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吆喝(萧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3
吆喝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2)课文也是按照“引入”(第l~3段),“介绍叙述”(第4~10段)、“评论”(第11 --14段)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2.作者介绍了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地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四、小结(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设计作业完成配套练习1-3题布置教学反思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班语文教案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3.悟吆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萧乾在《城杂忆》之九<游乐街》中写道:“回想我漂流在外的那些年月,……听见拉洋片儿的吆喊:.脱昂昂、脱昂昂,地打着铜锣的是耍猴儿或变戏法儿的。
”从中可以看到萧乾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更值得一提”能够表现出作者提到吆喝时的一种自豪及喜悦的心情。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更喜欢”表现出作者对朴素的吆喝的衷情与喜爱。
“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学设计《吆喝》学习1.学习作者用真实的北京口语( 京白 ) 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巷子中的叫卖声。
目标2.联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指引学生感觉京城特点的风气风俗要点1.生动风趣的语难点 1 .生动风趣的语教具言。
言。
2 .构造安排独到多媒体2.构造安排独到板书设计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今日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生活中不缺乏美,不过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议论萧乾的《吆喝》一文再适合可是了。
街头巷尾常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没心人听来,也许顿生讨厌,而在有生活情味的人听来,倒是优美感人的音乐。
尤其是跟着光阴的流逝,这全部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想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
对吆喝的品尝剖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括着创建的成分,纯洁婉转的叫卖声仿佛还包括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实的有华美的。
拥有不一样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文章以平和而又不乏生动风趣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感人的一景,慢慢的追想语调中表露出的是欢乐和怀念,引人体会生活中包含的浓烈的情味。
2、简介作者3、出示目标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认识作者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 1 月 27 日生,有名记者、作家、优秀的文学翻译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暮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 . 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2、出示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实的北京口语 ( 京白 ) 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巷子中的叫卖声。
( 2)联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指引学生感受京城特点的风气风俗二、1、掌握生字词( 1)读准字音招徕 (I á?)钳形(q ?án)铁铉(xuàn)囿于 (y òu)隔膜(hé)馄饨(hún)(tún)佐料 (zu ?)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 (I ào)海棠(táng)蘸(zhàn)兜里 (d ōu)秫秸杆(shú)(jiē)卤煮(I ?)山楂 (zh 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马趴 (p ā)嘞(Iei)( 2)词语累积:囿:限制,拘泥.机灵:聪慧;灵巧.隔膜 : 相互情义不通 , 思想有距离 .见机而作 : 跟着状况的变化灵巧灵巧地对付.2、默读课文 ,思虑:凄厉:(声音)悲凉而尖利.卖弄 : 存心显示 , 夸耀 ( 自己的本事 ).可人 : 可人意 ; 令人满意 .晶莹:光明而透( 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明.照如何的次序来介绍的?油腔滑调 : 形容说话圆滑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议论解决问题明确:( 1) A文章的吆喝声各种各样,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井然有序,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侯,一年四时无论起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能够得悉是准时间次序来安排资料的。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老的吆喝。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
[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城杂忆》。
作为一个老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1.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2.大家找得很快哦。
看来在老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
据老人们说啊,老有整整368种吆喝。
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齐读)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人怎样的生活场景?3.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吆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借助音像资料及自己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种种吆喝的声音,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文化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言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四、教具准备:mp3 音箱彩色粉笔小黑板五、教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叫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探究课文:1. 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那句?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2.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文及教案《吆喝》课文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品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预备学生1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早一周到所在都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1 •导入新课。
广告能够讲是我们现代人一辈子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进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专门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要紧形式是如何样的呢?〔学生推测〕对,那确实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讲,确实是一一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如何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会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形。
a・为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讲明以下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爱好。
a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第一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举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仿照和评判。
或者先由学生仿照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判。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依照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刻、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假设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掌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
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吆喝,导新课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3、揭示学习目标(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1、读准字音2、感知文意: 用您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2)这一声声吆喝,让您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三、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您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伙儿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您喜爱的句子,说说您的理由。
2、交流品读: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特别舒服、“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与方法,让我觉得特别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特别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一: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你注意过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己的货物的?他们就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声音响亮,吸引人,好像在唱歌;叫卖的内容合乎自己货物的特点;等等。
