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及汉朝板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目标】①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史料实证)②理解大一统措施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大一统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个英雄人物有如银河中的点点繁星,将中国的历史点缀得无比灿烂。
历史学家夏曾佑曾经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秦始皇创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汉武帝又是如何拓展中国版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何为“大一统”答案提示:“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2、先导阅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子目录说一说汉武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西周、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制度?到了西汉时期,又实行了什么制度呢?答案提示: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教师指导:刘邦平定天下,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秦除了暴政外,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灭亡的关键所在。
于是刘邦在承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让这些诸侯国作为皇权的屏障,巩固刘氏天下,于是就形成了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局面。
2、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危害?答案提示:诸侯势大,豪强横行;威胁中央政府答案提示:材料一解读:大的藩国跨几州兼有几郡,连接数十城,宫室、百官制度同京师一样。
第12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第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导入:、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nt;&nt;&nt;&nt;&nt;&nt;&nt;&nt;&nt;_______________ 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策,让西汉王朝成为举世瞩目的强盛帝国,也让历史铭记了这位伟大的帝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探究一、播放视频,回顾西汉初年的现状。
过渡:经过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努力建设后,经济发展了,国家元气恢复了,但同时也问题重重。
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帝位后便发布了第一道诏令。
展示: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教师总结:汉武帝颁布的第一道诏书是求贤,要求大臣们为他举荐治理国家的人才。
这说明汉武帝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也不打算“无为而治”,而是希望有所作为。
思考:汉武帝想要有所作为是指他想要做什么呢?【解释内涵】大一统:中央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过渡:对于此时的汉武帝,想要继续巩固自秦始皇以来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并非容易之事,放在他面前都有什么问题呢?他需要攻克哪些难关才能实现宏愿呢?1、观看视频;2、回答:大一统。
一、武帝的帝国业:政治一统1、展示:2、展示:材料一:材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提问: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的路上有何难题?教师整理: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3、讲述:早在汉景帝即位后,他已发现群过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坐大的问题。
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他采用1、观察图片,了解郡国并行制;2、分析材料,提升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总结汉武帝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3、了解汉景帝削弱方国力量的基本历程和结果,对汉景帝与汉武帝在处理地方问题上采用的政策的区别有一定的感知;4、回答:推恩令;5、小组讨论,理解“推恩令”与削藩相比的微妙之处,加深理解,提升思维;6、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二——地方豪强与官府分庭抗礼,解决措施——建立刺史了强硬的措施——削藩,直接削夺藩王的封地,却引发了七国之乱。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唯物史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削弱地方势力(1)教师活动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措施5:确立察举制。
2.推动经济的发展(1)教师活动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措施2: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措施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措施4: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措施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6: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学生活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握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1)教师活动措施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措施2: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削弱地方势力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④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式,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作用。
2.难点: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时数: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在秦朝建立的政治、经济、思想统一的封建王朝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王朝,却烦恼重重,同学们,通过你的预习你知道汉武帝有哪些烦恼吗?(课件展示)政治上: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军事上:北方的匈奴南下袭扰。
针对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解决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板书课题)(二)研讨新课I)政治上:教师:针对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汉武帝如何解决问题呢?1.实施“推恩令”(1)让学生结合P61课后活动1回答问题。
(2)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是采纳谁的建议?解决什么问题?(3)“推恩令”的内容?(4)“推恩令”妙在哪哩?(5)“推恩令”的作用?教师:针对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的呢?2.建立刺史制度(板书)(1)主要措措施(内容)?(2)作用?3.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和建立刺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共同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II)思想上:教师:师针对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呢?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板书)(1)表演历史话剧,让学生感知各派主张和百家横流的现状(2)汉初百家横流的原因?(3)汉武帝接受那派人物谁的主张?(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含义?(5)主要内容?2.在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板书)问:太学、官学以什么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3.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建立巩固的中央集权——目的;影响由学生回答)III)经济上:教师:针对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又该如何解决呢?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板书)2.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经济上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IV)军事上:教师:针对北方匈奴南下袭扰,汉武帝又该如何应对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板书)1.什么面对匈好进动南下袭扰,汉初皇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却大举反击匈奴(发动战争)呢?2.什么时间?谁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3.西汉在漠北战役的胜利有何影响?(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的措施,总结其历史作用。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盐铁官营、专卖;铸造五铢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渠道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百家争鸣”,对孔子已经有所了解,本课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播放《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
