废”的防治对策是辅助的,但并不是次要的,因此矿山“三废”治理应强化,变害为利,加强“三废”的综合利用。
根据我国矿山“三废”特点,逐步实行尾矿、矸石、矿坑排水及排气资源化是有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应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的一项战略。
3.引进市场机制,摆正治污主体,构建环保治理公司
引进市场机制,是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良性循环的正确之路。
我国环保工作存有明显的“主体错位”现象。
虽然说环境成本理应内部化,本着“谁破环谁恢复,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理解为企业是环保主体就等同于治理主体,这样理解就有失
偏颇。
“环保”对企业来讲不是主业,先天性缺乏主动性和内在动因。
而对于中小企业,更由于资金、技术上相对较弱,经营灵活性大,而约束性差,复垦、生态环境的恢复等由其执行几成为不可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污主体”与“治污主体”应该分离,这才更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
矿产资源的开发者承担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责任,作为恢复与治理的致污投资者应与治理者分权经营。
我们的观点是,建立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环保公司,独立职能。
在生产企业与环境治理公司间建立起市场供需关系,这样更符合社会分工的
要求,也有利于专业化经营。
通过致污主体与治污主体的分离,达到了治污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同时又推动了环保市场机制的动作,从根本上校正环保“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张兴,王凌云.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6).
[2]杨志云.浅谈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j].科技咨
询,2009,(2).
[3]任卓隽,伍伟.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j].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