吆喝在当时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走进萧乾的《吆喝》,跟着作者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那种艺术的魅力。
设计二:导入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ái)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秫秸..(yāo he) ..(shùjiē) 商贩.(fàn) 吹嘘.(xū) 吆喝小钹.(bō) 荸荠..(bíqí) 饽饽..(bō)2、解释下列词语。
吆喝【创意说明】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
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因此,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
在自读中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有条不紊地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民风民俗。
3. 注意收集、整理、分享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尝试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组织学习内容,学习剪裁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打开幻灯1,呈现天安门图片)同学们肯定认识这个地方吧?这是天安门。
在哪儿呀?对,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北京城的胡同溜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
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萧乾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北京胡同的“生活交响曲”。
(切至幻灯2)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切至幻灯3)(教学目标: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有条不紊地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民风民俗。
3. 注意收集、整理、分享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做生活的有心人。
)请这位同学读一下。
很好,请坐。
接下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萧乾。
(切至幻灯4)(认识作者:萧乾,生于北京,自幼贫苦,熟悉京华贫民区的生活。
萧乾是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二战期间奔赴欧洲大陆采访战局,成为这时期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
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很好,请坐。
从简介里我们了解到作者萧乾是一位成就非常大的作家。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选自哪里呢?看课本141页的注释。
对,《北京城杂忆》。
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这一本书。
(切至幻灯5)(萧乾的作品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北京城杂忆》可能是他最薄的一本书,共98页。
收录了17篇很短的关于北京城抚今追昔的文章,同时收录的还有萧老追忆杨振声、林徽音、李健吾的文章。
篇幅虽短,但皆为动情之作,肺腑之言,其内容令人回味无穷。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很好,请坐。
那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切至幻灯6)(写作背景:解放后,北京街头没有了有损大都市形象的落后事物,北京一步步向世界大都市接近。
但与此同时,“北京城在经济味日浓的同时,文化味、历史味越来越少了,北京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少数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大大落后于物质上的变化”。
萧乾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因而他提出了“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一座城市也该有它的市格”。
在当时很多人赞美北京城巨大变化,萧乾在这时发出了如此“不协调之声”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女生同学来齐读一下,注意语速。
很好。
《北京城杂忆》写于1985年,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那么当时的城市改革正是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时候,萧乾在这个时候写那么一本书来怀想旧时的民风民俗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呢?一个作家敢于表达与时代不同的意见是不是很勇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非常有北京味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下面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来熟悉一下课文,默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切至幻灯7)(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哪位同学找到答案了?举手告诉我?好,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很好,请坐,其他同学有想补充的吗?很好,来看老师总结的。
(呈现答案)(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以及对吆喝声消逝的惋惜之情。
)可以把关键词记在课本上。
三、具体探究: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作者是怎么写北京城的吆喝声的呢?(切至幻灯8)(思考问题:作者是怎么写北京城的吆喝声的呢?)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很好,请坐。
这位同学你认为呢?好,同学们说的很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文章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对,是一位英国诗人特别喜欢北京街头的商贩所弄出的响声。
接下来的第二段呢?这位同学你来读一下。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这段什么作用呢?对,承上启下,过渡段,对吧?在课本上记下,这段的作用是过渡。
好,那么接下来的第四段呢?“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这段又是什么作用呢?对,是过渡作用,还有吗?这段往下写的内容跟这一段是什么关系啊?对,写的是这句话所介绍的内容,“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所以这段话还是什么作用?对,统领下文。
在这段的旁边记下。
板书:咱们一起读一下这两个过渡段吧。
开始。
很好。
咱们顺着课文往下看。
下面几段是不是按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来写的呢?看第五段,找找关键词。
对,第五段里依次有:“大清早”、“白天”,还有“夜晚”。
后面呢?看第十段,144页,有哪几个词?对,“春天”、“夏天”、“秋天”还有“冬天”。
作者写的是不是很有条理?那么在这些内容里写到了哪些吆喝呢?第六段的“馄饨”、第七段的“硬面饽饽”、第十段的“葫芦”、第十一段的“白薯”、第十三段的“萝卜”。
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对,吃的。
对,民以食为天嘛,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
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
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逛逛,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馄饨——开锅”,让人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儿话音要读得地道,儿话音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
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人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口感也酥脆。
“喝了蜜的大柿子。
”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
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烤白薯哇,真热乎!”北京冬天很冷,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诱惑得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我们来听听地道的京味吆喝。
(播放音频)“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同样是卖葫芦,还有怎么喊的呢?“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冰”字让人感觉到葫芦的晶莹剔透。
“塔”字,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用自己的语调展现其中的“京味儿”。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请学生学吆喝,自创吆喝,活跃气氛。
那么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同学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切至幻灯13)(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请同学回答。
四、探究讨论:现在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在广告如此泛滥的今天, 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切至幻灯14)请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把常见到的广告改成吆喝呢?看哪位同学更有创造力。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吆喝两声吧。
五、结语: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
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
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们身边也同样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因为被忽略而无声消逝。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生活的有心人,一起珍惜周围美好的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