壮士铁马将军剑,旌旗半卷出长安……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时,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你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就让你们穿越时空,做一回大汉天子,体会一下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通过汉武帝的几个烦恼,来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烦恼一:(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已经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自主学习任务,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预习任务一:文景之治,阅读教材67-68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原因:(1)汉初;(2)统治者吸取的教训2、措施:(1)减轻农民的、和负担。
(2)注重发展,奖励耕作,关心。
(3)提倡,以身作则。
(4)重视。
3、结果: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库充裕。
预习任务二:汉武帝大一统,阅读教材68-69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措施(1)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允许诸侯王继续分封小诸侯国,削弱诸侯国力量。
(2)思想上:接受的建议。
“、”(3)文化上:推行教育,在举办。
2、影响: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预习任务三: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光武中兴”等东汉的历史。
【课堂设计】预习检查记录:抽查各班二、三组学生预习学案总体情况良好,各班同学都能完成并及时上交。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述了秦末农民战争,谁知道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回答)继续提问,“战争经过了几个阶段?一共进行了几年的时间?战争结束后又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回答)“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战争一共进行了7年,下面同学们推测一下,汉朝建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有:了解汉朝的兴衰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东汉的建立;东汉中期、中期以后的社会状况;最后结局。
通过对“光武中兴”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回答问题“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额?”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总结归纳,了解东汉的政治。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教材分析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人教版)历史教育(2班)刘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通过大家看PPT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学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找出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并且从问题中分类总结,掌握初步的答题技巧。
情感目标了解秦朝灭亡对汉初统治者的影响。
并且知道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教学难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2、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汉族的起源导入本课,[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讨论过后得出结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
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教师在黑板上写出]①轻徭薄赋②重视农业③提倡节俭④以德化民[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
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
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
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
”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每年的春天。
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
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与吃肉。
”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
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
[板书]3.“文景之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
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
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
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
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
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
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
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使诸侯国越分越小。
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汉武帝为改变诸侯招集宾客非议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教师讲解]汉武帝继位时,诸侯王国的势力虽然已有所削弱,但这些皇子皇孙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有恃无恐,常有不法行为;又有许多趋炎附势之徒为之出谋划策,所以打击削弱诸侯国,解除王国权力,扫除封建中央政权的隐患就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其内容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
这样,既可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又可使这些受封的子弟“联恩尽孝”。
“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推恩令”没有颁布之前,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地盘,而且是原样大小继承,王国的势力不会被削弱。
推恩令的推行,实际上是一种“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
这样,不仅王国势力缩小,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原来没有继承权的庶子们分到了地盘,变成了中央集权的拥护者。
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zhòu)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的爵位。
这就是所谓的“酎金夺爵”。
以后,又以其他罪名废掉一些侯国。
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下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
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同学们看下面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文艺之科孔子之术”指哪家学说?[学生回答]儒家学说。
[教师讲解]同学们请注意,这里的儒家学说已非孔孟所提倡的儒家学说,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我们称之为新儒学。
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
其主要内容是“君权神授”“外儒内法”“三纲五常”“德刑并用”。
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同时,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教授儒家经典。
兴办太学、培养了封建统治人才,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设立太学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下面,我们看一下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板书]3.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重点强调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鼎盛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根据黑板上列出的“汉武帝大一统”图示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略)[学生总结]汉武帝时,由于新旧矛盾的交错,迫使西汉中央政府必须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